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坚决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罗共决定在全国实行承包制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3月15日电 据罗通社报道,今天举行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在全国各经济单位全面实行总承包制,以打破“有保障的收入”的做法。
这次会议讨论了分配领域如何贯彻罗共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及如何提高工业交通部门机器设备利用率等问题。
会议讨论的一项关于职工劳动报酬和收入分配的纲领规定,今后必须更坚决地贯彻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任何人只要不参加生产就不能领取报酬,不能得到有保障的收入或参加分红。总承包制将扩大到企业、工厂、工地。承包人员收入的多少将直接取决于产品的数量、质量、出口生产和原材料消耗情况。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不规定分配限额,完不成生产计划则相应地扣除收入。
这项纲领还规定,今后将特别重视出口生产。如完成出口生产计划,工厂可获得更多的利润。(附图片)
罗马尼亚一农贸市场的蔬菜、果品部。


第7版()
专栏:

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在牙买加开会
筹备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
新华社金斯敦3月15日电 国际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3月15日下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第一次会议。
按照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有关决议规定,这次筹委会的任务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前,筹备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拟订有关规章制度,处理开发国际海底的预备性投资问题。
会议开始时,联合国秘书长的特别代表、筹委会临时主席贝尔纳多·苏莱塔宣读了德奎利亚尔秘书长的贺电。贺电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海洋法历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接着,牙买加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休·希勒发表了讲话。他呼吁所有的国家要反对那种企图对海洋法只是有选择地执行的打算,保证所有的条款能得到统一而又有效的执行。希勒强调指出,“任何有选择的态度,从法律和道义上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由中国驻牙买加大使王崇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和其它100多个国家代表团参加了筹委会的首次会议。预料这次会议将举行四至六个星期。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去年12月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举行的。目前,已有123个国家和实体在海洋法会议最后制订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签了字。


第7版()
专栏: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说
苏联在远东部署核导弹引起本地区国家关注
新华社马尼拉电 据菲律宾通讯社报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最近说,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核导弹不仅仅是美国和菲律宾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这一地区所有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马科斯在吕宋岛的碧瑶市回答记者就关于苏联把核导弹转移到远东地区的一则报道提出的问题时说,核导弹不仅仅是危及目标地区,而且会对广大的地区造成灾难。
在记者问到这则报道对即将在4月份举行的有关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会谈会有什么影响时,他说,这则报道“是两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据此间报纸报道,美国前驻太平洋地区武装部队总司令海军上将朗·罗伯特说,苏联加强了部署在亚洲的核导弹,以扩大其在远东的政治影响。他说,苏联三分之一的SS—20弹道导弹发射场设在远东。
报道援引朗的话说,苏联在乌拉尔以东和中国边界以北部署了100枚SS—20弹道导弹,带有300个核弹头。这些导弹的射程范围包括日本、菲律宾和东南亚地区。


第7版()
专栏:

苏联等11国党中央书记在莫斯科开会
新华社莫斯科3月15日电 苏联等十一国的党中央书记会议今天在莫斯科闭幕。
据塔斯社报道,会议讨论了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问题和加强各党在对外政策宣传报道工作中的合作问题。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康·契尔年科致开幕词,各党中央书记在会上讲了话。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3月15日会见了与会者。
参加会议的十一国是: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越南、蒙古、老挝和古巴。


第7版()
专栏:

昂纳克谈两个德国的关系
新华社柏林3月13日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昂纳克说,民主德国主张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发展贸易关系,“这对两国都有好处”。
他说,两个德国经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努力的结果。1982年两国贸易额比1981年增长12%,达到140亿西德马克。这是今后两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昂纳克说,贸易是发展两国关系、进行政治对话的良好基础。“要把那些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放一放,先着手讨论那些能真正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
昂纳克还对西德驻柏林代表处主任布罗伊蒂甘说,只要时间允许,今年他将接受卡斯滕斯总统和科尔总理的邀请,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第7版()
专栏:

美国如果在西欧部署新式导弹
苏也将在美国附近部署核导弹
据新华社莫斯科3月13日电 据苏联军报《红星报》今天报道,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在视察苏联北方舰队的过程中,昨天再次发表讲话,要求苏军“改善军政训练,加强战备”,“学会按现代化方式作战”。
乌斯季诺夫在对“基洛夫”号巡洋舰官兵发表的这一讲话中说,苏联党中央和政府“一分钟也未放松”加强国防力量,并正在“尽一切力量来进一步满足武装力量的需要”。
乌斯季诺夫两天前在海军基地摩尔曼斯克的另一次讲话中曾说,如果美国在西欧部署新式导弹,苏联将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回答”。
据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罗马消息:苏共中央国际部副部长瓦季姆·扎格拉金9日说,如果美国在欧洲部署中程核导弹,苏联可能不得不在美国附近部署最先进的“相当于潘兴导弹(指潘兴Ⅱ式导弹,下同)的”核导弹。
扎格拉金是在回答意大利《共和国报》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这番话的。记者问他,苏联能否接受一项解决欧洲导弹问题的折衷方案,即美国适当减少在欧洲部署的核导弹。他说,“对我们来说,任何折衷的解决办法都行不通。即使部署的潘兴导弹不是计划部署的全部108枚,而是30枚,或者不管多少吧,结果对苏联都一样。”


第7版()
专栏:

美国未改变在美苏核会谈中的立场
新华社华盛顿3月14日电 美国白宫发言人斯皮克斯今天说,美国迄今没有改变在美苏关于限制欧洲中程核导弹会谈中的政策。
他说,至少在3月28日这一轮会谈结束之前,美国不会提出新的建议。他说,里根总统仍然坚持均衡削减美苏导弹的原则,但不排除考虑一项折衷协定的可能性。他说:“如果有别的办法能实现零点方案,我们当然要研究这些办法。”
近来,西欧一些国家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提出新的建议,以打破日内瓦谈判的僵局,争取在年内使会谈取得结果。


第7版()
专栏:专论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朱婉娟
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经济危机,打破了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封锁,使苏联有可能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当时苏联新建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斯大林汽车厂、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以及乌拉尔电机联合企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等,都是由从美国、德国等国家进口的先进设备装备的。从数量来看,1931年全世界机器设备出口量的三分之一是运住苏联的,到1932年更增加到一半左右。
经济危机导致大量相对过剩的资本,使苏联打破了西方对苏联实行的信贷封锁,从德、英、意、瑞典、丹麦、挪威等国家得到了出口信贷。到1931年底,苏联从国外获得的信贷总额达48.8亿卢布,大大减少了苏联在进口设备时需要付出的现金数额,从而扩大了进口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还使世界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商品价格急剧下跌,这使苏联能以优惠的价格进口机械设备以及黑色和有色金属等商品。
危机期间西方出现了一支失业大军,使苏联能够从资本主义国家招聘大批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工共达两万人左右,其中不少是担任过总工程师等职务的第一流技术专家。另一方面,苏联也极为重视培养本国的技术人材。苏联当时除了大力培养自己的科研人员以外,还向外国公司和企业派遣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到生产现场进行了解和学习,并通过同西方各国的大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合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材。
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使苏联受到了一定损失。危机期间,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比工业品更大。苏联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器设备等制成品,出口的是粮食等初级产品。所以苏联虽因进口商品价格下跌节省了7.7亿卢布,但又因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损失了18.7亿卢布,净损失11亿卢布。
三十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危机的发展程度是不平衡的。德国和美国是当时经济危机最为深重的国家,它们更需要与苏联发展经济贸易关系。1929—1933年苏联进口总额中,从德国和美国的进口占50%。在机械设备的进口方面,德国和美国的比重高达70%多。但是,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同苏联发展经济关系,而反对苏维埃制度的力量又千方百计阻碍这种关系的发展。因此西方国家在加强向苏联出口的同时,又竭力限制从苏联的进口。针对这种情况,1930年10月苏联通过了《关于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的程序》的特别决议。决议规定,对那些实行有损苏联对外贸易措施的国家,采取停止购买其商品的对策,使美国等陷于严重经济危机的国家不得不取消某些对苏进口的限制。
此外,西方出口商违背贸易协定的事件,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期间频繁发生。仅仅1931—1932年苏联就曾向德、英和美国的有关公司,就车床出口问题正式提出过600多起索赔事件。1932年仅由苏联驻德国商务代表处提出的70多起索赔事件,其金额就达到1,000多万马克。这说明,即使在危机期间,苏联和西方的经济关系也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的。


第7版()
专栏:短评

障眼法
苏联方面最近就欧洲中程导弹问题表示,愿把裁减下来的一部分SS—20导弹从苏联欧洲部分移到西伯利亚地区,以作为美国停止部署新的中程导弹的交换条件。这个交换办法的倡议者,真不愧为裁军运动场上的老运动员。他们懂得,这样做既可捞到“裁军”的美名,又不会减少苏联核导弹对西欧的“威慑”作用。因为把导弹往后撤一点,它要打击的目标仍然在其射程之内。这就象一个跳远选手把起跑点退后一点那样,并不会影响最终的跳远成绩。
不过,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游戏的旁观者,世界各国人民也可算得上是老观众了。无论它们两家是老调重弹也好或花样翻新也好,明眼人都不难识破其目的是为了欺世盗名,掩盖扩军真相。如果苏联真要裁军,那么它就应当来一个东西两边彻底销毁,而不必玩弄这种“易地为良”的障眼手法。 ·小禾·


第7版()
专栏:

捷努力改善外贸状况
严正
据捷通社不久前发布的消息,捷克斯洛伐克1982年外贸进口额比上年增长9.2%,出口额增长9%,整个外贸顺差比预计的多。这是捷自1981年扭转长期外贸逆差后,又一个略有顺差的年头。它表明,在实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外贸情况开始出现好转。
由于参加“经互会”一体化和“国际分工”,捷经济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具有典型的加工性质”。长期以来,它靠出口工业品换取所需要的燃料、原料和其它材料,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它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有三分之一要通过外贸来实现,因此外贸在其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捷凭着出口工业品的优惠价格,从国外换取廉价原材料,并积累了较多的外汇储备,但从1973年起情况急转直下,它的外贸连年逆差,据捷政府公布的材料,1971至1975年即“五·五”计划时期,捷外贸逆差额达44亿克朗,而在执行“六·五”计划的1976—1980年,逆差额增加到201亿克朗。外贸的巨额逆差不仅耗尽了外汇储备,以致最后只能靠“增加接受国外贷款的数量才使收支得以平衡”,而且还使必要的进口也得不到保证,从而“严重地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外贸问题一直成为捷政府“给予最大注意”、“不能拖延”的重要问题。
捷政府官员和经济专家认为,造成这种长期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经济条件的恶化”,这指的是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货物比价发生了不利于捷的变化。1970—1980年,世界市场上原料出口价增加到原来的3.3倍,燃料增加到16.5倍;而加工产品的出口价只增加到2.9倍。这种比价的变化使捷在十年间从国外购买原材料多花了529亿克朗,此数相当于捷同期内国民收入增长额的三分之一。这种比价变化的影响也反映到它同苏联的贸易中。1973—1980年,苏联卖给捷等经互会东欧成员国的石油价增加3.6倍,而捷等卖给苏联的工业品只提价50—60%。由于这个原因,捷在“六·五”计划期间虽然对苏联的出口增长大于进口,但它却由顺差变成了逆差。另外,西方国家在严重经济危机下采取的旨在限制进口的保护性措施,以及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停滞不前而减少进口,这些也对捷的外贸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捷政府官员和经济专家还认为,在逆差的原因中,“决不能低估经济内部”反映出来的“生产进程及其管理工作的效能不高,采用科技成果的速度不快和进行必要的结构改革的步伐不快等缺点”,这些因素不但影响捷产品技术水平、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高,使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还使捷的进口不断扩大。
为了扭转逆境,“恢复和维持对外平衡”,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着重点是“效率与合理的进口政策”,以及“完善”“对外经济关系体制”。为了提高效率,捷通过“集约化的途径”,“加快把科技发展成果用于生产和产品更新的过程”,并以节约和合理消耗燃料、原料和其它材料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物力和人力资源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它并通过执行“合理的进口政策”,使“进口的数量和结构严格服从”上述“经济准则”,而不是“反对各种进口”。几年来,捷适当压缩了与西方的贸易量。特别是控制从西方的进口,而着重发展与苏联和其它经互会成员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另外,为了使“各个领域、各个单位”都来“确保外贸的经济效果”,“完成出口任务”,除建立专门的“物质鼓励资金”鼓励出口外,还把“生产与外贸有机地联系起来”,“改变生产结构”,并“在管理的所有基本领域——在计划、拨款、价格、汇率手段,特别在物质鼓励方面进行某些更为彻底的改革”。上述这些措施,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对外出口能力,使捷这二年的国际贸易开始出现转机。目前捷正在执行1983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为“进一步恢复对外经济关系平衡”,实现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努力。


第7版()
专栏:

马克和法郎的汇率纠纷
张振亚
由欧洲共同体8个成员国(英国和希腊未参加)的货币所组成的欧洲货币体系又出现了紧张局面。1981年10月以来已经两次贬值的法国法郎,最近同西德马克的比值跌到了这个货币体系所能允许的最低点,即2.899法郎兑1马克。为维护法郎汇价而损失了大量外汇的法兰西银行已感到束手无策。与此同时,比利时法郎、丹麦克朗和爱尔兰镑也大幅度下跌。有关法国法郎将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传说更是甚嚣尘上,西欧货币市场上人们纷纷抛售法国法郎,抢购西德马克的投机潮也越演越烈。
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于1979年3月。目的是要加强成员国中央银行之间的金融合作,稳定彼此货币的汇价,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以防止美元汇价剧烈波动对西欧经济带来的破坏和冲击。但是,由于参加欧洲货币体系的8个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情况悬殊很大,长期保持彼此货币汇价的稳定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个货币体系成立的短短四年中,已进行过6次调整:即在一定时期内让疲弱的货币实行适当贬值,让坚挺的货币实行升值。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人们就估计,法国法郎可能贬值5%,西德马克则将升值5%,其他货币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在国内经济政策和市政选举中处于不太顺利地位的法国密特朗政府,为保持其政治威信,一直否认会实行第三次法郎贬值。经济和财政部长德洛尔3月10日就重申,法国法郎的汇价“正确”,问题主要出在西德马克汇价上升太多。言外之意就是要西德政府单方面调高马克的汇价。
但是,法国的这个要求却遭到西德政府的断然拒绝。西德财政部发言人很快表示,波恩政府认为欧洲货币体系内部无需进行汇价调整。
马克单方面升值将提高西德对所有共同体成员国出口货的价格,严重削弱它的出口竞争能力,而利用增加出口以摆脱长达两年的经济衰退,正是西德政府目前所全力以赴的目标。西德的工业制成品,有一半输往国外,西德坚决拒绝对马克实行升值,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由于法国外贸逆差巨大,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虚弱,法国法郎继续保持去年6月以来的对西德马克的汇价肯定是不可能的。西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3.7%,而法国却高达近10%,西德对法国的外贸盈余又十分巨大。因此,欧洲货币体系的第7次汇价调整实际已迫在眉睫,问题只是在如何进行罢了。


第7版()
专栏:

3月15日,来自美国全国各地的大约2,000名示威者在美国国会大厦外集会,要求就业。愤怒的示威者高呼“我们要工作”的口号。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