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大兴植树之风 人力改造自然
——记谢觉哉同志关心祖国绿化的二三事
汪学君 王元慎
亲爱的朋友:清晨,当你呼吸着新鲜空气,漫步在鸟语花香的林荫道上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个公园式的工厂、村庄、机关、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祖国大地出现的时候,你可知道,曾有一位热情地关怀着祖国绿化事业的革命老人?
1957年,年逾七旬的谢觉哉同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他看到昔日树木遮天的大小山头,不少变成了“和尚头”;流经全县的沩江边,到处堆放着正在腐烂的杉条和楠竹;好几株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古树荡然无存……望着这般凄凉景象,谢老连声叹息。他问县委干部: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你们怎能容忍这样乱砍滥伐?!
谢老来到当地基层干部中间,同他们认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当听到有人反映护林工作不好做,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时,谢老立即提醒大家:如果我们用法制的观点来管理并不难。他说,过去管理森林有个自发的群众组织叫做“禁山会”,它对保护森林起了很好的作用。有人问:现在是否还可以用这个办法?谢老答复道:凡是对社会发展,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保留继承下来。“禁山会”起到了保护森林的作用,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你们可以恢复起来。现在荒山多了,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抚育幼林,实行伐一栽十。谢老还以自己植树的体会,鼓励大家要勤栽善管,他说,四年前,我和家人在园林局的指导、帮助下,在我住的院子里栽了些树:有杨树、柳树、榕树、柏树、朝鲜槐,以及桃、梨、杏、苹果、海棠等果树共计200余棵。现在高的有一两丈,矮的也超过了房檐,总之,都能遮荫了,其中有几株已经开始结果了。
谢老还经常教育家人要爱护树。1963年冬,谢老旧居附近山上的树木很快就要被人砍光了,他的一个儿媳和一个孙媳也赌气砍了几棵。公社考虑到她们是出于有气砍树,又是初犯,只进行了批评教育,没有按乱砍滥伐的性质处理。谢老得知后,不同意这样办。他说:“我的儿媳、孙媳违章砍了树,应与别人一样按规定没收、罚款。”他还告诉当地政府,让她们在社员代表大会上作检讨,不能只检讨一次,要一直检讨到社员们满意为止,同时还要罚她们多栽树。为了这件事,谢老还要在家乡工作的儿子、孙子带着检讨书和罚款从生产队一直检讨到县里。孩子们完全按谢老的要求做了。这件事在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中广为传诵,人们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加敬佩这位革命老人。
1962年,谢老到内蒙古视察时,看到一些地方绿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心中十分畅快。6月5日,在途中写了一首题为:《大兴植树之风》的诗:
百年之计树人,十年之计树木。
树木何止十年,计划应该百世。
农林水本一体,务林有多好处。
可使气候温和,可使土壤肥沃。
可使庄稼保收,旱灾水灾不惧。
用材燃料不愁,水果油料丰富。
内蒙植树成林。尚止一角半角。
防沙遮日美观,已使多人羡慕。
只要号召有方,人人就会自觉。
社社育苗有圃,人人护林有约。
宅旁路旁水旁,山上沟里都植。
爱小树如小孩,爱老树如老父。
收益分配章程,公有私有兼顾。
有关风景林区,千年百年保护。
十年之后改观,到处树浓花馥。
满仓满园家家,流水垂杨户户。
人力改造自然,塞外江南名播。
谢老这首诗在内蒙古人民中间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久,董老去宁夏、内蒙古等地视察回到北京,见到谢老后高兴地说:“你的《大兴植树之风》的诗写得好啊!很有号召力,在内蒙古都成了‘告示’了。”
谢老在这首诗中,不仅讲了植树造林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好处,同时还指出要注意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和公私兼顾的问题。谢老二十年前关于植树造林的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可是,由于过去我们曾一度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植树造林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哄抢林木、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闹林权争议造成毁林,或以“抗灾自救”为借口乱砍滥伐的破坏森林现象长期存在。由此导致森林覆盖面积逐年下降。到目前为止,我国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芬兰的六分之一。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绿化工作,多次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把植树造林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带头上山植树。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和各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如果我们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同志都能认真按上述规定去办,并做到如谢老所说“计划应该百世”,长年不懈地抓下去,每个公民都能够“爱小树如小孩,爱老树如老父”,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就会被十亿人民装点得更加壮美!到那时,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感谢我们的!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实践最能教育人
安子贞
读过《“王老犟”认错》(见本报3月3日第5版),有两点启发:一是王保田知错改错的精神好,一是武邑县委书记乔世忠的工作作风好。两好并一好,说明党的农村政策日益深入人心,振兴农业大有希望。
在农村的深刻变革中,新事物层出不穷。亿万农民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出巨大威力,促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可是,有些同志受“左”的影响较深,在一段时间内,思想不通,徘徊犹豫,甚至抵制。过去,王保田就属于这种情况。但他并不固执己见,而是留心研究周围事物的变化,借以提高认识。他发现了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糟”,而是促进了生产逐年发展,农民生活日益改善,认识到自己那封匿名信写错了,就主动找县委书记亮名认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隐讳错误的应有品质。我国有句古话:“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知错改错,真是太好了。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向纵深宽广方面发展,农村经济愈来愈繁荣兴旺,相信有些象王保田这样的同志,会很快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点,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中来。
人的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是常有的事情。一种新事物出现以后,有的人认识得快一点,有的人认识得慢一点;有的人认识得深一点,有的人认识得浅一点。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作具体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引导工作;切不可一听到有不同的看法就施加压力,随便给扣什么帽子。乔世忠采取的就是前一种做法,这是我党一向倡导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拿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说,有些人思想不通,这要考虑到历史渊源。过去,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批“三自一包”,批“包产到户”,批了那么多年,有的人一听“包”字就紧张,一听联产就害怕。就大多数人来说,是个认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做法是,允许这样的同志有个认识过程,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下决心把大多数群众要求办的事情办好,做出成绩来。实践最能教育人。成果摆到人们面前,绝大多数持不正确看法的人,将从客观实际中受到教育,提高觉悟,使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政策上来。


第5版()
专栏:工作札记

科学营林林茂材丰
中共山东省莒县县委书记 刘兴武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县先后曾造林达120多万亩,实际保存下来的只有31万亩,多数是“小老树”,有林而不成材。据调查,二十年生的松林,平均每亩蓄积量只有0.5立方米,十七八年生的杨树等阔叶林,平均每亩蓄积量也只有2.5立方米。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76年春,我们到陵阳公社于家店子大队抓丰产林试点,在宜林河滩营造杨树丰产林100亩(以后逐年发展,达到224亩)。由于采用科学方法造林、营林,三年生健杨,每亩蓄材量达4.5立方米,五年生健杨达12.8立方米,实现“二年成林、三年成檩、五年成梁”,成为我县丰产林样板。
于家店子大队的成功经验,使县委一班人眼界大开:振兴林业,是莒县致富的一条路子。大力发展以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业生产,是加快莒县经济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从此,我们把速生丰产林建设列入县委工作的重要日程,当作一个主体项目,同抓粮、棉、油一样抓紧不放。多次组织县、社、队各级干部到林业先进单位参观学习,提高大家对林业的认识;同时,组织专门小组,制定全县建设丰产林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设想;并采用“扩点带片”的办法营造速生丰产林,到1981年发展到48个大队,建成了12个千亩以上的丰产林片。去年,又进一步发展到380个大队,共50,476亩。据初步调查,全县丰产林的木材蓄积量已达12万立方米;六年生健杨林,每亩蓄材量达16.05立方米。
对造林和管护,我们主要抓了五个环节:一、整地改土,打好基础。每年冬春,我们都把造林整地列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统一标准,集中大搞。二、适地适树,选用良种壮苗。几年来,我们共选本地优树23种,另外引进健杨、沙兰杨等50多个树种,社社建立了良种圃。全县每年育苗占地都在5,000亩以上,产苗1,000多万棵,达到自给有余。三、合理密植。经试验摸索,杨树在我县以每亩28至74棵为宜。这样既节约树苗,降低成本,又易早成材,还有利于林内间作花生等农作物,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收入。四、合理追肥、浇水。林木要速生丰产,施肥要“少吃多餐”。浇水,除了在生长季节浇水外,冬灌也很重要。据项家官庄大队的调查,冬灌的比不冬灌的,树高增加50%,胸径增加115%。五、综合防治病虫害。除了药物防治外,还采用人工招引啄木鸟和放肿腿蜂的办法,防治天牛等害虫,效果良好。
为了搞好科学营林,我们积极鼓励大搞林业科研,建立健全林业科技组织。几年来,共举办林业讲座20期,办技术训练班12期,共培训林果技术员1,500多人。现在搞速生丰产试验林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如陵阳公社项家官庄大队林业技术员尉春平,从1977年以来,一心扑在林业建设和科研上,取得上万个观测数据,并用于生产,四年生平茬健杨丰产林,每亩蓄积量8.69立方米,年均亩蓄积量2.17立方米。由于他在林业生产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青年绿化祖国突击手,去年被送到泰安农学院林学系深造。


第5版()
专栏:

建设“北方绿色万里长城”
华农
党中央、国务院于1978年11月作出决定,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一个大型的防护林体系,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北方绿色万里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这项宏伟工程的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晋西北、冀北坝上地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约4,400万。总面积约39亿亩,其中,耕地二亿九千万亩,草原牧场8亿余亩,现有林面积8,0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从新疆到黑龙江,分布着19亿亩沙漠和戈壁滩,形成绵延万里的风沙线,危害着213个县(旗)的农田、牧场各一亿多亩。根据测定,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包括123个县。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流失土壤万吨以上,每年冲走氮、磷、钾肥约计2,000万吨。黄河下游河床上的泥沙,平均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上升,使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到5米。由于灾害频繁,“三北”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我国主要的多灾低产地区,如甘肃的定西、陕北、晋西北、宁夏的西海固都在这一地区。
按照规划,“三北”防护林建设第一期工程的目标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新造林保存面积8,0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一倍,使一亿多亩耕地和5,000万亩草牧场得到保护,部分地控制水土流失,解决燃料、饲料、肥料、木料,特别是燃料缺乏问题。防护林体系实行网、片、带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四旁”植树相结合。先抓好群众生产、生活急需而又见效快的农田防护林,农田边缘地带的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积极抓好收益快的灌木、饲草和经济林,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这项工程自上马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国际上引起了许多友好人士的深切关注。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林业部在宁夏首府银川市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经过几年的努力,“三北”地区共造林7,280万亩,林木保存率达55%。这几年造林保存面积,接近于这一地区从建国到1977年二十八年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它已经在东北西部、黄河前后套平原等8个地区初步形成了区域性防护体系。(附图片)
戴凤梅 原作 朱育莲 改绘


第5版()
专栏:

“包”字换得满山绿
山西省襄垣县?亭公社申家岭大队社员胡保祥,今年五十八岁,全家12口人,6个劳力。过去,一家子风里来,雨里去,还年年穷得闹粮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百十户人家,包砖窑的包砖窑,包菜园的包菜园,可胡保祥偌大的一家人,包什么好呢?恰巧,公社主任下乡,到他家吃派饭,告诉他公社林场要招贤承包。老胡心里想:如今各业承包有人,只有林业因为见效慢,得利迟,护林工作不好搞,承包的人不多。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应该带头承包。第二天,他就跑到公社报名,和公社签定了承包林场的合同。合同规定:胡家以管护公社林场的1,200亩刺槐林为主;另外每年育苗15亩,造林100亩。报酬是原来公社林场的37亩耕地,由胡家种,胡家收;每年国家给的造林、育苗补助费,如数全付胡家。
合同一经签定,胡保祥便走马上任。他自己负责全面,兼管护林,家庭其他成员有的负责安排农活,有的负责育苗,抚育幼林。去年,全家新造幼林380亩,育苗30亩,抚育幼林80亩,采集树种200斤,生产粮食7,000斤,蔬菜3,000斤,饲养家兔200只,交售肥猪4头,护林捕获野兔340只,合计收入6,030元,人均502元。
在老胡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不到二年,昔日一个“二十条壮汉办林场,五年欠款近万元”的烂摊子,已经变成了满山披绿的金库。他家由于收入多,贡献大,被政府评为劳动致富的典型。去年10月,胡保祥还光荣出席了县的劳模会。
孙春生


第5版()
专栏:一事一议

七分地上的文章
四川纳溪县新太公社石龙8队知识青年宋国庆,去年在7分地里种早番茄,收8,140斤,卖1,500元。番茄成熟时,栽高粱,收入66元。番茄下架后,又在高粱行里栽红苕,收鲜苕1,500斤,折45元。红苕收了,一半栽早芹菜,卖540元,一半栽花菜,卖200元。早芹菜收了,又培育莴苣秧和南充菜,共卖200元。这7分地一年种了5季,除农药、种子等花销外,纯收入2,251元。
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农村越来越突出,集约经营,充分利用土地,是一条生财之路。
7分地里弄了这样一大笔收入,当然是同宋国庆善于开动脑筋、科学经营分不开的,同时也说明:土地的潜力大得很,只要努力耕耘,大有文章可做。 张枝俊


第5版()
专栏:农民与生态

保护好自己的“住处”
丹瑾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必须在自然中找一个合适的住处,才能够生存繁殖。有趣的是,在希腊文里,住处和生态的含义居然相同。生态学的英文原名,是由两个希腊字构成的,意思便是“住处的研究”。所以,我们要想得到一个好住处,应当懂得生态学。或许有人要说:住处不就是房子吗?懂得盖房子就行了,何必啃那生态学呢?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一个人住在房子里,如果没有饭吃,便会饿死,没有水喝,便会渴死,没有氧吸,便会憋死。一座置人于死地的房子,不管它怎样华丽,还能算是住处么?住是为了生存,生存的起码条件是有饭吃,有水喝,有氧吸。要取得这些东西,必须跟周围的生物和养育那些生物的环境发生关系,而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生态学的任务。
农民直接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天天和生物打交道。他们经常消灭一些生物,同时又使另一些生物长得更好。当然也有胡乱消灭生物的。不管是有意无意,农民的一些举动常常关系到生物的生死存亡,因而也就影响着自己的住处。弄得不好,一个美丽富饶的住处,有可能迅速毁灭。
世界上不乏人们毁坏自己住处的先例。北美洲落基山附近早先有大片大片的草原,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生态处于平衡状态,种类繁多的生物在那里既互相竞争,又彼此依赖,生活得很有风趣。成群结队的野牛和叉角羚贪婪地啃吃茂盛的野草,但决不留恋一地,久呆不走,因为有狼在后面追逐它们。这倒不错,可以防止牛羊因在一地过量吃草而将草地毁坏。牧草繁殖得太多太快,植株必然拚命争夺空间和水肥,草质也要下降,所以需要适当控制。草原犬鼠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们专吃野草及其种子,使草不至于萌生过多。犬鼠数量太多也不好,于是有响尾蛇和猫头鹰去捕食它们。就这样,各种生物相互作用,使得草原生机勃勃。然而,一些人跑到那里定居以后,看准了大养牛羊是致富之道,便把表面上看起来与饲养牛羊不利的野生牛羊、草原犬鼠和肉食野兽统统毒死杀光。鸟类啄食毒死的动物尸体,自己也遭到很大伤亡。于是,原来靠鸟类控制的昆虫和小型啮齿类动物大肆繁殖,密布草原,使土地受到严重破坏,茂盛的牧草越来越少。住在那里的一些人求富心切,继续超载放牧,最后终于使大片土地变成了沙漠,那里的住户只得移往他处。假如他们当初注意保护草原上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合理地放牧牛羊,大概不会饱尝搬迁之苦了。
我们都希望保护自己的住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所谓保护住处,就是保护生态平衡;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失去好的住处了。
生态平衡问题,近几年已引起广泛重视,连很多农村干部和农民,也听得十分耳熟了。可是,什么叫生态平衡?生态包括哪些内容?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跟它有哪些关系?等等,每个农村干部和农民未必都清楚。农民直接向生物世界索取生活资料,跟生态有密切的关系,尤其需要掌握生态知识。我们计划从今天开始,以《农民与生态》为题,陆续地给读者、特别是给农村的读者,通俗地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编者


第5版()
专栏:

江西省南昌市胡坊公社蔬菜丰收,广大菜农积极按产销合同向市场销售蔬菜,保证菜鲜价廉,均衡供应。
新华社记者 王绍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