1983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送知识下乡 帮农民致富
十一名农业科教人员方向对贡献大登上光荣榜
蔡 旭
育良种促增产有功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年逾七十的北京农业大学老教授蔡旭,三十多年来坚持到农村种试验田,先后培育出4批20多个良种,目前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为了让小麦增产的各项科学技术措施落实,蔡旭足迹遍及长城内外。
王连纯
指导农民科学致富
北京农业大学王连纯副教授和其他教师,七年来定期到天津市静海县东双塘大队蹲点,从科学养猪入手,使大队的集体和家庭养猪业越养越兴旺,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近期又指导奶牛和奶山羊的饲养。大队兴建了年产400吨的奶粉加工厂,他们又为大队培养了12名中专以上水平的农民技术员,短期培训了400多名懂得各种专业知识的社员,使东双塘大队1982年的农业总产值比1969年翻了两番多,社员人均收入增加了4倍。去年底,王连纯被天津市任命为静海县兼职副县长,负责指导全县的农业发展工作。
石元春
综合治碱成效卓著
北京农业大学石元春副教授等教师,1973年秋以来,在河北省黑龙港地区重盐碱地曲周县长期蹲点,摸索出以深沟浅井——抽咸换淡为主的“沟渠林田路,井建平肥电”旱涝碱咸综合治理体系。十年来,应用这项成果,改造了23万亩土地。其中一代试区张庄大队、二代试区王庄大队等,改变了多年吃返销粮的状况,1982年的粮食产量比治理前最高年份增加3.4倍,人均收入增加4.5倍。
刘更另
科学施肥增产增收
刘更另同志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所长,六十年代初期,就在湖南祁阳蹲点,先后研究出施用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种植绿肥,以磷增氮,培肥改良土壤;发展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等三项增产措施,在南方各省推广,1964年仅湖南一省就增产粮食3.6亿斤,获国家科委一等成果奖。七十年代,他又去祁阳蹲点,先后在两个地区8个县进行广泛调查,又研究解决了施用钾肥、提高水稻粒重和防止棉花黄叶枯病的问题。1974年起研究提高晚稻产量,总结出早播、早管、早追肥的“三早”经验。衡阳地区推广这个经验,从1975—1980年,晚稻年年增产,全区晚稻从9.8亿斤增产到21.6亿斤,单产每年增产18.6%,累计增产稻谷49亿多斤。
李炳坦
培育出良种瘦肉猪
李炳坦同志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养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61年起他在北京市顺义县木林公社陈各庄大队蹲点,曾结合我国养猪生产实际进行生猪快速育肥、仔猪原圈育肥、母猪饲养定额等试验,已在该县发挥作用。
近年来李炳坦等同志针对首都市场需要,进行了商品瘦肉猪的科学试验,通过试验已筛选出“长×北”、“大×长北”杂交组合,这两个组合的商品肥猪6月龄体重可达90公斤,日增重668克、料肉比3.04,瘦肉率58.5%,已在京郊推广、应用。
齐兆生
防治棉花虫害贡献大
齐兆生同志,现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研究员。1950年从英国回国,一直从事农药生物测定和棉花虫害化学防治研究工作。他坚持深入农村蹲点二十五年,对我国棉花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作出许多贡献。例如,他在一个公社蹲点二十一年,曾研究推广了内吸剂1059防治棉蚜技术。1957年农业部在新乡、获嘉两县建立20多万亩治虫保产示范区,获得亩产皮棉65斤的好收成。1963年发现棉蚜产生抗药性后,齐兆生同志研究用内吸剂3911处理棉种,结合药治“三树”的措施,同时筛选出治蚜新药剂“保棉丰”,进行大面积示范,使抗性棉蚜防治问题得到适当解决。七十年代以来,又选出内吸剂“久效磷”和高效低毒低残留新药剂“锌硫磷”等防治棉花虫害,示范效果好。
王守纯
改良盐碱地效益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盐碱地改良室主任王守纯,1960—1968年期间,在河南新乡蹲点,改良盐碱地,总结了群众伏期冲沟、伏雨淋洗、躲盐巧种等一整套改良盐碱地经验,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曾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面积推广,获得国家科委一等成果奖。
1971年土肥所迁到山东德州,他又在陵县、禹城等地继续进行盐碱地改良研究,采用了农、水等综合措施,改良了洼涝盐碱地,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及群众的重视,在山东进行了大面积推广,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一等奖。
骆大章
为农民设计微型水泵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水机教研室在室主任骆大章同志的带领下,实行教学、科研和推广三结合,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们到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进行调查,成功地设计了微型水泵系列共5种规格,能满足一户或几户农民灌溉农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水泵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在13个省、市20多家工厂进行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
他们还面向县农机厂和社队企业,实行厂校挂钩,为农机生产技术进步做贡献。如江苏金坛喷灌机厂,过去年产值仅为10多万元,将水机教研室最新的科研成果转为该厂的产品后,年产值达6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近几年,他们同12个省、市近20个厂家挂了钩,使这些工厂产品得到更新,技术得到改造。
沈再春
研制农机利工利农
沈再春同志是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讲师。1978年初,他通过对全国重点畜牧点的调查了解,深切感到发展畜禽饲养业的关键是要解决好饲料加工问题。他决定深入工厂、农村调查研究,研制我国广大农村急需的中、小型饲料加工机组。1979年,他研制成功适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加工机组,现已生产260余套,产值近500万元,产品销售26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使用单位,深受广大用户欢迎。拥有1,000余名职工的山西大同农牧机械厂接受该项成果后,改变了多年亏损,转亏为盈。该产品于1982年获山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和机械工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王德秀
花甲之年下乡授艺
王德秀,一位年逾花甲的女同志,是农牧渔业部全国植保总站的高级农艺师,三八红旗手。三十多年来,她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搞植保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80年至今,她深入山东聊城地区蹲点,热情传授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把一个人的力量变为数万人的力量,有效地指导当地群众防治了对棉花生产危害很大的棉蚜。聊城县1979年棉花总产仅14.5万担,1982年增加到近70万担。其中是有王德秀同志一份功劳的。
郝芳洲
推广技术走四方
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工程师郝芳洲同志多年从事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近两年来,他努力推广该院研制的镀锌薄壁装配式钢管大棚,已向28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了5,000余台,广泛地应用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为了做好推广工作,他到西藏、内蒙古、上海、湖北等地进行调查,并举办了7期大棚安装技术培训班,培训了520多人,还帮助一些生产厂解决原材料不足等问题。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在他爱人患病休养期间,他仍然出差去西藏。他自己患静脉炎,左腿红肿,但他从来没有因家庭困难和自己的疾病而影响工作。(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蕃茄状元”用科技扶贫
云南省建水县曲江公社科普协会会员、龙街14队“科技户”强云靠科学种蕃茄,一季亩产一万六千多斤。1981年他家农副业总收入达五千四百多元。强云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社员周洪昌,是个有名的困难户。强云满怀同情地对老人说:大爹,看着你困难,我心里也很不好受,借贷也不是个常法。我把蕃茄高产技术教给你,你就会不受穷了。周洪昌听了强云的话,在三分地里种上冬蕃茄。从整地、育苗、移栽、中耕管理直到收获,强云都去辅导。他还把化肥、农药送给老人。1982年周洪昌摘得蕃茄三千五百多斤。仅这一项就收入近四百元。困难户变成了富裕户。去年,强云重点扶持了六户社员种植蕃茄,还向六十多户提供了蕃茄种子和秧苗。人们问强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过去我尝够了没有钱的苦头,现在我日子好过了,看着别人困难,我心里不是滋味。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共同走上劳动致富的道路。”因此,人们尊敬地称他是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的“蕃茄状元”。
王旭明 周继文


第3版()
专栏:

高产核酸酵母研究成功
一种生产饲料蛋白和核酸的高产核酸酵母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由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持的鉴定会通过鉴定。
这一重要的科研成果,将促进和推动我国饲料蛋白和核酸工业的发展。


第3版()
专栏:

我国有了科技发展史专著
一部介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很快便销售一空。过去,我国只有单一学科的发展史专著,如数学史、天文学史、农学史等,而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通史。人们熟知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撰写的。我国这部六十万字的科学技术史,是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杜石然等九人,花了四年时间集体编写的。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小儿疹病的识别
尚秀卿
立春以后,大地复苏,是小儿容易感染各种疹病的旺季。如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和水痘等。家长掌握这几种疹病的特点,对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麻疹: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咳嗽、打喷嚏、咽及结膜明显充血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发热三到五天出疹子,先从耳后,以后按额部、面部到全身,疹子呈新鲜玫瑰色斑点疹,大小形态不一。以后即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疹子消退后,皮肤开始掉皮屑。起病后二到三天,在孩子嘴里靠近大牙的粘膜上,或上下唇的里面出现针尖大的小白点。这是麻疹有特征的证据。
猩红热:起病急,全身症状重,持续高热不退,病后两天出皮疹,细小的鲜红疹子密布周身,疹子与疹子之间没有正常皮肤,呈现弥漫状态,一片红色。全身疹子多,而在口周围却没有疹子,故称“口唇苍白圈”。在皮肤皱折处的疹子多而颜色深,呈线条状,叫“线形疹”,舌乳头增大、鲜红,叫“梅样舌”。疹子消退后手指脚趾呈大片状脱皮,有的象手套一样。
水痘:小儿发热后一天出皮疹,先见前后胸。躯干部最多,四肢少呈向心性分布,先是斑疹,以后变成丘疹,再变成疱疹,有时疱疹里有脓液,最后疱疹凹缩,上面结痂。在同一个小儿身上,可同时看到斑疹、点疹、疱疹和结痂疹,混在一起。疹子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风疹:发热、流涕和淌眼泪很轻微,发热一天就出皮疹。疹子先见于面部和颈部,24小时内迅速遍及全身,疹形比麻疹小,浅红色,疹子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其特点是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疹:起病急,突然高热,可出现呕吐、抽风,热退疹出为特点,先见于前后胸,在24小时出疹呈高峰,三天之内皮疹消退,疹子外形是斑丘疹,较小,大多数分布在全身各处。


第3版()
专栏:体育

访中国女篮教练杨伯镛
中国女篮已经踏上访问东欧的行程,出访前夕,我采访了杨伯镛教练。
当我问到这次出访波兰、匈牙利的目的时,杨伯镛说,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锻炼队伍,了解对手,迎接世界锦标赛。近几年,我们与欧洲队的接触不多,了解、熟悉欧洲队的打法,对中国女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亚洲队与欧洲队的风格有何不同?”我问道。杨伯镛回答:
“有人说,在亚洲,我们是大打小;在欧洲,我们是小打大。这种提法不一定准确,但总的来说,欧洲队的内线打得凶,属力量型;亚洲队则是节奏快,属速度型。从平均高度上看,我们并不见矮,但如果除去陈月芳,我们就显矮了。作为教练,我希望自己的队员能摆出几套阵容,熟练地运用不同的战术。”
我又问杨伯镛:“波兰和匈牙利女队的实力怎样?”他告诉我,上届奥运会,匈牙利队名列第四,波兰队是最近两届欧洲女篮锦标赛的亚军。总的来说,两队虽无苏联队绝对的高空优势,但却具有顽强的作风和娴熟的配合,在力量和速度上颇有男队的气势。在1980年奥运会的预选赛上,中国队曾以58∶64败于波兰队。
访问的最后,我请杨伯镛谈谈目前中国队的主要弱点。他说,不论从作风上,还是从技术上,中国女篮仍是一支年轻、很不成熟的队伍,亚运会上虽胜南朝鲜队8分,但在这场比赛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在对方全场紧逼时,更显出经验上的不足。从以往比赛看,欧洲队多采用紧逼盯人或区域盯人的防守战术,因此,这次出访将是一次很好的练兵。
许 佳


第3版()
专栏:

日本排协酝酿改革
据日本《日刊体育报》1983年2月4日版介绍,日本排协准备在1983年进行改革。
去年12月份,日本排协成立了一个6人革新委员会,排协强化部委员长小山勉为该委员会负责人。日本排协专务理事松平康隆在谈革新任务时说,在日本既然能找到2米以上的篮球队员,为什么不能发现一名高大的排球队员。要使日本排球振兴,必须在这方面想办法。
革新委员会经过调查得知,日本的高大排球队员后继乏人的原因是,中、小学校中的大个排球运动员多半讨厌排球的防守训练而改行打篮球。这种倾向在男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每年8月份举行的全国小学生排球赛中,男队员极少,而且平均身高也不如女子,可是在全国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却正好相反。怎样制止这种恶性发展是日本排协今后的主要课题。
为了便于实施上述改革,革新委员会还提出辅助建议。
1、在全国范围内挖掘192厘米以上的男子队员和180厘米以上的女子队员。将他们作为专门指定的提高对象,给负责他们训练的教员每月发指导费。
2、将山田重雄的私立“排球学校”改为公立,直属排球协会管理。
3、已经进入国家队的运动员,每月每人发给一定的营养费。如在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另外发给奖金。
如果一切顺利,这些革新措施将从今年4月份实施。
张敏先


第3版()
专栏:

美国女排战胜苏联、古巴女排
本报讯 据外电报道: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3月29日晚在莫斯科以3∶1(15∶11,7∶15,15∶3,15∶13)战胜苏联国家队后,赢得苏、美、古三国排球邀请赛的第一名。在同苏联队交锋前,美国队以3∶0的比分连续战胜古巴队和苏联二队。


第3版()
专栏:

里根宣布美国跑步与健康日
据美国《跑步者世界》报道,美国总统里根已宣布10月9日为“美国跑步与健康日”,以“使身体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好处引起更大的注意”。这一活动是由美国跑步与健康协会发起的,将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娱乐性跑步、竞走、老年人散步、健康商品展览会以及其他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活动。


第3版()
专栏:

全国柔道锦标赛在连云港结束
本报讯 1983年全国柔道锦标赛经过5天紧张的比赛,3月28日晚在连云港结束。成年组个人项目的8枚金牌,河北获3枚,安徽获2枚,辽宁获2枚,内蒙古获1枚。成年组60、65、70、78公斤的前12名和86、95、95公斤以上级、无差别级的前8名共80名运动员将参加全运会比赛。安徽的朱芳清、郑来友,河北的申金刚、张建忠、单岩峰,内蒙古的高京和辽宁的徐国清,分别获得8个级别的单项冠军。在团体赛中,河北获第1名,辽宁、安徽、河南、内蒙古、江苏分别获2—6名。江苏、内蒙古柔道队获得精神文明奖。 宋速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