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搞活建筑业靠改革
本报评论员
建筑业的改革起步较早,几年来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试点,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给全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973年至1976年,全国建工系统吃国家补贴4.4亿元,平均每年1.1亿元。从1978年起,靠吃国家补助过日子的这种局面改变了。尽管建筑业是微利行业,1978年至1982年还是上缴利润10亿元,平均每年2亿元。如何在这一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生产经营彻底摆脱被动局面,把建筑业真正搞活,还要靠坚持进行改革。
从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建筑业以房屋、工厂、矿山、铁路、电站、机场、水利设施等最终产品,为发展社会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过去我国许多人不重视建筑业,把它看成只是消费领域的问题,视为赔钱的行业,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上搞得很死,以致路子越走越窄,成了单纯提供劳务的部门。上万个企业、近千万职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生产力因而受到束缚。这几年,经过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上积极进行改革,开始冲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使建筑业由“死”变“活”,路子由“窄”变“宽”,经济效益由“低”到“高”,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
应当看到,已进行的改革仍属小改小革,尚未触及体制问题,在全局上没有一个较大的突破。总的来说,建筑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比较被动,工期长、效率低、积累少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建筑业才能进一步搞活,才能有效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省投资,使整个建筑业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改革,就要增强产品观念。建筑业进行改革,旨在为社会提供又多又好的建筑产品。考察经济效益,只从几个技术经济指标来分析、判断是很不够的,更不能只以盈利多少来衡量。提高经济效益,最集中地反映在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建筑产品上。只有围绕建筑最终产品这个目标,从科研、设计、施工、检验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建筑业实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涉及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包括计划、劳动工资、产品价格等许多问题。既有宏观方面的,又有微观方面的,要把两者很好结合起来,彻底打破旧框框、旧套套,把建筑业真正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企业。然而,不能设想一口吞个饼,一锹掘个井。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精神,先把紧迫又较易解决的,诸如施工队包工制、工程质量监督、勘察设计单位企业化经营等,认真推广开来。对于材料供应体制、队伍管理、干部制度等方面,要发挥群众的智慧,争取有所突破。涉及有关部门的问题,要善于商量办事,积极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谁在这方面做得好,遇到的障碍就少,改革步伐就能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建筑业各级领导要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搞好典型示范,扎扎实实地加快改革步伐,把建筑业全面系统的改革推向前进。


第2版()
专栏:

全国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提出
美化城市 改善环境 服务当代 造福子孙
本报讯 记者鲁牧、洪天国报道:建国以来首次举行的全国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4日在京开幕。大会提出今后要发扬成绩,学习先进,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努力开创环卫园林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每一个城市都建设成优美、清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而奋斗。
来自全国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系统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274名,特邀代表47名,他们当中,有日夜辛勤战斗在环卫、园林第一线的先进、模范人物,有为园林绿化培养专门人才的教授,有积极从事环卫、园林科研设计工作的专家,有作出过许多贡献的老一辈环卫、园林工作者,有敢于冲破世俗偏见支持环卫、园林事业的职工家属。
开幕式由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李锡铭主持。副部长廉仲在讲话中,回顾了近几年来城市环卫、园林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广大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博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和尊敬。今后希望所有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发挥“带头、骨干、桥梁”作用,勇敢地站在改革的前列,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尖兵。
会议认为,城市环卫、园林事业是一项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必须按照“破旧创新,系统改革”的精神,继续肃清“左”的影响,以提高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创环卫、园林工作的新局面。为了实现:“美化城市,改善环境,服务当代,造福子孙”的目的,各级环卫、园林部门必须坚决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搞好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同时要注意改善环卫、园林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候补书记王申详向大会致了祝词。


第2版()
专栏:

交流总结经验 开创新局面
全国建筑工作会议制定改革方案
本报讯 记者鲁牧报道:全国建筑工作会议已于3月14日结束。会议在交流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研究、制定了建筑业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的方案。
建筑业全面改革的方案,主要内容为改革经营方式,全面推行施工队包工制;所有企业一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性亏损国家不予补贴;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行以税代利;实行固定工与临时工、合同工相结合的用工制度,改革工资分配办法;改革城市住宅投资方式,实行商品化经营;勘察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改革科研体制,积极发展设计、施工、生产、科研联合体,等等。
会议认为,开创建筑业新局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物质生产部门,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这次制定的建筑业全面系统改革的方案,总结了各地建筑企业改革试点的经验,符合建筑业特点,是切实可行的,将为建筑业带来兴旺发达的新局面。会议指出,在全面系统的改革实践中,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循序前进,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
这次会议是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持,在山东济南市召开的。


第2版()
专栏:

我第一座运载火箭基地建成戈壁绿洲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赵琦)位于西北戈壁地区的我国第一座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23年来共栽活树木270多万株,营造沙枣防风林1,150亩,成片造林40多万株,营造苗圃247亩。今天已经建设成为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的绿洲。
现在,这座运载火箭基地又开始了植树造林活动。他们决心早日实现园林化、花果化,使基地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戈壁江南。


第2版()
专栏:

鞍钢科技人员热情为第一线服务
本报讯 通讯员关桂杰、李鸿顺,记者康文弟报道:鞍钢广大科技人员热情为生产第一线服务,成为生产技术的指导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工人群众的良师益友,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上不断做出新贡献。
鞍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00余名。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公司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到12个攻关队,他们把现场当作科研攻关的试验场,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工人的实践经验溶为一体,创造出科技新成果。钢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廷俊,坚持在第一线搞科研,他同基层干部、工人一起合作,反复实验,研制成功“镍基合金吊牙”新技术,使初轧厂装入机作业率比原来提高了100倍。第二炼钢厂设备车间老工人杨殿才根据冶炼条件的变化,向厂里提出了“氧气顶吹平炉停用鼓风机,进行自然吸风助燃”的建议。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地帮助计算和分析研究,终于使该厂的四座氧气顶吹平炉实现了自然吸风助燃新工艺,仅此一项建议每年就为国家节省电200万度。
科技人员是企业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鞍钢大部分技术人员担任了公司、厂、车间的文化、专业理论等方面的教师。他们一方面搞攻关,一方面直接向工人群众传授科学知识。三冶机电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秀志,把翻译整理的万立制氧机的调试项目编写成教材,给工人讲了226个课时,听课的达千余人次,提高了工人群众的技术理论水平。
广大科技人员热情为生产第一线服务,与工人群众的感情更融洽了。冷轧厂女助理工程师牛清地接受优质炭素冷轧薄板轧制交货项目后,许多工人群众星期天也不休息,与她一同到厂搞试轧,共同查找问题,实地测量,分析研究。7个月轧制6,707,344吨,为国家多创价值300多万元。


第2版()
专栏:

制止敲诈外地旅客
北京决定加强客运三轮车的管理,对北京站、永定门站的旅店介绍工作也进行整顿
本报讯 记者赵兴林报道:《北京市人力客运三轮车管理办法》将从4月1日起执行。3月12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有关部门会议,布置了这项工作。
目前北京市人力客运三轮车已发展到两千多辆。这对方便群众,广开就业门路起了积极作用。但因管理不善,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有些人肆意提高运价、敲诈外地乘客现象严重。北京站、永定门站的旅店介绍工作中的问题也不少,市有关方面决定对旅店介绍工作也进行整顿。


第2版()
专栏:

习仲勋等参观服装展览、展销会
本报讯 记者李和信报道:“学生服要适合青少年特点,款式要新颖、大方、朴素”,“服装式样要朴素大方,体现精神文明”。这是习仲勋同志参观全国学生服造型设计选样展览会和北京市春夏季时装展销会时指出的。
两会开幕以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欢迎,参观的群众一直络绎不绝,展示了我国服装行业的广阔前景。13日、14日参观的领导人还有杨得志、陈慕华、邓力群、谷牧、赛福鼎、胡厥文、黄华、康克清、董其武等。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保定地区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公司
本报讯 记者高粮、王庚南报道:去冬以来,保定地区有关部门建立多种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培训农技人员,为春耕备耕生产服务。目前各县建立浇地、农机、种子、饲料、植保、果品等专业技术服务公司1,365个,有4,470名技术人员搞了承包,共签订技术承包合同1,282份。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集安县推行农商合同制
本报讯 记者王甡生报道:吉林省集安县广泛推行农商产购销经济合同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一九八二年,农副业总收入比一九八一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五六,全县粮食、菜牛、生猪等都超计划完成了征购和交售任务;全县供应的化肥、农业贷款也超过了合同签约数。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肉联厂实行联产计酬经济责任制后,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肉类加工量增加,产品质量提高,去年盈利23.8万元。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捎脚运输解决大问题
去年秋后,江苏省涟水县大东公社粮管所有650万斤粮食由于找不到运输车辆,积压在仓库里。粮管所在门前贴出一张榜:“大东粮管所有大批稻谷、小麦要调往外地,欢迎来往车辆顺路捎运,运费照付。”
消息传出后,省农垦局运输处、县运输公司、保滩拖拉机站等单位的顺路车都来帮他们运粮食。张榜以来三个多月,顺路车给大东粮管所运走粮食180万斤,解决了大问题。
龙希文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贵阳市百货大楼批发小商品
本报讯 记者杨锡玲、姚赣南报道:为了搞活小商品生产和流通,2月上旬,贵阳市百货大楼增设了小商品批发部。
迅速而方便,是这个批发部的一大特点。采购人员从看中样品到提货,只花费几分钟的时间。这里的批发起点很低,十件起批。批发部现金、支票均收,滞销商品一律不搭配,畅销商品可以适当照顾。


第2版()
专栏:

富在前头
——深圳特区见闻之五
本报记者 林里
在深圳,看了一个农场,两个渔村,若干农村。总的印象是富了,而且富得很快。到1982年底,市区农村有1,870个万元户,3个万元村。万元户占市区农户的18%。……三四年,有了这样的成绩,在外省还很少见到。
“先富起来”,是中央给经济特区的任务。“先行一步”,也是中央确定的方针。富,并不奇怪,但富得这么快,确实有点意外。
那么,深圳农村是怎样这么快地富起来的呢?
我把我的见闻归纳起来,概括成两句话:一是农村在为特区建设服务的过程当中,发展了经济,富裕了农民;二是利用外资,引进设备,兴办加工厂和养殖场,为国家赚取了外汇,为农村开辟了财源。出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新迹象。
靠近市区的农村得益于建设,这是最为明显的。市区农村,几乎都有一个能力相当强大的汽车运输队。他们为建筑工地拉沙,运土,输送建筑器材,以及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等。由此取得的报酬,是相当可观的。有的占农村总收入的一半,有的达20—30%。象福田区,有540部汽车,而且多是载重8吨、10吨、20吨的货车。每拉一立方土,收入5元运输费;一部载重8吨的汽车,一次起码能拉6方土,赚30元;一部汽车,一天至少能拉20趟,赚600元。
跟汽车运输事业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为建筑工地或建筑工程服务的砖瓦场、采石场、临时工程队,以及饭店、旅馆、茶楼等,都为农村富裕提供了条件。
香港的实业家,看中了深圳的廉价地租,也非常欣赏特区的廉价劳动力。他们先把资金、设备投向城市,在城市挤都挤不下的情况下,又急急忙忙冲向农村。现在,市区农村的大小村镇,几乎都有一家或者几家来料加工厂。岗厦村在兴办了砖瓦场、采石场、汽车修配厂以后,又有外商投资兴办了电子加工厂、玩具厂等。1981年,岗厦村的总收入143.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1万元,占77%还多。岗厦从总收入中拿出40%,做为集体分配。结果,人均收入510元。家庭副业、工商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都还没有计算在内。在市区农村,岗厦的加工厂不算太多,收入水平也属中等。
近几年来,市区农村出现了大批养殖场。特别是靠近边防线上的农村,有的把全部耕地挖成鱼塘,有的一半农田种菜,一半耕地养鱼。引人注目的是福田区的沙咀村,他们把鱼塘挖在海滩上,没有占用农田。他们不养淡水鱼,而是饲养海水鱼。他们的300亩鱼塘,自己经营120亩,同外商合营180亩。他们利用外商投资的外汇,到国外引进优良鱼种。1981年,沙咀村的渔业收入37,700元,1982年上升为12万元。沙咀村1981年的人均收入853元,1982年上升为910元。
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带给市区农村的物质财富是外省人想都想不到的。还说那个沙咀村吧!他们利用同香港只有一水之隔、来去比较容易的方便条件,组织了一个收旧利废组,有50个劳动力。单是这一项每年就收入30万元。罗湖桥头的罗芳村,36户人家,260亩耕地。100亩挖塘养鱼,160亩种菜。1981年收入54万元,1982年收入60万元,是市区农村三个万元村中的一个。罗芳村农民侯木华,一家10口,包了10亩菜地,每年收入超过3万元。他们的菜田,距离港九市场只有30分钟的路程。新鲜蔬菜在港九市场上是高价出售的。南山荔枝运到香港,连早晨的露水珠儿还漂浮在果壳上。就凭这个“鲜”,一担荔枝就能多卖好几百元港币。
在我看到的市区农村,年轻人几乎全都进了加工厂。农业,特别是从事谷物生产的农民,多是老的,女的,田间几乎看不见青壮年。谷物生产不好,谷价跟着涨起来,一担谷25元,比牌价高一倍半还多。有些村镇的稻田,是靠高额补贴维持的。市区农村的蔬菜生产也很差。尽管从特区以外调来两三万名菜农,但在市区农村,看不到菜田,偶尔有那么一点点,长势也甚可怜。深圳菜贵,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市区农村是因为不久将要变为城市?还是时间紧来不及照顾?还是工作安排失当?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光明农场和正大康地饲料厂的牛场、猪场、鸡场,机械化程度很高。牛场从挤奶、制奶到装瓶,全部机械化。鸡苗的孵化过程,达到了现代化标准。农场生产工业化的壮丽情景,同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现实,构成了特区农村的新风貌。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一包就灵”析
吴昊
“一包就灵。”这话不错。但为什么“灵”,“包”字如何显神通,不同的单位却有不同的情况。
有的单位“灵”,是因为建立了责任制,打破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那潭死水,包出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人变企业变,产值利润上去了,费用消耗下来了,国家增加了收入,企业和个人也都得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抹一把大汗后说,“灵,包就是灵。”
有的单位,不完全是这种情况。过去企业的能量本来没有发挥出来,犹如一个人有百斤臂力,过去只用50斤,如今包了60斤,虽然比过去高了,但并没有包出水平。如此的“一包就灵”,是在轻松的微笑中说的。此“灵”彼“灵”,大不相同,看不到这一点,对工作是没好处的。
“包”对企业、对职工是一种压力。压到什么程度为好?就是:既非高不可攀,又非唾手可得,抹一把大汗,有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再说“灵”,才算包出了水平。


第2版()
专栏:

上海船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在向国外出口船舶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加速老厂的技术改造。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