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牧渔业部制定规划,落实推广杂交稻种植面积
发挥杂交水稻优势 提高粮食产量
本报讯 记者段心强报道:农牧渔业部决定把进一步推广杂交水稻,作为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现在已经制定了全国1983年到1985年杂交稻生产规划,并在推广和普及杂交稻制种、植保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证1983年一亿零二百万亩种植面积的落实。
杂交稻培育成功后,一直受到农民的欢迎,迅速推广。从1976到1981年,全国累计种植3.3亿亩,增产粮食330多亿斤,每亩比一般常规稻增产100斤以上。1982年全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其中杂交稻增产110亿斤,占粮食增产的主要位置。农牧渔业部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以后,果断地把推广杂交稻当成增产粮食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
农牧渔业部成立了由全国著名专家参加的杂交稻顾问小组。这个小组去年9月上旬到长江流域各省进行考察,论证了农牧渔业部制定的杂交稻生产规划,并提出了对现有科研成果和重大增产措施的推广普及方案。
近几年,各地创造了杂交稻繁殖制种、栽培管理等先进经验。如四川省采用科学方法制种,1982年28.7万亩制种田平均亩产164斤,创造了籼型杂交稻区制种的最好水平。湖南省科技人员和农民用多抗性、优势强的组合,进行组合搭配结合,也创造了一些好的办法。农牧渔业部1982年底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水稻会议,总结推广了这些先进经验。
农牧渔业部还针对杂交稻生产中的问题,拿出10万吨化肥,专门支援杂交稻制种,同时拨出150万元,分配给杂交稻种植面积大的省、区,作为建立低温库的补助投资。现在,全国已选育出一些有价值的新组合,正在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生育期短、产量高、抗性强、米质好的杂交稻新品种今年将大面积推广。


第2版()
专栏:

向杂交稻要粮食增产速度
本报评论员
1976年到1981年,全国累计种杂交稻3.3亿亩,一般每亩比其他常规稻增产100多斤。1982年,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增长,其中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达110亿斤。可见,推广杂交稻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五亿多亩水稻种植面积中,杂交稻还只占16.8%。已经种植的杂交稻,产量也很不平衡。这说明,扩大种植杂交稻,还大有潜力。
“六五”计划确定,1985年全国粮食总产7,200亿斤,任务十分艰巨。我国耕地不多,不可能用大量扩大粮田面积的办法来增产粮食,主要只能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找出路。农牧渔业部负责同志经常到杂交稻产区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农民的呼声,发现进一步推广杂交稻是粮食增产的可靠路子,果断地把推广杂交稻紧紧地抓在手里,着重抓今年,注意长远,制定了1983—1985年推广杂交稻的规划。杂交稻能否发挥增产优势,关键是要有量足质优的种子。有关部门集中力量抓杂交稻的繁殖制种工作,根据制种工作中的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个个地解决问题。这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值得提倡。
党中央一再提出,经济工作要抓得很紧很紧,扎扎实实,注重实效。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克服总是一般化的号召,把许多应当解决的实际问题,淹没在滔滔不绝的空谈中;或者击不中要害,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至陷在各种矛盾中打转转,虽然辛辛苦苦,生产还是上不去。农牧渔业部在推广杂交稻中,组织各种人员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区别不同类型的地区,因地制宜地落实种植计划。这样,既能达到增产的目的,还造成一种好风气,带出一批实干家。我们应该大大发扬这种好作风。


第2版()
专栏:工作札记

请能工巧匠培训农业人才
中共四川省彭山县委 张宗友 谢开远
目前,农村的“科技热”遍及养蚕、水果、养鱼、养鸡、种药材等领域。从事经营或者准备经营这些项目的社员,都渴望学点专业知识或技术。他们却遇到“求师无门”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陈泽均自办缝纫职业技校的经过。
陈泽均是我县牧马公社的社员,从事缝纫多年,有丰富的经验。近两三年来,慕名求师的青年很多,带徒弟的老办法不适应了。从1980年起,他办了一所家庭缝纫职业技校。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提高技术,相应提高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办学原则是:学生生活自理,教师包教会,学生保证学习时间,实行星期日制度。每期100天,每人缴学费50元。截止去年底,他已培训了外县和本县的农村青年471人,其中已毕业回原籍摆摊营业的440人。
把农村中的能工巧匠动员起来,让他们自办各种“技校”,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减轻国家负担。陈泽均在两年时间内培训了471人。如果由国家来培训,至少每人要投资100元,那么,培训这400多人,国家就得投资4万多元。私人办“技校”则是一不要国家投资,二不要国家派教师,三不要国家包分配。国家想办但一时又办不到的事情,通过私人办“技校”这种形式就可以及时办到了。二是较快地为农村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在农村,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不少,但是有专业知识的人不多。现在,农业有关部门开始在基层办一些专业培训班,可惜因受条件的限制,参加培训的人只能是少数。相比之下,积极创办私人“技校”是可行的。因为私人“技校”灵活性强,容纳量大,农村青年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就能普遍受到一门以上的专业培训。同时,举办私人“技校”,能够使生产技术措施尽早发挥作用,譬如,学缝纫的只需要100天的学习时间,毕业后当年还可摆摊营业200来天。
据我们了解,提倡农村中的能工巧匠办“技校”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例如,一些能工巧匠认为:搞专业经营保险,搞专业教学危险。因而,有的虽然办起了“技校”,却放不开手脚,致使很多想学的人进不了“校门”。这就需要农村各级领导肯定他们的方向,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杂交水稻的身世
庄稼人种地,都希望“一粒种子落地,万颗谷子归仓”。杂交水稻育成后,把这种希望变成了现实。一棵杂交稻有效分蘖可达100根,每穗可结稻谷150粒。这样,春播一粒种,秋天就能收一万多颗谷。
杂交水稻的增产优势从何而来?很多人知道,把两个遗传特征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往往比亲本长得好,产量高,这种超亲现象叫杂种优势。1917年有人发现,在水稻这个“家族”中,有一种雄蕊萎缩、雌蕊正常的稻株,只有异花授粉,才能受孕结实。这为水稻杂交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这种稻实在太少了,很难找到。我国的研究人员袁隆平和李必湖,千方百计寻找这种稻株,终于在海南岛的野生稻中找到了“野败”。把“野败”和栽培稻杂交,育成的稻种,有的保持水稻自花授粉的习性,有的保持“野败”的特点。再用后一种作多次杂交,使它的不育特性稳定下来,形成一种特殊品系,叫“雄性不育系”。那种充当父本的稻种,被称为“保持系”。怎样恢复水稻自花授粉的特性,并保持杂交优势呢?科学家又通过杂交,得到了能使不育系的后代恢复功能的稻种,取名为“雄性不育恢复系”。
三系互相杂交,繁育杂交稻种,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保持系和不育系杂交,繁殖大量的不育系种子;第二步是用恢复系和不育系杂交,使不育系的后代恢复自己生育的功能,产生大量的杂交种子。这就是我国培育成功的杂交稻。


第2版()
专栏:

种地能手搞粮食生产 能工巧匠抓多种经营
李高公社农工牧副各业全面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籍希晋报道:山西省屯留县李高公社目前已有525户成为商品粮专业户,占全公社总农户的17%,去年粮食总产632万斤,人均售商品粮1,200斤。
这个公社在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两个新问题。一是按人劳比例平均包地,劳力多、技术高的强劳户,感到土地不够种,而劳力少、又不是种地能手的户,觉得分地多了,种不过来,要求减少一些。二是一部分承包集体工副业项目的专业户和自营家庭副业的专业户,已集中家庭的全部或大部分劳力专营一两个项目,既养殖又种地,无法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要求把责任田退给集体,只种口粮田,以便集中精力搞好专业。
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公社党委总结了东李高大队的经验。这个大队对63户有专长的能工巧匠,分别让他们承包了油坊、粉坊、菜园、果园、烧砖、养貂、养猪羊牛等14种行业。对50多户种地能手,让他们集中主要精力搞粮食生产。去年这些多种经营专业户的总收入,比前年全大队多种经营总收入翻了一番。粮食专业户,人均产粮3,000多斤,交售的商品粮等于全大队包购任务的一倍半。商品粮专业户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剩余粮食可以自行加工,自行销售。


第2版()
专栏:

农牧渔业部发出通知
注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蔓延
本报讯 农牧渔业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产麦区密切注视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和加强防治工作。
陕西省去年10月中旬即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是1965年以来最重的一年。四川省的绵阳、南充、达县、温江、内江、乐山等地区和湖北省的郧阳、襄阳、荆州等地区,发病始期也比1981年提早十天到一个月。甘肃省的陇东、陇南和宁夏的固原地区,秋苗病情之重也为多年所罕见。黄淮海广大冬麦区近年来冬前很少有条锈病发生,但是去冬在河南的郑州、偃城、南阳和河北的宁晋等地已有发现。
农牧渔业部的通知中提出防范措施:
1、黄淮海冬麦区在小麦返青时立即进行病情调查,迅速作出决断。近几年条锈病常发区的陕南、川北、豫南、鄂北、陇南和云南等地,根据病情,及时消灭零星病点,控制扩展蔓延。
2、及早做好防锈药剂的生产和供应。敌锈钠在不少地区尚有库存,对这类农药应先化验,后使用。对防锈高效药剂粉锈宁,应集中用于重病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丰产田。
3、各主产麦区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植保专业责任制,利用冬季狠抓技术培训,普及防治锈病知识和药械使用技术。
4、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小麦植株抗病能力。针对部分麦田因气温高、播量大、出现旺长等情况,目前要特别注意中耕、镇压,控制旺长;适当增施磷钾肥;北方麦区在锈病发生后要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南方麦区要注意开沟排水,以增强抗病能力。


第2版()
专栏:

落实党的政策 促进合同兑现
安化县支持专业户劳动致富
本报讯 记者刘宗凡报道:湖南省安化县领导成员,最近带领一批干部串村走户,一边向专业户、重点户解释党的政策;一边帮助部分队干部打消“眼红”思想,促进承包合同制的兑现。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化县农村出现了成千上万个专业户、重点户,治穷致富的效果显著。但是有些人喜中有忧,一怕政策“变卦”,二怕干部推翻合同,担心好景不长,缺乏发展生产的长远打算。
安化县领导同志为解除专业户、重点户的思想顾虑,亲自带领24个小组,分别深入到145个大队,先后走访了1,928户社员,作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合同制的严肃性,要求队干部坚决按承包合同兑现。大桥公社楠木大队社员胡林祥,去年年初承包了大队一块茶园,去年全家实际收入4,000多元。部分干部和社员有点“眼红”,主张修改合同。县委书记曾国华帮助干部和社员学习党的富民政策,使他们认识到,承包是经大伙评定的,胡林祥一家执行了合同,收入当然应该全部归他。


第2版()
专栏:

勤劳致富光荣 带头致富有功
定南县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生产
本报讯 通讯员张均昂报道: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的定南县,近几年涌现出一批靠科学、靠劳动致富的农户。县委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发现个别富裕户不敢露富,一部分农民在犹豫观望。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使劳动致富户在农村“红”起来,“香”起来,鼓励农民大胆劳动致富。
一些农户先富裕起来以后,有的人犯“红眼病”,说些风言冷语,引起一些富裕户的疑虑。县委、县政府广泛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并于去年底组织县社干部800多人到基层,宣传十二大精神,把鼓励农民大胆劳动致富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紧密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还亲自登门走访富裕户,大张旗鼓地表彰他们劳动致富的事迹。
为了积极扶持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今年县里成立了农工商联合服务总公司,下设开发、农贸、畜牧水产、竹木加工、建工建材5个公司。目前,各公司正积极与社队企业、专业户和重点户签订联营合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宋国辉自学成才 西宋大队兴旺起来
——招远县西宋大队党支部书记宋国成支持青年农民创业的事迹
本报通讯员 李玉明
一条新闻,从山东招远县西郊丘陵丛中的西宋大队传出:一向很穷的西宋出了五种电器产品,1982年总产值61万元,获纯利30万元,人均分配820元,跃为全县富队之首。
这个村庄有48户。是凭借什么富起来的呢?党的富民政策是根本原因,还有一个决定的因素是敢于起用一个懂电器的青年人,并且敢于在社会机电产品积压的时候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走出了一条新路。
那还是在四年前,党支部书记宋国成,向全村宣布:农业“单打一”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人均分配百十元的日子,也要改变。要想富,狠抓农工副,因此,必须选一员得力的“大将”。
“大将”选谁?宋国成宣布的人是本村一个“黄口孺子”——年仅21岁的初中毕业生宋国辉。他虽然念书少,但有青年人那种富有进取的创造性,又对电器生产有特殊的爱好,更可贵的是,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当时,“工厂”连影子还没有,宋国辉就被任命为厂长兼技术员。
宋国辉到任后宣布的“妙计”是:走电器产品的路子。他说,虽说眼下机电产品积压,但电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如果能拿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还是有市场的。
当时,宋国辉了解到市场上电流互感器还不多,就设法从上海、北京、济南等大城市买回来几种同类产品,拆了装、装了拆,靠着书本知识,细心观察,居然掌握了全部“奥秘”。三个月之后,宋国辉拿着自己制成的电流互感器,最后一次到烟台地区计量局检验。结果,技术数据全部准确,上级单位发给了生产许可证。“玲珑牌”电流互感器问世了,四年销出数万只,受到用户欢迎。
初战告捷,工厂办起来了,自己的第一代工人也有了,全村人都高兴,夸宋国辉有出息,夸支书选对了人。
宋国辉他们对外修理电焊机,修来修去,对电焊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也熟悉了。他问支书:“现在,市场上普通电焊机不缺,一机多用的电焊机还没听说有,咱自己造不行吗?”宋国成详细了解了一下行情,心中有了底,回答说:“行!车床不够马上买,原料不足我这就派人采购,车间窄了,可以盖楼。”
去年,宋国辉他们又拿出了自造的一机多用电焊机。县工业局、电业局、计量局等单位的工程师和七级电焊工当场联合验收合格。
搞电器生产,宋国辉初中的知识早已不够用了。他自学了高中的物理、数学和部分大学课程,又买了许多电工书籍,订了专业刊物,发愤攻读。他学会了图纸设计、模具制作、操纵仪表、操作车床、电器修理等多门技艺,还从本村有限的劳力中带出了一支“会做工”的队伍。村里人都说,宋国辉真成了西宋大队的“总工程师”。
宋国成呢?他几乎把心都用在对宋国辉的支持、关怀上面。宋国辉他们第一次生产的电流互感器,拿到烟台检验失败时,上面发下来一纸公文:西宋电器厂生产的电流互感器,内在和外在质量均不符合标准,无使用价值,不予批准生产。信用社的人来村催促他们赶快卖掉车床设备,归还两万元贷款。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使宋国辉感到绝望,宋国成心里也很沉闷。但他对宋国辉说:“初学走路,没有不摔跤的。”他把这个青年人扶了起来,每年都通过队里研究,付给他工厂最高劳力的报酬。工厂迫切需要一台校验仪,他不惜花费万元钱从沈阳买回。探索新生产领域的几年实践,宋国成和宋国辉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默契的信任。
就在宋国辉研制的电器产品成批投入生产的时候,宋国成也表现了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的气度。他很快适应了从“粮书记”到“总经理”的工作转变。农田作业实行大包干,责任田只包给了14名整劳力,挤出52名男女社员,投入工厂生产。生产规模扩大了,工厂车间不够用,在宋国成主持下,一座二层楼和一座三层楼在村中央拔地而起,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
宋国成还是一位“文明生产”的提倡者。工厂青年人多,他主持兴办了青年游艺室和图书室,请来本县有名的画家绘上国画。村里还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电唱机和照相机(自己建了暗室)。工厂大院清清爽爽,栽着苍松、古柏、月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年,西宋村走过的路,很难一笔叙述出来,请看看数字吧:
去年,西宋农业总收入达68万元,积累达51万元,人均分配820元,分别比过去翻了几番。
宋国辉在领导的爱护和支持下,打开了纵横驰骋的天地。就在去年,他又研制出了晶体管断相保护器,BK—50变压器和三速鼓风机。


第2版()
专栏:

起用一能 人富了一个村
山西省平鲁县白堂公社前进大队,自从1979年冬起用了“能人”尹厚当大队长,三年时间,人均收入翻了四番。
前进大队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多年来一直靠国家救济。1979年,人均分配收入只有27元。
1979年冬改选干部时,大家一致选举尹厚当大队长。尹厚在外当过几年工人,回农村后,经常走乡串队为社队修理机器,很受群众欢迎。但在盛行割“尾巴”的年代,曾被打成“地下工厂”老板。选他当大队长,他开始很犹豫。公社的同志对尹厚说:“现在政策已经放宽,有本事只管使吧,公社支持你干!”
尹厚首先组织社员在改造低产田上下功夫,他和社员在地堰上筑起了墙坝,防止水土流失;深翻土地,增施底肥,改良土壤;又搞了专业承包。这一年,前进大队的粮食获得了丰收,多年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与此同时,尹厚又思谋着开矿挖煤。他看到这里解放前留下一口老窑口,便组织了一部分社员下去用箩筐背煤。第二年,又和附近四个大队集资联合开办了一座混合矿——既出陶土,又出煤炭和腐质肥。四个大队推选尹厚担任矿长。这个矿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为此,他们买回四部汽车,无论集体还是个人,只要捎个口信或打个电话,就派车把煤送到家门口,群众都愿意买他们的煤。去年,前进大队的粮食也获丰收,人均收入750元。
本报记者 池茂花
本报通讯员 计徐明 姚 剑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河津县市场繁荣、购销两旺。春节前夕,农民争相选购物美价廉的高档化纤衣。 王呈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