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愿西安成为诗城
刘厚生
古代的文化遗产要为今天的人民服务,这只是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如何创造今天的文化,给后人留下今天的文化业绩,是更重要的方面。
每个城市,在文化上都应该全面发展,百花齐放。同是百花齐放,也有程度之分。样样都有,但不精采,这种“百花齐放”不能使人满足;但如果一个城市在文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显示了自己城市的特色,孤立地看,也许觉得它有所偏,但从总体看,当许许多多大小城市各自以不同的面貌和风采汇聚一起时,我们国家的文化就真正显得丰富多采了。
在西安,我思索这个问题。西安及其周围的古迹是震撼人心的,是可以为今人所用的。然而它终究不能代替今天的创造。象西安这样的城市,怎样才能发扬优秀传统,走出新的路子,形成新的文明财富?
我这里暂不说那些新引进的东西:话剧、舞剧、现代小说等等。
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秦腔、眉户、碗碗腔等是十分重要的。陕西老乡对自己乡土戏的热爱令人惊喜。易俗社剧场门口,经常有远近郊区农民开着拖拉机,成群结队地进城看戏。最近西安歌舞团创造一批“仿唐乐舞”,是可喜的初步尝试。羊肉泡馍、柿香饼、稠酒等等,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它们都是西安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还不能以此为满足。
还能有什么呢?在我们游览华清池时,得到了启示。
华清池九龙汤高大的外墙上,白底黑字,录写了白居易的杰作《长恨歌》。这确是很好的设想。在身临唐明皇与杨贵妃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谁不想重温一遍“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名篇呢?没有读过此诗的游人,更应该让他印象深刻地就此读上一遍。这座“诗墙”实在是这个古山名园的点睛之处。
可惜的是,我虽不懂书法优劣,但即使是好字,就在这样白灰粉墙上随便一写,也似乎轻忽了,给人以一种单薄之感。我想,这个地点,这首诗理应请一位书法名家大笔一挥,请名刻手勒石成诗碑,选最恰当的位置树立,使其浑然成为整个园林的一个有机部分。千百年后,名诗名书名刻,又是一个名胜了。
从这里很自然联想到,西安可立唐诗诗碑之处太多了。古代碑林,琳琅满目,令人不胜景仰,如果能够把现代的西安建成一个唐诗的“碑城”岂不大佳!虽然唐诗是全国性的,但唐代大诗人几乎没有不在西安(长安)居留过,西安是名副其实的唐代诗歌的首都。想想看,在西城或南城门口立上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碑,在沉香亭畔立上《清平调》之碑,在香积寺立上王维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之碑,在大雁塔边,立上杜甫、高适、岑参等相和之诗碑,……走到哪里都能读到好诗,看到好字好刻,该是何等赏心悦目的美事。
西安既有诗的传统,又有碑的传统,在今天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会受到人民欢迎的。
再进一步说,诗之石碑又不如诗之口碑。西安可以成为诗碑之城,西安人民更可以成为“诗城”之诗民。请允许我再发奇想:能否要求西安小学生,到六年级时每人最少能背诵唐诗五十首,中学生二百首,大学毕业生不论何系何科,都不妨要求三四百首。工人、店员、农民、干部等等都应提倡背诵一定数量的唐诗,特别是旅游系统的职工,更为需要。这样背上一二十年,西安城将到处诗声琅琅,诗风扬扬,外地、外国来西安访问的人,必将沉醉在诗情诗意之中。这对于宣扬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会没有积极的作用。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大大提高西安人民的文化教养、精神境界,还必定会在西安人民中造就出许多新的诗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多了,自然就会产生兴趣,懂得规律,实际上继承了传统,免不了也想试上一试,就很可能有新的李白、杜甫的诞生。
初访西安,受到西安同志们的热情接待,献此刍见,供西安进行文化建设时参考。
题 图 赵志方(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长安柳色新
昌石篆刻


第7版()
专栏:杂谈

想起《怀念战友》这首歌
周桐淦
近几年拍摄的某些战争题材的影片,每当英雄牺牲,常有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首长战友们个个泪流满面的场面描写。每当看到这种场面描写,我就不禁怀疑起它的真实性来。一位亲身体验过战争生活的老作家告诉我,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前仆后继,消灭敌人,坚决完成预定的战斗任务。只有到战斗结束后,或是列队点名,或是大家蹲在一起吃饭,发现少了谁,悲痛的眼泪才抑制不住的。当然,就是悲痛,也是千姿百态,有痛哭流涕的,有暗自饮泣的,有埋头擦拭战友枪支的……
由此,我认为,感情的虚假和不切实际,恐怕是上述银幕现象的大病。其实表现悲痛情绪,未必非如此不可。《冰山上的来客》中,一班长牺牲于激战后的风雪岗位上时,前来救援的战友们没有一个让泪流出来的;一班长牺牲后,维吾尔族战士弹起心爱的都它尔,唱起深情的《怀念战友》歌时,银幕上也未见抱头痛哭的形象,可是观众却都在唏嘘抽泣了。
法国艺术大师狄德罗曾经说过:“你是否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不,谁趁这种时候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过去,当事人才想到幸福遭到的折损,才能估计损失,记忆才会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论演员》)鲁迅先生也认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两地书·三十二》)《怀念战友》为什么能那么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那么广泛地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还因为它体现了痛定思痛、倍增其痛这样一条感情的艺术辩证法。“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琴师回来都它尔还会再响。”可是,永别了的战友啊,“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可爱的面庞……你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这种痛定以后,再想到的“幸福遭到的折损”,这种“回味和放大”的悲痛,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在悲痛中失去的,和更加珍惜在悲痛中得到的,并为着弥补某种心头的创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文艺创作应该从生活出发。电影中的插曲也应根据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根据作品所提供的情节和场景,来决定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离开作品的内容、主题和情节,乱配插曲是不好的。


第7版()
专栏:

天上人间
蒋振华 木刻
程光锐 词
问西风塞乐,载多少,玉关情?
听天上繁弦,人间急鼓,流韵琤琤。
欢腾,牧歌唱彻,任风飘羽袂舞轻盈。
千古丝绸路上,风流谱入新声。
叮叮,沙海驼铃,摇落了,几多星!
忆牧马人悲,逃荒女泪,旧梦终醒。
开屏,喜看孔雀,映神州万里尽丹青。
遥望祁连柳色,心潮直与云平。
(调寄《木兰花慢》)


第7版()
专栏:群众文化

欢乐的山乡
军 毅
新春佳节,在北国已是寒冬时节,可在广西南部六万山区的浦北县,却处处是枝繁叶茂,这里不但是香蕉之乡,更是文化之乡。新近全国首次文化馆工作座谈会就在这里召开。
小江镇是浦北县县城所在地,我们走过宽敞的林荫街道,步入了镇中区的文化馆。只见迎面是崭新的影剧院,左边是文化楼、图书馆,右边是工人文化宫、露天灯光球场。幢幢楼房朴素美观,给小江镇装点一新。要不是文化馆同志介绍,万万想不到这个一万多人口的集镇,解放三十年,连一个剧场也没有。如今短短几年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设施面积已达五千多平方米。
每当入夜,尤其是节假日,文化馆灯光璀璨,鼓乐悠扬。影剧院、灯光球场,敞开接待。在文化楼内开设的彩色投影电视厅、曲艺厅、棋艺厅、游艺厅、展览厅、讲演厅和电动玩具室、照相室、美工室,还有露天文化茶座等,一齐开放。一踏进这个县文化中心,人们犹如进入了增长知识、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大世界。广播里在播放歌颂三中全会的歌曲,展览厅里在展出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业生产成就,科普讲座在讲授农技知识。剧场里,除了放映电影,就是县和公社业余剧团轮流演出粤剧、采调戏和各种文艺节目,许多演出激情满怀地歌颂新农村,歌唱新生活。
县城文化中心做示范,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县15个公社,都有包括图书室、影剧场等文化设施,其中有9个公社圩镇已建成文化中心。我们听到许多新鲜事,仅举两件。一件事是:农村“科学热”如雨后春笋。在不少公社文化中心,除有图书室外,有的还有电视科技讲座室,有的公社订阅科技报刊多达五十多种。去年,仅龙门公社参加科技讲座的社员,就有五千多人次。福旺公社去年早造水稻,从外地购回“杂优”良种三万斤,社员不敢种,文化站便办了技术讲座,不到五天,三万斤良种被社员一抢而光,还增调一万五千斤,才满足需要。这个公社去年早稻增产六百多万斤。社员们说:“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这可是一点不差呀!”另一件事是:文化中心显“神通”。在安石公社的安石大队,有个鱼塘,因为每次放鱼苗大量死亡,群众称为“鬼塘”。后来图书管理员找了一本科学养鱼的小册子,向群众介绍,社员们才知道鱼死亡的原因是患拉痢病。按书上方法用药,就驱了“鬼”,再也不死鱼了,使养鱼户增加了几千元收入。
一天晚上,在县文化馆的露天平台上,巧遇上县委书记刘镇生同志,他是群众称道的建设文化中心的明白人。我径直问他:“这里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啥开办得这样好?”老刘不假思索地说:“一是群众要求;二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他还说:“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不关心群众文化生活,今天再不抓就脱离群众了。”这真是一语道破浦北县委重视群众文化生活的真谛……


第7版()
专栏:

陶瓷要出新
郎志谦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国外不论教学陶瓷,或者是出口陶瓷的名厂家都要设法沾上点“中国”甚至于“景德镇”才够味儿,才能成为佳品。例如,不久前在北京展出的《前柏林王室瓷窑瓷器展览》说明中谈到:“以中国瓷器为蓝本,柏林的王室瓷窑的创作中一直把这古老的美学观点在德国传递了多少世代……”;在法国的瓷业中心利摩日镇最大的哈瓦龙瓷厂也生产着仿中国的青瓷向欧美出口。这些都使我们作为陶瓷故乡人感到无比的自豪。现在我们的陶瓷生产更应继承、发扬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使陶瓷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应推陈出新。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我们陶瓷应适合形势的需要,克服过去由于受宫廷艺术影响,失之于沉闷的色调和繁琐的装饰等倾向,反对因循守旧、重复不前的作法,表现时代精神,使之柔和、明朗、谐调,显得大方欢快。即使对传统的装饰亦要有变化,有发展,有创造,力求体现出八十年代的特色。
二、善于和敢于吸收一些国外陶瓷的装饰和先进经验。我国的陶瓷素以手工彩绘著称,但这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批量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所以大部分要用贴花纸,而这种瓷用贴花纸就是德国人在1871年发明并在纽伦堡生产出来的。现在我国各陶瓷工厂大部分都使用贴花纸,但我们多在平面的装饰方面下功夫,而注意器型立体方面则不够,应不断提高。
三、要强调厚今薄古,推陈出新。我国陶瓷历史悠久,研究中国陶瓷的著作多得不可胜数。仅是青花一项,就可以开一个中型图书馆,可是,今天的青花怎么样?现代装饰青花特点是什么?却很少见到专门的研究。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也没有陈列具有时代装饰风格的现代陶瓷,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第7版()
专栏:

浦北县文化馆一角
浦北县文化馆供稿


第7版()
专栏:

珠海市城徽:“珠海渔女”
陈 貌
当你从广州黄埔新港乘船,驶过伶仃洋进入香炉湾时,便可望见在那波光粼粼的海天处,有位亭亭玉立的海中渔女。她颈戴项珠,腰系渔网,卷着微湿的裤脚,双手高高地托起一颗晶莹的珍珠,带着喜悦和赤诚将它奉献给大地母亲。
她,就是南国滨海新城珠海市的城徽——“珠海渔女”雕像(见附图)。这座新近落成的花岗石雕像高达八点九米,是国内首座海上巨型艺术雕像。她耸立在一块四五米高的大石墩上。她的设计者——广州美术学院潘鹤正副教授和助手们头顶烈日,到港湾渔村,细心观察、体会珠海渔民的形象和气质,经过半年的时间,设计出了草图。为了使石像经久不衰,他们采用广州郊区柯木塱的优质花岗石作材料。
据说,“珠海渔女”取意于当地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天上的仙女被珠海香炉湾的美景所迷恋,化作渔女下凡人间,教姑娘们学织网,教小伙子学撒网……从此,这香炉湾的小渔村日益兴旺起来。
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的创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珠海渔女”吸取了敦煌石雕的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象派的风格,服饰、发型是古装的,而线条、节奏和形象却是现代的,使雕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为新兴的珠海市增添了动人的风韵和青春的活力。


第7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是苏联女作家伽·谢列布里雅柯娃用毕生的精力创作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盗火》,第三部《生命的顶峰》),它描写了马克思从诞生到二十六岁投身于工人运动这一段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中窥视到马克思早年生活的足迹。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前夕,中国青年出版社已将此书翻译出版(定价2.05元)。
(邝夏瑜)
△《中国戏剧史讲座》(周贻白著),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再版(定价0.90元)。这是一本通俗性中国戏剧史读本。作者将我国古代戏剧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及其演变,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书内既有剧种的演变历史,又有作家及作品介绍、剧种声腔特点、舞台演出的变迁以及演员介绍等。
(肖 荣)
△《1981年全国优秀电视剧获奖作品集》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定价1.25元)。这个集子收入了《新岸》、《大地的深情》、《卖大饼的姑娘》、《洁白的手帕》等十部电视剧剧本。这些作品都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文汇报》社去年联合举办的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席 边)
△《当代诗词》由花城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是一本专门登载旧体诗作品的刊物。目前,已出版了前二集。在第二集中刊有夏承焘、胡希明、周汝昌、陈兼与、聂绀弩、林散之、杨石等老作家的作品和柳亚子、茅盾、郁达夫、闻一多、老舍等前辈的遗作。并辟有“雏凤新声”栏,刊登来自全国各地九位新秀的诗词。
(一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