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画里北京呈丰姿
叶浅予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意识,是美学争论中的一个问题,看了“北京风光国画展”,似乎心有所悟。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建造者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进攻,决不会考虑给后世留下什么“美”的享用;故宫的建筑群,具有象征皇权的威严,使文武百官慑服,平民百姓生畏,决不会想到将成为中外游客的猎获物;至于颐和园昆明湖的风光,原是慈禧独占的游乐之所,现在归到人民手中,也还是为了游乐,目的未变,可是多了一层玩赏古董的情趣,而且从一人独乐转变为众人共乐,实际上已经大异其趣了。
由此可见,美的客观存在,包含着复杂的主观意识,而且两者本身在时过境迁中的变化,促成了相互的转化,客观影响主观,主观影响客观,两者溶为一体。当你畅游长城归来,长城在你头脑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长城的客观形象,变成你意识中的库存,能在梦中出现。
美的客观性,由于时间的摆布,经常起变化。从客观世界看,时间这东西是客观存在,从人的意识看,却是主观存在。时间的推移,可以把某一性质的事物变成另一性质的事物:长城的军事性和故宫的政治性,变为审美性,颐和园的独占变为群众所有,都是时间的产物,也就是历史的产物。
北京风光国画展,除了上述启示,也提供了另一种启示:宫殿庙坛和高层大厦、四合院和单元楼,交错纵横,新老杂陈,演为新老北京并存的奇观。这个矛盾统一体,向画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画家们也勇于在这个新课题上做文章,画展九人几乎每人对这个矛盾统一体都作了出色的反映。
为了反映艺术的时代感或时代色彩,若只从老北京的风貌做文章,可能很费劲;相反,若只从新北京着眼,单纯画高楼大厦,恐怕不容易看出北京风貌的特点。画家们不约而同,从新旧对比的角度看北京,就显出八十年代北京的特殊风貌来了。这并不是说画老北京就做不出好文章,这个画展大部分作品都在老北京形象上做文章,做得相当精彩。例如,“山舞银蛇”的长城,“帝后庭院”的故宫,“天坛晨歌”的古柏,“卧龙苍翠”的老松,以及不同角度和不同风格的颐和园,无不给人以旧景新貌的感受。
近几年画家盛行“行万里路”的风气,足迹遍全国,猎取新形象,而对近在身边的事物,似乎不感兴趣,因而北京画家不画北京,杭州画家不画西湖。这种现象,颇使关心美术事业的人疑惑不解。北京风光国画展的出现,闷葫芦打破了,可能从此出现一种新风气,象五六十年代的金陵画派和长安画派那样,画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各自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样一来,就不至于老是黄山、桂林、三峡那一套了。北京风光这个题目出得好,这里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资源,等待画家去开发。希望这次画展能给美术界以新的启示。


第8版()
专栏:

蒲剑小集
蒲剑
所谓“个人奋斗”,需要再认识。这话是评它利己的出发点,并不是提倡个人不要奋斗,个人不奋斗,难道要集体替他奋斗不成?这话不要象
“白专道路”一样产生不良作用。
*
人尽其才,因才使用,十分正确。但不容易贯彻执行,会有干扰。无能的占主要位置,有才干的不能发挥。海涅在一百多年前就讽刺过。他写有如下的诗句:“严格的平等。每个驴子叫他们上高级的办公厅,相反的,狮子却要运送麻包到磨坊。”问题不全在绝对平均主义,还要探究别的原因。
*
吃“大锅饭”与穷过渡是同义语。往昔和尚庙的锅,的确大得很,但煮的却是稀饭。不管经书念得好坏一样吃,游方和尚也可到此一吃。这种大锅饭,不过是止饥而已,还要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相号召。所谓“穷过渡”者,也就是吃大锅饭的住持的论调。众生能以此普渡,岂非怪事?
*
雪罗汉诚恐火把照近它。
*
好汉不提当年勇,这表示能注视现实与将来,值得敬佩。但是青蛙如果忘记过去是蝌蚪,那就不好了。


第8版()
专栏:

绿,固执倔强的精灵
韦黎明满目疮痍,这就是群鸟列队而来的热带雨林?被烧焦的枝条无力地下垂,象哀悼世纪盛衰的墓群。啊森林!人类温馨的母亲。我们的祖先就来自这里,它象巨大的海绵养育着人类的子孙。无论是微生物和腐殖质,还是交错的根系和繁衍的真菌,都慷慨地把枯竭的土壤滋润。而滥伐,这人类精力周期性的亢进,破坏了自然严谨的平衡。失去了巢的鸟,已不再认识返回家园的路径;贫瘠的土地总是忧心忡忡,连小雨滴也不愿光顾了,黄沙,开始向城市步步逼近。畏慑于钢铁和水泥,电力与噪声,绿面对这些时代的骄子们,在容身的每一个角落,默默地抗争——污染,这地球难以治愈的癌症!啊!生存、理性,睿智、本能,在宇宙那公允的天平上,哪一个占有更为严峻的比重?古老法则产生了深的裂缝,在自然那惊悸的脸上掠过一道不安的阴影。没有了绿,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绿,连高山和大海也骤然失去了宁静。在万物凋零的生命丛中,人们可曾听到绿的呻吟?当我和静谧的自然默默接近;当我领略了绿那难以驾驭的秉性;当我不是只索取而不奉献;当我把握着子孙后代的命运而不为一时温饱近利急功,绿,你这固执倔强的精灵一定会给我一片爱的浓荫!到那时,愿你象一面旗帜飘拂在丰饶的大地上空,以你无畏的、波涛般的吼声来呼应:千山万壑对你的渴求,以及人类对你怀有的一片虔敬……。


第8版()
专栏:大地

海涂拾零
张歧
边界线
这儿是河与海争夺之地。
千百年来拉锯式的决斗未分胜负,而厮拚的步履却蹍得战地不断扩大——乌黑的泥滩几万亩。
乌黑的泥,夺去了沙滩的贞洁。乌黑的泥,玷污了海的纯净。乌黑的泥,驱走了那么些活跃的水族生灵。乌黑的泥,也阻滞了河伯自己的路……
于是,河与海讲和了,乌黑的滩涂,作为各据一方的边界线……
城垣
在河与海的边界线上,大自然的主人安扎了营寨。
在挨近河的地方,修了田,引河水种稻。
在挨近海的地方,掘了池,引海水养虾。
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常常是这样:利用大自然的弱点,使自己生息繁衍。一条14华里长的大坝筑在滩涂之上,巍巍然,犹如一溜儿雄伟的城垣。
场长介绍说,自从围海造田以来,大海发过数次脾气,潮头拱开堤坝,荡平了虾池,吞噬了稻田,一而再地摧毁了人们汗水浸泡的希冀。可是人们并没有心灰意懒,当大海高兴地撤走潮头的时候,堤坝筑得更高更坚实……
听罢场长的介绍,我向大海投去轻蔑的一笑,我笑大海勇而无谋;我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纵目望,长满绿草的滩头上摆放着一片竹篮,篮里装满深褐色贻贝模样的蚬子;竹篮旁,到处是花瓣似的脚丫印。一群孩子边跑边笑。跑,追撵着黑色滩涂上的兴趣物;笑,小手在捕捉草丛里的青蛙、蚂蚱。忽然,羊羔似的潮花呼啦啦奔上黑色滩涂。孩子们把沉甸甸的竹篮送上堤坝,然后扬起小手,使劲地掀着,挡着潮花,不让潮花夺走他们在滩涂上未尽的兴趣。
可是,孩子退却了。羊羔似的潮花在滩涂上恣意乱窜,渐渐地,不见了“蹦蹬狗”,不见了脚丫印,也不见了滩涂上那绿旺旺的草……冷不丁,堤坝下又扬起了笑声,潮水上露出一溜儿网墙。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将木杆儿插上滩涂,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张开了网,原来扬起的小手不是阻挡潮花,是在把涨潮的乐趣欢迎。
搂着游泳圈,在网的周围击水,好象生怕鱼儿从网墙旁边溜走。等不耐烦了,就屁股一撅拱进水里。当从网里抱出一尾金翅银鳞的大鱼,欢笑和潮声立即就融在一起……
虾池
我跟场长来到堤坝护卫的虾池。呵,好一片碧水,一方一方就象是个巨大的棋盘,碧水荡着笑皱,仿佛向我显示它怀里的珍宝。
施过肥的虾池静悄悄,只有一串串时升时灭的小气泡。虾呢?我疑惑了。
场长说:“吃饱肚皮的虾睡着了,待我捞上一网给你瞧!”说着把一条抡网摊在手上,呼啦一声,一个圆圈落入池中。当网从水里拖上来的时候,那些通体透明的虾崽,抖着长须在泥岸活跳乱蹦。
就是这些稚嫩可爱的虾崽,一年长成大对虾三十几万斤!
场长捧着虾崽再送进虾池,黝黑的脸膛堆满了笑纹。
从那笑纹里,我听见了他心底的声音:向现代化进军的脚步震醒了昏睡千年的滩涂,大自然敞开宽阔富饶的胸襟召唤,只要勇敢地拔开它仓廪的门闩,它就甘愿把蓄存的潜力贡献出来……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诸葛亮并非看透派
据说,审时度势,洞察人生,莫过于诸葛亮。后人对他搞个人崇拜,很有些神化。如罗贯中,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了。其实,诸葛亮何尝是个看透派。
出茅庐之前,诸葛亮确实兴致勃勃地唱过“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好象有点看得透的味道。不过,鏖战一生,历尽沧桑之后,他就稳重和谨慎多了。孙权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使得诸葛亮不得不向刘后主叹息:“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从高唱“平生我自知”,到自叹“难可逆见”,前后简直判若两人。
如今,有些人却以看透派自居,凡事自称看得透,估得透,而在事实面前却处处碰壁。我们对自己的眼力不可没有自信,但也不可盲目自信。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还是少唱点“平生我自知”为好。
 雨生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听壁脚”
不知何故,在影片和电视剧中,“听壁脚”的镜头多起来了。看来也许认为它的好处颇多:当恋爱双方发生误会、难解难分时,通过
“听壁脚”疑团尽释;当敌我双方勾心斗角、敌人阴谋暗算时,通过“听壁脚”探悉详情;……总之,“听壁脚”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又能峰回路转,化淡为奇。
然而,现实生活往往要和作者、编导者开玩笑:当某人为某事心急火燎匆匆而来,怎会注意到房内的低声而伫立偷听?为何恰好在一刹那间听到的又是最关键的“情报”?而偷听这些“机密”,为什么总是可以通行无阻?
单靠这种苦设想、硬凑合来补情节故事之不足,实非上策。
 茹荻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人物的启示
——读《名人轶闻600篇》
青一
轶闻逸事,向来读者不少,主要是它们短小、风趣、富于教育意义,又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当然也有东抄西抄,趣味不高的。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名人轶闻600篇》一书,由十几位同志,从古今中外的大量史料中,选编了500多位名人的600篇轶闻趣事,为读者提供了一本资料书。
如果读者没有条件逐一阅读卷帙浩繁的人物传记资料,那么可以通过这本书对他们有个粗略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如果读者只了解名人的成就和业绩,那么这本书中关于他们的细小轶事,从一个侧面看到一些人物的性格和习好,以及他们成长的经历,可以给人许多启发和借鉴。
书中所收轶闻,据编者说都有据可查,具有资料价值,如能注明出处则更好。


第8版()
专栏:

知春亭〔中国画〕 李行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