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3-12-30

1983-12-30新闻联播 文字版

“求索”新说

第8版()<br/>专栏:<br/><br/> “求索”新说<br/> 敢峰<br/> 青年人喜欢探索人生,这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他们拥有未来,刚刚步入社会,在他们面前的路长着呢,人生的路怎么走,总得好好想一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这个名句,许多青年朋友都很喜欢,甚至把它当作座右铭,激励自己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奋然前行。我小的时候也很喜欢这句话,虽不甚懂,但它象天空高飞的雁群,把我的思绪引向那令人向往的地方。<br/> 可是,人生的路纵横交错,而且没有一条路是笔直的,总是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到头。若要问人生的路怎么走,那首先要确定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奔向不同的目的地,所走的路是不会一样的。因此,确定人生的道路,首先要确定人生的目的。<br/> 毛泽东同志在青少年时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周恩来同志在青少年时立志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这就是他们当初所确定的人生目的。他们的人生道路是同中国的革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毕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是这样。那么,我们呢?我们的一生是要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放射出生命的光辉,还是别的什么?探索人生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在云里雾里翻筋斗,虚无缥缈;也不是追逐时髦,随风跑,把泛起的污浊的泡沫当作珍珠。我们要从时代的要求中认识人生的真谛,也就是说,我们的一生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贡献,应当怎样度过。探索,探索,探索人生如无正确的方向,就会探入资本主义的套索。<br/> 现在,有的青年人探索人生跌入到“一切向钱看”的钱眼中去了,认为在世界上只有金钱才是真的,人和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还有个别青年跌入到“个性解放”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中去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和“个性解放”,认为那才是理想的王国,实际上被关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牢笼。在人生的探索中,他们受到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中了毒却不知毒,自以为在探索中发现了什么“新大陆”。<br/> 话还是回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上来。如果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诗句中注入当前的时代内容,我想,“上”可视为马列主义理论,“下”可视为今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这两者的结合中去求索,去思考人生,这种求索和思考才是正确的和有意义的。这样,通向共产主义目的地的路程虽还很遥远,也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但我们一定会在求索中前进,一步一步接近它,并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青海的“天池”

第8版()<br/>专栏:晨光短笛<br/><br/> 青海的“天池”<br/> 辛光武<br/> 听人说,青海孟达也有天池,奇花异兽不少,被誉为青海的“西双版纳”。今年5月初,我随生物考察队,乘骡沿黄河东下,几十里峰回路转的水峡,全然是绛红入云的岭,悬石欲坠的崖。<br/> 一进锁通沟,我们便被各种野丁香盛开的花海湮没。在蜿蜒的山道旁,还有珍贵的猕猴桃,撒拉语叫它“马勺梅子”。又见到一株株葱树,叶苞似笔尖,茎杆四五米高,浑身长满了钢针般的柔刺,这是一种罕见的植物。叶苞有葱味,撒拉人采了做菜吃。<br/> 脚下,野兔马鸡窜过,惊起的环颈雉在阳光下闪耀着斑斓的羽色。听向导小韩说,孟达山林五条大沟中,有麝、豹、岩羊和赤狐,还有珍稀的四不象——苏门羚,那可不易看到。有时能碰上猞猁,晚上能见到会飞的鼯鼠。<br/>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一阵湿润的轻风,透过披满皮叶苔,蟠根虬枝的高大青杄林,迎面扑来。<br/> 小韩高声报道:“天池到了!”<br/> 我闻声赶到前头,啊!如镜的水面象一块椭圆的孔雀蓝宝石,镶嵌在绿色的大山间,紫气氤氲。<br/> 我环绕池周,欣赏着大自然的奇观。晨光驱散了最后一片彩霞,把个墨绿的天池水色,映影出蔚蓝的天,嫩黄的桦林,碧翠的山峦。放眼望去,湖西远山上皑皑白雪也倒映在了湖中。翦翦轻风,不时拂来一片柔和的紫雾,把个湖面又蒙上了神秘的气氛。偶尔,有一两只长腿白鹭从蓝天上落下,把不甘寂寞升浮在水面嬉游的青鲤,惊吓得沉入深底,湖面上留下了一个一个的涟漪。<br/> 湖西岸,在干涸的砾石河道旁,是一片扇形的绵沙坡,层层细浪上,闪动着晶亮的蟾蜍卵条带。几处凹进去的浅水滩里,可见许多泉眼,汩汩不歇地突冒着活水。<br/> 我们沿宽阔的木场沟河床,上行到最深的沟脑。崇山巨嶂拦在眼前,几缕山泉从岭半腰喷泻而下。至今,阳光还未照到,一个个悬挂的巨大冰舌,犹如大山的银须,这才是天池的最大的水源。<br/> 蓦地,记起了孟达公社78岁的马达吾迪所讲的故事:很久以前,孟达南山上原先也有个池子,山上也长满了森林。有一个老人做了个梦。他睡梦里看见来了一个白胡子老汉,向他借三头骡子。第二天他到圈里去看时,他的三头骡子果然浑身淌汗。过一晚,他又梦见那个老汉,向他道谢说,我搬了三天,把家园都搬到了山上,圈了三石三斗三升大的一块地。那里四面环山,林木茂盛,清秀极了,我很满意。要不是这里的林木光了,我也是不愿意离开。谢谢你借给我骡子!<br/> 撒拉人祖辈相传的这个故事,都说韩成沟南山上的“池子”,从一个口子里淌到了这里。实际上,却叙说着一个真理:由于山上的林木被人伐尽,存不住水。唯独天池的生态平衡没有破坏。<br/> 我环顾银镜似的天池,心潮随着连绵青山翠峰起伏。啊,美丽的孟达天池,林波湖光融为一体。风景壮观的孟达山林锦缎般秀丽。我想起一位生态学家讲过的一段话,他说:山岭、湖泊、乔木、灌丛、草本层以及栖息其中的动物是互相依存的。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困难,有时是不可逆转的。<br/> 缕缕金光,又刺破了天池湖面上升腾飘摇的紫气。我们连连回首,不忍离去。<br/> 美丽的天池,我们将世世代代,把你保护下去!

悼杨秀峰

第8版()<br/>专栏:<br/><br/> 悼杨秀峰<br/> 王东宁<br/> 战争岁月每关照,<br/> 建国时期诲语深。<br/> 常见康宁总志喜,<br/> 忽闻噩耗泪沾巾。<br/> 严谨平易音容在,<br/> 言传身教胜甘霖。<br/> 清风两袖拂云去,<br/> 后学当记做完人。

忆田汉

第8版()<br/>专栏:<br/><br/> 忆田汉<br/> 许姬传<br/> 绝艳惊才五彩虹,<br/> 文坛卓荦早称雄。<br/> 一生直道遭残谤,<br/> 四害横行似狡虫。<br/> 峰回路转冤终白,<br/> 笔健心红志更忠。<br/> 累累遗篇皆碧血,<br/> 行看洒向百花丛。

三访海南

第8版()<br/>专栏:<br/><br/> 三访海南<br/> 关山月<br/> 游鼓岭遇雨<br/> 文昌多胜境,<br/> 雨后鼓山游。<br/> 车走披荆路,<br/> 笔图东咀沟;①<br/> 惊涛奔万马,<br/> 顽石顶千牛。<br/> 雷电声光急,<br/> 风驰返龙楼。②<br/> 万宁赴三亚<br/> 晨起攀登东山岭,<br/> 午休再赶鹿回头。<br/> 贪看车外猎奇景,<br/> 醉我胶林绿海游。<br/> 重访鹿回头<br/> 十年阔别鹿回头,<br/> 再度天涯海角游。<br/> 白鹭飞鸥曾结识,<br/> 莫讥画叟鬓杪秋。<br/> 尖峰岭山麓晨起拾稿<br/> 尖峰岭麓出泉清,<br/> 小鸟啁啾伴涧鸣;<br/> 村女溪边欢濯曲,<br/> 学童窗下朗书声;<br/> 热林郁郁碧如海,<br/> 流水潺潺洁似冰;<br/> 处处秋光添画意,<br/> 更撩墨客苦吟情。<br/> 过自治州口占<br/> 通什变天堂,<br/> 风情不一般。<br/> 郊东太平瀑,<br/> 城里南圣江;③<br/> 傍岸喧宵市,<br/> 沿河入画廊;<br/> 浮光掠影过,<br/> 造化师无方。<br/> 华侨农场胶林赞<br/> 行程最后抵兴隆,<br/> 再醉橡胶林海中;<br/> 画叟贪游意未足,<br/> 俯看绿浪接晴空。注:①渔港名<br/> ②原公社所在地<br/> ③江河名

《月亮与火塘》序

第8版()<br/>专栏:<br/><br/> 《月亮与火塘》序<br/> 艾芜<br/> 我在1962年春天到过西双版纳,观光将近两月。在澜沧江上坐过木船,到过橄榄坝;又由此骑马沿江而下,到了六乡布朗人的寨子。澜沧江清澈的碧波和两岸茂密浓绿的杂树和竹子,以及从五乡到小勐仑的热带原始森林,都有极其美好的印象。橄榄坝夜晚椰荫中傣族人的歌声和勐卜大寨(由六乡去约一天的山路)明月下僾尼人的舞蹈,都使人得到欢悦的欣赏。但因隔了二十年后,虽然没有忘记,到底还是被巨大的狂风暴雨压到记忆的深处,没有条件再现出来。今天读余德庄同志的散文集《月亮与火塘》,仿佛又到了西双版纳,感到亲切愉快。作者十九岁高中毕业,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到边疆去,支援发展农垦事业,一直在西双版纳度过六年。橡胶园里当过农垦战士、建筑工人、测绘员,连队上搞过宣传报道,农场政治处做过油印小报的编辑……并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写诗、写散文、写小说,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余德庄同志确是深入了生活,在写作上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这主要还在他热爱生活、热爱各族人民、热爱风物佳丽的祖国,所以不只动之于心,感之于情,而且要用笔一一绘画出来。再加上余德庄同志对西双版纳的山川景色、各族人民的生活观察入微,描写细致,作品洋溢着诗情画意,使人读了得到享受,受到鼓舞。<br/> 西双版纳那里,正如作者自己谈的,有着美不胜收的山川景物,多如繁星的民间传说,是个文学的宝藏,待人大力开发,尽情描绘。我希望余德庄同志,再多写有关西双版纳的作品。读者读了这本集子,也会有这个心愿的。<br/> (注:此书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把自己摆进去”

第8版()<br/>专栏:群言录<br/><br/> “把自己摆进去”<br/> 心永<br/> 禹闻善言则拜。前几天读报,看到有位同志说,在整党学习中,“要把自己摆进去”。此所谓善言也,因为它正好说到整党学习的点子上。延安整风运动取得伟大胜利,就是因为绝大多数同志怀抱着对革命的忠诚,真心实意地把自己摆进去了。可是过去若干年中,有人一听到“运动又来了”,只准备整人;有的人则等着挨整。前者是压根儿不把自己摆进去,后者不是出于自愿,被推推搡搡“摆进去”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摆进去。<br/> 今天,准备整人和等着挨整的人大概不多了,可也不能说没有。听说某单位有位同志,已在扬言对某个不肯和他“合作”的同志,要如何如何。这就很有点整人的味道。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生活逐渐健全起来了,个人说了算毕竟不符合党规党法。一方专门整人,一方等着挨整,你磨你的矛,我修我的盾,彼此思想不一致,那也不是正常的现象。当然,这里有一个是非界限必须弄清楚:不能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叫做整人;犯有错误受批评的不能叫做挨整。确实有些同志,睚眦之怨必报,而党和国家兴亡系之的原则大事,倒不当一回事。认真批评一下,便大呼“整人”,老虎和小猫的屁股同样摸不得。究其原因,也就是没有把自己摆进去。<br/> 积极参加整党,严格剖析自己,勇于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进行认真的、深刻的自我批评,并且勇于对其他同志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既严格,又诚恳,“把自己摆进去”,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也是整风不走过场的关键之一。

借守则

第8版()<br/>专栏:<br/><br/> 借守则<br/> 普天之下,有借钱的,有借物的,还没有听说过借守则的。<br/> 一天,碰到一个过去的老同事,手里拿着卷图画纸,问他干什么去来,他说:“××局的精神文明守则订得挺好,借来用用!”问他怎个用法?他倒也爽直:“改头而不换面,就变成我们的了!”<br/> 这种“聪明办法”不禁使人怀疑。人家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虚心拜师求教,是应该受到称赞的。可“改头而不换面”地照搬人家的守则,怕是成不了“则”,也难让人去“守”。充其量,不过是黑字白纸,装点门面而已!<br/> 我想起了前些年的“放空炮”,那就是什么事来了,大家就跟着表个态,做做样子,走过场,谁也不去干点扎扎实实的工作。但今天提倡精神文明,决不该重蹈覆辙?<br/> 兰楠

“小牛学耕”

第8版()<br/>专栏:<br/><br/> “小牛学耕”<br/> 有一幅《小牛学耕》的漫画,画的中间是一头小牛,小牛的前面是个肩扛犁杖的农夫,正牵着缰绳奋力向前拉;后面是个戴着眼镜的老者两手攥着牛尾往后拽。老者认为:“不会耕田,怎能下田?”农夫则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br/> 小牛学耕如此,对青年人的培养和使用又何尝不是这样?诚然,年轻人由于阅历、年龄等方面的原因,同那些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比起来,是嫩一些,经验是要少一些。然而,唯其“嫩”,才更有生气,更有希望;况且经验还不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吗?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不准孩子学步,“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这于那些对青年人办事不放心,甚至看不起、排斥青年人的人,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吗? 迟秀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