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依靠千家万户 发挥草山草坡优势
贵州省要加快发展养牛业
本报讯 记者刘子富报道:中共贵州省委在不久前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贵州要充分发挥草山草坡多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草食牲畜,做到马、牛、羊、鸡、鸭、兔、鱼、蜂全面发展,重点发展养牛业。
地处亚热带的贵州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少地方四季常青。全省8,000多万亩草山草坡中,宜牧面积达5,000多万亩,3万亩以上连片的草山草场就有57片。这些草场产草量高,牧草营养丰富,牧草中禾本科占60%,豆科占17%。
贵州各族农民历来有养牛的习惯,但过去长期推行“左”的政策,不准私人养牛,关闭耕牛市场,禁止耕牛出境,压抑了群众养牛的积极性,以致成片的草场大多废弃,多年来养牛业停滞不前。近几年,他们采取了集体耕牛折价保本到户、分户饲养、繁殖归己,以及鼓励、扶持社员私人发展大牲畜、开放大牲畜市场、疏畅流通渠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始调动了千家万户养牛的积极性。他们还采取国家、集体、社员联营等多种形式。到去年11月底,全省牛的饲养量已达442万多头,比1981年底净增25万头,是贵州省建国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另外,贵州省还十分注意改良牛的品种,提高经济效益。(附图片)
广西黔江牧场正在放牧的牛群。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第2版()
专栏:

努力发展养牛业
本报评论员
贵州省委决定充分发挥本省草山草坡多的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牲畜,重点发展养牛业。这个加快农业发展的部署,对其它具有类似条件的地方,很有参考价值。
近几年广大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很高,猪、羊、牛、鸡、鸭、兔的饲养量都有增加。特别是饲养畜禽专业户、重点户大批涌现,使商品率显著提高。但是,和其它畜禽相比,养牛(包括耕牛、奶牛、肉牛)业的发展比较慢。到1982年底,全国只有7,400多万头牛,比1978年只增加了375万头,四年的总增率只有5.3%,低于1949年到1959年每年递增6.1%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也不利于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需要尽快加以改变。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川、藏等地,草原辽阔,南方有六亿亩草山草坡,牧草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很好,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可以利用,这些都是发展养牛业的有利条件。凡是适合养牛的地区,都要拿出抓粮食那样的劲头来抓畜牧业,都要象抓养猪那样抓养牛,努力加快养牛业的发展。
农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要求购买耕牛的农民越来越多,耕牛需要量大大增加。据江西省调查,去冬今春要求购买耕牛的农户有51.8万户,约占总农户的10%;要求购买耕牛的数量达28.8万头,超过本省供应量的1.5倍以上。可见,加快繁殖耕牛,特别是发展役乳或役肉兼用型优良牛种,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我国的牲畜饲养业,多年来一直提倡以猪为首。我国耕地少,粮食不富裕,过去那种牲畜结构,应该逐步改变,在稳定养猪业的同时,多养以食草为主的牛、羊等牲畜。其实,加快发展养牛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发展粮食。肉牛和奶牛提供的肉、奶及其制品,是营养丰富的“高级粮食”。以牛奶、牛肉代替一部分粮食,是解决我国吃饭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养牛可以增加有机肥料,促进粮食作物增产。
发展养牛业,也是农村一条重要的致富之道。一户农民喂一头肉牛,一年可收入二三百元;喂一头奶牛可收入上千元。家庭养牛投资少、成本低、收益多、致富快,今后应在鼓励千家万户养牛的基础上,发展养牛专业户、重点户;国家在财力、物力上可给予必要的扶持,在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科学技术方面给予指导。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我国养牛业的差距和潜力
到1981年底,我国有牛7,330.1万头,其中黄牛5,383.3万头,水牛1,877万头,奶牛69.8万头,不及印度2.43亿头(1980年)的三分之一。
1981年我国农村出售、自宰肉用牛301.6万头,出栏率仅4.1%,不及世界平均出栏率17.6%的四分之一;每头肉用牛胴体重166斤,不及世界平均数394斤的二分之一。
1981年我国产牛奶25.8亿斤,平均每头奶牛年产奶3,700公斤,在世界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如将我国5,383万头黄牛和1,877万头水牛中的5%,改良为乳役兼用牛,以每头牛年产奶1,500公斤计,则一年可增牛奶109亿斤,相当于1981年全国牛奶总产量的四倍还多。


第2版()
专栏:

养牛能手郝柏林谈
户养肉牛有五点好处
春节过后,我们在冀东平原三河县大阎各庄大队,访问了年仅二十岁的养牛能手郝柏林。他1980年7月高中毕业后,在家专养肉牛,两年半育出45头,获纯收入7,500元,平均每月250元。他兴致勃勃地谈了大养肉牛的五点好处:
——退役牛经过育肥提高了商品价值,支援了国家,活跃了市场。郝柏林的牛源,除由外地引进草地牛和“黑白花”、“海福特”等进口牛外,主要来自当地丧失使役能力的老、弱、残牛。在两个月的育肥期里,平均每头每天增肉三斤以上。两年半间,他向外贸部门交售育肥牛41头。
——肉牛耗粮少,饲养方便,一头肉牛从入栏到出栏,消耗棉籽饼和酒糟5,000斤左右,吃粮不足60斤。
——牛多肥多,有利于改良土壤,增产节支。
——剩余劳力得到利用。家庭养牛解决了郝柏林这个回乡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也为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力开拓了出路。
——养牛发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盛广宇 李宗义


第2版()
专栏:

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
积极有步骤地推行劳动合同制
本报讯 劳动人事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已试行劳动合同制的地区,搞好各项改革的配套;未试行的地区,在今年内抓好一两个市、县的试点;把用工制度的改革,坚决而有秩序地进行下去。
通知指出,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自治区试行劳动合同制,在改革用工制度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国现行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事实上已成为无条件的“终身制”,它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结合一体,形成了“大锅饭”,造成了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技术高低一个样、一线二线一个样等极不合理的状况,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合同制的基本特征,是用签订合同来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责、权、利。它把用工合同和经济责任制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行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对职工本人来说,只要努力学习和积极劳动,工作就有保障,并能多劳多得。
为了积极而有步骤地试行劳动合同制,通知提出了以下要求:
——劳动合同制的试行范围,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也包括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既包括普通工种,也包括技术工种。当前主要在新招收的工人中试行。现行固定工制度也要逐步进行改革,将来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
——招收合同制工人,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一般应规定生产或工作任务、合同期限、试用期限、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保护、解除或变更合同的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以及双方的其它义务与权利。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坚持平等互利和协商一致的原则。
——招收合同制工人,必须根据生产、工作的需要,在劳动计划以内招收。从农村招收合同制工人必须从严控制,报经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合同制工人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待遇,不应沿用固定工吃“大锅饭”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工资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固定工。可以试行岗位工资、浮动工资以及其它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形式。对城镇合同制工人,应当试行社会保险制度。合同制工人同样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企业的主人,他们在入党、入团、参加工会以及参加政治学习、技术业务培训等方面,应当与固定工一视同仁。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此“缺”补得好吴昊
谈到解决“做衣难”,人们往往从增设服装网点、扩大专业队伍方面想得多,从依靠群众自己动手方面想得少。事实上,现在有缝纫机的人家并不少,有些人因为不会用,或技术上不过关,就长年弃置不用。如何让群众掌握缝纫技术,让千家万户的缝纫机转动起来,的确是个“缺”。“大生”缝纫学校想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出了成绩,这个“缺”补得好。
“大生”是私立的学校。沾了“私”字边,在文化革命那些年,当然要砍掉;就是现在,也还有人不大看得惯。似乎办学、育人这类事情只有国家能办、集体能办,私人不能办。其实,此论谬矣。自古以来,我国的学校就有私办、公办、公私合办等多种形式,而且往往私办在先。孔夫子“三千徒子众”就是办私学校的教育家。私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历史上成千上万。为什么此事古人能做,今人不能做?现在机关、厂矿以及社会上都有一大批青年渴求知识、技术,补这个“缺”,光靠国家和集体不行,很应提倡各行各业的有志之士都来动手。(附图片)
图为大生缝纫学校学员上课。   本报记者摄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经济短波
上海市郊积极发展蜗牛养殖业
本报讯 通讯员龚泉福报道:一项新的家庭蜗牛养殖业,正在上海市郊兴起,从去年7月开始到年末,郊区10县已饲养10万多只食用蜗牛,采卵繁殖30多万只幼蜗牛。
人工饲养蜗牛不占农田,青绿饲料易得,设备简易,技术不难,收益可观。社员家庭饲养,一般规模可养2万只,年收入达2,000元左右,是一项可开发的农村家庭副业。为了扶持社员养蜗牛,宝山、奉贤县给每个蜗牛饲养户提供银行贷款500元。
太原铁路局加快晋煤外运
太原铁路局从今年1月1日撤销划归北京铁路局统一管理后,加快了晋煤外运。1、2月份,北京铁路局在空车、自卸车比计划减少29,000多辆的情况下,晋煤运量达到1,659万吨,超过国家计划的4.8%,比去年同期增长8.6%。
西藏纳木湖冰下鱼多
西藏渔业考察组最近在海拔4,700多米的纳木湖考察,结果表明,纳木湖鱼类资源丰富,湖底平坦,冬天适于大面积冰下拉网捕鱼。据估计,纳木湖全面开展冰下捕鱼,每个冬天的产鱼量将比目前西藏全年的鱼产量还要多。
澧县改革农副产品收购办法
湖南省澧县改革农副产品的收购办法,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产、购、销联营,既减轻了收购调存工作的压力,又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过去,这个县的农副产品由基层商业部门收购上来以后,必须送到县仓库,再由县向各大城市调运,造成鲜货不鲜,品级下降,还要多付运费和管理费用。现在,基层收购站根据县里的收购计划和当地的收购任务,把农副产品收购起来以后,不送往县城,而直接向各大城市调运经销。
郑州研制成功低焦油卷烟
一种低焦油卷烟在郑州问世。它是由轻工业部烟草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每支卷烟焦油含量低于15毫克,比我国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卷烟焦油含量低一半,达到了国外低焦油卷烟的先进水平。这种卷烟的尼古丁含量比市销卷烟减少了25%,燃吸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比一般卷烟减少了30%左右。经吸烟行家们品吸认为,烟味纯正够劲。
天津市增建公厕
最近,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今年内在市区内修建公共厕所300座,并要求各区政府一包到底,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目前,天津市公共厕所共有2,215座,这300座公共厕所建成后,将更加方便群众。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北京春夏季时装展销独具特色
本报讯 记者李和信3月2日报道:800多种时代感强、款式新颖、做工精细的服装,在北京市春夏季时装展销会上受到群众欢迎。展销会第一天,便销售了15,000多件(套)。
展销会是由北京市服装公司举办的,参加的有60多家厂、店。因为这些厂店规模小、人员少,“船小好掉头”。因此,这次展销的服装特点是品种多、号型全、批量小。


第2版()
专栏:

攸县处理一起阻挠农民正当贩运事件
本报讯 石羊塘公社是湖南攸县产鱼较多的公社。近几年随着联产责任制向五业扩展,全社1,400亩水面,鲜鱼产量逐年上升。今年预计可产3,800担左右,但本地只能销1,000多担,60%以上的产品要往外销。在这种情况下,上云桥公社瑶塘大队三脚生产队青年社员谢三勤,于去年底从石羊塘公社南田大队和杏塘大队的三家养鱼户购进鲜鱼1,434斤,进价总额1,175元。用手扶拖拉机运往醴陵销售。石羊塘公社税征组拦住车子,把鱼运回肉食站,强行以平价收购,付款681.57元,比进价少493.43元。鸭塘铺财税所又以转手贩运为理由,暂扣款130元。谢三勤做生意刚出门,就亏本623元多。
这件事,立即在周围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议论纷纷。一些到这里从事贩运的人也变得谨慎起来,有的选择在深夜起运,有的绕道鸭塘铺进城。许多社员支持谢三勤向上面打报告。
县委领导同志听到有关情况后,感到这是一件涉及政策的大事。立即让县委办公室调研科进行调查了解。元月10日,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召开会议,听取了调查情况的汇报,对照有关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谢三勤和其他社员所从事的贩运鲜鱼活动是政策所允许的,应由鸭塘铺财税所退回谢三勤130元扣留款,由鸭塘铺肉食站赔偿这些运销者的购销差额,以弥补其经济上的损失。但是,在处理这个事件时不追究业务部门的责任,因为业务部门执行的是原有的政策规定。各部门原有的一些规定和文件与现行政策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变革时期的正常现象。要求各个部门的干部职工务必加强学习,全面掌握党的政策,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跟上发展着的新形势。


第2版()
专栏:通讯

让千万台缝纫机转动起来
——访北京市民办大生缝纫学校
本报记者 吴元富 徐建中
北京市有缝纫机的家庭并不少,但多数人不懂缝纫技术,形成了守着缝纫机,喊着“做衣难”。怎样才能让千家万户的缝纫机转动起来?在这方面,民办大生缝纫学校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大生”又开学了
大生缝纫学校早在1949年就已创办,是北京市的第一所私立缝纫学校,从1949年至1966年期间,学校共培养出学员9,400多名。十年浩劫,“大生”也遭了灾,全部设备被砸得精光。1980年,原来的校长张秉诚又提出了要继续办缝纫学校,为解决北京市做衣难而出力。西城区政府同意了他的要求,当年10月23日“大生”又开学了。两年多来,学校不花国家一分钱,已开办了剪裁班、低档缝做班、高档缝做班和机修班,毕业学员8,062人,尚有在校学员1,600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培育的人才遍布城乡。
争 相 报 名
一天上午,当记者前去采访时,一位农村姑娘来学校报名,她叫王浦学,是大兴县的社员,初中毕业生。记者问她:“你为什么要学缝纫呢?你怎么知道有‘大生’呢?”她乐了:“咱在农村做衣也难啊!头年我们村有人来学过,都说这儿的师傅教得好,学得快,所以我就来了。”正说着,一位中年妇女走了进来,她叫张兰茹,是酒仙桥一个工厂的铣工,自己有缝纫机,多少懂一点,但技术不是很高明,想利用晚上时间学习。看来,张兰茹代表另一种类型,看来市民中这种“有马不会骑”者,还是大有人在的。
特体做衣更难
在基础缝做班第三期学员毕业大会上,有一位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军医叫马淑敏,她捧着毕业证书高兴地说:“这一下可好了,我可以自己动手做衣服了。”原来,马淑敏全家4口人,倒有3口需要穿特体服装的。她本人身高1.69米,腰围2.85尺,女军装都得定做,在外面定做便衣更困难。有一次,她为了买件称心的衣服跑遍了全市的大商店。后来全家一商量:还是自己动手吧!缝纫机是现成的,“大生”离家又不远。就这样,马淑敏终于领到了大生缝纫学校的毕业证书。
空下一个字
去年12月17日,在西直门内南小街的一家住户门口,新挂上了一块木板牌,上面写着:“邢记服装加工□”。来往的行人都很纳闷:是加工部还是加工铺?或者是加工厂?总共7个字怎么还落下了一个呢?
这家的主人叫邢晓玉,1981届高中毕业生,她爱好缝纫,每天晚上坚持去“大生”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学完了基础缝做班、机修班、高档缝做班。毕业后能做男女西服、中山服、呢大衣、绸缎旗袍等高档服装,有的服装厂想吸收她去工作,而邢晓玉却从西城区领来了个体户执照,挂起了“邢记服装加工□”那块木牌子。为什么要空下一个字呢?邢晓玉风趣地说:“最后一个字,是厂、是店、是铺?那得看发展情况再填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