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生气勃勃的农村专业户
王瑞璞
专业户就是专门从事某项商品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它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不久前,我们到湖北省当阳县调查,农村中出现的生气勃勃的专业户吸引了我们。河溶公社一位农民承包土地47亩,产粮58,000斤,向国家交售5,000斤,仅粮食一项总收入就有6,900元,加上养猪、养鱼、养鸡等家庭副业,共收入10,260元。该户以种植为主,兼营他业。长坂公社一位农民养鱼3万尾,养羊30只,养牛2头,育肥猪6头,养鸡鸭40只,养蜂4笼,养殖业收入6,440元,加上承包农田,总收入达10,600元。该户以养殖为主,兼营农业。另一位农民花10,400元买了一台“东25”拖拉机跑运输,每月可收入1,000元;他同时还承包农田。该户以运输为主,兼营农业。
在以往,养殖业和运输业等通称为副业。现在不同了,副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农户已超过粮食种植的收入,副业变成了主业。原来的主业——粮食种植,对主要从事养殖和运输的农民来说,则变成了副业。现在有些承包户已提出,不再承包土地,而专门从事养殖业和运输业;另一些农民则专门从事种植业。这种情况目前虽然还不甚多,却反映了一些兼业户向专业户发展的趋势。
这里,我们可以明确专业户的概念了。专业户的主要特点,一是“专”,二是“户”。所谓专业户,就是专门从事某项商品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专业户是我国农业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都比一般农户高,所以比较快地走上了富裕之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专业户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专业户是农业内部分工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生产力愈发展,社会分工愈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农业的合理分工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把农民从事多种经营视为资本主义,连堵带截,阻碍了农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鼓励农民劳动致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于是,专业户应运而生。
专业户的发展是沟通城乡经济联系、促进农业生产平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农业长期处于自给性、半自给性的自然经济状态,尽管较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商品生产仍然很不发达。农民所能提供交换的商品不多,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材料,也得不到充分满足。由于农业商品率不高,农民手中的货币量有限,无力大量购买工业品,工业所需要的最广阔的农村市场,显得相对狭小了。这是城市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与农村的半自给经济矛盾的反映。专业户的产生和发展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客观需要。
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专业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农民有了发展专业生产的物质条件。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吃饭问题初步解决,农民可以腾出手来发展多种经营;同时由于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有可能发展多种经营。二是农民有了自主权,他们主动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只靠种植粮食无法吸收剩余的劳动力。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早已存在,只是在过去的“一切劳力都归田”的“左”的思想指导下,大批劳动力被束缚在大田生产上,劳动力过剩的矛盾被“大呼隆”掩盖了。实行大包干后,这个矛盾立即暴露出来了。专业户的出现,就为解决这个矛盾找到了一条出路。
专业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专业户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无论是承包专业户还是自营专业户,它们一开始就以商品生产者的面貌出现,密切注视市场需要,讲求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的发展。
专业户既然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必然要和社会发生广泛的经济联系,专业户的生产愈是专业化,这种联系就愈是密切,愈是要求广泛的生产前和生产后的经济服务,从而促进经济联合。现在,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种子、植保、农机、农技、饲料、运输等专业公司纷纷出现。这些专业公司与专业户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为专业户向进一步专业化、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专业户的发展使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户在土地公有和集体经济几统一的前提下自主经营。专业户所占用的生产资料,除了属于集体所有的之外,个人也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一般是集体保值转卖给个人,有的生产资料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由个人购置的。在分配关系上,有的专业户与集体保持承包关系,在保证国家征购、税收和集体提留的前提下,剩下的收入全归个人。二是除承包专业户外,还出现自营专业户,他们购置并占有生产资料,独立经营。三是有些专业户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临时或常年雇请一定数量的帮手,带一定数量的徒弟。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专业户逐渐地朝着新的经济联合方向发展。这些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专业户与原来的集体经济相比,虽然经营规模缩小了,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但是却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加适应了,因而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真正的前进。
专业户的出现将促进农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首先,专业户一般是农村的能工巧匠,经营能手,既掌握我国某些农业生产的传统技艺,又比较容易接受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一般来说,他们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这是他们成为专业户的关键。一般农户要成为专业户,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从而,推动了农民积极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其次,专业户独立进行商品生产,自负盈亏。他们要存在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所以,他们要苦干,更要巧干,重视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过时的“皇历”用不得
唐兴顺
今年2月,河南省林县某公社请劳动致富户派代表开会。接到邀请,大多数人引以为荣,欣然前往;个别的却心存疑虑,说“共产党是主张‘打富济贫’的,啥时候让发财?今天夸奖你,说不定明天又得倒霉。”任凭别人咋说,反正不出席。
这件事虽小,却揭示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在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治穷致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为什么在少数人心目中,共产党至今仍然是个“打富济贫”的形象?
“打富济贫”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提出的一个政治口号。我们党领导进行的土地革命和后来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地消灭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当时“打”的是地主剥削阶级之“富”,“济”的是广大劳苦农民之“贫”。至今农民群众对那段历史仍然一往情深。
“打富济贫”被滥用,出在十年内乱期间。在“左”的干扰下,“打富济贫”的大棒打向了无辜的人民群众。林彪、“四人帮”叫嚷“穷革命,富变修”,谁富谁孬,谁穷谁好,七斗八斗,把农民折腾得晕头转向。曾几何时,人们谈富色变,畏富如虎,有富路不敢走,有钱不敢花,做了新衣不敢穿,甚至吃顿好饭也要插上门子。人们似乎形成了一种印象:“共产党光兴穷不兴富。”这显然违背事实,实在是一个天大的歪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主旨都在于鼓励农民治穷致富。这个“富”是靠劳动、靠科学得来的,对于在这条路上跑得快、冒了尖的户,我们党热心支持,大力保护,决不会打;至于“济贫”倒还需要,但也不是搞过去那套平均主义,而是通过适当手段帮助穷困户,使大家都走上致富之路。正象搞土改是为了让受苦人都翻身得解放一样,现在党的政策就是要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进而把我们整个国家建设成繁荣富强之邦。
劝那些至今还担心“打富济贫”的人,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请丢掉老皇历,看看新世界。当今之中国,哪个村寨不响致富锣鼓?哪家农户不在拨动致富算盘?去掉疑虑,消除误解,大胆投入到致富行列中来吧。


第5版()
专栏:工作札记

关于发展专业户、重点户的几点认识
中共闻喜县委办公室 文振西 赵祖文 王安庆
在当前条件下,专业户、重点户应该循着什么途径向前发展,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们下乡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联系闻喜的县情,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
以农为本,提高农田单产。目前,我县以种植业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占农户总数的70%。这些户靠土地、搞种植致富的办法之一是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郭家庄公社近年来主攻小麦、棉花,小麦亩产由459斤提高到529斤,棉花亩产由48斤提高到80斤。仅麦棉两项的收入,全社人均就增加277元。事实证明,土地的潜力很大,只要讲科学,肯下苦,完全可以把单产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狠抓林牧业,调整农业结构。从专业户的发展比例看,我县主要从事养殖业的占15.5%,林业专业户占0.8%,同种植专业户相差好几倍。从农林牧之间的发展比例看,在全县农林牧副总收入中,农业占72%,牧业占10.3%,林业占2.5%,我县发展林牧业专业户前途是最广阔的。石门公社是我县最大的一个山区公社,还有宜林荒山3万多亩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算了一笔帐:如果把3万多亩宜林面积全部包给社员,人均4亩山林,六年后人均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商三结合。群众说:“要想致富快,庄稼搅买卖”。事实确实如此。拿办粉坊来说,全县有这类专业户124户,利润一般都在75%以上。看来,发展专业户、重点户,还要跳出只务农不加工、不销售的圈子,走农工商三结合的路子。
分析各方面的条件,发挥当地优势。成为专业户、重点户,有四个基本条件,即:劳力、技术、资金和自然资源。其中,又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尤为重要。有些地方在气候条件不适应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养貂,在没有草源的情况下发展养羊,大都养不好。这说明,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必须同发挥当地的优势结合起来。


第5版()
专栏:

绿化家园度晚年
——记“植树愚公”胡存官
吕风林 郝朝伟
在高山峻岭绵亘的山西省五台山区,有一位“植树愚公”,他叫胡存官;今年八十八岁,家住在五台县铜炉大队。他从1966年七十一岁起,就为大队义务植树,到1982年,已为集体植树122,000多株。
铜炉大队是一个仅有180口人,170亩挂坡地的小山村。这里除有一片小柏树林和七棵柳树外,再没有别的树了。社员们日常用一根提水棍也找不到。有一天,胡存官望着7棵吐出新芽的柳树,心里萌发了一种希望。他思索着:这里能活7棵柳树,就能活成千上万的树。栽树是有益当代、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好事,我老汉就把有生之年贡献给绿化家园这一光荣事业吧!
铜炉大队坐落在干圪梁上,土少石头多,宜林条件差,栽活一株树很不容易,遇上干旱年景就更费事了。胡存官老人在栽树中,往往是树死了,再补栽,补栽的死了,就从远处担土垫入坑内重栽。有人做过计算,在这石山干沟里栽树,要比一般地方多付3倍以上的劳动量。十八年过去了,胡存官老人用一头白发换来满山翠绿。昔日“不毛之地”的铜炉大队,山山坡坡披上了绿装,树木覆盖率占全村宜林面积的60%以上,成林总值达10多万元。近几年,集体和社员用他早年栽的树,盖起新瓦房100多间,间伐木材总值达7万多元。去年春天,干部和社员说啥也不让这位八十七岁的老人再栽树了,可是谁又拗得过他那股劲呢?植树季节,老人又拄着拐棍步履艰难地上山了。人们看到他在地上挥镢挖坑,用手拢土栽树,无不为之感动。
胡存官老人栽树有功,传遍五台。他被全县人民选为山西省五届人大代表,县人大代表。五台县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附图片)
“植树愚公”胡存官正指点被他绿化的荒山。 朱建全摄


第5版()
专栏:

汗水浇得荒山绿
杨富荣 彭佑祥
江西省萍乡市东桥公社界头大队农民王合云,是个木匠,今年七十四岁,家中只有老两口。他家屋后有片荒山,荆蕨遍地。一九七二年,他扔下手头的木匠活,扛着锄头上山植树,年复一年,他挖断七把锄头,垦复了那片荒山,栽了八十亩油茶,二十亩杉树。
汗水浇得荒山绿,如今,杉树已成材,油茶树去年结了果。老人把这片山林交给了集体,未取分文报酬。有人说:他不知图个啥?王合云说:“我图的是为子孙留个纪念。”


第5版()
专栏:通讯

南泥湾与莫索湾
——访新疆莫索湾垦区150团场
本报记者 陈勇进
路边那笔直的白杨树半腰,黄雀搭了很多窝巢。燕子飞来了,蜜蜂也飞来了。
渠道里的清澈流水流向田里,那大片的农田,被茫茫的林带紧围着,黑色的羊群(卡拉库尔羊是黑的)在田野里吃草。
在这里,悠扬的歌唱南泥湾的曲子,在空中回荡,特别动听。
这就是我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腹地——莫索湾垦区。当年开垦南泥湾的老战士,带领新战士,把这人不到、鸟不落的大沙漠改造成富饶的地方,正是他们给这里带来了春天。
我到达150团场第二天,党委书记魏国安,副团长赖宏光约我去团场西北的气象站、治沙所看看。老魏说,到了那里,你就能看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面貌,就更能理解我们怎样把沙漠变成良田。
150团场在莫索湾的4个团场中,是开发最晚的。五十年代初,我国经济条件还很困难,没那么多钱用来投资垦荒。开发南泥湾的老将们就率领新老战士节衣缩食,艰苦创业。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打一口井是苦碱水,再打一口井还是苦碱水;当时,就连这苦碱水,每人一天也只能分到一茶缸。
开发莫索湾和开发南泥湾一样: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受益。从1958年开始,他们的工作就是搬沙丘、填沟壑,造良田。魏国安计算着,那些年,他们搬沙丘2,000个。莫索湾地方下雨极少,用水都是从石河子北面水库里来。他们挖干、支、斗渠道2,400里。从此,大沙漠里有了清澈的流水,林带慢慢地起来了,扩展开了。在大林带中,他们营造网格护田林。在绿洲外围的沙丘上,育草固沙,还在渠道两旁植上树。
到沙漠气象站虽然只有20多里路,却走了好长时间。我问老魏是哪里人?他笑着回答,就是这里人嘛!我说老家是哪里的?他说河北唐山。在小学、中学读书时,常能听到《歌唱南泥湾》、《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曲。他一听到这两个歌子,就恨不得也到新疆开荒。中学毕业后,他上书团中央,请求批准到新疆来;团中央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真是天空任鸟飞啊!魏国安来莫索湾开荒很努力,领导上叫他到石河子农学院读了二年书,又回莫索湾了。魏国安在唐山老家十七年,在莫索湾二十七年。他说,回老家可不习惯,住几天就想回新疆来,天天想着莫索湾!说实在的,到哪里找莫索湾这样的好地方,细米白面常有吃,牛羊肉随便买,谁家一年不吃个千八百斤水果。
谈到150团场的农业生产,魏国安说得简单明了,就是农业技术的细微末节,也说得清清楚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扩大了自主权,他们算细账:1亩小麦单产350斤,可盈利15元,种1亩棉花,单产100斤,可盈利80元。他们大胆地调整作物布局,种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棉花从1万多亩增加到4万多亩。1980年摘掉了亏损帽子,盈余178万元;1981年盈余380万元,去年盈余近400万元。150团场扭亏为盈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推行生产责任制,定产量,定财务,定上交,超产奖,减产罚,谁也不再想吃“大锅饭”了。
到了气象站,就到了莫索湾的尽头。北面是起伏的大沙漠。老魏喊赖宏光陪我看看沙漠植物去。赖宏光是专管林业的副团长,今年四十五岁了,老家是广东潮安。赖宏光说,莫索湾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的大风口。这大风口的风厉害得很,没有林带,作物很难生存。人们刚到莫索湾时,干得鼻子里流血。他们年年种树,堵塞风口;20里宽的大风口,已经堵了14里。如果有水,保证树木生长,很快就可以把这大风口堵死。他们象管理作物一样管理树木,树木成了挡风的墙。1961年5月间,一场8级大风,作物面积损失21%,近年也有时刮过8级大风,作物面积只损失0.9%。空气湿润了,下雨多了,冬天暖和了,夏天不那么炎热了。赖宏光说,他回老家看看也不习惯了,那么多人,那么大点土地,这里是多么广阔,多么富饶!
莫索湾的夜晚非常寂静。我的住处南面,水银灯透过密密麻麻的树木照射过来。我问魏国安,那是什么地方呀?老魏说,那是中学,看看去吧!我们的中学去年有35位同学考取了大学。我惊奇了,这里竟有这么好的学校,有这样多学生考取了大学,有什么窍门吧?老魏停了停说,只有两个字“发愤”。“发愤”该有多么大的力量。学生们考取大学是发愤,魏国安十七岁时报名来新疆垦荒,也是发愤呀,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不正是“发愤”二字的概括吗!


第5版()
专栏:农民与生态

猫和牛的奇妙关系
丹 瑾
看了题目,也许有人纳闷:真稀奇,猫和牛能有什么关系呢?的确,从表面上看,猫捕鼠,牛耕田;一个是肉食动物,一个是草食动物,它们之间毫无关系。可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猫和牛不但有关系,而且很密切。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讲了一个“猫与三叶草”的故事。他说,红三叶草的花朵如果没有野蜂光顾,便不能传播花粉,因而也就不能结子繁殖。英国由于盛产能够传播红三叶草花粉的野蜂,那里的红三叶草也就长得特别茂盛。野蜂的多少决定于田鼠的数量,因为田鼠爱吃它的蜂房和幼虫。而田鼠又是猫的美餐,猫多田鼠必然少。达尔文因此得出结论:一个区域内有了大量的猫,通过它首先对田鼠、随着又对野蜂的干预作用,可以使那个区域里的红三叶草长得特别好。在英国,红三叶草是牛的主要食物,于是,牛的发展跟猫发生了关系。
猫和牛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生态关系,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它象一个复杂的网,把各种植物和动物连结在一起,我们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时候,如果不慎毁掉了网上的某一种生物,整个网上的生物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使生产蒙受损失。
这不是唬人之谈,生产中确有这种事情发生。以棉区为例,在一块大棉田里,许多生物互相依赖,彼此抑制,形成生态关系网。在众多关系中,比较明显的是棉花、蚜虫和蜻蜓、瓢虫的关系。蚜虫吃棉花叶子,影响棉花结蕾,而蜻蜓和瓢虫喜吃蚜虫,则对棉花生长有利。在生态处于平衡的情况下,蜻蜓和瓢虫能够有效地控制蚜虫,使棉花不至于受到多大危害。可是,我们的一些同志一见棉花叶上生了蚜虫,就不管有无蜻蜓和瓢虫,搬来喷雾器就喷农药。蜻蜓和瓢虫个头大,数量少,容易中毒而迅速灭亡。蚜虫个小、量多,喜爱爬在叶片背面,农药不容易将它们消灭干净。死里逃生的蚜虫很鬼,一旦接触某种药物,便生出抗药性,并遗传给后代。农药的生产周期较长,不可能天天有新药;蚜虫的繁殖却相当快,旧药无法控制它。能控制它的蜻蜓和瓢虫已经被毒死,棉花只得遭殃了。
消灭有害生物是对的,但要用恰当的方法。同时,判断某种生物有益还是有害,不能孤立、静止地看。一种生物,从这个角度看,可能对人有害;换一个角度看它,又可能有益了。即是明摆着对人有害的生物,由于它的存在,能使某些有益生物生长得好,恐怕也不好将它根除。如白蚁,它毁坏建筑物的木质部分,罪大恶极,当惩不贷。然而,它在森林中,却可以加速死树的分解,促进树林的新陈代谢,对幼树的生长极为有利。所以,在森林里,还是留着它好。生物间的生态关系极其复杂,看一种生物对人有益还是有害,应当看它对生态平衡起什么作用,然后采取措施对待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