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安第斯的赤道雪
刘德有
厄瓜多尔是富有魅力的。环绕地球中腰的赤道线横穿它的北部;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景色瑰丽,既有热带情调而又气势磅礴。“赤道雪”,便是其中的奇景之一。最近,我到厄瓜多尔访问时,便深深地被那“赤道雪”吸引住了。
11月,北半球已是寒冷的冬季,但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却温暖如春。一天上午,主人安排我们到距离基多约一百公里的北部小镇奥塔瓦洛访问。全镇有人口5万,半数为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其余一半为印欧混血人种。镇上,人群熙来攘往,好不热闹。青铜肤色,身着民族服装的印第安人,不论男女,几乎每个人头上都戴一顶黑毡帽。有的在黑色的外衣上披着一块正方形的套头披肩。妇女的打扮更有特点,多半在脖子上挂了许多金黄色的项练。我们走进一条街道和宽阔的场地,那里设有露天市场,不少印第安人摆设货摊,出售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品。我们还被引进附近一所不大的考古博物馆参观,里面陈列着古代印第安人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和彩陶等出土文物。主人告诉我们,相传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远古时期由亚洲经白令海峡陆续进入美洲大陆的,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在南美大陆上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虽然我们的参观仅仅一个上午,却使我深信印第安人的祖先曾是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
中午,我们乘车离开市镇,南行约半小时,看见在群山之中静卧着一个蓝色的湖泊。这湖是由火山口形成的,位于海拔3,300米处。它名叫“库依科查”,也叫“血湖”。据说,十五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时,酷爱自由、富有斗争精神的印第安人奋起抵抗,用鲜血染红了湖水。血湖由此得名。阵阵微风吹皱水面,卷起了万朵涟漪。我伫立湖畔远眺,只见对面青山之上,柯塔卡奇雪峰高耸云霄。那峰巅的皑皑白雪,是我来厄瓜多尔后第一次看到的“赤道雪”。听了印第安人的斗争史,又仰视刺破青天的雪峰,我忽然感到这“赤道雪”似乎象征着什么。眼前的奇绝山色,令人赞叹。然而,应当说另一幅更为壮丽的景色强烈地把我感染。
那一天,在返回基多途中,汽车翻山越岭爬出山区,快要进入市区时,前方蓝天上,突然浮现出一座圆锥形的高大雪山。它象银色的瀑布,从天而降,直泻奔流,堪称天然绝景。厄瓜多尔朋友告诉我,那就是安第斯山脉中著名的科托帕克希峰。它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6米。这座拔地而起、直插青空的雪峰,显得多么庄严、威武呵!它宛如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厄瓜多尔大地上。
科托帕克希峰的雄姿,使我想起南美解放运动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在基多市有一个名叫面包山的高地。人们指着它深情地说:谈论厄瓜多尔的独立不能不谈到面包山。厄瓜多尔在153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09年8月10日爱国者曾在基多起义,宣布独立,但遭到失败。1822年,南美民族解放运动领袖西蒙·博利瓦尔派遣年轻元帅苏克雷向基多进军。起义部队首先占领的,正是这个制高点——面包山。然后在安第斯山西部的皮钦查山一场决战,击溃了西班牙军,解放了厄瓜多尔,从而结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这场战役为南美独立战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厄瓜多尔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我们在访厄期间,曾多次听到厄瓜多尔官员谈起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主张和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听了他们这些话,仿佛在我眼前又出现赤道线上那一座座气势昂然、巍峨耸立的雪峰。
“厄瓜多尔”,在西班牙文里,即是“赤道”的意思。举世闻名的赤道纪念碑,就座落在首都基多东北方的加拉加利镇。我们来到赤道纪念碑时,但见紧挨石碑的旗杆上,一面厄瓜多尔国旗迎风飘扬。这面国旗,是1982年8月9日厄瓜多尔独立节前夕,奥斯瓦尔多·乌尔塔多总统在新碑的揭幕典礼上亲手升起的。他庄严宣布:这座纪念碑“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告别赤道线时,我把视线由石碑和国旗渐渐移向远处,只见安第斯群山逶迤起伏,银云般的雪顶,挂在天际。我赶忙拿起像机,把这一情景拍照下来,心里充满了无限惜别之情:再会,安第斯!再会,赤道雪!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残躯永抱明论志
——记日本汉学家诸桥辙次博士
孙东民
“世事茫茫八十年,浮沉荣落似云烟。如今三乐嗟何及,兰菊盈门尚竞妍。流水高山闻远韵,人心天理奈真缘。残躯永抱明论志,不效壸中方外仙。”这是日本当代著名汉学家诸桥辙次在80高龄时所写的一首汉诗,也是他在治学、处世中历经坎坷后发出的感慨与明志之言。诸桥一生体弱多病,但矢志不渝,孜孜不倦地研究汉学,他的“明论志”,就是“终生致力于汉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残躯永抱明论志”,可谓诸桥一生笃志治学的写照。
去年12月8日,诸桥辙次博士度过他99年零6个月的生涯,在东京新宿区的居所与世长辞了。日本汉学界人士纷表悼念,舆论界广泛地报道了他的生平,中国驻日大使馆特发去唁电,悼念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汉学家。
诸桥辙次博士在汉语、汉字的研究方面,以令人惊叹的业绩闻著于世。他长于汉诗,博览中国的经、史、子、集,造诣很深。但诸桥的名字,首先是与汉和辞典联系在一起的,他穷35年精力编纂《大汉和辞典》,获得了日本的文化勋章。
诸桥怎样成长为一位汉学家的呢?1883年6月,他出生在新潟县下田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一生酷爱汉学,立志要自己的儿子做一名汉学家。而且出于对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仰慕,为儿子取名“辙次”。在父亲的教育下,辙次5岁学《三字经》,7岁开始读四书五经,14岁起上静修义塾3年,专攻汉学。诸桥在东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学,来到中国深造。留学期间,他曾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关照,与马叙伦、沈尹默、胡适、周作人等有诗词唱和。面对浩繁的典籍,他痛感需要一部可供日本人理解中国文化的辞典。他的这种想法得到大修馆出版社社长铃木一平的赞助,遂于1925年,开始二卷本的汉和辞典的编写工作。
要在学术上做出重大成就,必须有献身精神。诸桥为研究汉学,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编写辞典的准备工作就用去4年的光阴。他在研究汉学名著中积累起来的数十种索引的基础上,广泛地从十三经、二十四史、老庄荀韩诸子著作以及《楚辞》、《昭明文选》等书中搜集词汇。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料,诸桥感到仅编写二卷本的辞典远远解决不了人们在学习汉语时所碰到的问题。征得大修馆的同意,决定出版一部13卷本的《大汉和辞典》。1934年,他初步完成了约6万汉字索引及120万词条的编选工作。
为了编写《大汉和辞典》,诸桥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期间,他每天凌晨4时即起床,伏案走笔,潜心编写,用他的话说,就是“披艺林之榛莽,拾辞海之遗珠”。长期的劳瘁,使他的身体日渐虚弱,并曾得过肺炎、肋膜炎等症。但是,即使在病中,他仍然坚持校阅清样。终于使《大汉和辞典》于1937年排版,1943年发行了第一卷。此后,一连串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45年2月空袭引起的大火,顷刻间毁掉了1.5万块排好的铅版,而且使诸桥数十年辛勤积累的资料也化为灰烬;接着,身体的劳累,精神上的打击,致使当时已年过花甲的诸桥右目失明,左眼也几近丧失视力;他的4位得力助手,也因营养不良和身患疾病而过早去世。但是,对汉学的热爱和发扬东方文化的事业心使他忍受极大的痛苦,在大修馆的支持下,重新振作起来。依据幸免于战火的1.5万页清样,诸桥重整旗鼓。有志者,事竟成。经过35年间的苦斗,到1960年,洋洋5,000万字的《大汉和辞典》终于问世了。
《大汉和辞典》凡13卷,1.5万页。载有汉字字头4.97万、词条52.65万,字头多于《康熙字典》,词条超过《佩文韵府》。内容丰富,从谚语到人名,从文学到宗教广为收录;不但对字、词有详尽注释,还引证大量典故。这是何等浩繁的工作,又要付出多么大的劳动啊!它的出版,为日本知识界研究汉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日本笔会会长井上靖先生就曾说过:翻看《大汉和辞典》,感到“似乎诸桥带他在中国文化中漫步”,“听哲学讲义、听宗教讲义,听生活讲义,听植物讲义……”。
这位百岁老人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治学态度严肃。他除编写《大汉和辞典》外,从78岁时起又与汉学家镰田正、米山寅太郎等人合编了著名的《广汉和辞典》(全四卷),费时20余年。去年9月,99岁高龄的诸桥,还纂写了一部介绍孔子、老子、释伽思想的《三圣会谈》的书。诸桥一生共来中国13次。去年8月,他的弟子镰田正教授访华回国后,他还向镰田表示想再到中国看看。
一代汉学名人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传播东方灿烂文化的众多著作,留下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栈桥,更留下了友好的足迹,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古老市场新风采
——大马士革哈姆迪“苏克”漫步
陈积昌 周国铭
古老的拱形铁棚,一家家紧挨的斗室店铺,琳琅满目的被悬挂着的商品,大声吆喝招揽顾客的摊贩,熙熙攘攘穿梭如织的人流……这就是独具一格的哈姆迪“苏克”(苏克即阿拉伯语“市场”之意)。
哈姆迪“苏克”,座落在大马士革古城的西北隅,历史悠久。“苏克”的主街是哈姆迪街,古代是一条骆驼商队必经的甬道。公元十六世纪,奥托曼统治时期正式建为“苏克”。至今它的周围留有不少历史古迹:公元六世纪拜占庭人统治时期建筑的太阳神神庙遗迹,建于公元708年的金碧辉煌的倭马亚清真寺,公元十二世纪抗击十字军入侵的著名阿拉伯民族英雄撒拉丁的坟墓,以及建于公元1749年、现在收藏着叙利亚各民族服装和上万种古代文物的阿兹姆宫,等等。这些名胜古迹象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使哈姆迪“苏克”更加声誉斐然。
哈姆迪“苏克”本身也保留着不少历史陈迹,昔日的海关虽已烟消云散,但一间间石屋仍然依稀可辨;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驿站虽已改为仓库和商店,但依然保留着奥托曼时期典型建筑的特征。
初游“苏克”,使我们犹如进入迷宫,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街上徘徊良久。后来才知道,哈姆迪主街向两边分展出很多支街,这些支街又有小道串联贯通,构成密密的回形曲道,颇为复杂。“苏克”中的很多条街是以其专门经营某类商品命名的,著名的有金银首饰街、新娘子街、种子街、丝绸街、棉花街等。金银首饰街全部出售精巧细腻、玲珑剔透的各式金银首饰,一眼望去,琳琅满目,金光灿灿。新娘子街则是大马士革妇女最喜欢光顾的场所,将要出嫁的姑娘可以在这里买到她心爱的一切结婚用品和嫁妆。种子街另有一番特色,出售各种干果、杂粮和草药,偶而还有几头驮货的毛驴间杂在人流之中缓慢行进,这也许会使有些游客产生一种怀古之情。
哈姆迪“苏克”目前共有3,500家店铺,经营的商品项目几乎囊括了大马士革居民的一切日用品,尤以经营阿拉伯长袍丝绸织品、金银器皿、嵌镶工艺等传统商品著称。一位营业员对我们说,“苏克”简直就是大马士革人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缩影。这里不仅商品种类繁多,而且经营颇有特点,大多是小商经营,店面小,店员少。出售的商品颇为大众化,不少商店还直接与手工工场、加工车间挂钩,因此商品成本低,价格比较便宜。经营者也很会做生意,他们善于掌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和心理,尽量做到商品对路适销,服务态度又热情周到,因此“苏克”生意格外兴隆。
叙利亚政府对哈姆迪“苏克”这个古老传统的市场采取保护和扶植的政策,并注意帮助培养青年手工艺艺徒,从而促进了哈姆迪“苏克”和叙利亚传统的手工艺品的发展。
当我们返回哈姆迪主街时,已是掌灯时分,街道两旁悬挂的盏盏明灯犹如繁星熠熠,街上依然人流不息,人声鼎沸。这夜市显得更加神奇和富有魅力。它似乎是在向人们显示:有着古老传统的“苏克”,并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彩,今天,它宛如一座灯火通明的“不夜城”,仍然生机盎然,焕发着蓬勃的活力。
(附图片)
季力群 插图


第7版()
专栏:

机场旅馆生财之道
廖训振
一提起机场旅馆,人们很容易联想,它离城远、噪音大,只是供过境旅客临时安顿一下而已。再加上西方世界通货膨胀、机票涨价,更难想象机场旅馆会有所发展。
但是,出乎意料之外,最近几年,在美国和加拿大,机场旅馆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加,而且生意也更加兴隆。
机场旅馆的生财之道何在呢?
原来,美、加的机场旅馆主要靠接待各种会议参加者。由于通货膨胀和机票涨价,一些会议组织者为了压缩经费,而选择了机场旅馆,这样既省开支,又省时间。譬如在芝加哥,由机场进城需要两小时,而去机场旅馆,只要五分钟就够了,这样就可以省掉一大笔地面交通费。
由于会议经费压缩,会期也缩短了,甚至取消了周末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机场旅馆就开展一日会议业务,或者包括周末活动的一揽子服务,但降低费用,结果生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如密尔沃基的机场旅馆,会议业务的收入就占旅馆总收入的65%至70%,平均每天有10至15个会议在这里召开。
机场旅馆能招揽顾客,更靠提高服务质量。他们千方百计为会议提供最好服务,如开设国际快件递送,24小时电传服务,昼夜国际通用语言翻译服务,免费使用旅馆内视听设备等。
会议组织者不仅压缩会期,而且取消套房、鸡尾酒会和宴会。但机场旅馆并不灰心,而是想办法广开门路,变不利为有利。如把按房间收费改为按人头收费,在房费中包括供应一顿典型的美国式早餐;吸引更多的大型聚餐会在这里举行,免费提供停车场,等等。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许多机场旅馆纷纷投资改造设备或扩建。纽约机场旅馆已花了300万美元进行翻修,增加了门厅、舞厅、会议厅、餐厅和浴室。西雅图机场旅馆修建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前院,面积为2.1万平方英尺,有漂亮的瀑布。
为了解除旅客对噪音的顾虑,机场旅馆在会议厅、客厅和卧室都装有专门的隔音设备,因此不必担心有任何声音会干扰会议的精采发言,也毋需发愁晚上睡不好觉。
由于这些旅馆装修得象城里甚至休养地的旅馆一样,离城太远不是缺点,而成为优点了。有些人认为这里远离闹市,既安静又安全,特别是当会议参加者在到达时急于在几分钟内找到接待的旅馆,而在会后又急于赶飞机回家时,就更感到机场旅馆不是远了,而是近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如今,在美国和加拿大,由于利用机场旅馆举行会议,旅客们在飞机降落后15分钟便可开会,既节约了时间,也促进了机场旅馆的兴旺。这恐怕也算是世界旅馆业一个小小的新动向吧!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电影春秋八十载
目前,世界各国出版有关电影的书籍很多,但是,介绍和研究电影历史的书却极为罕见。因为电影问世已经八十多年,这期间仅英美两国就上演过六万多部电影,要写一本电影史的书,确实是非常浩繁的工作。
被《泰晤士报》称为“最活跃和最勤奋的电影研究者”大卫·希普曼费了七年时间,终于写成了一部较完整的电影史新书《电影的故事》,不久前已由英国霍德与斯托顿公司出版。为完成这部著作,希普曼观看了大量的影片,并对每一部电影作了颇有新见的评论。他精辟地分析了这些影片对时代的影响;论述了它们的素材来源、剧情与内容特点,还介绍了公众的评价和影片的制作史、耗费资金以及导演与演员的生涯等。该书内容丰富,作者态度严肃,具有一些独特见解,而且文句简洁,极少专业术语,因而受到读者欢迎。
《电影的故事》分上下两卷,配有五百幅精美插图。上卷从电影问世到美国著名影片《飘》,下卷从美国名片《公民凯恩》一直写到现在。尽管该书的论述有偏见与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一部研究电影史的重要文献。 ·帆·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迷宫依旧是迷宫
美国国家安全局是美国政府重要的搜集情报的部门,属美国国防部。由于保密十分严格,所以它的内情极少为世人所知,就是大多数美国人对它的活动也很少了解。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前海军保安队成员、现为律师的詹姆斯·班福德最近写了一本新书《这座迷宫》,披露了国家安全局一些内幕。但该书将出版时,遭到美国政府阻挠。
班福德曾在国家安全局的许多监听站工作过,他在书中叙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设在全球各地的监听站与卫星接收网来搜集世界各国通讯情报的情形。这些监听站将几乎每一件国际电报、电传和国际电话输入国家安全局总部的计算机里进行处理,每天处理的情报资料和文件量重达四十吨。总部的核心秘密是密码破译。在马岛事件中,美国国家安全局就破译了阿根廷的军事密码,并将此转给了它的英国盟友。
可以想见,美国当局对此是颇为恼火的。美国司法部以“泄露情报”为由,对班福德进行了警告。但作者坚持认为政府无权将书中披露的一些文件重新保密。目前,《这座迷宫》一书的命运,正引起世人的关注。 ·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