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短评

评法苏会谈
在密特朗政府上台后一度有所停滞的法苏关系,由于外长谢松的最近莫斯科之行,又恢复了双方政治对话的势头。从谢松访苏结果来看,巴黎和莫斯科在发展双边经济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某些实质问题上,特别是欧洲导弹问题上,双方仍然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事情并不奇怪。由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经济衰退,加之美欧在对苏政策上的分歧,法国积极同苏联发展经济贸易交往,以便为困难的经济寻找出路,这既是法国经济、也是法国政治的需要。
衡量法苏会谈的重要标尺是欧洲的中程导弹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未来许多年中双方在欧洲力量对比的发展,也涉及到欧洲的和平与安全,牵动西欧各国的内政外交,几乎集中了各方面的矛盾,成了欧洲局势的焦点。两个超级大国,以及西欧各国近来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这种局面十分错综复杂。苏联新建议中头一次把法国独立核力量算作北约核力量,把它拉进美苏核会谈之内,是想借此挑起北约内部混乱,迫使对手就范。但是苏联这样的建议将从根本上损坏法国视为支撑其大国地位的独立核力量,自然激起法国的强烈反对,致使莫斯科未能从谢松之行中捞到更多东西。这也是人们意料之中的。


第7版()
专栏:

就英国降低北海石油价格
海湾合作委员会开会共商对策
新华社科威特2月20日电 利雅得消息:海湾合作委员会2月19日至20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了第六次外交大臣(部长)会议。
会议主席、巴林外交大臣哈马德·哈利法在会议闭幕后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这次会议讨论了成员国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并且取得了一致的看法。
他说,会议重申,各成员国必须执行已经达成的协议。会议还决定成立一个由农业和水利大臣组成的农业和水利合作常务委员会;委托财政和经济大臣督促海湾投资公司按时开始活动。
哈利法大臣在谈到伊朗—伊拉克战争时说,会议认为,这场战争的继续,不仅不利于交战双方,而且不利于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将进一步努力制止这场战争。
自英国国家石油公司18日宣布降低北海石油价格和尼日利亚相继降低油价后,海湾地区各产油国受到强大的压力。西方通讯社估计,海湾合作委员会这次会议就是各成员国为共商对策而举行的一次重要磋商。但会议结束后并没有就此透露更多的情况。


第7版()
专栏:

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供应继续恶化
据新华社联合国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一项新闻公报宣布,尽管1981—1982粮食年度世界粮食产量略有增加,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供应形势仍在不断恶化。
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在去年12月举行的49国粮农组织委员会会议上“对已经贫穷的第三世界进一步贫困化”提出了警告,他要求采取新的主动行动来结束“饥饿的耻辱”。
据粮农组织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1981—1982粮食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达15.37亿吨,比上一年度增产6,700万吨,约增长4%,高于人口增长率。
但是,世界粮食安全并未获得普遍的全面改善。如需优先提供粮食援助的69个国家集团,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了3%。占该集团一半人口的33个国家的粮食总产量急剧下降,其中,远东地区国家的产量下降了7%,非洲地区国家的产量下降了9%,近东和拉美地区国家的产量下降了15%。据初步统计,上述69个国家在1982—1983粮食年度需要进口粮食4,200万吨,比上一粮食年度进口量增加500万吨。


第7版()
专栏:

世界粮食贸易战
李世华
美国和欧洲共同体最近就农产品补贴问题再进行会谈,这是当前世界粮食贸易战的一部分。
最近几年,世界粮食连续丰收,世界粮食库存量可能达到2.5亿吨,创十多年来世界粮食储备的最高数字,其中美国占60%。国际粮食市场出现“过剩”现象,粮价逐步下跌,各粮食输出国争夺市场十分激烈,美国同欧洲共同体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矛盾,就是这种争夺的一个表现。
粮食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自二次大战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输出国,年输出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50%—60%。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共占世界粮食输出总量的30%—40%;阿根廷、泰国、南非等共占10%。多年来,美国利用自己的压倒优势,不仅操纵粮价和控制世界粮食市场,而且把粮食作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武器”。这就一方面加深了许多国家对美国粮食的依赖,另一方面又促使各粮食输出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1979年,美国卡特政府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使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近两年世界粮食贸易竞争激化。
目前苏联购粮数量,已达世界粮食市场上交易总额的40%。美国一向是苏联粮食的大供应商,七十年代末期每年向苏联输出粮食3,200万吨—3,500万吨,占苏联当时进口粮食总量的73%;美国对苏实行粮食“禁运”以后的1980—1981年下降到23%。
苏联为了对付美国的“禁运”,首先从加拿大增加粮食进口。1981年,苏联同加拿大签订一项为期五年的协议,商定至少进口2,500万吨粮食,使加拿大在苏联粮食进口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13%猛增到1981年的24%。去年,苏联又增加了采购量,成了加拿大粮食最大的买主。目前苏联在加拿大购买的粮食几乎占加拿大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苏联还增加了它在阿根廷的粮食购买量,从1980年起就取代意大利而成为阿根廷粮食的头号买主。1981年,苏联购买了阿根廷出口粮食的77%,使阿根廷在苏联粮食进口总量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6%上升到1981年的36%。
与此同时,1980年苏联从欧洲共同体购买的粮食等于它入侵阿富汗以前的3倍。苏联还向法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购买粮食。
总之,近几年苏联通过各种渠道,每年从世界市场买进4,000万吨—4,500万吨粮食。它的大宗交易,不仅影响世界粮价,而且引起各个粮食输出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加上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各粮食进口国,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穷国和小国,因财政困难无力购买或者减少购买量。这种状况迫使粮食输出国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本国粮食输出的竞争能力。加拿大为了巩固自己向苏联供粮最多国的地位,去年向苏联提供8亿美元贷款,作购买加拿大小麦之用。欧洲共同体则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其他粮食输出国也都各谋对策。
对苏联禁运使美国失掉了一大粮食市场,美国的农场主连续四年减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里根政府上台不久,宣布取消对苏粮食禁运。但是苏联不愿向美国多购粮食,美国在苏联进口粮食总量中的比重只勉强回升到了30%多一点。美国为了克服财政上的困难和转嫁经济危机,竭力开辟新的销售市场。目前,日本已成为美国粮食的大买主。荷兰以及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也成了美国粮食的重要主顾。美国还利用自己的军事影响,要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购买它的粮食,挤占了原来属于澳大利亚的传统市场。美国还打算扩大对北非、中东等地的粮食出口,来弥补失去的苏联和东欧等国的市场。美国农业部长布洛克还宣布,把出口贷款保证计划增加到28亿美元,并答应增加向美国购买农产品的国家的贷款。最近,美国政府又开始执行一项混合贷款计划,允许购粮国把无息直接贷款同政府担保的私人贷款结合起来,这就为粮食出口进一步开辟了生机。
但是,处在世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之际,世界粮食市场的明争暗斗势将继续下去。


第7版()
专栏:

谢松结束苏联之行
法苏恢复了对话势头但分歧依然严重
本报巴黎2月21日专电 记者翟象乾、马为民报道:法国对外关系部长谢松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今天上午离开莫斯科回到巴黎。此间舆论认为,这次访问恢复了法苏对话的势头,双方在经济领域里共同点较多,而在安全与防务等问题上则存在严重分歧。
谢松外长21日上午会见了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就两国关系和一些紧迫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谢松还转交了密特朗总统的一封信,信件内容没有透露。据法新社引用“观察家”的话认为,它可能是密特朗总统对安德罗波夫去年12月提出的关于削减欧洲中程核武器新建议的答复。
在访苏期间,谢松同葛罗米柯进行了3次会谈。长达8个半小时。谢松说他同葛罗米柯的会谈是“在非常认真的气氛中进行的”。但他在谈判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毫不隐瞒地指出,双方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和矛盾。法国《世界报》认为,两国外长“会谈的成果象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微小”。
欧洲导弹和欧洲安全是这次会谈的核心问题。《世界报》认为,双方在这个问题上重申了各自政府的立场,都“未做丝毫的让步”。葛罗米柯竭力宣扬苏联去年12月关于将其在欧洲的导弹数目减至同英法导弹相等水平的建议是一项“简单而又公平的安排”,攻击美国的“零点方案”“一无是处”,并且暗示苏联外交在“决定性的”1983年的主要目标是阻止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式导弹。谢松重申了法国的立场,强调指出,苏美两国的日内瓦谈判绝不能涉及法国的核力量。因为法国的核力量是独立的,它“不受北约盟国的支配”。苏联人“要我们以某种方式重新加入北约的军事机构是荒谬的”。他还表示,法国“希望两个超级大国的庞大的核武库,以及它们与其它国家的核武库之间的巨大不均衡能够得到缩小”。
葛罗米柯17日在欢迎谢松的午宴上讲话,再次提到华约和北约互不使用武力的建议,并且威胁说,如果西欧部署美国的新式导弹,“认为苏联不会做出相应的措施是天真的”。对此,谢松说,互不侵犯和互不使用武力的原则在联合国宪章范围内“早已为所有国家接受”。因此,“应当在欧洲、亚洲和其它地区执行它”,“在哪里违反了这些原则,重要的就是在哪里尽快开始谈判”,求得解决。他同时指名点出了阿富汗问题,说这个问题如果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将对该地区和全世界产生巨大的效果。谢松还说道,法国“决心竭尽全力,使那些用战争语言思考问题的人打消念头”。
两国外长还讨论了中东问题、波兰问题、马德里欧安会续会等问题。
据报道,双方对中东形势的分析有一些共同点,但在解决办法上不一致。关于欧安会续会,两国都希望会议能呼吁召开欧洲裁减常规武器大会。
在双边关系方面,两国外长签署了法—苏10年科技合作协定。关于贸易问题,谢松提到法国在对苏贸易中的巨大逆差,希望苏方能做出努力,增加从法国的进口。据《费加罗报》报道,苏联对此未做“任何承诺”。
另据此间报刊报道,苏联新闻机构在谢松访苏前夕,仍然在攻击法国是“大西洋主义者”,对法国在欧洲导弹问题上的立场表示“遗憾”。在报道谢松的公开讲话时,它又删掉了讲话中有关阿富汗问题、波兰问题以及法国对双边贸易不满的某些内容。


第7版()
专栏:

非洲萨赫勒地区八国建立粮食储备协调网
据新华社达喀尔2月20日电 据《非洲农业》杂志最新一期报道,非洲萨赫勒地区八个国家决定建立粮食储备协调网。
该杂志援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的谈话指出,建立这个协调网的目的在于促进萨赫勒八国的粮食生产,稳定各国和这个地区的粮食市场。
地处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的萨赫勒地区有佛得角、冈比亚、上沃尔特、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和乍得八个国家。


第7版()
专栏:

120万非法移民被逐出尼日利亚
新华社拉各斯电 自今年1月17日尼日利亚驱赶外国非法移民以来,大约有120万非法移民离开了尼日利亚。
这是尼日利亚内政部长阿里·巴巴最近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他说,在这些难民中大约70万来自加纳,18万来自尼日尔,15万来自乍得,12万来自喀麦隆。
他强调说,尼日利亚驱赶非法移民并不违反国际法和双边协定,它仍然毫不动摇地坚持与邻国和平相处和进行兄弟般合作的原则,并将继续为促进西非地区以及全非团结而努力。他还表示,尼日利亚仍向受到这次驱赶非法移民影响的各国政府敞开讨论的大门,为共同关心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阿曼苏丹国的巨变
张栋
今日阿曼,石油工业飞速发展,输油管道纵横交错,公路交通网沟通各地,游牧区新建的定居点星罗棋布……长期与世隔绝的阿曼,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十三年前,首都马斯喀特人口不到1万,方圆不过1.5平方公里。而今,阿曼首都地区的人口已超过10万,新建的商业区、居民区、各类工厂拔地而起。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到处可见。新的建筑群和高速公路把马斯喀特和相距不远的马特拉、西卜两市连成一片。首都之夜,灯火辉煌,蔚为壮观。
十三年前,阿曼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00美元,而现在已增加到近2,300美元。十三年前,公路寥寥无几,如今全国已铺设沥青公路1,600多公里、砂石公路12,000公里。1973年修建的西卜现代化国际机场,跑道长11,760英尺,可起落“协和”式等大型客机。1974年建成的卡布斯港,年吞吐量可达150万吨,该港的集装箱码头每小时可装卸36只大型集装箱。1970年以前,阿曼全国的发电能力有3.1兆瓦,到1978年已达163.4兆瓦。根据阿曼的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1981—1985),到1985年底可达776兆瓦。
阿曼邮电系统的发展同样是迅猛的。1970年以前,全国只在首都设有1个邮局和550条电话线。现在全国城乡都已建立了邮政网,安装了2.5万条电话线。阿曼还通过无线电传和国际通信卫星与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建立了通信联系。到1985年,阿曼在无线电通信联络方面,将跨进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行列。到那时,阿曼每家都能安上电话。
阿曼在繁荣和发展的道路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阿曼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从1981到1985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将递增13.1%。阿曼政府和人民对达到这一目标充满着信心。(附图片)
阿曼石油工人正在安装钻机。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中东最大的古代村落遗址
约旦考古学家们去年年初挖掘出一座由42所石砖建筑物组成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这座称为艾恩·格扎尔的村庄是至今在中东挖出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出土的9个墓穴中有骸骨13具,其中一个20来岁的妇女死于难产,同婴儿葬在一起。出土的东西还有8个粘土塑像,各种念珠、麦子、豆类和动物骨头。一块用人或动物毛发编织成的垫子是中东地区纺织物的最早证据。石制和骨制劳动工具中有镰刀和矛头,这说明艾恩·格扎尔村的居民当时生活在从游牧狩猎到定居的过渡时期。(济)
(本专栏除署名者外为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北也门发现古代手抄古兰经
最近,北也门对2万多页零散的古代手抄古兰经整理后,装订成册,送到萨那国家图书馆保存。
这些手抄古兰经是1972年修复萨那大清真寺的西墙时发现的。北也门文物管理局主席奎地·阿尔—阿克瓦说,这些古兰经是经过5个世纪(即从公元700—1200年)抄写成的,属于最早的古兰经原件。手抄古兰经的发现引起了穆斯林国家的关注,因为发现象北也门那样完整的手抄古兰经在世界上还是首次。(石)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四十万年前的猛犸化石
意大利最近在北部皮埃蒙特大区的蒙费拉托附近发现四十万年前的猛犸残骸化石。
这些化石是在烧砖取土时发现的,包括两颗各约一米长的牙齿以及六块尺骨、肱骨和肋骨。初步估计,这是一只大约生活在四十万年前的幼小猛犸的残骸。这一发现对研究该地区在第四纪时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公元前三世纪古城
马里共和国在迭内城南三公里发掘了600 年前被放弃的迭诺古城。这座古城在公元前三世纪即存在,公元八世纪时曾发展为有数千居民的繁华城市。(东)(附图片)
图为马里共和国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新掘出的文物。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墨西哥阿兹特克大庙遗址将开放
象征墨西哥古老文明的阿兹特克大庙遗址将开放。这座大庙遗址是从1978年3月开始大规模发掘的。经过多年的发掘和修复工作,先后投资达11亿比索,墨西哥全国“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组织的200多名考古和修复技术员、专家和工人,共发掘了6,900多件艺术珍品,其中包括石刻和各种陶制器皿。大庙是古阿兹特克时代特诺奇蒂特兰最大的祭祀中心,始建于十四世纪中叶,十六世纪初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破坏。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从太空侦测史前移民点
苏联考古工作者利用航天照相技术,发现了伏尔加河流域加尔梅克大草原上数以百计的史前时期的移民点和古河道的走向,从而为第一次绘制出加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最完整的移民点地图提供了可靠资料。(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