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新春寄语

八四书愿
冰心
1984年的新春快到了!这是我的第八十四个春天。我有什么新的志愿呢?
我想到占我们全人口一半的青少年——我们的下一代。
成亿青少年如何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健康茁壮地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问题。可是,我们现在的青年的小学时期,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那时纪律废弛,尊师爱校的精神荡然无存。他们整天“闹革命”、“搞运动”,不大上课,本国的历史、地理都没有读过;因此他们对祖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今天和平团结、蒸蒸日上的日子是来得多么不易,更不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万劫不磨的真理。有些青少年,不太知道祖国的可爱,也就不会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多么值得自豪的地方。丧失了自爱、自信、自尊的人,当然就自卑自贱、心灵空虚,外来的侵蚀自然就乘虚而入了。自从我们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和外国有了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这本来是促进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好事;但是通过这些交流,也不免会带进一些资产阶级精神和物质方面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即使在外国,也早为有识之士所深恶痛绝。而我们有一些先天不足、心灵空虚的青少年,一旦忽然看到目迷五色的“西方文明”,就觉得外国的一切都比本国的好,毫无选择地一一捡拾了起来,以外国的生活方式为时髦风尚,竭力仿效,亦步亦趋。可是,看着这些对世界、对生活所知甚少的青少年,我们能一味责怪他们吗?
我希望我们文艺工作者,我们社会主义思想战线上的战士,多想着点青少年,大家奋然拿起笔来。首先是以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来武装自己,针对青少年的对精神食粮如饥似渴的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切身感受,向他们介绍本国悠久历史上的优秀文化和著名人物以及其他的种种关于本国和外国的知识,为他们创作一些健康高尚的、能激发他们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作品。一篇好的文章、一首好的歌曲、一场好的舞蹈、一幅好的画图,都能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鼓励他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接班人。
我的岁月是有限了,但我仍愿追随文艺界同人之后,为帮助青少年增添精神食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我最大的努力!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闪光耀彩的歌舞
——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出
金琴
越过千山万水来北京汇报演出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带来了边疆兄弟民族的深情厚意。他们演出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歌舞,使人感到清新、亲切。
晚会节目琳琅满目,色彩缤纷。来自阿诗玛故乡的《阿细刀舞》,通过弯如弓弩的身躯体态,刻画出彝族人民坚韧、刚毅的性格。《山寨笛声》中彝族男女青年的舞蹈,活泼、轻盈,犹如一群飞旋着的蜻蜓。这个舞蹈把手电筒用上舞台,更增添了夜色的魅力;把嗑瓜子的细节也编入舞蹈,巧妙地渲染了情趣。《撮泥鳅》单纯而又激越的节奏,朴素而又灵巧的动作,描绘出哈尼族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彝族舞蹈《抢响巴》展现出了边疆山区富有光彩的夜色。他们的舞蹈吸引着观众,因为运用于节目中的民族传统舞蹈本身就十分生动,象珍珠般熠熠闪光。
晚会的音乐节目,从听觉上丰富了观众在舞蹈上得到的美感。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演出用少数民族曲调谱写毛主席诗词的合唱,表达了各族人民的深切怀念。彝族民间器乐合奏《垤施歌舞组曲》,和谐地运用了人声,使优美的民族乐曲更富有特色。吹管乐器巴乌和俄比的演奏,较出色地显示了民族民间乐器的性能和演奏技巧。特别是树叶独奏——这是最简单的乐器了,却奏出优美奇妙的曲调,象一缕春风,忽远忽近,时隐时现,在山谷间回荡……
民族民间艺术蕴藏于人民中。红河州歌舞团建团三十多年来,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走遍全州的山山水水,收集、整理并认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歌舞带有本地区民族特色而闪光耀彩!(附图片)
《撮泥鳅》〔哈尼族歌舞〕
王景仁摄


第8版()
专栏:

“看,毛主席来了!”
——影片《四渡赤水》外景拍摄散记
副导演 赵继烈
3月的黔北山区,春寒料峭。座落在赤水河畔丛山峻岭之中的土城镇,这一天显得格外热闹。
山腰的公路上,挤满了各种车辆。听说八一厂在这里拍《四渡赤水》电影,这些汽车司机停下车来看拍电影。距土城镇外三四十公里的老乡,扶老携幼,沿着山间小路一大早就赶到土城镇来。一位单目失明的老太太,在她儿子的陪伴下从30多公里外的山村赶来看拍电影,不,赶来看毛主席。她高兴地说:“40多年前就听说过毛主席,可从来没见过,听说今天他来了,我真心想见见呢!”
赤水河水,清澈凛冽。在当时红军一渡赤水时架设浮桥的地方,今天又架好了木船浮桥。靠土城这一岸边的沙滩上,布置了2,500多名穿红军灰军服的战士。他们有的牵着驴马,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抬着担架,有的扛着武器,呈现一派待渡的景象。“开始!”导演下达拍摄的命令后,待渡的红军战士迅速向桥头拥去,水中的炸点逐次爆炸,飞机沿着浮桥两侧盘旋一周,在卡住炮车的上空旋转片刻,随即拉升起来飞走了。到此,准备了半天的一个镜头,实际拍摄时只用了40秒钟。
我们正在浮桥上准备拍摄下一个镜头时,突然岸边黄桷树下乱了起来,远远望去,从山坡上、河滩上和土城街道上很多人往老黄桷树下跑去。不时地传来老乡的喊声:“看,毛主席来了!”“走啊,看毛主席去!”顿时,黄桷树下围满了人。原来扮演毛主席的古月同志身披大衣从沙滩向黄桷树下走来。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淹没在人群中。这时,我们又发现在人群当中那位单目失明的老太太被儿子搀扶着,不顾人群的拥挤,正微笑着仔细端详着演员。从她那目不转睛的神色不难看出她内心的激动。
“一渡赤水”这场戏,一天之内拍完了。我们从赤水河畔的沙滩上漫步走回驻地,心中油然想起:“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句话,是多么真切啊!


第8版()
专栏: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等即将开拍
本报讯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条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让观众多看电视剧,1984年将开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此剧共二十多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剧本初稿已基本完成。剧组正在杭州、天津、北京等地认真细致地挑选演员,准备2、3月开机,先录制出一集,征求意见后,正式开拍。
此外,17集的《中国姑娘》剧本初稿已完成,春节后开机录制,观众将在屏幕上看到中国女排的丰采。制作中心还将译制介绍世界各国的一些优秀电视片。我国第一部电视动画片《熊猫小胖》正在积极制作中,争取尽快同观众见面。


第8版()
专栏:

《走进暴风雨》中的贺达(达式常饰) 李耀宗摄


第8版()
专栏:

元旦播放两部电视连续剧
洪开
元旦期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将播放一批电视剧,其中有两部是新录制的反映现实生活的《走进暴风雨》和《红叶在山那边》。
《走进暴风雨》(上下集)是根据冯骥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中围绕分房问题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塑造了一个基层党委书记的形象。他一身正气,秉公无私,敢于同党内那种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作斗争,尽管阻力很大,但他象一只矫健的雄鹰,迎着暴风雨,奋勇疾进。他的形象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经过拨乱反正,党内一代新人正在崛起。值得称道的是达式常的表演朴素、较有深度,塑造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知识分子党委书记的形象。编剧:顾笑言、卢伟;导演:潘霞。
《红叶在山那边》(三集)是根据郑万隆同名小说改编的,反映了经过十年动乱后的当代青年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使人们看到一代新人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练奋起进取的精神。编剧:晨成;导演:蔡晓晴。


第8版()
专栏:

少儿歌舞创作小议
申溪
今年夏天,我们曾组织了中国少年儿童艺术团赴南斯拉夫参加国际儿童艺术节,在色彩缤纷的少儿节目中,我国的一台综合性少儿歌舞受到各国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艺术节的总经理说:“你们完全是孩子演孩子,节目反映了你们国家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
确实,我们带到南斯拉夫的节目,象河北省民间舞《花狸虎》、安徽省民间舞《童嬉》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少儿特点,表现的都是孩子的生活、思想、趣味,自然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即使在有的少儿节目中由孩子表演一些成人形象,象扮演老爷爷、老奶奶,有的还扮成小动物、小植物,使之人物化,但这种种形象也都是从孩子的心理状态去解释、去着意刻画的。
同时,我感到少儿歌舞中也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有的创作常常是用成人的思想情感去描绘少儿,甚至让少儿去模仿成人的歌舞,等等。其次是有的节目音乐伴奏求大求全,而不注意刻画孩子天真活泼的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去了解孩子,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和孩子们交朋友,同时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殷切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涌现出更多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又富有儿童情趣和特点的少儿歌舞。(附图片)
《童嬉》 〔安徽民间舞〕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丰富多彩的《三月三》
李庆宇
打开今年出版的三期《三月三》杂志,立刻被它那色彩缤纷的栏目、丰富多彩的内容所吸引。其中,既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学创作,又有民族文化的理论研究,引人入胜,雅俗共赏。丹桂飘香的时节,我在南疆名城南宁市,访问了刊物的编辑部。
《三月三》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型民族文化丛刊。广西,除汉族外,有壮、瑶、侗、苗、京、彝、水、回、仫佬、毛难、仡佬等十一个兄弟民族。因此,在这个多民族自治区,很需要这样一个刊物,来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学创作。《三月三》注意坚持了民族题材为主,民族作者为主,民族读者为主,深受各族读者的欢迎。
壮、瑶、侗等民族酷爱唱歌,每逢“三月三”都要互相对歌,青年男女倾吐爱情,各族歌手抒发心怀,广西的“三月三”是各族群众的盛大歌节。《三月三》开辟了“刘三姐新歌台”、“传统情歌对唱”等栏目,刊登各族歌手的新作和内容健康的传统情歌。许多歌手拿到刊物就纷纷唱起来了。《三月三》发表了一篇反映仡佬族生活的《冰棕榈》,当杂志传到仡佬族群众居住的山寨时,寨子里沸腾了,仡佬族群众敲锣打鼓,热烈庆祝,高兴地说:“我们仡佬族也上书了!”
《三月三》以它清新、健康、向上的内容而赢得群众的喜爱。也有的人说刊物办得太正统了会影响发行量。编辑部同志在自治区民委的领导下,思想上十分明确,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刊物,要有正确的方向,不是做生意,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编辑部同志还注意帮助作者在内容上克服不健康的或违背少数民族习俗的倾向。
我们正在交谈,一个编辑兴冲冲地拿着一封电报走来,说这是从法卡山所在地的宁明县打来的电报,电报上说《三月三》是“新生事物,供不应求,速寄二百本”。编辑同志听说《三月三》受到保卫祖国边疆的边防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大家都十分高兴,感到无比的欣慰。


第8版()
专栏:

神州昨夜风吹雪,万里银光不染尘。
又是一元初复始,迎来正气满乾坤。
李 铎诗并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