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瀚海明珠”的光芒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到新疆的人,都乐意去石河子住几天。石河子有个美好的名称叫“瀚海明珠”。看看当年开垦南泥湾的人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这大沙漠、大戈壁滩上开垦的土地,建起的城市,兴办的纺织、制糖、造纸工业,以及电力、机械、化学工业,还有那高水平的机械化大农业,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石河子不愧是“瀚海明珠”。
立“军令状”把生产搞上去
当我访问了新疆西北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后,觉得生产建设兵团设在这些地方的团场、连队,也应该说是“明珠”。这些大大小小的“明珠”,约有4,000多个,散布在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说它们是“明珠”,不仅因为把土地建设得象花园一般美丽,更因为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革”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农业年产值,占全自治区的三分之一。粮食自给有余,每年上交国家2亿多斤。“文革”给这些“明珠”蒙上了沙尘。到1974年,他们的粮食不够吃了,财务亏损累计达6.1亿元。1981年起,他们扭转了向国家要粮、要钱的局面。
王震同志1981年视察新疆时,知道整个兵团虽然扭亏了,有些单位却还没上来。他最早带着大伙在玛纳斯河上开垦的新湖农场,还亏损300万元。王震同志找新湖农场的党委书记黄金山等谈话,要他们迅速把生产搞上去。王老还给他们出主意,要他们大力发展棉花,多种薄膜覆盖棉。王老问:“你们争取年内扭亏为盈行不行啊?”黄金山根据原来已有的打算,爽快地回答:“今年我们一定要扭亏为盈。”王老高兴地说:“你们今年扭亏为盈了,我来庆祝,不过咱们要订个‘合同’。”黄金山笑着说:“我们愿意给司令员立军令状。”在场的陈实同志(现任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拿起笔来,写了个“当年盈利150万元”,王老笑呵呵地拿起笔来在“合同”上签了字,黄金山也高兴地签了字。
黄金山把给王老立军令状,决心扭亏为盈的消息告诉了全体职工。不少人担心,说黄金山在首长面前胡吹,会落得骑虎难下。而党委一班人决心骑在老虎背上,要制服那亏损“老虎”。黄金山在战争中负过伤,“文革”中挨过打,现在患有冠心病,他对这些全然不顾了。年过六旬、行将退休的副书记何宋言也大干起来了。农场的上百个包产组都立了“军令状”。他们紧干了十个月,老将军要他们扭亏为盈的愿望实现了,当年盈余415万元。第二年,这个农场在头年增产的基础上又增产46.9%。
一心为国家多作贡献
从石河子往西北走300里,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腹心地区,真是一个“明珠”连着一个“明珠”。它们和石河子一样,都是在“老南泥湾”们带领下,靠双手把戈壁、沙漠改造过来的。
这些年,这些“明珠”所以能大放光彩,主要靠大规模地推行了薄膜覆盖种植棉花的技术。他们看准了的就敢干,从开始试种两万亩,一下子扩大到47万亩。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47万亩薄膜覆盖棉田比普通棉田增产60%以上。这里的同志谈到怎么推广薄膜覆盖种棉的事,都会谈到植棉能手王麻子。
我们从花园般的148团场,沿着潺潺的溪水去看王麻子。他的屋里摆着好多书籍、花草,他还喂了好多鸡和鸽子。王麻子的大名叫王光衣,高大个子,说话粗声大气,一派豪爽气概。他说:我是1946年从河南老家卖壮丁到新疆的,后来起义当了解放军。1951年来石河子屯垦。那时候,王震和陶峙岳经常来我们部队。王震说:你们要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建设新疆。王震批评你的缺点很厉害,可是批了之后,又和我们在一块喝羊肉汤,大家都觉得他可亲。
别看王光衣说话简单,种庄稼可细心得很。早在1958年,别人种的棉花亩产30斤,他种的棉花达到120斤。团政委问他的棉花为什么产量这样高,王光衣说,要认真地改土;我这样种棉花,是按着明朝一位农学家说的“客土法”干的。那时,王光衣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带领人把沙堆一个个地拉到碱滩上,然后再拉很多羊粪掺在一起,地才慢慢肥起来了。王光衣文化水平不高,解放后才识字,他买了很多农业科技书。他怕读了记不牢,还一页页地抄。王光衣谈种地,从书本到实践,从实践到书本,一套又一套的。1981年,全团场5万亩棉花,单产是118斤,他们队的2,300亩棉花,单产达到174斤。去年他们种了2,700亩棉花,虽然灾大,单产仍然到了180斤。人们都说王光衣种地点子多,但他对党,对国家,却只有一个点子——多贡献。
带头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我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29团场和30团场。被林带紧围的田野里,人们正在紧张地劳动。29团场的同志说,他们4万亩水稻去年单产920斤;44,000亩棉花,单产是77斤。1978年他们团场盈余200万元,去年盈余1,000万元。他们希望我访问副团长田增芳。30团场的负责人说,他们的23,000亩水稻去年单产800斤;24,000亩棉花单产102斤。1978年盈余137万元,去年盈余500万元。他们要我访问一连副连长菊庆荣。
田增芳和菊庆荣都是女同志。田增芳是山东长清人,菊庆荣是山东文登人。菊庆荣说:我报名来新疆搞建设,就是准备吃苦的。我们刚开垦这沙漠时,盐碱重,播种几次都不出苗,有时苗子出来又被碱死了,或者被大风把苗刮掉了。那时,栽树树也死,这些林带是第三次栽成功的。树木死一次,他们就总结一次经验;慢慢地树也长大了,庄稼也丰收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多了。职工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机械代替了繁重的劳动,米面、肉油、水果都不缺,看电影、看电视都很方便。我问菊庆荣同志:你作副连长,是怎么工作的?她只说了两个字:带头。在这么困难的地方,菊庆荣二十年没缺过一天勤。
田增芳负责29团场的林业、畜牧业。她今年47岁,17岁时来到这里。和菊庆荣一样,她的青春也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度过的。她在哪个岗位上都工作得很出色。现在虽然担任了副团长,还是事事带头,经常骑着马在大沙漠里放牧。她做事实在,说话爽快。1981年,领导有意调她到一个城市当副市长,她诚心诚意地对领导说,她更适合在农业战线上工作,请求继续留在团场。选举十二大代表的时候,听说候选人名单上有她,便再三向组织上表示,她的条件还不够,有很多同志比她合适。最后,人们还是选举田增芳为出席十二大的代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好同志,他们象“明珠”一样,在大沙漠里放射光芒!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人情”和“国情”魏桥
浙江省金华地区农村实行分户承包责任制后,去年获得农业生产大丰收。丰收之后,人们生活改善了,有些农户要求多盖房子,想多生孩子,对领导上强调计划生育有些思想不通,说这是“不近人情”。
后来,向农民进行了国情、国策教育,算了土地、产量、人口三笔账,把国家比喻作一条船,多占了土地等于多占了船舱,大量增加人口,超过船的负重,就有全舟覆没的危险。农民听了深受启发,他们说:“不是领导上不近人情,而是我们不知国情”。于是,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了。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家之中,老老少少,朝夕相处,不当家的尚且不知道“柴米贵”。何况我们国家是个“大家”,有十亿人口,幅员辽阔,地域各异,情况复杂,人们生活在一村、一乡之中,常常不易看到整体,认清大局。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国情、国策的教育,使人们开阔视野,立一隅而能观全局,树立起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
大道理是能管小道理的,大道理不能不讲。当然,不能把大道理变成空道理讲。这就要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密切结合实际,选取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运用算账对比等方法,来讲明大道理,使人易于接受。金华地区的做法就证明了这一点。
推己及人,推己及国,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来说,更要胸有十亿人,时时想到为国家分忧。


第5版()
专栏:农村新事

深山沟里的服务站
山西省平顺县青年农民刘聚才自办推广农业科技、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站,让科技上山落户,为社员致富搭桥,干部群众齐声叫好。
常支民
太行山区平顺县的一个深山沟里,出了一件新鲜事:羊老岩大队青年农民刘聚才,办了一个专为农家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站,干部群众齐声叫好。去年,羊老岩大队遭灾,刘聚才家却在灾年增了产,纯收入6,000元。他所在的马圈凹生产队共八户社员,人均收入也达到450元,比1978年增加了十倍。
刘聚才是1973年初中毕业后回乡的。他所在的大队是太行山脊梁上的一个穷山沟。1980年,他针对当地山高风大秋霜早,庄稼常因倒伏、放青而减产的情况,借用莜麦白酒拌种的经验,对“长单七号”玉茭、“长农17号”谷子进行了白酒拌种试验。结果,玉茭亩产700斤,谷子亩产500斤,庄稼还早熟了一个节令,在当地创了奇迹。他试验用磷肥、草木灰混合施肥种党参,党参亩产达到300斤,产量比往年翻了近一番。这一年,他家是增产了,四周却有些社员减了产。例如刘保仓,因不懂“单玉六号”玉米品种性能,种了一亩全放了青。还有一件叫人伤脑筋的事,就是不少农副产品滞销,象党参、熟地等都卖不了,只好让小孩抓着吃。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聚才看到《河南市场》上有一则党参脱销的消息,他就把本地不收的党参全贩运到河南,得了好价钱。这真是:山区要想富,不讲科学要碰钉,不问市场路不通。乡亲们对他说:“你有什么好道道,多帮大伙走一走”。
从此,刘聚才产生了办服务站的念头。他花了100多元钱,买了100多本农业科技书籍,买了一台收音机,还增订了《中国农民报》、《农业科学通讯》、《市场》报等报刊。1980年底,服务站正式开业了。刘聚才给自己定了三项任务:一是宣传、介绍农业科学知识。二是进行试验、示范,为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铺路搭桥。三是提供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他把自己住的三间小屋隔开,腾出两间外屋做了阅览室。为了方便社员学习,他的书报可以借走;来家问他,他热情介绍;对远道的社员,他还主动上门“送经”。为了尽快让社员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他坚持先试验,后推广;对自己试验成功的不保守,对引进的新技术不经试验不盲目推广,宁可自己走弯路,不让社员受损失。1981年秋天,他专程到忻县地区购回一万斤“胜利二号”山药蛋种,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试种,在立夏节下种,到入伏收获,一亩产了7,000多斤,比当地产量高一倍,还早收了一个月,可提前上市,跟上他种山药蛋的社员也都发了财。1981年冬天,他专程到河南、山东跑了一趟,了解山药蛋和其它山货的市场行情,预测到山药蛋大量外销有困难,就广为宣传,让队里的社员适当减少山药蛋种植面积,扩种黄芪、党参。这一炮打得很准。去年,社员产的党参、黄芪在当地供销社全部脱了手,价格又不低,其他大队却至今还有300万斤山药蛋没有销出去。
刘聚才的服务站办了两年,给这个昔日荒凉闭塞的穷山沟带来了不少变化。过去羊老岩有些人信天、信神、信命,把科学种田当成“瞎闹腾”。刘聚才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队,社员学科学、用科学开始形成了风气。前几年那些担心收成不好、天天烧香的老太婆,现在也能说一串科学新名词。干部说:“科学上了山,诸神退了位。”这两年,山里的猪、兔、鸡、羊等商品量比往年增长了二倍。传统山货特产党参、青壳、连壳、山药蛋等打进了大市场。新引进的黄芪也已大批生产,畅销外省,连最不起眼的山桃、山杏也变成了宝。前二三年,有的社员光图眼前发财,上山开荒,砍柴烧火,乱割荆条,扒树叶喂猪、喂兔。他们从服务站里学到了科学治山、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道理后,再不干那些杀鸡取蛋的傻事了。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农桐间作要因地制宜
西北农学院副教授  郭士英
各地在制订生产发展规划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这是很值得称赞的。我参加了陕西关中几个地、县及甘肃庆阳地区的规划讨论,发现他们都把普遍发展农桐(泡桐)间作列入规划,有的县已经部分地付诸实施。全国其他省区可能也有类似情况,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考虑研究的。
第一,农桐间作也要因地制宜。如黄土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不过500毫米左右,甚至只有400多毫米。由于日照充足,空旷多风,年蒸发量竟高达1,400—1,800毫米,或更多,超过降水量几倍,所以用水的矛盾十分尖锐。在农田里栽种桐树,只会加深这一矛盾,说不定作物与桐树两者俱伤。在甘肃陇东及陕西渭北旱原的广阔黄土高原上,我还没有见到农民在农田里种树的。千百年来的农业传统实践足以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搞农桐间作可能是有问题的。
第二,在年降雨量达到600毫米左右,或降雨量虽少,但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是可以发展农桐间作的,但不必一窝蜂地全部都种桐树。凡营造人工纯林,集中栽植单一树种,就给为害该树的专食性病虫害提供了寄主食料条件。各种病虫会猖獗蔓延,甚至毁灭园林。我国的松毛虫问题,近几年的杨树黄斑天牛、杨透翅蛾问题,都是由于营造纯松林和大量单一种植杨树造成的,应该汲取这些教训。单一大面积栽种泡桐,势必引起丛枝毒素病和天蛾等专食性病虫的大量发生。特别是丛枝病,至今还没有什么好的防治方法,一般零星栽植泡桐尚难幸免,大面积栽植泡桐树必然成灾,这是可以预见的。与其将来苦于病虫,毁于病虫,何不现在就早加防范,不搞单一的泡桐栽植呢?各地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在农田栽枣、柿、梨、楸、核桃、臭椿等,让多种树木混交栽植,既可获果木之利,又可避免病虫的猖獗发生,何乐而不为呢?


第5版()
专栏:

许老汉送子复学
前不久,安徽省怀远县张店公社蒋湖大队社员许正山,把辍学一年多的儿子许厚礼、女儿许华美重新送入校门。不少人夸道:“正山老汉有远见”。其实,他对孩子上学的事,却有一段不平常的往事。
那是许家生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当儿,正山老汉全家9口人,承包了40多亩地,因为仅有3个劳力,农活忙不开。正上初中的厚礼经常被父亲圈在家里当助手,10岁的小华美也留在妈妈身边端猪盆,牵羊绳。老师多次上门来动员上学,许老汉总是说:“少认几个字也照样种田,眼下种包产田忙,等等再说。”后来,厚礼兄妹俩都退学了。
不经一事,难长一智。去年秋种时,不少人看报纸、听广播,上小麦技术辅导课,可正山老汉却说:“这本经,那本经,没有肥料念不好‘经’,巧干不如憨上粪。”他花了大本钱买化肥,30多亩小麦,平均每亩施150斤氮肥。小麦出齐穗,老汉乐滋滋地在等待高产,可是一场风雨过后,他的麦田三分之一倒伏了。到收打时,亩产比别人少了一大截。他心里嘀咕:“俺的地还能出‘鬼’啦。”正在这时,农技人员帮他找了原因,是氮肥过量;向他说明了不按科学施肥的害处,他服了。他说:“原来施肥也有这大的学问。”
种田失败的教训,使许老汉的眼界开阔了。他懂得了“种地也得干今天、想明天”,支持厚礼兄妹俩又背起书包上学了。
沛学 正虎


第5版()
专栏:答读者

怎样买到农业科普挂图?
农业科普教育挂图在农业科研和技术培训中必不可少,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产也很需要。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彩色挂图,来进行科学普及教育,是提高群众科学种田水平的一个好方法。但是,这类挂图在农村不易买到,希望有关方面加快出版发行,并介绍一下出版的情况,何处可以买到。
江苏射阳县合兴公社 许尚明
为了向农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特别是为适应县级以下基层单位短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农业出版社从1975年到1982年期间,先后组织并出版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编绘的《稻飞虱防治技术挂图》、《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挂图》;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编绘的《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挂图》;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编绘的水稻、麦类、旱粮、棉花、油料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形态特征彩色挂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编绘的《植物检疫害虫挂图》;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编绘的《手动农业药械结构使用挂图》;全国供销总社生资局和农业部植保局编绘的《安全使用农药》挂图。另外,还出版了《杂交水稻技术挂图》、《温室无土育秧挂图》、《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草木樨栽培利用》等挂图。这些挂图,有些由于出版较早已经脱销,不易购到。我们将根据广大读者的需要,在今年第一季度陆续进行这些挂图的第二次或第三次印刷。
以上所述农业科普挂图可向当地新华书店购买,如当地新华书店无货,可直接向北京朝内大街130号农业出版社邮购科购买。农业出版社 王锡元


第5版()
专栏:

葡萄架下 徐殿奎摄


第5版()
专栏:

“自行车剧团”
被群众称为“自行车剧团”的安徽省灵璧县崔楼公社农村剧团演员,经常骑自行车去各村义务演出。这是他们在集市上宣传计划生育。
本报记者 王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