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民族风·时代感·人民意·乡土情
——赞湖南工笔画展
潘絜兹
一个省集中近百幅工笔画新作来京展出是很有意义的。和甘肃的《丝路花雨》、陕西的《仿唐乐舞》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一样,湖南的工笔画展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美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看了这个展览,很受启发。原先我总以为工笔画是寂寞之道,缺乏知音,复兴这门传统古艺,会阻力重重。湖南工笔画改变了我的看法。只要我们工笔画家面向生活,到群众中去,反映时代,为人民服务,就不会有寂寞之感,我们的知音多得很,工笔重彩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人才辈出。湖南这次画展,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者大多是中青年,正说明复兴工笔画大有希望。当然,关键是方向对,路子正,领导重视,老辈带头,一句话:事在人为。去年我曾两次访问湖南,深知这些佳作的产生确实不易。
湖南工笔画兼有四美:民族风格、时代感、人民意愿、乡土情。湖南有两个可贵传统,一是楚文化的历史传统,一是现代的革命传统。湖南工笔画继承了以战国和西汉帛画为标帜的工笔重彩形式,又融合新机,在作品中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以及一些抒情性的山水花鸟画等,都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充满着热爱乡土的深情。四美兼备是湖南工笔画展给我的总印象,它符合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的要求。我为湖南工笔画家取得的成就祝贺!
为此想到,今天对工笔重彩画必须重新认识和估价。所有不怀偏见的美术史家都会承认,没有工笔重彩就没有古代绘画史的灿烂篇章,历史上的贬低工笔重彩画不代表群众的意见,其后果只能导致绘画脱离了广大群众。今天我们如果不继承工笔重彩绘画的优秀传统,不立足于民族和民间,而侈谈创新,是缺乏民族自尊和群众观点的表现,也不会取得任何积极成果。目前有少数人推论国画的现代化最终必然与世界美术合流,也就丧失其狭隘的民族性。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外来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不会使国画解体,反会成为变革(推陈出新)的助力。头脑清醒的人在比较中自会识别何者有害,何者有益,从而汲取营养,更好地充实和发展传统。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永远不会走向国际化、标准化。而且艺术越是民族的,才越有世界意义,越会受到国际的尊重。这也是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中华民族从来有容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我们要的是民族化,不是化民族。对引进的艺术品种(如油画、现代木刻、漫画等)都要加以改造,决不会把自己的传统艺术轻率否定掉。因为我们的艺术是为人民的,它只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根才有生命,才能开花结果。对艺术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人民群众,不是少数专家。看了湖南工笔画,增强了我的这一信念。
从来艺术的变革都是渐变,不是突变。传统的继承总是通向创新,“推陈出新”就是二者关系的最恰当的表述。这要通过艺术实践,更要经受群众的检验,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我对湖南工笔画也寄予新的期待,希望艺术上能有更大的突破。现在看来,总的色彩调子偏于淡雅,要多一点昂扬的、酣畅的、明丽的调子,才能更好地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面貌和精神。只有甜味,没有辣味;只有潇湘夜雨,没有燎原烈火,怎么能全面反映湖南呢?当然技巧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使之更富有我们时代的诗情画意。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胜似亲人 王炳炎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春日融融 赵夫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苗家欢歌 陈白一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杜鹃花 袁世平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比娃娃 姜坤 郑小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