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美苏外层空间的角逐愈演愈烈
里根要求发展新型反导弹系统 安德罗波夫警告美国不得谋求军事优势
本报华盛顿3月28日专电 记者张亮报道:里根总统3月23日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要求美国的科学家们研究并建立一种新的防务系统,这个系统将在敌人的导弹到达目标之前就把它们摧毁。而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就此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想取得对苏联的军事优势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苏联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做到这一点。”看来,美苏两国在外层空间的军事角逐将会更加激烈。
美苏两国在外层空间的争夺由来已久。自从五十年代以来,外层空间就成了美苏争夺的一个新领域。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双方的这种竞争更带有军事性质。据此间有关材料统计,在过去十多年中,美苏两国共进行了近3,000次不载人的宇宙发射,其中一半左右的航天器是用于军事目的,如摄影间谍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和预警卫星等。此外,苏联还进行了约20次杀伤卫星的试验,引起了美国的不安。当然,美国也不甘落后。据《纽约时报》3月27日报道,今年夏末,美国也将首次进行反卫星系统的试验。有专家估计,其摧毁能力和灵活性都将超过苏联。五角大楼还发出指令,到1987年,第一批反卫星系统将随时准备投入使用。
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说,里根支持研究的反导弹武器系统可能要运用激光、微波和高能粒子等空间时代新技术。这种武器可以在地面上部署,也可以在空间部署。
在这些新式反导弹武器上,美苏两国近年来一再不惜工本地进行大力研究和试验。美国在这方面的开支由1980年的2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10亿美元。里根政府还计划,今后五年美国计划中的空间军事开支每年增长10%,目前的开支为85亿美元。美国国防部说,它已与一些大财团签订了生产激光武器主要部件的合同。有份研究报告估计,这种系统1993年就可进行试验。另据透露,美国已于去年秋天,成功地运用激光武器摧毁了一枚无弹头和处于固定位置的导弹。
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虽然曾于1972年缔结了一项《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规定,禁止部署甚至禁止发展以空间为基地的军事系统,然而十年来,美苏两国以这一协议为幌子,都在拚命研究和发展自己的空间武器系统。舆论认为,里根最近提出的耗资约2,000亿到3,000亿美元的反弹道导弹系统预示着,美苏将在空间进行更加激烈和危险的军事竞赛。一位长期担任五角大楼武器顾问的核物理专家理查德·加文指出,里根提出建立新的防务系统“将导致空间战,但并不能取代地面战争,而将是地面战争的先声”。


第7版()
专栏:

对里根研制反导弹防御系统计划
美国和西欧公众反应不一
据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 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的官方和各界人士最近纷纷就里根23日提出的关于研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发表评论。他们中有的人对里根计划表示支持,有的人则担心里根计划可能妨碍裁军谈判,加剧军备竞赛。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27日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承认,里根关于研制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可能会在美苏之间引起新的一轮战略武器竞赛。
温伯格指责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26日就里根计划对《真理报》发表的谈话是“惯用的宣传手腕”。
美国《华尔街日报》25日发表文章认为,里根关于研制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是“合适的”。文章宣称,“在一个有被核武器摧毁的危险的世界里”,“美国应当利用它的先进技术来建立防范核进攻的系统”。
美国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里根的反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既行不通,又危险。
英国政府对里根计划表示了审慎的欢迎。一位政府发言人25日说,里根计划表明:“美国决心继续保持全面的有效力量”。美国《卫报》则指出:“驱散核战争阴影的唯一办法是限制、控制、减少和拆除现已储备的大量武器。”
西德国防部长韦尔纳24日对记者发表谈话说,里根计划并不违背西方的威慑战略。
西德的《南德意志报》在一篇文章中评论说,“人们立即产生的担心是,美国只不过是在开始新的一轮军备竞赛而已。”
法国《费加罗报》的一篇文章认为,里根计划是美国对苏联发动的经济攻势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迫使苏联进行‘星球大战’式的军备竞赛,就一定会给苏联的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第7版()
专栏:

美苏太空争夺战
严正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已从天空、陆地和海洋延伸到了万里之外的太空。不久前美国成立了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部的司令在一次讲话中透露:美国成立这个与战略空军司令部平行的空军航天司令部,其任务是对付“苏联加紧在太空进行的军事活动”,“保护”美国在太空的“利益”和“自卫权”,发射军用卫星,研究和制定太空战略等。他说,建立这个司令部,是“军事上利用太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大大增强”美国的“威慑力量”。这意味着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空间的军备竞赛将进入更加激烈的阶段。
被西方称为“第二次军备竞赛”(即加紧实现地球周围空间的军事化)的空间争夺战,从五十年代后期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成功以来,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了。由于连年发射各种卫星,迄今在太空中运转的苏美两国的卫星已有数千颗之多。绝大部分都具有军事目的。苏美两国利用这些卫星侦察和搜集别国的军事设施和军事活动的情报,提供导弹袭击目标的距离、方位和数据,给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等舰只导航。每当国际上发生这样那样的危机时,它们又把专用的侦察卫星送入不同轨道,猎取军事情报。军事卫星在苏美武库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美国武装部队70%的通信联络是靠卫星进行的。美国空军参谋长曾说过:“利用空间卫星指挥战争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
苏美两国为了争夺太空的优势,除了不惜工本研究提高卫星的侦察性能外,还在研制“卫星射杀手”和“反卫星导弹”等拦截和反拦截武器,用来“摧毁或者捕获彼此的空中间谍”。
上述情况表明,在离地面万里之外的太空,正在变成一个危及人类安全的苏美“军事活动的战场”。
人们记得,在苏美分别发射第一颗卫星以后不久,它们就竞相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上表示要致力于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以后又签署了关于空间和天体非军事化的国际协定。至于苏美两国政府双边达成的或参加的多边性和平考察和利用宇宙空间之类的所谓协议,更是不算少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空谈,不过是它们为了加紧争夺空间的军备竞赛而打出的一种幌子而已。


第7版()
专栏:国际札记

没完没了
欧安会马德里续会原定于1981年3月结束,如今两年于兹,仍然未能收场。而与会者固然精疲力竭,旁观者也无不觉得乏味。要不是近日会议再次宣告休会,声称下月复会“决定成败”,人们也许把它忘却了。
名曰为欧洲安全与合作而开的欧安会,从它开始筹备到现在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欧洲的各式武器是多了还是少了呢?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是缓和还是加剧呢?这是谁都清楚的,欧安会实际成了两个超级大国煞有介事地高谈欧洲安全和裁军、并借此互相指责和攻击的场所,实质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但是就象一块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谁也不愿承担破坏会议的责任,谁也不肯放弃这块宣传阵地,因而会还是要开下去。
欧安会的没完没了,正是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争夺没完没了的反映。
·章 华·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欧洲核武器谈判的新僵局
方敏
美苏在日内瓦举行的关于欧洲核武器谈判,定于3月28日休会。这轮谈判从今年1月底开始进行了将近两个月,未取得任何结果,再次陷入僵局。
在这一轮谈判开始之前,苏联于去年12月提出了一项新建议。之后,美苏双方经过一番较量,至今依然坚持原来的基本立场。
苏联反复讲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美国取消在欧洲部署新导弹的计划,而它自己则把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减少到英法核力量的水平(即拥有162枚中程导弹)的建议,是合理的。它认为,英法核力量是针对苏联的,应当考虑在内。二是它认为,目前东西方在欧洲的核力量大致均等,美国部署任何新导弹,都将破坏均势,苏联不能容忍;同时它还认为,美国在欧洲的导弹可以打到苏联,事实上是美国战略核力量的补充,从而破坏美苏战略平衡,苏联不能接受这种情况的发生。
美国的观点与此恰好相反。首先,美国认为,苏联的新建议使苏联拥有大量SS—20导弹,却使美国不能在欧洲部署新导弹以保持平衡,这是对西欧安全的威胁;其次,美国认为,英法核力量是它们保卫本国的战略威慑力量,不能纳入美苏双边谈判范围内,因此,它坚持里根的“零点方案”是最好的办法,即把苏美的中程导弹统统取消掉。
双方的立场相距甚远,根本谈不到一块。
面对谈判的新僵局,有关各方都在考虑下一步棋怎么走,其中西欧国家的动向最引人注意。在西德大选后,形势虽然对西方执行北约的“双重决议”有利,但西欧国家担心苏美对峙会使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军备竞赛升级,殃及西欧。它们既不满意苏联的新建议,也不赞成美国的僵硬态度。它们要求苏联作出更大让步,同时对美国也施加影响,要它采取更加灵活的态度。
西欧国家要求打破谈判僵局,是因为中程导弹问题对它们的影响最为直接。它们一方面考虑到本身的安全利益,需要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因此坚持北约的“双重决议”,支持美国的“零点方案”;但另一方面,它们又处在苏美核军备扩充的夹缝中间,处境两难,同时又面临西欧人民反核运动的高涨,因此它们希望美苏能够谈判成功,尽可能降低军备水平。由于目前距离年底开始部署美国新导弹的时间迫近,西欧国家认为,为了使谈判取得具体成果,必须寻求一项“不太激进”的临时中间办法,即以美国只在欧洲部署计划中的一部分新导弹,来换取苏联大量减少中程导弹。
美国政府内部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也不一致,一部分人倾向于强硬,认为没有理由背离“零点方案”,另一部分人却主张搞一个临时解决办法,以便把军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美国为了保持西方联盟的一致,也不能不考虑西欧的愿望,作某些策略上的调整。在布什访欧之后,美国虽然仍未放弃“零点方案”,但却一再声称“零点方案”不是一项“要么接受,要么拉倒”的建议,也不是一项“不容讨价还价”的建议。最近,美国官方又提出有关解决中程导弹问题的某些“基本原则”。其中的一条就是“美国和苏联具有同等的权利和受到同等的限制”,这就是说,美苏在欧洲应有同等数量的中程导弹,实际上修改了原来的“零点方案”。
从苏联方面来看,它仍然没有放松对西方的攻势。最近一个时期,随着西方策略的调整,苏联对西欧和美国的态度日趋强硬。它强调任何折衷办法都行不通,警告美国如果在欧洲部署导弹,就将破坏谈判基础,苏联也将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提高核军备水平以及在美国附近部署相当于潘兴Ⅱ式的导弹。对于西欧准备部署美国导弹的国家,它也继续施加压力,锋芒主要针对西德。它声称,西德如果让美国部署导弹,就将成为“华盛顿的核人质”,“核回击的靶子”,西德和苏联的整个关系就会“复杂化”等等。苏联的这些言论表明,它准备继续坚持它去年12月提出的建议,力争取消美国部署新导弹的计划。
从美苏双方当前的一些做法来看,关于欧洲核武器谈判的前途难卜,目前形成的新僵局一时还难以打开。


第7版()
专栏:

海湾产油国努力克服石油降价带来的困难
据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产油国正在采取紧缩预算的措施,克服石油降价给它们带来的困难。
据在巴黎出版的阿拉伯文《未来》周刊最近一期提道:目前沙特阿拉伯原油日产量已降为330万桶(1979年为1,100万桶)。如果这个产量保持不变,油价不再下降,1983年它的石油收入将减少到340亿美元,只等于1981年的三分之一。沙特阿拉伯每年用于发展项目的投资高达500亿(不包括政府开支,特别是国防开支的款项)。沙特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3月22日宣布,尽管油价下跌,该国的5年发展计划将继续执行,但是一些工程项目可能推迟。
科威特目前的原油日产量为50万桶,如果产量保持不变,科威特1983年的石油收入只有60到70亿美元,预算将出现20到25亿美元的赤字。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由于油价下跌,本财政年度预计将有预算赤字。内阁22日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紧缩开支措施。


第7版()
专栏:

澳大利亚群众示威反对核军备
丹麦群众示威反对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
据新华社堪培拉3月28日电 澳大利亚各主要城市的各界群众昨天分别举行集会和游行,反对核军备。
在墨尔本,参加集会和游行的有5万多人。他们举着的横幅和标语牌上写着:“不要核战争”、“现在就裁军”、“把钱用于人民,不要用于武器”。澳大利亚工业和商业部长约翰·诺曼·巴顿、土著事务部长克莱德·霍尔丁以及维多利亚州州政府总理约翰·凯恩和墨尔本市长比尔·加德纳等参加了示威游行。凯恩在集会上发表讲话时说,他的州政府将通过立法来禁止发展核工业。
在悉尼,大约有5万人参加了游行和集会,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地区和地方政府部长托马斯·尤伦和其他知名人士。在首都堪培拉,教育和青年事务部长苏珊·玛丽·瑞安和大约2,000人一起参加了群众集会。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3月27日电 哥本哈根消息,大约5,000人今天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准备从今年12月开始在西欧部署572枚中程导弹,反对核军备竞赛。
示威者从丹麦国防司令部所在地韦德贝克出发,步行20多公里到达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市政厅广场,并在那里举行了集会。他们的主要口号是:“丹麦反对北约的新导弹。”


第7版()
专栏:

波兰政府向议会提交三年经济计划
本报讯 波兰总理雅鲁泽尔斯基最近向波兰议会八届三十三次会议提交了政府的1983至1985年国民社会经济计划决议草案、反通货膨胀和节约纲领。
副总理兼计委主席雅努什·奥博多夫斯基对这些文件的要点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去年8月以来工农业生产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今年继续保持了这一趋势,但是生产速度提高不够快,“由于立即增加商品供应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因而在市场上出现了投机倒把、行贿受贿、利用对许多商品的垄断地位,通过提高物价增加收入等消极现象”。因此,反通货膨胀纲领和节约纲领“是三年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雅努什·奥博多夫斯基指出,三年计划的四个主要目标是:一、养活人民;二、尽可能多地满足居民的住房、保健、文化、教育需要;三、改善日用工业品供应;四、保护物质条件最困难的家庭。他说,政府将通过三个方面的活动使国家走上平衡发展的道路。
第一,更好地利用国家所拥有的原材料、财产和劳动力,这是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政府将坚决彻底地执行下去,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改革的办法进行修改。第二,改变经济结构,把资金用在成本低、收效快而好的部门,保证为市场而生产的企业提供优惠。第三,必须控制住通货膨胀,缩小提价幅度,逐渐消除市场缺货现象。
他指出:“这三个行动方针是使国家摆脱目前危机形势的根本”,而“改善经济形势和实现三年计划的关键则是改善经营效果,其最集中的表现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第7版()
专栏:

因一些地区饲料不足牲畜下降
罗处分农业和食品工业部副部长等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3月27日电 昨天闭幕的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会议作出一项决定,给予主管畜牧业的农业和食品工业部副部长、国家农业局局长和饲料局局长等负责干部警告处分。
根据大国民议会批准的一份调查报告,作出这一处分决定是因为朱尔朱等5个县的一些国营农场、合作社和饲养场违反有关法律,造成饲料生产不景气,牲畜和家禽饲养不善,卫生工作差。这一切使当地牲畜和家禽的繁殖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在同一地区,有些单位还超计划屠宰。调查报告认为,农业和食品工业部、国家农业局等机构应对上述情况负主要责任。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卡塔尔今昔
王士芳
十多年前,卡塔尔不过是海湾西南岸的英国“保护地”。境内沙漠连亘,满目荒凉,没有象样的工农业,文教卫生事业也很落后。人民生活贫苦,靠捕鱼、采珍珠和放牧骆驼、山羊为生。
如今,卡塔尔已披上现代化新装,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上已矗立起一座座雄伟的厂房,高大的烟囱喷吐着白烟,银色的巨型油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外国客人从首都多哈的国际机场进入市区,会惊异地发现,这个原来是小小的渔港已建起幢幢现代化的旅馆,兴建了商业中心、电视台、地面卫星通信站以及海水淡化厂等等设施。
卡塔尔全国面积仅1.1万平方公里,人口25万。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年产石油2,300万吨,钢45万吨。目前,卡塔尔已拥有以杜汉和乌姆赛义德为中心的两个工业基地,建成了一大批电站、采油、炼油、石油化工、炼钢、轧钢、化肥、水泥、造纸、塑料以及海水淡化厂等企业。
由于经济建设成就,卡塔尔的人均国民收入高达1万美元以上,列于世界前十名之内。
卡塔尔在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同时,也重视自己的民族特性,仍然保持并发展了传统的畜牧、捕鱼和珍珠采集业。
卡塔尔的农业、文教卫生和福利事业也相应地有很大发展。农业方面,制定了到2000年的发展计划。可耕地已由1971年的400杜诺(每杜诺等于939.3平方米),增至1982年的3.2万杜诺。蔬菜年产1.8万吨,能满足国内60%的需要。政府还建立了家禽、牛奶以及捕鱼等公司,以满足人民对副食需要的增长。种植小麦和大麦已初见成效。但粮食尚需进口。
据去年10月数字,卡塔尔已有各级国立学校149所,学生4.2万多人,都享受免费待遇。1977年,卡塔尔建立了本国第一所大学,此后,又相继兴办一些高等专科学校。政府还派遣学生出国深造。此外,在保健和住房方面,国家也都提供补助和津贴。
卡塔尔在对外关系方面,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大国干涉海湾事务。它很重视海湾地区的团结合作,积极倡议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以加强海湾各国之间固有的联系。(附图片)
图为在乌姆赛义德工业地区的化肥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