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上海经济理论工作者对本报记者发表谈话
建立上海经济区繁荣长江三角洲
上海应发挥技术优势,新产品“储存一代,生产一代,转移一代”
本报讯 记者章世鸿报道: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正在积极规划中,这一消息已经成为经济理论工作者广泛注意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记者访问了上海几位经济理论工作者,他们就这件事发表了意见。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敏之说,上海经济区的建立,把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加以规划,将大大有利于改善上海的城市布局和工业布局,也有利于江、浙两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上海在工业上拥有很大的优势,但现在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不少省市的工业上去了,特别是江、浙两省的产品,同上海开展竞争,有的超过了上海。这就迫使上海的生产布局来一个大的变革。上海的许多产品应该让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并在技术和管理上予以支援,而上海本身则应该腾出手来发展新工业门类、新技术和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上海和长江三角洲整个经济区的优势,在新的协作和联合的条件下得以充分发挥,对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每人平均的工农业总产值约为全国每人平均的三点七倍。针对这种情况,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巢峰说,建立经济区的优越性之一就是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可以扬长避短,为专业化协作打开道路。比如说,把上海生产的自行车、缝纫机等产品逐步地、有偿地(如产值、利润按比例返回)转移给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使这些地区生产出更多质量优良的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那末上海则可腾出更多场地、设备、人力来生产高档产品,使上海成为本区和全国的“技术酵母”站,不断向区内和全国输送新技术。然后,上海可再把新产品转移出去,自己则再把储存的新技术投入生产,如此“储存一代,生产一代,转移一代”,循环往返,螺旋形上升,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就活了,必然大幅度提高这一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推动邻近省市及全国的经济发展。
上海经济研究中心的常务干事贺镐圣认为,建立上海经济区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的重大步骤。多少年来,我国实行按照行政区域、行政系统管理经济,这种体制过去有必要,但逐渐暴露出部门分割、地区壁垒、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缺陷,不适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新情况,更不适应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现在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打破部门和区域分割,按经济内在联系管理经济的新路子。建立上海经济区,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条块协调、城乡结合、内外畅通的经济网络,这样,既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又便于加强计划管理。
贺镐圣说,上海的经济发展,历来得到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江、浙两省对上海帮助尤大。在经济联合中,上海在经济分配、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信息交换、经济咨询、公共设施利用等方面,都要讲究风格,提供方便。


第3版()
专栏:

我国电子计算机生产大幅度增长
本报讯 记者王政3月1日报道:电子计算机工业贯彻调整方针,改革产品结构,促成生产大幅度增长。1982年大中小型计算机产量比上年增长62%,微型计算机比上年增长两倍。


第3版()
专栏:

我国CMOS集成电路达到新水平
北京市半导体器件三厂最近研制成功CMOS集成电路CC4000系列产品,它的电参数达到了新水平。这种集成电路在国际上被称为八十年代集成电路的主导产品。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宇航、计算机和数字化仪表等领域。
图为工人准备为CMOS集成电路焊接引出线。
本报记者 孟仁泉
沈 进摄影报道(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王庄矿全员生产效率居煤炭战线首位
本报讯 山西潞安矿务局王庄煤矿整顿劳动组织,精简非生产人员,积极采用新技术,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全员生产率每工2.355吨,夺得全国煤矿冠军,人均向国家提供商品煤497吨。
这个矿精简机关和二三线辅助人员,充实采掘一线。目前,井下的工人占全矿职工总数的62.35%,采掘一线工人占井下工人的68.39%,非生产人员占全矿总数的16.87%。另外,还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1982年达到100%。在生产工艺上,该矿按正规循环作业组织生产,正规循环率达到95%以上。
刘永泉 李文泽


第3版()
专栏:

郑州国棉五厂选拔大批中青干部
本报讯 记者李杰报道:郑州国棉五厂选拔大批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厂、车间和科室领导职务。
最近在厂党委领导下,根据每个人的技术专长,陆续选拔了103名中青年干部担任厂、车间和科室的领导工作。4个正副厂长有3人是专业技术干部。


第3版()
专栏:

赵百勤集资建立农工商联合外贸公司采用新章法企业充满活力
本报讯 山西运城县农工商联合外贸公司大胆进行改革,企业充满活力,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这家公司是1980年12月,由留职停薪的县外贸局副局长赵百勤主持集资建立起来的。它打破全民、集体、个人所有制的界限,筹集了来自国家、集体、个人的40多万元资金,由股东代表会产生理事会,聘请经理经营。
这家公司对农畜产品实行收购、加工、贮存、运输、销售一体化,打破食品、畜产、工业、外贸、商业的封锁和界限,跨县、跨地区甚至跨省经营。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这个公司也进行了改革。公司和各分厂实行包干、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分厂对车间采取定额管理,每个职工头上都有指标,都有责任。工资实行基本工资与浮动工资相结合。
这个公司的职工有国家干部、工人、待业青年、农村社员,不光有本县的,还有外县、外省的。公司人员不管过去做工务农,任过何职,一律平等,不端“铁饭碗”。任用干部主要看才能,现任卫生检疫股股长,就是外县的一个二十一岁的农村青年。对不合格的干部、工人,公司有权辞退,两年来,已经解聘辞退了6人。
改革使这个公司充满活力,两年来,已为国家换取外汇353万多元,上交国家各种税金33万元,向农民返还利润7万多元,本企业得纯利润59万多元。现在,企业的固定资产已达到72万元。


第3版()
专栏:市场随笔

文明价更高
徐建中
福建古城泉州市里有家老字号饭店,名叫“福人颐”,经营煎包、馄饨等40多个风味小吃,地方虽不大,顾客却不少,长年坚持薄利多销,饭店越办越兴旺。为啥呢?举一件小事为证:近三年来,“福人颐”每天都煮有猪肝原汤汁,用保温杯装好,售货员定时直接送往附近医院病房,每杯仅收两三角钱。猪肝汤味道美,营养高,又来自“福人颐”饭店,可贵的精神为病人广泛传颂。有人请副经理洪天助谈生意经,他说:“莫道黄金贵,文明价更高。”
话不多,却道出了此中的奥妙!


第3版()
专栏:

长期以来,人们把农民经商看成是“不务正业”,为此,我具体地调查了一个从事季节性长途贩运的农民,得出的结论是:
应当支持农民办商业
中共江苏省溧水县委书记 周成明
最近,我调查了一个农民从事季节性长途贩运的情况,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这个农民叫徐军,今年22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81年春天,蘑菇上市,农民手里有不少等外菇(又叫菜菇),供销社不收购,农民吃不了,在当地又卖不掉。徐军想,如果把这些蘑菇运到大城市去卖,可是个“宝”呀!于是,他就做起贩运蘑菇的生意来。开始,他到农民手里或供销社去买,后来,他跟供销社签订代收合同,不管数量多少,全包下来。开始,他在南京农贸市场上零售,以后除直接零售外,又与南京三大菜场、三大饭馆订了供货合同,每天把蘑菇运给这些菜场和饭馆。徐军从事等外蘑菇的贩运,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守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定。他每年干两季(春、秋菇),两年来共贩运蘑菇两万多斤。干部群众对徐军从事贩运有很多议论。这两年,徐军先后打了三次入团报告,由于有些人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没有被批准。家庭对他也有压力,说什么“我们经济上不要富,只要政治上进步”,不让他继续搞下去。
青年农民徐军进行季节性长途贩运的前前后后,给我哪些启示呢?集中到一点就是:农民应当有自己的商业。为了适应和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光靠国营商业、供销社是不够的,还要支持农民自己经商,适当发展农民个体商业。农民进行长途贩运,有利于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有利于解决产地积压、销地缺货的矛盾,最终有利于农村商品生产。
供销社过去曾经是合作经济,是农民自己的商业机构,后来升级了,变成了国营商业。这种做法,同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为什么供销社不能象徐军那样,千方百计做好这种一举数得的事呢?就是因为体制不合理,官商作风严重。徐军所在公社的供销社去年收购荸荠,合格的给南京罐头厂运走了,许多不合格的荸荠没有及时运出去销售,堆在那里,任其腐烂,结果收购一季荸荠,亏损800多元。这就十分清楚地显示出改革商业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把农民经商看成是“不务正业”,把长途贩运看作是“投机倒把”,把经商赚钱看成是“不劳而获”。徐军所以受到社会舆论的责难和家庭的阻挠,主要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必须加强对干部群众的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农民应该有自己的商业,我们要支持农民从事贩运。


第3版()
专栏:来信

财办下了文 只许“一杆秤”
我们公社每年都有大批木薯干出售。几年来,供销部门无法解决农民出售木薯干难的问题,公社企业经理部只好挑起这副担子,就地组织收购,并与外地沟通渠道,把大批木薯干销出去。
今年木薯干上市旺季,我们公社企业经理部收购了六十多万斤,积极准备调运外地,正在这时,收到了北流县人民政府财办文件,文件中说:“木薯干应由供销部门一杆秤统一收购,任何单位不得插手经营,运输部门不得承运”。一下就把我们卡死了。
我们经销木薯干多年,为什么到了今年不能再经销呢?我们早与外地签订了大批合同,眼看快到交货期了,这样卡压我们,叫我们社队企业怎么生存?
广西北流县新丰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


第3版()
专栏:

徽州茶叶、麻类为什么滞销
骆子程
去年,徽州山区农、林、副土特产品普遍增产,商业供销部门普遍超计划收购,即便这样,销售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茶叶积压6万担,麻类积压一万担,食油积压600万斤。农民说:“党要求我们山区生产大上、快富,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叫人犯愁”。
销路不畅,原因何在?必须具体分析。
先说茶叶吧,产销脱节,大都是压在精制茶厂。为什么呢?因为品种规格不对路,国内不适销,出口不合格。在积压的6万担茶叶中,主要是素坯,素坯同毛茶价格差一元多,难卖,需要加工成花茶。按惯例,百斤茶叶至少须加25斤茉莉花(最好加到三十或五十斤),才能成为合格花茶。可是,有些茶厂只加10斤,花茶质量次。应当强调质量、品种、规格,否则,销不出去,不能怨别人。
麻类滞销、限收的原因则不同,了解情况的同志告诉我:不是商业收购部门不愿多收,而是轻纺加工部门能力限制;收多了,消化不了。徽州地区原定麻类收购基数是1.6万担;去年只收购1.2万担,产销为什么不平衡?就是加工利用能力低。这里,又向轻纺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加工工业适应产品发展的要求,促进国产麻的生产不断向上,减少麻类进口呢?还是相反。
徽州地区大约年产茶籽20万吨左右。徽州茶籽卖不出去,主要是流通渠道少,有关购销政策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国营、集体都不经营;个人经营,产区农民拥护,销区群众欢迎,可常常受到限制。
看来,改变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状况,放宽政策,改革体制,搞活流通,势在必行。鉴于我国山多田少,建议把搞活山区商品流通作为农村商业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工工业,特别是社队企业,要适应山区生产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