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农村调查

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动向
——浙江省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情况调查
王小强 白南生
近年来,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剩余劳力大量涌现,一些农民手中开始有了一点积蓄。在当前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商品生产,安排剩余劳动力?分散的家庭经营能不能使用现代化机器,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在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新情况和新鲜经验?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商品经济较活跃的浙江省温州市地区,着重对号称“十大专业市场”中的七个农村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和交易市场,作了粗略的考察。
令人振奋的发展
温州市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525人,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只有5分多耕地。189万农业劳动力中,有近100万剩余劳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劳动力的潜力得到发挥,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农村商品经济也获得迅速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短短几年时间,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先后形成若干个日交易额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市场所在的这些地方,整个公社、整个区的农民从事一项或几项商品生产,产品行销省内外各地,专业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年产值达几千万至一亿多元的区域性专业商品产销基地,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开创了新局面。
目前温州市农村出现的区域性专业商品产销基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在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苍南县的宜山区,有悠久的土纺土织传统。1979年,利用技术革新和新设备,发展起腈纶边角废料再生纺织业。1982年全区拥有开花、梳棉、纺纱、并纱、针织、织布、缝纫、毛毯等各种纺织机械设备33,000多台,固定资产约合1,100万元。全区从事纺织生产的人员67,2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2.6%。当年生产腈纶纱2,300万斤,腈纶再生毛衣1.5亿件。1982年全区纺织品产值达9,315万元(比1979年增加了20倍),上缴国家税收238.9万元。加上塑料编织袋的收入,全年产值13,300万元。今年1—9月的统计,再生腈纶和塑料编织两项的产值已达13,400多万元,较去年同期又增40%。
一是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能工巧匠的积极性。一些有手艺特长的人,注视经济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新的生产项目,实行以销定产,由少数户先搞起,一大批人紧跟着搞起来。苍南县金乡镇,开始有少数手艺人搞起铝制校徽、塑料饭菜票之类的小产品,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和经营铝制标牌、塑片产品和红膜证卡为主的七八百种产品,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的“三小”商品产销基地。“三小”产品,成为当地家家户户参加的群众性的生产行业。这个地处浙南,同福建接壤的3,500户的小镇,1979年有3,700多人没事干,随着“三小”工业的发展,不仅当地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还吸收了附近的一两千名劳动力。瑞安县莘塍、塘下区的塑料拉丝业,仙降区的泡沫塑料制鞋业,平阳县的塑料编织业等产销基地,都类似金乡镇的情况。
一是近年来,一些社队企业实行承包到组到户或实行“挂户”经营(指新的经济联合体、专业户向社队企业或国营企业“挂户”经营),或者是在社队企业带动下,千家万户办起家庭工厂和小作坊,从事一项或几项专业性的生产。有的还通过购销人员从外地采购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配件,进行加工、装配,再运销各地。同时形成经销这些产品的交易市场。乐清县柳市区的五金电器和矿灯配件产销基地,就是这类基地中的较大的一个。柳市全区参与上述专业生产的人员计39,000多人,产品的70%左右是当地加工制作的,30%左右是从外地购进零配件进行装配。产品的推销除按采购合同向外地供货外,还在当地设店经销,柳市镇开设了750家门市部,前面设店,后面办厂。去年柳市区社队企业生产的电器和矿灯配件加上皮件、竹帘等产值计1.02亿元,今年1—9月份已达9,150万元,预计全年可达1.2亿元。今年1—9月份,已上交国家税收869万元,社队两级可得积累500多万元。永嘉县的桥头镇也有类似情况。近几年来,这里形成经销钮扣、表带的小商品市场,设有606个经营钮扣的摊位,每天上市交易人员3,000人左右,日交易额一般为四五万元,旺季可达10多万元。1982年钮扣的销售额达2,000万元。
以上几个专业性商品产销基地,都改变了当地农业单一经营的局面,开拓了多种经营的领域,农、工、副、商全面发展,粮食生产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较普遍地富裕起来:
——柳市区,1982年粮食总产量2.3亿斤,平均亩产1,658斤,粮食总产、亩产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9%和14%;宜山区,1982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增产一成;桥头镇,1982年粮食总产921万斤,平均亩产1,170斤,较之1979年,粮食总产增174万斤,亩产增191斤。柳市区是个近30万人口的大区,出现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改善的景象,全区80%的农户搬进了新居,绝大多数是二、三层楼的砖木、混凝土结构的新楼。年纯收入两三千元的户已较普遍,万元户已不是十个八个,而是数以百计了。
——宜山区,1982年再生腈纶和塑料编织两项生产的纯收入7,959万元,全区18万多人口,每人可得430元,加上农业收入,全区人均纯收入达500元。农民们高兴地说:几年前,还缺吃少用,生活困难,今天是有吃有花盖新房。
——金乡镇如今有三多:一是收入多,1982年塑片等小商品生产的纯收入人均330元,加上农业和其他方面收入,全镇人均纯收入近500元。二是存款多,1978年信用社的个人存款余额只有8万元,而1983年9月底已猛增至210万元。三是新房多,近两年内新建房66,000平方米,全镇3,600户中,60%的农户建起新楼房。
没有国家投资,全靠自力更生,短短几年时间,在这几个商品产销基地,成片的新楼房拔地而起,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是谁创造了奇迹?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激发了千家万户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积极性。
发人深思的特点
温州农村各具特色的若干个专业性商品产销基地,是在家庭工副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分工分业较细,社会化生产水平较高的一种区域性、专业性的乡村工业,并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面向全国
产品直接远销全国各地,是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显著特点。
金乡的“小商品”(塑片、红膜、徽章),宜山的再生腈纶和塑料编织袋,仙降的塑料鞋,桥头的钮扣、表带,柳市的五金电器,都是直接与全国各地相联系的“长纤维”商品经济。在桥头镇,我们统计了工商管理所连续开出的400封推销商品的介绍信,涉及26个省区,浙江省只占其中的0.3%。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邮电业务异乎寻常地急剧增加,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与1978年相比,1982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增长了0.75倍;而金乡、柳市、宜山三个邮电支局分别增长了13.6倍、7.9倍和3.9倍。金乡邮电支局1977年以前每天发出平信约二三百封,今年4月的一个月时间就发业务联系信391.62万件,平均每天13万件。由此也可看出,与外地的联系在这些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经济活动中占有多大分量。
特点二:竞争激烈
生产上的竞争出人意料地激烈,是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重要特点。为着争得订货合同,金乡镇的生产者,每天向全国各地发出上万封联系业务信。在这些信中,他们以各种五光十色的样品、低廉的价格、良好的信誉保证(保证按时交货,先交货后付款,货的质量不如样品,可以拒付款等),在可能定货的单位面前展开了一场有利于消费者的激烈竞争。该镇林理球联合体发现搞图书馆目录卡片的门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今年2月以每张塑料卡片0.12元(图书馆原用易损的纸卡片每张0.11元)的价格,发出联系业务信,3月中旬开始收到回信,定货情况很好。但到4月份,金乡就已有人以每张0.10元的价格推销同样产品,到7月份,搞这项生产的已有8—10家。
从宜山和金乡的商品价格变化,反映出竞争激烈的程度。1983年同1981年相较,再生腈纶毛衣从每件3.4元下降为1.5元;校徽由每枚2角下降到6分;工作证每本由2角7分下降为1角。
正是竞争激烈,使生产者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不断提供越来越好的服务。也正是这种竞赛,促使产品不断更新,某些新产品不仅占领了市场,而且创造了市场(如再生腈纶衫、裤,旅游纪念书签等)。
特点三:专业分工
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有系统化的专业分工,是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显著特点,并已出现直接生产过程的分工,生产过程中的区际分工,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分工,以及流通过程的分工。
一,直接生产过程的分工。激烈的竞争,促使分工加快发展。例如,金乡镇的铝制徽章业,我们就看到产品设计、写字、刻模、截材、成型、点漆、镀黄、穿孔、作别针、装配、包装等十余种专业户。宜山区的再生纺织品生产,也按挑拣废料(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废料分类)、开花、纺纱、并纱、横机、剪裁、缝纫等工序分成多种专业户。瑞安县汀田公社金后大队搞塑料拉丝生产,按工序分成几十家单独核算的联合体,4家搞废塑料粉碎,14家搞塑料粒加工,37家拉丝,15家搞商业运输。
在所有这些按工序分工的专业户或专业联合体之间,均依浮动的市场价格,有着严密的成本和利润核算。哪道工序的设备或生产人员多了,利润率即下降;哪道工序的利润率高了,自然有资金和人力转移过去。
二,生产过程的区际分工
随着经营总规模的扩大,围绕专业商品产销市场,生产过程的区际分工也在发展。如围绕柳市镇低压电器产销中心,周围翁垟公社的矿灯配件、茗东公社的电器配件、湖头公社蝉西大队的胶木壳生产也发展起来。苍南县宜山区依据自己的优势,发展起家庭纺织业;与此同时,瑞安县莘塍、塘下两区利用几百台自制拉丝机,迅速发展成一个有粉碎、造粒、拉丝等专业分工的规模庞大的塑料编织原料供给基地,及时为宜山区纺织业提供大批原料。
三,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分工
为专业商品生产服务,各地涌现出许多购销员,专门经营业务合同、原料采购和产品推销。这些人基本脱离了直接生产过程。这种分工给生产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没有这些购销员,当地的几项专业商品生产是难以维持下去的。瑞安县仙降区本地人会作鞋,但不会作生意,外出推销往往亏本,于是由莘塍区以及永嘉县、平阳县的购销员推销他们的产品,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双方有利的产销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四,流通过程的分工
温州几个典型的“专业市场”,严格地说都不是传统集市贸易式的零售市场,而是向全国各地推销的批发市场。如远近闻名的桥头镇钮扣市场,就是由600多个采购员批发给600多个摆摊位的坐商,再由摊位坐商批发给两三千名推销员,再由这些推销员到全国各地服装厂或百货商店销售。
流通过程的分工还表现在“专业市场”的再分工上。宜山区新西河纺织品市场现已发展成一个纺织品原料(腈纶废料、腈纶毛线)市场和两个成品市场。我们看见大大小小的船只满载纺织品而来,又满载纺织原料而去。
正是以上这些不同层次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使得这些专业商品能够在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金乡镇校徽和团徽的成本,分别由1978年的0.12元和0.05元下降到1983年的0.05元和0.013元,下降幅度高达59%和74%。仙降区制鞋,1979年一人一天最多可制10—20双,现在最多可作100—150双。
应当说,分工的迅速发展,是农村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生产率迅速提高的条件,而这一系列层次复杂的分工,又全部是通过市场那“看不见的手”在运动中调度安排停当的。
特点四:“再生产业”
大规模专业商品的原料,几乎都与利用废、旧、残、次品有关。“再生产业”,是温州农村商品生产的又一特点。
在原材料不可能有计划保证的情况下,利用城市和大工厂的边角下料,利用废旧物资,不仅是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同时也是农村小商品生产降低成本,打开销路并扩大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认识和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
在没有非集中不可的经营项目的情况下,为了发展面对市场变化大的“小”商品生产,采取分散的家庭经营,是温州农民的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分散的家庭经营有哪些优势呢?
从微观上说,家庭经营具有如下优势:
一、利益直接,经营积极性高,生产责任心强。
二、小规模经营,除必不可少的设备和原材料投资外,不用投资建设厂房和宿舍、食堂、仓库等一系列辅助设施。我国轻纺系统形成1亿产值的生产能力大约要投资4—5千万元,而宜山区只要1,100万元的固定资产就实现了1亿元产值。家庭经营既节约了资金,又几乎没有基建周期。住房当厂房,原材料和简单的设备一买到手,马上就运转起来。
三、家庭内部成员就业和请少量帮工,不用复杂的管理技术,无需大批专职管理人员。而家庭经营的劳动时间,有弹性,订货少时,闲时,少干;订货多时,忙时,多干。不用评工计分,不用考勤监督,管理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
四、固定资产少,投资回收快,流动资金周转快,应变能力强,“船小调头快”,转产容易。
从宏观上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分散的家庭经营更具有集中经营难以具有的、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极大好处的三种优势:
一,多种选择,东试西试,随机耦合。
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偶然性的传奇色彩。1979年由于土纺土织销路不好,两个青年试着将腈纶废料开花,一个叫孙阿咤的老太太改革了土纺机,第一次纺出腈纶线后,短短几年时间,宜山区就发展起了年产值亿元的纺织业。桥头镇成为全国最大的、年销售额达两千万元的钮扣市场,最初竟起源于外出弹棉花的工人,回乡销售零星钮扣。年产值500万元的“仙降鞋”,是从老修鞋工徐阿林发起的。
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是必然性。谁能想到废腈纶可以再生呢?谁能想到距离通车公路二十里的山区小镇能形成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呢?是千百万家庭中千百万颗头脑,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所有可能性空间中,主动发明、探索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他们在选择过程中,没有这样那样的包袱,东试西试,这项不行换那项。这一点是集中起来从事某项固定生产的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二,多种规格,大小批量,适应性强。
柳市的五金电器、矿灯配件有1,000多个品种。金乡的铝制标牌,有各种徽章、证章、标牌、旅游纪念品、装饰品等300多个品种;塑片产品有各种饭菜票、工厂代金券、书签、扑克牌、奖状、画历卡、导游图、门票、仓库材料卡等250多个品种;红膜证卡有各种证件、工资袋、档案袋、合同证书等250多个品种。几乎一次业务合同就是一种规格、花色。这些产品中既有成千上万的大批量生产,又有几百、几十、甚至几件的小批量生产;既有生产者设计的花色品种,又有许多是按使用单位修改或设计的样品生产的。面对数量上、质量上如此多样化且复杂多变的需求情况,分散的家庭经营可通过市场调节,组合成一个随产品花色、规格、批量变换而富有弹性的随机适应的系统。小批量产品,可以通过现有就业的分散家庭在整个系统内部随时调节;大批量产品,甚至超出本地区现有生产能力的大批量产品,可以通过更大范围的就业和协作,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不断翻新,分头转产,化险为夷。
桥头镇钮扣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塑料花、发夹等几个阶段。宜山区纺织业的发展,短短几年也经历了织土布——再生腈纶纺织品——塑料编织袋几个阶段。再生腈纶纺织品1979年发明,1981—1982年达到高峰,1983年随着产量增加而市场需求相对由强转弱,再加上腈纶废料价格上升,该项生产已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新兴起的塑料编织袋,今年上半年产值高达4,000万元,约占纺织业产值的60%。目前,宜山区的齿条专业户李洪生,又准备试制尼龙废料开花的新型齿条。
值得研究的是,无论是从塑料花到钮扣,还是从织土布到再生腈纶,转产不是整体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渐变过程。一项生产发展起来,产量迅速增加,利润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又一项新的生产正孕育着新的发展。较高的利润吸引部分家庭转产,而转产者又为过去的同行创造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这种转产机制,不用安排转业退休,不会引起社会动荡,也是集中起来从事某项固定生产的企业所难以具备的。
当然,集中生产是有许多优势的。特别是纺织行业,大规模集中生产能创造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即便是有钱、有物,谁又有勇气(且不要说谁能想得出)在宜山这样偏远的农村建设一个年产值1亿元的再生腈纶纺织厂,安排近7万人就业呢?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少数人的智慧,更要依靠党的政策的威力,依靠千百万放开了手脚而又富于创造精神的农民。这就是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给我们的启示。实践证明,家庭经营不仅适于农业、副业生产,而且还能够大规模地发展专业性商品生产。
对温州农村若干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在税收、技术指导、产品检验、供销人员的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加强管理。但是,温州农村的若干区域性专业性商品产销基地的出现,及其对农村商品生产的推动,的确是提供了新情况和新鲜经验。希望能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关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加强领导,使农村商品生产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莫让粮藕争地
仲嘉
栽种荷藕省工省肥,每亩收入可在千元以上,确实是一条劳动致富的好门路。可栽藕要有地,不种粮食改种藕,对于低产劣田还可以,大面积的好水田就划不来了。我们国家耕地少,适宜种粮食的地更少;10亿人口要吃饭,粮田面积一定得有保障。安徽省凤阳县拿出数千亩水田种藕,实在令人可惜:挤了粮田,少打了粮食,不少地方还缺粮呢!类似情况恐怕不只是发生在凤阳,产粮区想发展经济作物,都面临一个耕地有限的问题。
幸运的是大自然还提供给我们大量的水面、林地、山坡、草原……为我们准备了多种多样的生产条件,埋怨大自然吝啬是没有道理的。凤阳县农民想栽藕,不就有8万多亩水塘适于栽藕吗?即使只利用其中十分之一,也超过了今年全县水田栽藕的亩数。可惜,这些水塘至今还闲着,却让荷藕向粮食争地,这或许是个忽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多年了,这样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没有承包到农民手中去。
凤阳县搞联产承包是比较早的,成绩也是比较突出的。就是这样一个先进地区,至今还有那么大面积的水塘没有承包下去,这说明巩固和发展联产承包制确实还有许多工作亟待我们去做,那些仅仅把耕地承包下去了就满足责任制搞得差不多了的地方,应该从这里受到教益。


第5版()
专栏:

美玲卖花
杨富荣
早晨,江西煤城——萍乡市的同乐酒楼前停着一辆板车,车上,金桔、兰花、茶花、石榴……引得行人收住脚步;车旁,一位三十来岁眉眼秀气的妇女笑吟吟地招呼着顾客。
“师傅呃,这钵花叫啥哩名字?”一位老婆婆问。
“老人家,这是金桔。花不漂亮果好看。”
“我家有两盆金桔,苗蛮好,怎么不结果呀?”煤校的李老师伸过头来。
“你经常搬弄吧?金桔喜静,不能乱动。”
这位卖花妇女叫邓美玲,是城区5里外光丰大队的种花专业户。她卖花,总喜欢告诉顾客:兰花放在荫凉处,茶花要经常晒太阳,天竺葵可以随便一些……遇到有人栽花不活,她还带上花苗,三趟两趟地上门帮助选土、定株、浇水。有个退休女工陈若兰,生病在家出不了门。邓美玲知道她爱花,几次登门探望,特意挑选了金黄的菊花、粉红的月季、翠绿的君子兰和绛紫色的绣球花送去。陈若兰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牧草新秀小冠花
万兴
过去常被人用来覆盖地面、防止陡坡冲刷的小冠花,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1963年起,一些专家开始注意到它的饲养价值,现已确定它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好饲料。近年来,美国用它作为玉米免耕地的覆盖绿肥,效果也不错。美国朋友韩丁曾经在他的两块不好耕种的陡坡地里搞小冠花套种玉米的试验,其中一块地的玉米亩产1,000斤,另一块地也达到800斤,而每亩地仅仅平均施磷肥和钾肥各15斤,氮肥才3斤,事实证明,玉米所需要的大部分氮肥是由小冠花提供的。
小冠花出生在欧洲和东地中海地区,到我国落户并不多年,可说是我国牧草行列中的一名新秀,很受试验推广地区群众的欢迎,特别突出的是它那保持水土的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陕西绥德水保站,从1979年开始在黄土坡上种植小冠花,转眼三四年过去了,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沙打旺保持水土的能力优于苜蓿和草木樨,种上沙打旺,黄土山坡的径流就变得很小,基本上无泥沙;而小冠花的保持水土能力又优于沙打旺,由于小冠花有活力很强的地下走茎和许多侧茎形成的密集层,即便是30度坡的弃耕地,没有一点植被,种上小冠花一年多,地面就被完全覆盖,草层高达30厘米,出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的奇迹。与此同时,小冠花的固氮能力也相当惊人。两三年生小冠花地如不套种其他农作物,就会由于土壤里氮肥过多,使植株疯长,影响结籽。因此,人们常常派它去当改造低产土壤、恢复废耕农田的先锋。
小冠花的耐寒性与红豆草相似,耐高温性优于沙打旺,抗旱性比苜蓿、红豆草还强,基本能适应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越过长江。可条播、点播,当前种子缺乏,以茎插、分根繁殖较为理想。


第5版()
专栏:来信

藕还是栽到塘里好
近两三年,安徽省凤阳县农村水田栽藕发展很快,1980年全县只有近百亩,1982年3,100多亩,今年已发展到5,800多亩,估计能收藕3,000多万斤,如果只作蔬菜食用,这么多藕是绰绰有余了。可据有关部门分析,明年水田栽藕还要增加,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与粮食作物争地,以至争肥、争水,影响粮食生产,不能不引起重视。
过去栽藕一般都在池塘里,凤阳县有小水塘10,648个,总面积83,400多亩,可没有一亩用来栽藕,因为这些水塘至今没有承包给个人。为此,我们向有关领导呼吁,认真把水塘承包工作做好,使农民能够把藕从田里移到水塘去栽,不要再挤占粮田了。
安徽省凤阳县 葛皋


第5版()
专栏:

任玉保补交税款
今年十月下旬的一天,河南省安阳县曲沟公社东彰武大队农民任玉保,听到了个体工商业户依法纳税通知的宣传,没顾上吃午饭,就找到同他伙办内衣加工厂的三位农民,商量这事。一位伙计说:“以后纳税就是啦。”老任却说:“国家收税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咱们办厂两年赚了大钱,刨根说,还是托了国家放宽经济政策的福,应该补齐税款。”
大伙都说老任说得对。于是,一个算账,一个开柜点钱,任玉保高高兴兴地揣起一万元钱直奔税务所。收税员按规定收了老任九千七百元。 王永兰


第5版()
专栏:

晒新棉 李树长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