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3-03-06

1983-03-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凤阳巨变(图片)

第8版()<br/>专栏:每周画刊<br/><br/> 凤阳巨变<br/> 安徽凤阳过去穷得全国有名,几万人在外逃荒要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凤阳农村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一年一大变。现在是粮食多,银行存款多,建新房的多,买农机的多,买高档商品的多。请看全县粮食总产:<br/> 1978年 2亿9千多万斤<br/> 1982年 7亿1千万斤<br/> 人均收入 (包括家庭副业)<br/> 1979年 91元<br/> 1982年 350元(预计)真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人民喜洋洋。<br/> 三中全会指新路,爱民传统大发扬。<br/> 政策顺心合民意,干部群众心欢畅。<br/> 自从实行责任制,一年更比一年强。<br/> 鸡鸭成群猪满圈,五谷丰登粮满仓。<br/> 集体个人一起富,社会主义万年长。<br/> 大庙乡后杨生产队是个有名的要饭村,全村一百零一人,九十九人要过饭。现在大变样,社员扒掉草房盖楼房。<br/> 临淮关镇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1981年成立了粮食交易所,方便了群众。<br/> 过去因为穷,不少小伙子打光棍,现在一只只金凤凰飞来了。二卜乡二卜大队的社员郑传志和阳洪清最近结了婚。<br/> 随着大包干责任制的发展,农村更需要科学技术。农民自费要求到县农业技术学校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同学们在考察山芋优良品种。<br/> 殷涧乡后殷生产队四十一户,二十一户买了电视机,社员耿德美洗衣也用机器了。<br/> 1982年凤阳和上海县挂钩,互相帮助,凤阳需要上海的技术,上海需要凤阳的农副产品。<br/>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二十年,凤阳架电线500公里,近四年又架线500公里,山沟里也通电了。宋集乡新建的影剧院开始放电影。<br/> 县委书记陈庭元(左一)到任后,走遍了凤阳的各个角落,总结和推广由穷变富的办法——大包干责任制,很快就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他走到哪里都有群众向他亲切地打招呼,党群关系改变了。<br/> 临淮关有水陆码头,是凤阳的主要门户,过去是运进粮食,现在一批批粮食、食油从这里运出。<br/> 本报记者  王 东<br/> 本报通讯员 葛 皋<br/>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