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异化问题研究中的方向错误
吴黎平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早期曾沿用这个哲学概念来叙述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在现代,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者”却把研究异化问题当作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手段。近年来,研究异化问题成了我国理论界的热门。有的同志发表文章,提出研究异化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认为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由于社会主体自身的活动,不断产生异己的力量,因此要用克服“异化”的观点来解释改革。这样谈论异化问题,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且还会引导人们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觉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地没有希望。这是研究异化问题中的方向错误。
不能模糊马克思早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在理论上,文章认为“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它既夸大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模糊了马克思早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从人道主义影响下摆脱出来而成为科学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上的革命转变。
马克思主义是逐步形成的。马克思的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有一个发展过程。诚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确实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的思想,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但是,当时连《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仅仅“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①也还没有诞生,马克思的世界观还在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影响之下,他的“劳动异化”思想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唯心史观的束缚。在《手稿》以后,他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仍在打着“现实人道主义”的旗帜。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实行彻底的决裂,则是在1845年。当时,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批判了当时“德国理论家们”的思想,而且批判了费尔巴哈人道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②这样,他们就从历史观上同人道主义划清了界限,完全站到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来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再把“人的本质”的“劳动异化”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了。他们不再象《手稿》那样,“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③,而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④。他们说:“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出发点,这里已经表明了在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会产生私有制。”⑤又说:“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⑥因此他们阐明共产主义的整个思想过程,就不再是“人的本质”通过“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制,又在“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⑦中人向自身的“复归”,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产生私有制,又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消灭私有制。他们的共产主义,不再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⑧。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哲学家们”把他们描绘的整个社会发展过程都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他们说:“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⑨这些话,十分清楚地说明了所谓“异化”理论实际上是从“意识”出发的唯心主义实质。而《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既然是
“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至少在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而如果不彻底摆脱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不仅剩余价值学说不可能被发现,就是唯物史观也无法创立。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不用“人的本质”、“类”等人道主义的“哲学术语”,而且当他们说到“异化”时,还特别注明:“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⑩,“如果暂时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借以表明他们同人道主义和异化概念开始划清界限。此后十多年中马克思几乎没有再使用“异化”这个概念。
对于这个世界观上的革命转变,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作过说明:当1845年春,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这里,马克思不是要模糊他和恩格斯在世界观上的这个革命转变,而是把这种转变公开告诉人们,不使再有任何的误解。当然,他们实行这个革命转变,也不是偶然的。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两篇文章中,已经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社会的物质前提,因而“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但当时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词句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如‘人的本质’、‘类’等等,给了德国理论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马克思要在“哲学术语”上也和人道主义分清界限,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再有“可乘之机”,来否认他和恩格斯在世界观上的革命转变。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果。他在1857年至1858年写的作为《资本论》最初草稿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这个学说时,就不再用“异化劳动”来说明私有制的产生,而是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劳动异化”。他在草稿上写着一个小标题:“随着资本的发展,劳动条件同劳动相异化”?。这就把《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颠倒过来了。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几处使用“异化”一词,也无非是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描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这里已经不象《手稿》那样,还是“人类本质”的“自我异化”和“复归”的概念了。这是因为:第一,《资本论》不是从“劳动异化”出发来说明问题,而是“从商品的分析开始”?,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起点;第二,共产主义不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和“复归”,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整个分析过程从头至尾,并不是在分析“人的自我异化过程”,而是在分析商品生产自身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也不是证明了人道主义的“异化理论”,而是正如列宁所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说明了的原理。”?何况在《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前二年写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一书中,马克思根本不用“异化”概念,而只是用数字计算的科学方法,同样说明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在生产过程中不付任何等价而白白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他的结论也不是要工人去消灭“异化劳动”,而是要工人阶级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可见,并不是马克思把“劳动异化”的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而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否定了早期的“劳动异化”论;马克思所借用的异化概念,已经不是早期作为“人类本质”的自我异化的概念,而且它在剩余价值学说中也不占有任何重要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自己特有的分析能力,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运用唯物史观的里程碑。只有马克思所批判的“德国理论家们”那种世界观,才能把其中客观地分析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等运动过程,都统统重新装到“异化”的概念里去,使商品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都变成“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过程,于是就可以再一次宣布:《资本论》中所说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今天,我们有些同志也抓住“异化”论不放,把马克思已经清算了的早期不成熟思想当做马克思主义的精华,这不仅是在拾“德国理论家们”的牙慧,而且必然导致否定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来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这不能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倒退。
不能把我们社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看成“社会主义的异化”
在实践上,文章认为“承认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反对异化,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过去对人性论、人道主义的错误批判”,“带来了严重后果”;而当前则要“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克服“社会主义的异化”。文章的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建国以来的历史事实,也无助于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任何问题;相反,它只能模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引导人们去错误地估计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向,怀疑以至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
文章把林彪、“四人帮”推行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看作是批判“人性论、人道主义”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法西斯主义和人性论、人道主义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例如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曾经从“人的本性”上为法西斯主义者屠杀“劣等民族”的舆论制造根据。而且,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对自己的敌人从来就不是心慈手软的,不要幻想他们能够对所有的人都会一样的“仁慈”。历史和现实中许多高喊“人道主义”的资产阶级“牧师”,往往就是残酷镇压人民革命斗争的“刽子手”,难道人们见得还少吗?只有唯物史观,才不会被任何法西斯主义所利用。因为它说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好人和坏人、先进民族和落后民族等等,都不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改变“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前提。因此,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消除剥削制度和私有制度及其影响,而不只是针对反动阶级和反动分子的肉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到“调整监狱劳动”时曾指出,虽然这在一般的工人纲领中是“微不足道”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应该明白说出,工人们完全不愿意由于担心竞争而让一般犯人受到牲畜一样的待遇,特别是不愿意使他们失掉改过自新的唯一手段即生产劳动。这是应当期望于社会主义者的最低限度的东西。”?林彪、“四人帮”连社会主义者“最低限度的东西”也没有,其原因不是由于他们口头上批判人性论、人道主义,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者。
文章说:“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生产本身不是目的。过去许多同志把这一点忘了”。在这里,文章提出“人是目的”好象是一个大的发现。但是,那些“许多同志”忘记了这一点?恐怕不是许多同志忘记了“人是目的”,而是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应当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只是为自己,在这里抽象地讲“人是目的”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按照这个口号,任何人都可以认为自己就是目的,一切为了自己或借口为了某些狭隘集团也是为了人。因而这个口号完全可以为任何极端个人主义者所利用。马克思主义从不反对讲“人”,但并不主张抽象地讲人,而是主张讲具体的人即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前后关于人的不同评论,很值得我们借鉴。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对人的漠不关心”。但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却说:有人指责李嘉图,“说他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时不注意‘人’,只看到生产力的发展,而不管这种发展牺牲了多少人和资本价值。这正好是他的学说中出色的地方。”因为“这正好表明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没有停留在抽象地谈论“人”上面,而是看到了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上把握了人的本质,这正好是他的学说最出色的地方。而且,马克思主义比空想社会主义高明的地方,也不在于宣布“人是目的”,而在于揭示了解放全人类的物质手段,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把目的和手段对立起来,只讲目的,不讲实现目的的手段,或者提出一个貌似堂皇的目的,却只有一些完全不切实际的手段,即使有再好的动机,至多也不过是一些动听的空话。当前,我们要谈论人,也应把“人”放进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区别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和反对者,维护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打击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分子,通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尽可能地使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不是这样谈论问题,而是抽象地宣扬“人是目的”和“人的价值”,那么不仅无助于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逐步改善,相反还会成为某些极端个人主义者所寻找的借口,这只能模糊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
文章把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由于没有经验“干了不少蠢事”,“由于民主和法制的不健全”而使人民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主人”,以及“个人崇拜”等现象,都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尽管又表白“社会主义的异化,同资本主义的异化是根本不同的”,但是,问题的要害正在这里。既然承认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那么,同资本主义这种异化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异化”的根源又在哪里呢?文章的答复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我们的体制上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至于“我们的体制上和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文章没有明说。但是,从其对所谓“社会主义的异化”原因的解说中,人们完全可以得出答案。文章认为:“由于我们没有经验,没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必然王国,过去就干了不少蠢事,到头来是我们自食其果,这就是经济领域的异化”。不难看出,它是把认识上犯错误都看作是
“社会主义的异化”。显然这里所说的“异化”,与马克思早期使用的异化概念也是根本对不上号的。马克思早期所说的“异化”是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言的,并认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必然王国,即使发展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也是不可能完全认识的。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文章把“异化”和在认识必然过程中犯错误的现象等同起来,因而完全改变了马克思曾经使用过的“异化”概念的涵义。而按文章对“异化”所下的定义:“所谓‘异化’,就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本身”,那么,“社会主义的异化”的主体就只能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不可能把“我们的体制上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作为主体,并产生出一个对立面转过来反对“我们的体制上和其他方面的问题”。照此推论,只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主体”,才能克服我们社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这些所谓“异化”现象。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统统看不到了,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即使文章有着再好的动机,也丝毫不能改变按照它的观点所必然得出的错误结论。
文章用克服“社会主义的异化”来解释我国当前进行的体制改革,也是错误的。我们并不否认,我们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我们的社会还有某些阴暗面。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是随意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所能说明的,也不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异化”所能克服的,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来加以解决。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曾经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而这些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此外,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有时也同资本主义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由于近年国际交往增多,受到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因此他的结论是:“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三年来的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方针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当前,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和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入,仍然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不顾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站在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宣扬所谓“研究异化问题”、“克服和消除异化现象”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必然会在青年人中造成一种印象:仿佛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某些弊端和不良现象,不是来自旧社会的残余影响和外部的入侵,而是来自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因此不是去积极地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而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感觉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没有希望。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异化论”,在理论上,模糊了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用唯心史观代替唯物史观;在实践上,抹煞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掩盖了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入侵的恶果。它反映了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一种错误倾向。我们应当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清除这种精神污染,开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209页。
②④⑤⑥⑧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1、49、74、77、79、77、39、316、 261、261—
262页。
③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2、120、72、
12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4、20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60页。
?《资本论》第1卷第5页。
?《列宁全集》第1卷第12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5页。
??《资本论》第3卷第288、926—927页。
?????《邓小平文选》第287、294、296—297、295、
296页。


第5版()
专栏:书评

一本普及外国史知识的好刊物
季啸风
在我们的出版物中,向青少年介绍外国历史知识的书刊太少。因此,《外国史知识》月刊创刊以来,受到普遍的欢迎,一些共青团组织还把它选为团日活动的读物。我们这些在教育部门工作的中老年读者也和青年一样喜爱它。
首先是这本期刊的思想性。在某些刊物用不健康的情调招揽读者的时候,在有人热衷于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的时候,《外国史知识》始终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力求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例如,这本期刊在《共运先驱》、《他们怎样看待人生》、《当他们年轻的时候》等栏目里,经常向读者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卢森堡、台尔曼、斯维尔德洛夫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杰出战士的生平事迹。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生活、事业、爱情、家庭的正确态度和高尚品格,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在《爱国英雄谱》、《风云录》、《人物志》、《成功之路》等栏目里,读者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革命斗争史、民族解放史和社会发展史,了解贞德、萨拉丁、玻利瓦尔等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了解伽利略、居里夫人、肖邦等科学家、艺术家爱祖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他们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至于刊物所介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反动人物的罪恶历史,也可成为绝好的反面教材。这些介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给青年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这本期刊还以《看,帝国主义是怎样欺侮中国的》为标题,开辟专栏,登载帝国主义侵华史。在《资本王国的故事》等栏目里,用确凿的史实和浅显的说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西方民主的虚伪性以及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潮、流派的谬误所在。
其次是这本期刊的知识性。考虑到各类青年读者的需要,它常常登载我国许多著名历史学家撰写的专稿和他们的治学经验。它在介绍各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同时,也开辟专栏介绍文化史、科技史、民俗史、宗教史、史学史、历史地理等专门知识。从编辑思想看,这本期刊能够突破“欧洲中心”的框框,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选题也予以重视。此外,这个刊物里既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讲座》那样的连载,介绍比较系统的知识,又有象《史海点滴》之类的小品。因此,作为大、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在教科书中无法包罗的知识,从而增加学习兴趣;作为自学青年的业余读物,它可以引人入门,掌握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开扩眼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它可以提供生动的历史资料、故事情节、直观图片,以充实课堂教学。
第三是这本期刊的风格。历史学应该是一门内容丰富生动的学科,但有时也容易偏于抽象研究,忽视形象表述,使人感到枯燥。《外国史知识》的文章,力求叙述生动活泼,短小通俗,记叙人物有血有肉,描写事件绘声绘色,能够引人入胜。其中《历史之迷》、《历史老人》、《银幕上的历史》、《世界史画廊》、《历史游戏》等,都是青年读者十分喜爱的专栏。该刊还辟有《读者来信》栏,倾听读者意见,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交流。
当然,要把这个刊物办得更好,还有待不断努力。例如今后是否可以结合我国“四化”建设的实际,有计划地向读者介绍世界历史中的一些重大课题,是否可以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评述,帮助青年分析思考。在写法上,也希望继续努力,不落俗套,保持生动引人的风格等等。我相信,《外国史知识》将会受到更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
这本刊物是由《外国史知识》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