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加快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

兴城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效显著
七百多名毕业生在生产中发挥骨干作用
本报讯 辽宁省兴城县农村26个公社已办起农业技术中学25所,开设林果、农技、畜牧、养殖、木工、瓦工、工业等8个专业,在校生达到1,150人。两年来,先后有713名毕业生走上生产第一线,深受社队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从1979年起,兴城县委把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兴办农业技术中学纳入了全县总体规划。县社领导亲自动手,各有关部门很好配合。他们选派有创业精神、懂业务的干部到学校做领导工作,配备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做专兼职专业课教师。他们积极帮助学校解决校舍、设备问题,改善办学条件。各公社拨给农业技术中学实习基地共894亩,果树7万多株,供师生实习、实验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他们把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招生办法采取大队推荐、公社审查、学校考核、择优录取。毕业生安排,根据本公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择优录用技术中学毕业生;根据专业技术承包的需要,优先使用技术中学毕业生;实行农村干部专业化,首先考虑任用技术中学毕业生。去年,全县农业技术中学毕业的553人中,被农科站、畜牧兽医站、拖拉机站、果园、农场、林场、饲养场和其他社办企事业单位择优录用323人,占58.3%。
现在,农业技术中学的毕业生已经在生产中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三道沟公社果树技术中学的毕业生高永常当上大队果树技术员后,凭自己学到的果树技术知识,研究出了治夜蝉的办法,使本队1,000多棵幼果树全部成活。毕业生李万祥运用灯光捕蛾法,治住了棉花虫害,使这个队的棉花单产居全社首位。碱厂公社果树技术中学毕业生孙宝忠,回村当上副大队长后,办起了业余果树训练班,自己讲课,帮助大家学习技术。
侯宝国


第3版()
专栏:加快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

文化科学水平高的地方富得快
大庸县为加快山区建设大办教育
本报讯 据《湖南日报》报道:新年前后,湖南省大庸县农村出现了群众办学的热潮。在许多村寨,人们忙着筹资金,献木料,运砖瓦,修学校。这是大庸县人民加速山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
大庸的三家馆公社和罗塔坪公社同在一个区,自然条件差不多,过去生产水平也不相上下,最近几年情况却大不一样。三家馆公社成了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业余教育、推广农业技术的先进单位,而罗塔坪公社却抱着“只见鼎罐煮米饭,没见鼎罐煮文章”的老观念,忽视抓教育,社员文化水平提高不快,新技术也推广不了,结果差距逐年拉大。1982年,三家馆公社人均产粮1,100多斤,收入280元,罗塔坪公社则分别只有500多斤和170元左右。对照这两个事例,县委和县政府的同志清楚地看到,发展教育事业是加速山区建设的紧迫任务,也是尽快富起来的战略措施。
去年11月,县委书记黄有为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到全县各个区调查了十余天,广泛听取了区社干部、教师、家长和社员群众对办教育的意见。大家反映,普及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民办教师报酬不落实等问题,光靠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全党重视、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为此,县委和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并经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办学经费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农村以公社为单位,按承包收入千分之十左右提取;民办教师由县统一考试、考核,择优录用,统一分配,其报酬包括国家补助在内,人均月工资定为54元5角,口粮由公社统一筹集,粮店代储,不再承包责任田。
目前,全县去年民办教师的报酬已全部兑现,上年拖欠的工资和口粮已全部付清。各社队现已筹集经费49万余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正在着手修建校舍,添置课桌,要求下期开学实现校无危房,班有教室,人有课桌。


第3版()
专栏:

遗传学家谈家祯认为: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该并驾齐驱
本报讯 记者张铭清报道: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祯教授一月份在福州对记者说:“我们搞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同样需要社会科学,两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谈教授认为,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必然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建立提供过科学依据,毛泽东的《矛盾论》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武器。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旦运用于社会,社会将按科学方法管理,甚至社会科学中一些传统观念也将改变。二十世纪自然科学从物理学时代转向生物学时代,遗传学成为当代自然科学发展得最快的学科。生命基因DNA的发现是本世纪划时代的贡献。这表明自然科学从对无生命物质的研究进入了对有生命物质的研究,进而导致了对人本身的研究。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的桥梁。
谈教授说,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项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生需要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的协作。组织管理就涉及一系列的社会科学问题。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运用很多自然科学成果。两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四化建设中有许多课题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通力协作,一起攻关。如社会学中的优生问题,根据就是遗传学原理。法律上需要鉴别子女的血缘,就要鉴定染色体的遗传基因。诸如此类都需要两类科学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才能满足四化建设提出的要求。轻视社会科学,认为四化建设只需要自然科学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


第3版()
专栏:加快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

嘉祥农村中等教育改革步伐快
本报讯 据《大众日报》报道:山东省嘉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目前,已有一处农业技术中学,三处农业高中,19个公社都办起了四年制的农业初中。以上三类学校的在校学生达1,200余人。同时,全县还组织了8万多名1970年以来的回乡高、初中毕业生补习农业技术课,学习科学种田知识。
为解决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嘉祥县委和县政府从农业、畜牧、农机等局,抽调11名具有大中专程度的农技师、助理兽医师、技术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县教育部门从现有的中学教师中抽出20名到有关学校培训,半年后到农中担任专业课教师。


第3版()
专栏:加快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

走改革之路
——嘉祥县农业技术中学的调查
山东省嘉祥县农业技术中学,是1979年秋由一所普通高中改办的。目前,设有农学、兽医两个专业,学制三年,已招收了四届学生,共196名。学校拥有20亩实验基地,一所兽医站,一个校办工厂。这个学校在全县干部群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1982年,两个农学班76名毕业生高高兴兴地领取了《农民技术员见习证书》。其中20人已被县、社两级录用,担任了棉花、大豆生产技术员。另有一人升入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0人考入济宁农校等中等专业学校。
这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农村社队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回队在农业战线上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经过半年多的劳动实践,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由县人民政府颁发《农民技术员证书》。
学校根据当地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围绕专业课的需要学习有关文化课。以农学班为例,专业课以省编农业学校教材为主,还根据当地生产特点,编写了乡土教材,设植物及植物生理、作物遗传育种、农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七门学科。
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专业实习和科学实验活动。农学班学生在学校实验基地上种植了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把课堂教学和各个生产环节结合起来进行。该县近年来扩大了棉花种植面积,但群众植棉技术水平低,产量上不去。教师在讲授作物栽培课时,就重点讲了棉花生长、发育特性和播种、管理等知识。近两年,师生们运用学过的遗传育种知识,在试验田里搞了八个大豆品种,七个小麦品种的对比试验;搞了57个小麦杂交组合,19个大豆杂交组合;并接受了上级科研单位的育种任务,配制了1,000多斤“鲁原单四号”杂交玉米种。学校还十分注意让学生把学到的技术到家里去应用、推广,使学生家的责任田普遍取得了好收成。据统计,1981年农学班学生家的粮食单产,平均比所在生产队高18%,棉花单产高22.3%。学生家庭收入增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个学校之所以办得比较好,主要经验有两条:
一是要加强领导。嘉祥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兼任农业技术学校校长,驻地公社党委和县农委、科委、教育局、农业局、畜牧局各有一名负责同志兼任副校长,选调两名事业心强的干部任专职副校长。由上述人员组成校务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制定措施。由于领导班子得力,各方面的关系比较协调,诸如学校的经费来源、粮油供应、实验场地、师资配备、招生工作等许多问题,均得到了妥善解决。
二是要认真选拔教师。县政府专门召开了教育、农业、人事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选调教师会议,明确提出了三条选调标准:一要热爱农业技术教育工作;二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三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各有关部门把符合条件的技术人材推荐出来后,县长兼校长张先民亲自把关,做有关人员的工作。选调的9名专业课教师,大专程度的3人,中专程度的6人。对于调进学校做教师的技术人员,县里按照国家规定,给他们评定了技术职称。
嘉祥县的实践证明,农村中等教育走改革之路,有步骤地多办些农业技术中学,的确是符合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的迫切愿望。
本报记者 程德源


第3版()
专栏:

给水轮机转轮穿上保护衣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所研制成功XCA复合材料
本报讯 记者陈祖甲报道:被称为水轮机“癌症”的磨损和气蚀问题,现在有办法“医治”了。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所研制成功的XCA系列抗磨抗气蚀弹性复合材料,能够给水轮机转轮穿上保护衣,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水电站的水轮机转轮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受到水流带来的砂石的冲击而磨损,或者因水中气泡的作用而破坏。轻者损坏残缺,使水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者则全部报废。这种磨损和气蚀被称为水轮机的“癌症”,一直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国内外发展水力发电的重大障碍之一。
成都有机化学所的科研人员,得到四川省电力局试验研究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科研所的协助和支持,研制成功了XCA复合材料。这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高分子涂料。把它涂在水轮机叶片的表面,就能够以柔克刚,吸收或分散砂石和气泡的破坏力,保护金属转轮。
XCA复合材料已经在一些水电站发挥作用,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四川人民渠官仓水电站1,250千瓦的水轮机转轮,每台价值1.98万元,过去一般运行3万小时就因磨损和气蚀而完全报废。1978年以后,他们只花了2千元,给水轮机叶片涂上XCA材料,不仅保护了转轮,而且在同样的3万小时内,多发电18万度,创造价值1.44万元。四川岷江支流上的渔子溪电站,有一台4万千瓦水轮机,投产后仅运行了1万小时,转轮就受到砂石和气泡的破坏,大修一次需用普通焊条和不锈钢焊条共几百公斤,花费6千元。自1977年和1981年两次采用XCA材料保护后,运行7千小时,转轮叶片完好,可继续使用。这两次涂料共花费不到200元,电机却多发电384万度,创造价值30万元。


第3版()
专栏:

看科学怎样制服流沙
——记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固沙成果
本报记者 商恺
奔驰在包兰铁路上的旅客列车,沿黄河穿过银川盆地,进入腾格里大沙漠东南沿的沙坡头地段以后,车行速度减慢了。这时候,车窗外展现了一幅奇异的景观:透过挺拔的护路林,远近连绵起伏的沙丘上,象是撒下了一张巨大的鱼网,有些网眼里生长着疏密相间的绿色灌木丛,开放着红白黄紫的小花;又象一幅巨大的方格绣花地毯,铺在波涛汹涌的沙海上。昔日风沙弥漫,沙浪滚滚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工作者,经过25年的辛勤研究和艰苦实践,所取得的固沙成果。
谁是这一“巨网”和“绣花地毯”的织造者呢?为了解开这个谜,记者访问了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和铁路固沙林场。研究站的小院落,在黄河北岸一片绿树丛中,环境十分幽静。研究站拥有一批热心的沙漠科学研究工作者。早在修建包兰铁路前夕的1957年冬天,他们就肩负着防沙护路的科研任务,骑着骆驼,携带帐篷,千里迢迢,来到这荒无人烟的沙坡头地带安营扎寨。
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县境内,据历史记载,它原是宁夏通往兰州古道上的热闹的村镇,由于腾格里大沙漠的南侵,村镇被埋没了。天长日久,风吹沙移,积成了一座高达百米的沙山,人们称它为沙坡头。当第一批沙漠科学研究工作者登上沙坡头的最高顶时,举目北望,只见高大的沙丘,连绵起伏,直接天际。每遇大风,沙随风走,风助沙威,迷迷茫茫,扑面而来。根据观测记录,沙丘每年以四米的速度向前移动。数千年来,它不知吞没了多少村庄和良田,如今又逼近了日夜东流的黄河,大有拦腰截断之势。铁路能从这浩瀚的沙海里通过吗?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沙漠科研工作者,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和铁路固沙林场的工人们紧密合作,向腾格里大沙漠展开了攻势。
起初,他们计划沿用固有经验,采取植物固沙的措施,即在沙面上栽种耐风耐贫瘠的灌木和乔木苗子。无奈沙坡头一带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遍地流沙,地下水深埋几十米,不能为植物所用;风大而频繁,气候干燥,五秒米以上的风,每年要刮200多天;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蒸发量却为降雨量的15倍;夏季白天沙面温度高达摄氏74度,冬季最低温度为摄氏零下30度。栽种一般的抗风耐旱植物,不是被流沙压埋,就是被风连根拔掉,剩下的也只能干枯而死。只有沿河附近的树木因得黄河之水而成活。单纯的植物固沙失败了。
沙漠科研工作者在总结了失败经验以后,又转而采取机械固沙措施,即在沙面上用高粱、玉米的秸秆和树枝,设置各种防沙障。他们先后试验了高立式沙障和平铺式沙障,结果不是被流沙所掩埋,就是被大风所破坏。最后,他们参照国内外治沙经验,结合本地情况,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设计出了“草方格沙障”。这种沙障是用小麦脱粒以后散乱的秸秆(当地称做麦草),纵横交错地撒在沙面上,形成1×1米2的草方格,然后用铁锹的尖头将麦秸压入,并露出沙面十几厘米。这样就在广阔的沙面上形成了无数一米见方的格子。这种草方格沙障,取材容易,施工简便,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著,它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减低了风速,抑制了流沙,稳定了沙面。实践证明草方格沙障是成功的固沙措施。沙漠科研工作者和铁路固沙林场的工人们,在短短数年内,一鼓作气,沿铁路两侧,铺设了宽700米、长达40公里的一条草方格固沙带。从此,凶猛的腾格里大沙漠停止了南侵,保证了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顺利通行。这就是盛传在西北高原的“沙坡头上缚黄龙”的故事。
但是,草方格沙障经过日晒雨淋,时间久了会腐烂,至少七八年就要更新一次。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哪里有这样大的人力物力啊!沙漠科研工作者们正在迷惘之际,发现有的草方格里边,自然生长了一些植物的幼苗。多年的实践启发了他们的智慧,使他们联想到,为什么不可以在草方格沙障里栽种沙生植物呢?于是他们采集和栽培了几十种沙生植物,从中筛选了一些优良品种,陆续栽种到草方格沙障中进行试验。由于草方格沙障有存储自然降水,减少水分蒸发和降低沙面高温的作用,这些栽种下去的沙生植物,居然成活和生长起来,形成了疏疏密密的灌木丛。这些灌木丛既可固沙,又保护了草方格沙障,延长了草方格沙障的寿命。他们由此得出了结论:在沙坡头地带,没有机械沙障的保护,栽种任何固沙植物都难以成功;反过来,如果没有植物措施相配合,任何机械沙障也不能一劳永逸。只有采取机械固沙和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措施,才能获得固沙的良好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秋季的一天,我们随着研究站的科研工作人员,踏着草方格沙障,爬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沙丘。只见许多草方格沙障里栽种的各种沙生植物茁壮成长,其中栽得最多和长得最壮的是花棒、柠条、油蒿,还有被称为固沙先锋的沙拐枣。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有的开着红色的黄色的细小花朵。我们蹲下来仔细地观察,发现大部分草方格和灌木丛的沙面上,结着一层灰褐色的松脆的土皮,用手拨开,大约有两三厘米厚,有的地方厚达十余厘米。科研人员告诉我们,用科学上的术语来说,这叫做“结皮”。这是沙漠逆转的良好现象,说明沙漠变土壤的缓慢过程已经开始了。为了不破坏结皮,我们迈着轻轻的脚步,继续察看。在一簇灌木丛下,我们看见两行动物脚印,科研人员介绍说,几十年前,这里本是什么生命也没有的“死亡”地带,自从形成固沙带以后,许多野生动物都陆续迁来这里安家落户了。每年5月以后,便可以看到蜥蜴穿穴打洞,野兔野猫奔跑觅食,还可以听到黄眉莺和灰椋鸟在婉转啼鸣。这一切说明,这里的自然生态正在改善,展现了人类征服沙漠的光明前景。
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的固沙成果,很快引起了国外沙漠科学研究者的兴趣,纷纷来这里参观访问。1978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我国兰州举办了两期沙漠治理讲习班,有十几个国家的沙漠科学研究者参加,他们都先后来沙坡头考察和研究。沙坡头固沙现场成了讲习班的标本、教材和课堂。参观者认为,沙坡头的固沙经验,对世界各国改造沙漠都有指导意义。
但是,沙坡头的固沙成果,还不是最后的成功,由于草方格内,养分极少,水分有限,有些沙生植物争营养,开始出现了退化和枯死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沙漠科研工作者新的忧虑。看来,仅仅依靠和满足现有的沙生植物是不够的,还必须继续采集、培植和更换更优良的品种,来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沙漠科学研究者们正在探索这一新的课题。(附图片)
图为沙漠科研工作者和工人在沙面上用铁锹的尖头压麦秸。
王志敏摄


第3版()
专栏:

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工作在祖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公社。丈夫叫张锡志,公社卫生院院长、主治医师;妻子叫李素杰,儿科医师。他们从1964年以来,满腔热情地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赢得了群众的普遍好评。
马士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