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随笔

想起了廖承志的两幅画
黎先耀
读了去年第11期《瞭望》杂志上《想起了廖承志的一幅画》一文后,我眼前也立刻浮现出了廖承志同志在江西狱中作的另两幅画。
那篇短文中记述,1941年廖承志同志在粤赣边境为国民党特务逮捕后,被囚禁于江西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里。江西的中统特务头目,居然厚颜无耻地向受他迫害的共产党人索画:“廖先生国画造诣很深,可否赠我一幅?”廖承志冷冷一笑,挥毫作了那幅《枯树·饿鹰·恶狗》的国画,掷笔说道:“这幅画送给你作个纪念吧!”弄得那个家伙面红耳赤,啼笑皆非。廖承志同志在狱中,以大无畏的精神与蒋帮特务进行巧妙斗争的故事,曾一时传为美谈。
1942年,我在江西吉安县求学,那所中学就设在文天祥少年读书的青原古寺里。我们的英语教师漆裕元先生思想进步,因为开办书店,经营进步书刊,曾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也在赣江边的马家洲集中营关押过。漆老师时常选些高尔基的《海燕》、爱伦堡的《巴黎的陷落》等片断,作为我们的英文教材。
漆老师住在村外一所孤独的农舍里,家中还收藏着一些如《铁流》、《夏伯阳》、《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课后,有时我偷偷跑到他家去借进步文艺书看。
一天,我到漆老师家里。他把屋门关上,从书箱里拿出一卷连史纸,小心翼翼地展开,是两幅未曾装裱的工笔彩绘的国画,说道:“你看看,这两幅画是什么意思?”
其中一幅,画着一个宫女,低首敛眉,默默无言地伫立在殿中。她似乎在睨视挂在檐角的鹦鹉,又好象正在凝思遐想着什么……
漆老师又悄悄地告诉我:“这是廖承志和我一起关在马家洲的时候,他画了送我的。”
我立刻领悟了画中的含意,学着用英语答道:“People dare not speakin front of parrot.”
漆老师往窗外窥望了一下,然后说道:“对,这画用的就是‘鹦鹉前头不敢言’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爪牙和耳目的憎恶和警惕!”
另一幅画,画着一员披甲跃马的古代武将,不仅身负重伤,而且背后城壕上吊桥也已拉起。这位英雄,依然从容不迫,用左手挥舞着被敌人砍断的右手作为武器,背水而战,英勇不屈……
这幅画,表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和军队,在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中,虽然陷于腹背受敌的险恶境地,仍然孤军苦战、坚持抗日的民族正气和革命精神。
解放初,漆裕元先生曾任江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后于十年动乱中去世。这两幅具有历史价值的画,与前面提到的那幅画一样,也许已经佚失。好在今天的祖国,旧貌已改,新图正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棵欣欣向荣的巨树,屹立于世界之林。新中国经历了最艰苦的年代,如今人民已能自由而幸福地生活。
我又想起,廖承志同志去年写给蒋经国先生的信。为了和平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民族,不念旧恶前仇,披肝沥胆,情真意切,表示愿亲自赴台共商国共第三次合作大业。这封“晓之以义,明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信,也可以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一幅感人肺腑的新画。


第7版()
专栏:书简

知音与敌对
——致电影剧作家梁信
王朝闻
大作《赤壁之战》昨夜读完,这真是过新年的一种精神享受。当然不是一次读完的,但每读爱不释手。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这部电影的产生将会对观众提供独特的鼓舞力量,祝你早日定稿。
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上下两集拍摄起来要花费多大人力物力。上影敢于决定拍摄它,而且有谢晋任导演,可喜可贺。当我们的文艺体制一定会有巨大变化、群众迫切要求看到更多高质量的影片的1983年已经到来的时刻,你和同行们这么不怕困难,是不是也受了诸葛亮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的感染?
赤壁之战是早已在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作过反映——也就是对这一巨大历史事件,在前人作过解释之后,你敢这么作出有独创性而且有可信性的解释,很令人欣喜。你没有丑化英雄曹操,没有把鲁肃写成老好人,而周瑜、鲁肃和诸葛亮这三个各为其主的人物,在对抗曹操这一战斗形势之前互相成为知音,在共为其主的矛盾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他们的相互关系的新解释是很值得称赞的。你没有重复“既生瑜何生亮”等过去的解释,针对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你的新解释至少切合我那反对简单化的欣赏需要。矛盾是绝对的,但也是复杂的;让各为其主、共为其主的双方,在战略问题等方面成为知音,看来你经过了深思才产生了这样的新解释。你这种不随人俯仰的构思,不怕拆开鱼头的麻烦的态度,我很赞成。
你的初稿的值得称赞,主要不在于对祭东风等带迷信色彩的旧情节作了新的解释(这种行动有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目的),而在于着重歌颂诸葛亮的智慧的同时,也没有贬抑周瑜和鲁肃在战与和等问题方面的决策胆识(与孙权阵营中的主和派张昭等人的斗争)。对有智有谋的曹操的失败原因,也没有简单化。包括曹操在得意时当众学驴叫,给我的印象是写出人物的幽默而不是粗野;这给演员提供了怎样塑造英雄人物的个性一种难度和创造性的可能,我读时觉得它也引人入胜。
你寄来的既是征求意见稿,稿子当然还会作修改。你对美人巨眼识英雄的孙尚香的性格的刻画,即孙、刘联盟的关系的解释也不是一般化的;不过,对她是否过于钟爱,给她的戏似乎显得多了一些。但是,如果说初稿还有种种缺点,这种种缺点不足以淹没上述带根本性的成就——把孙、刘矛盾双方的代表人物的相互关系作了新的解释:知音。
你这份初稿使人感到兴奋的另一原因,在于它预示着我国的艺术创作,在新的形势之下将获得大胆而又稳步前进的提高。当艺术家象诸葛亮那样,既小心谨慎又大胆决策,不为曹操那83万人马所吓倒地对待自己的劳动,好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多。 1983年1月2日凌晨


第7版()
专栏:

长安音乐会即兴
吕 骥六千年前半坡埙①,伶伦吹律在嶰谷②,穆王听乐瑶池上③,磨诃兜勒传汉武④。隋唐乐部有龟兹⑤,流传今日木卡姆⑥,元代疆域连东欧,传去东方歌与舞。丝绸之路早已开,文化交流畅无阻,我国乐舞渊源远,代代奇葩色彩富。全国解放歌舞新,民族团结如磐固,社会主义双文明,人民乐舞今胜古。
注①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两个陶哨,实即我国最早的陶埙,其中一个有一音孔,可吹出小三度的两个音,距今六千多年,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
注②伶伦在古代传说中是黄帝的乐官,取竹于昆仑之阴的嶰谷,制成六律六吕,即十二律管。
注③周穆王西巡时,西王母曾招待他在西部某地的瑶池旁听音乐。
注④磨诃兜勒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一首西域乐曲。
注⑤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都有龟兹乐。
注⑥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部、北部和东部都流行一种成套大曲,分成若干部,各族人民称之为木卡姆,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大曲与隋唐时代的龟兹乐有血缘关系。


第7版()
专栏:观戏一得

好一个“六斤县长”
萧云儒
真是一位少见的县长,尽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在山城春会上热心维持秩序,被错当成“市管员”。似乎有点“妻管严”,却又去“偷”老婆买下的鸡。在冒尖户门前车水马龙的时候,他偏去“访贫问苦”,抬残废的农民过河(如右图)。“奇哉怪哉,楸树上结了蒜苔。自古都是民抬官哟,共产党的官儿把民抬”。
正在首都舞台演出的陕西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将喜剧性和抒情性交织起来,表现一个严肃的主题。它没有采用许多问题剧采用的构思办法——围绕一个问题,设置两种观点,通过正面、反面和转变三种类型人物的联系和冲突,使问题得到解决。而是以人物为中心来构思的。牛六斤这个人物贯穿全剧。社会问题溶化在人物的性格、感情和人物所置身的山乡生活氛围中。
戏中反映的当前农村的生活动向和矛盾冲突,可以说是最新的。作者的笔紧紧地追踪着生活最新的步伐,提出了实行责任制之后,如何当好新时期的干部,如何对待新的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在对生活的认识上是深了一步的,而剧作者并没有陶醉其中,轻易地用人物形象来图解它,直线地传达给观众。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在剧中被推到背景上,作为牛六斤等人物活动的环境。生活矛盾结晶为戏剧的人物关系,社会问题通过人物的思想感情信息传递给观众。作者对生活的发现和深思也就转化为六斤县长的才识、能力、作风以及逸趣横生的个性,在形象中显示出来。不回避写问题,却首先写人物,是这个戏棋高一着的地方。
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农村政策变了,大部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变了。一个写农村生活的现代戏,自然要写出这个变化来。不过党的政策是有连续性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又那么不平衡。党的某项具体政策变了,党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党对劳动人民以及劳动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没有变。如何把握好现实生活中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是提高当前创作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党的具体政策的变化而忽视或模糊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原则,或者将物质与精神生硬地等同,走向“富必革”、“穷必惰”的极端,这样的现象,在创作中不能说绝无仅有。这方面,《六斤县长》有三点令人瞩目:第一、全剧通过牛县长和熊社长、吉队长形象的对比,点出了促富也好,帮贫也好,都是完善责任制的题中之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宗旨赋予我们干部的责任。这就抓住了生活中变与不变的本质联系。第二、剧作者的笔墨主要没有用于描绘一位县长如何落实完善责任制,而用于展现一位共产党员对农民群众内心的挚爱。第三、南有余一家在戏中是帮贫的对象,剧作者没有象有些作品那样,简单地在物质生活的贫困和精神生活的落后之间画等号。相反,着意表现了南家三口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心灵的美好。物质上他们被帮,精神上他们又帮人,启发了县长的思考,点燃了县长的感情,促进了社长和队长的转变。(附图片)
黄宗琪 摄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访马兰鱼
拾风
一个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如果平庸得使人很快忘却,他(她)配算艺术家么?二十几年过去,戏曲舞台上出现过好几个李慧娘,然而,至少我,还忘不了1959年在上海演出的秦腔《游西湖》中马兰鱼扮演的“那一个”。马兰鱼,出身榆林贫苦家庭,十二岁考进了陕甘宁民众剧团,参加了革命文艺队伍。1958年,在怀仁堂的一次演出后,周总理把她介绍给梅兰芳同志。总理说:“这是咱们边区的娃娃!”第二年,我在上海看到她的演出,当时她只有二十三岁。她的出色表演,使很多观众倾倒、入迷。
最近,在西安的一次座谈会上,我们见面了。中年的马兰鱼,瘦削、憔悴,只有那双清澈、锐利而富有表情的眼睛,还能依稀辨出当年马兰鱼的风貌。
我离开西安的前一天,应约去她的住处——西安市南一所教工宿舍大楼,作了一次长谈。
十年动乱的暴风骤雨,中断了她的舞台生涯,加上爱人离开了她,马兰鱼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她没有屈服,反而熬得更加成熟、深沉了。她强抑下内心的剧烈苦痛,叙说她十几年来的拚搏。
在那场摧毁文化的风暴掀起的初期,马兰鱼首当其冲。漫骂、侮辱性的批斗,她不愿意多提起了。但她忘不了陕南山区那段岁月。她深情感谢所在的公社、大队干部,千方百计保护兰鱼。
1972年,她同多病虚弱的邵炜回到西安,被安排到省艺术学院戏曲系担任舞蹈教师,在那个乱糟糟的日子里,她为自己订了进修计划。开始学乐理,学弹钢琴,学声乐。后来戏曲系并入省戏曲学校,她就到了戏曲学校。我从她的教课日程表上数了一数,每周她要上近30节课。
话题转到演戏,兰鱼清澈的眼里闪现一丝希冀的光辉,她谈到1979年10月,第一次恢复上演《游西湖》的情景。她说:“人们评论我‘不减当年’。我说,细心的观众会觉察到,我的李慧娘比之‘文革’前更接近李慧娘了。当年,年纪轻,不懂事,过多的技巧和过多的唱腔的炫耀,并不完全是刻画人物所需要的,现在,我懂得了从人物塑造的要求上取舍一切,用美学观点去检验一切。当然,还加上了这许多年我严峻的生活体验。”
最后,她谈到秦腔改革问题。她不能同意一种说法,什么“秦腔的观众是非常保守的,连一句唱词,一个动作都不能改动。”她以去年从京剧改编的秦腔《宇宙锋》为例。把这出工笔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梅派名剧,引进到以粗犷豪迈见长的秦腔中来,会不会得到秦腔观众认可呢?兰鱼对此有其新的见解。她认为戏曲中“扬长避短”的提法值得研究。她说,就一个剧种而言,明知是短,避它则甚呢?应该是“扬长克短”。一个剧种不能克短,本身就无长可言。扬长也应该包括克短在内的。她就以此出发,试图一改过去以演刚健慓悍的女性见长的路子,让赵艳容这样一位聪慧端庄的大家闺秀,首次出现在秦腔舞台。这当然不是一件易事。为此,卧病的邵炜,同她一道整理剧本,研究唱腔和表演,夜以继日,心血耗尽。使她非常难忘的是,《宇宙锋》首演那天到乡下演出的情景。那天的情绪真热烈呵,老乡奔走相告,我们的“娃”回来了,带一个新戏回来了。台下观众那样安静,完全能理解剧情,老乡高兴地说:“台上那‘娃’从没见过,但也是个‘楞娃’哩!”戏一散场,老乡涌在剧场门口不散,兰鱼连妆也来不及卸,赶快跑了出去,答谢乡亲们对她的疼爱和支持。她想,要是邵炜能看到这个动人场面,该有多好!真遗憾呵,不久,邵炜永远离开了她。


第7版()
专栏:知识角

遮幅电影
丹丹
五十年代西方电影因为受到电视的冲击,曾一度出现危机,后来宽银幕电影的诞生,才使电影重又焕发青春。与此同时,宽银幕电影的另一形式——遮幅电影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起宽银幕电影来,遮幅电影的最大优点是工艺简便,成本低廉。宽银幕需要运用比较复杂的光学变形技术,拍摄时用变形镜头把人或景物进行横向压缩,放映时再用反向压缩镜头将变形形象还原。遮幅电影则简单得多,顾名思义,它是用遮挡法拍摄的。它只需在镜头前加一挡板,使画幅上下遮去一部分,放映时用短焦镜头并更换片门,就可以获得近似宽银幕的效果。
遮幅电影保持普通银幕的宽度不变,而将它的高度减低,使高宽比例由原来的1∶1.33变为1∶1.65或1∶1.85。它在银幕形式上介乎普通银幕和宽银幕之间,艺术上兼有它们的长处。它既可以用来表现浩大的场面和宽广的景物,使人感到视野开阔,气势雄伟;又能够用来拍摄人物的特写或近景,具有形象逼真、构图优美的特点。
近几年来,我们用这种方法摄制了不少故事片,得到观众的欢迎。


第7版()
专栏:

活跃的“文化列车”
牟维旭 李青 文
石丙春 吴樫 图
在哈尔滨铁路局三千公里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由49人组成的“文化列车”。这支年轻的文艺轻骑兵自组建以来,行程一万多公里,为铁路职工、家属和沿线人民群众先后演出2,000多场文艺节目,放映100多场电影,深受观众的欢迎。
有一次,“文化列车”到慢车只停一二分钟的小站牛家去演出,闻讯而来的人象潮水一样,一大早就陆陆续续涌到站前小广场。大姑娘、小媳妇,穿上了花花绿绿的新衣裳,象串亲戚、走娘家似的高兴。方圆十八里村的生产队还派出几辆大车,把乡亲们送来了,真象赶庙会一般热闹。看到这些情景,演员们深受感动,这次演出提前一个小时开始了。大家把平时准备的最精彩的节目拿出来,奉献给这些淳朴而热诚的观众。
“文化列车”每到一地,他们都要采访先进人物。去年夏天,黑龙江东部地区遭受水灾,“文化列车”赶到灾区慰问演出,他们来到汤旺河畔一个小车站。当地的一位老工人在车站值班时,洪水汹涌而来,他不顾自己的房屋被洪水吞没,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等待火车安全地从车站通过。创作人员了解到这位老工人的事迹后,立即编写了一个群口快板,为抗灾英雄们演唱。
“文化列车”自觉地严守纪律,抵制不正之风。他们在车上吃,车上住,不吃请,不受礼。由于大家共同遵守,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队风。他们多次出入林区,没有一人带回过一根木头、一块菜墩。
“文化列车”有七名党员,从支部书记到普通党员,大家自觉地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共产党员、“文化列车”副主任王宝田,既当乐队指挥,又会谱曲配器,每次演出途中,他都在道具车厢里押车。(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左右为难  江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