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国际舆论强烈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
指出苏联侵略军已陷于游击战争泥潭之中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27日在布鲁塞尔总部发表一项声明,强烈要求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
声明说,今年12月27日是苏联军事干涉阿富汗四周年。欧洲共同体十国对苏军继续占领和破坏阿富汗这个传统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独立表示深为关切。
声明强调,苏军撤出阿富汗是任何持久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关键。
声明最后表示,欧洲共同体十国准备支持任何有助于持久地、有原则地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建设性倡议,也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努力。
据新华社波恩12月26日电 联邦德国外交部长根舍今天就苏联入侵阿富汗四周年代表联邦政府发表谈话,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根舍表示,联邦德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阿富汗人民实现独立和自决的要求,并为减轻阿富汗难民的苦难作出最大的努力。
据新华社波恩12月25日电 据德新社报道,联邦德国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今天就苏联入侵阿富汗四周年要求苏联立即结束对阿富汗的“残酷无情的战争”。
据新华社曼谷12月27日电 《曼谷邮报》今天在一篇评论中指出,四年来,苏联侵略军已陷入阿富汗游击战争的泥潭之中,它既不能消灭抵抗力量,也不能彻底在阿富汗建立霸权。
评论说,“苏联对付6万名阿富汗游击队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取得进展。而阿富汗游击队却炸毁喀布尔市以南的苏军弹药库,摧毁了苏军几百辆军车,切断了苏军的通讯联络。”这一些行动牵制了苏军,迫使他们不得不只能忙于保卫他们的军事设施和供给线,从而使他们更易受到攻击。
评论还说,越来越多的阿富汗抵抗组织已经联合起来,为反对苏联的军事占领采取一致的军事行动。评论说,即使苏联再派更多军队,他们也无法达到完全称霸阿富汗的目的。
评论说,俄国人绝不会自愿撤出阿富汗。因此,抵抗运动还要长期持续下去。
据新华社东京12月27日电 此间报纸今天在关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四周年的报道中,认为苏联在阿富汗已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朝日新闻》记者自新德里报道,在阿富汗人民的抗击下,苏联的地面部队出击显著减少,多半利用武装直升飞机和战斗机从空中发动对地面的攻击,有时则进行报复性的狂轰滥炸。据西方军事人士估计,苏联从入侵阿富汗以来已损失了8,000至15,000名官兵。目前苏军士气低落。国际反应对苏联也越来越不利。苏联遭受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自新德里报道,目前,苏军和阿富汗游击队之间正在继续进行激烈的战斗。苏联军队占据主要城市,而阿富汗游击队控制着地方的格局至今未发生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着阿富汗的实力较量正在日益加剧。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游击队入冬以来取得新战果
新华社伊斯兰堡12月26日电 据阿富汗抵抗组织人士今天在这里说,入冬以来,阿富汗抵抗力量在各省继续打击苏联军队和卡尔迈勒军队,使敌人遭到更多的伤亡和物资损失。
阿富汗游击队在首都喀布尔周围向敌人频频发起攻势。11月6日晚到7日,游击队在喀布尔的达鲁拉曼用火箭袭击苏军,打死打伤敌人42名。11月21日和23日,游击队袭击了喀布尔市中心的卡尔迈勒政权的国防部大楼,打死苏军和卡尔迈勒军20人。12月中旬,阿富汗傀儡政权的情报局监察署署长艾哈迈德·巴尔库德尔在喀布尔被游击队击毙。
11月底至12月初游击队挫败了配备有坦克和火箭的数千苏军对喀布尔以北肖马里地区的一系列进攻,生俘苏军20多人,击落3架直升飞机,击毁一批坦克和装甲车。
11月15日,游击队在坎大哈省的帕斯穆尔地区击落敌人两架米格飞机和一架武装直升飞机。
12月22日,游击队在帕克蒂亚省乌尔贡地区击落两架武装直升飞机。
游击队还在其它一些省积极地打击敌人。12月20日,游击队在离楠格哈尔省省城贾拉拉巴德50公里的公路沿线袭击了一个敌军哨所,俘虏3名敌军,两天后,游击队又在公路附近歼灭12名敌军。
11月底,游击队在巴格兰省抓获了2名苏联士兵。12月13日,游击队成功地袭击了加尔盖地方伪政府,打死一名区长,缴获了一批武器。
英勇善战的阿富汗游击小分队。


第6版()
专栏:

阿圣战者自由之声电台开始用短波播音
新华社伊斯兰堡12月26日电 据阿富汗新闻和文献中心今天发表的一份新闻公报说,阿富汗圣战者自由之声电台在12月25日——苏军入侵阿富汗四周年前夕第一次开始用短波播音。
这家电台在每晚当地时间8点至8点30分广播。采用短波播音以后,广播覆盖面有所扩大。


第6版()
专栏:

四百名巴勒斯坦战士经也门抵达巴格达
阿拉法特说巴勒斯坦运动处于新道路的起点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巴格达消息:从特里波利撤出的巴勒斯坦战士中又有约400人昨晚抵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批战士在机场受到伊拉克和巴解组织官员的欢迎。
这些战士是在昨天上午随同阿拉法特抵达也门后转程前往巴格达的。在这之前,已有四百多名离开特里波利的巴勒斯坦战士于12月21日从塞浦路斯飞抵巴格达。据一位巴解组织的官员说,这些战士将在伊拉克接受军事训练。
本报讯 据报道,巴解主席阿拉法特26日乘希腊船只抵达也门后对记者说,虽然他上周出人意料地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进行了会谈,但是他并没有要在埃及建立一个活动基地的计划。
他同时表示,他和穆巴拉克总统的会谈是巴勒斯坦运动的一个转折点,这项运动现在正处于一条新道路的起点。不过他说,前途将如何演变现在还很难看出来。
据新华社突尼斯12月26日电 据突尼斯非洲通讯社今晚报道,突尼斯总统夫人瓦西拉·布尔吉巴打电报给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祝贺他和其他从黎巴嫩北部特里波利撤出的巴解战士安全到达目的地。
电报说:“在您所领导的一切战斗中,我们都将站在你们一边,直到巴勒斯坦人民最终取得胜利为止”。
一批巴勒斯坦战士26日上午抵达阿尔及尔港。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
专栏:

《民主朝鲜》和印中友协德里分会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新华社平壤12月27日电 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今天发表编辑部文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九十周年。
文章说:“毛泽东同志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进行了斗争,建树了宝贵的业绩。”
文章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党、军队和人民开展了英勇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短期内把中国转变为具有坚实经济力量和强大国防力量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开拓了民族繁荣的新时代。
文章指出,今天,中国人民,正在继承着毛泽东同志所开创的革命事业,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建设成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着有力的斗争,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文章说,毛泽东同志是朝鲜人民的亲密朋友。他很早就同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为加强和发展朝中友谊奠定了基础。他把朝鲜人民的革命斗争视为中国人民自己的斗争,教导并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支持和援助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
文章说,由金日成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亲自培育的朝中友谊之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朝鲜人民今后仍将同兄弟的中国人民紧紧地携起手来,并肩前进。
新华社新德里12月27日电 印度—中国友好协会德里分会26日晚举行纪念会,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九十周年。
出席纪念会的有印中友协德里分会主席拉格帕特莱和印中友协秘书长马利克等人。
拉格帕特莱在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主席对中国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他说,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他还谈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说他在几次访华期间亲眼目睹了这些成就。
在会上发言的其他人赞扬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斗争中的功绩,并谈到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进步。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员也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迈出了困难的第一步
本报记者 孙东民
12月27日,受命组织新内阁的中曾根首相,在皇宫完成了正式的任命和认证手续。第二次中曾根内阁的组成,比人们预想的要快。舆论认为,中曾根新内阁从“举党体制”开始,迈出了困难的第一步。
中曾根首相27日在新内阁成立后首次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他认为新内阁的特点是首次入阁的新人增多,平均年龄比上届内阁年轻3.3岁,是一个“清新的工作务实内阁”;其次是各派的实力人物进入内阁,实现了“举党体制”。从内阁成员看,在22名内阁成员中,首次入阁的有12人;各派系入阁的人数,基本上是按派系的大小进行分配的;被称为“新一代领导人”的安倍外相(福田派)、竹下藏相(田中派)等得以继续留任。从自民党执行部人事看,铃木、田中、福田派各有一名参加领导班子,在中曾根(总裁)的领导下,组成中曾根派、田中派、福田派为中心的新体制。
第二次中曾根内阁的重要特点,是新自由俱乐部代表田川诚一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入阁。从自民党1955年成立并开始执掌权柄以来。其它政党成员入阁这是第一次。从新自由俱乐部来说,在只拥有少数议员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自己的政策主张,希望进入内阁发挥作用;对自民党来说,在众院的议席勉强超过半数的情况下如果单独执政,众院18个委员会中14个委员会不占多数,而通过与新自由俱乐部结成“统一会派”,包括最重要的预算委员会在内,在15个委员会则可占据多数,取得了实际上的稳定多数,以保证国会审议顺利通过。因而与新自由俱乐部合作,是自民党在议席减少的情况下采取的“次善之策”。
据报道,中曾根首相以比较快的速度完成组阁,财界人士对此持欢迎态度。经济界人士认为,中曾根在大选后以“党总裁声明”的形式就政治伦理等问题划出明确的界线,避免了自民党的混乱;自民党与新自由俱乐部在国会内联合,“增加了对国会运营的安全感”。中曾根内阁成立以后东京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上涨,反映了对日本经济今后的发展抱有期望。另外,中曾根首相在2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新内阁的对外政策不变。安倍外相表示日本的外交今后仍以日美关系为基轴,推进和平外交,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促进裁军等,“加大日本外交的幅度”。在防卫问题上,中曾根表示要恪守日美首脑会谈时关于增加军费的许诺,但要把明年度的防卫预算仍控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内。以上表明,新内阁仍然执行第一次中曾根内阁的内外政策。
人们认为,中曾根新内阁虽然基本上体现了“举党体制”,但其前景仍不能过于乐观。第一,从自民党内部来说,中曾根新阁的人事安排虽然照顾到了自民党内各派力量的均衡,但党内矛盾并未根本消除。党内曾酝酿设立副总裁和副总理,并由激烈批评中曾根的河本担任副总理。最后,河本只任国务大臣、经济企划厅长官。重要的是,中曾根声称要排除田中前首相对自民党的政治影响,但维持政权仍离不开田中派的协助。在“政治伦理”以及自民党的派系消长变化中,无论哪个派系带头发难,都可能影响到中曾根政权的根基。第二,在与其它在野党的关系方面,虽然通过与新自由俱乐部联合,在国会取得“实质上的稳定多数”,但毕竟比大选前的议席有明显减少,今后在国会审议中如何与在野党对话,取得在野党的谅解,是政局是否安定的关键;第三,在减税问题上,100多万亿日元的财政赤字,难以解决的财政来源,仍然是实施减税的巨大障碍。编制明年度的财政预算迫在眉睫,明年度的预算案是否能够顺利通过,是对中曾根新内阁的严重考验。第四,在日美关系方面,日本巨大的贸易盈余,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等贸易摩擦,今后将变得更加突出。如何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平衡,平息美国的不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外交课题。去年11月26日建立的第一次中曾根内阁在国际风云激荡中走完了一年零一个月的路,现在第二次中曾根内阁又在内政剧烈变动中起步。今后日本政局如何发展,引人注目。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路透社记者谈阿富汗四年来反侵略战争
阿富汗游击队的经验多起来了,迫使俄国人一年来采取较为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但仍不能把苏联部队赶出去
路透社12月16日发出该社记者赫尼根写的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阿富汗游击队的战争就要进入第五年。他们的军事经验越来越多,迫使俄国人在过去一年采取一种较为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但是仍不能把苏联部队赶出他们的国家。
莫斯科没有表示出要撤走它10.5万名部队的迹象。莫斯科到1月月中与阿富汗人作战的时间就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纳粹作战的时间更长了。
驻扎在巴基斯坦白沙瓦这个大致设防的边境城市的阿富汗游击队组织和从伊斯兰堡注视着战况的西方外交官们说,由于俄国人在空中拥有优势以及抵抗战线苦于不团结,俄国人仍在军事上占上风。
游击队在击落低空飞行的战斗机和装备着重型“达希卡”机枪的武装直升飞机方面正取得更好的效果。他们最近开始使用导弹,到目前为止至少打下一架直升飞机,而且迫使苏联飞行员飞得更高了。
在过去一年里,北部和东部阿富汗的敌对的游击队组织已开始协同作战,他们协力攻击苏联的基地和护送队,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安全供应线。
一位西方外交官又说:“圣战者在找出城市里敏感的目标方面正取得更好的效果,并正迫使俄国人处于守势。”
俄国人部队在数量上以2.5比1超过了实力枯竭的阿富汗政府军。他们依靠对村庄进行空袭和炮击来回击游击队的行动,同时,正更多地转向渗透活动,造谣和出钱搞谋杀活动,企图瓦解抵抗运动。
游击队组织在与苏联交界的几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北部省份出现,反映出双方都已改变了战术。
30岁的马苏德司令在喀布尔以北潘杰希尔谷地大本营击退了苏军6次进攻。他去年说服了大多数北方抵抗军队的司令携起手来,在反对俄国人的斗争中协同作战。他的战略与游击队早先在同苏联支持的卡尔迈勒政府进行战斗时所采用的不是固定合作的“圣战”战略大不相同。
今年夏天抵抗部队在阿富汗东部地区采取的战术是比较成功的。当时,对立的派别团结起来围困了三个战略城镇。这些城镇控制着从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腹地的补给线。首先,游击队摧毁了阿富汗的精锐部队第三十八突击旅。该部队是5月份被派遣来打算把游击队赶出离巴基斯坦边界不远的乌尔贡地区的。接着,这四个组织已经慢慢地推进到乌尔贡和霍斯特(只有一些要塞仍在政府手中)附近准备攻城,并已攻占第三座城市——贾吉。
从去年的苏联军队出兵阿富汗周年纪念日开始,圣战者在袭击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方面,挑选能力更强了,胆子也更大了。当时,以白沙瓦为基地的游击队向喀布尔连续强烈地发动了袭击并使喀布尔的电力供应中断了好几个星期。
由于最近几个月采取了特别安全措施,喀布尔较前安全,许多党干部已把他们的家属从危险比较大的省份撤到喀布尔来。但是,据报道,政府对一些城市,如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西部的赫拉特和南部的坎大哈等的控制是软弱无力的。
卡尔迈勒政府高级官员中,很少有人冒着风险到各省去(确实有几个人遭到游击队的袭击)。9月份,卡尔迈勒在喀布尔街上散步,成了一件罕有的新闻,政府控制的宣传工具好几天一直把这件事作为要闻报道。旗帜派和人民派之间继续发生争执、斗殴、甚至动枪事件,卡尔迈勒的旗帜派亲莫斯科的立场十分顽固,它占据着党和政府内大部分要职,但人民派人数较多。
目前,政府征兵的年龄已从19岁到40岁,并延长士兵的3年服役期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加紧征兵的结果使喀布尔对东部城市霍斯特和乌尔贡等的控制几乎完全失灵,这些城市历来是人民派军队干部的据点。
政府决定征召地方的部族人入伍,结果使其中许多人开了小差,离开了他们在军队担任的职务,有的投奔了圣战者,有的逃往巴基斯坦。在政府做出这一决定以前,这些部族人一直是免服兵役的,而且,为了阻止游击队穿过他们居住的地方,过去一直是给他们大笔金钱的。


第6版()
专栏:

意总统说应撤回驻黎部队
据新华社罗马12月24日电 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昨天在总统府会见记者时说,驻黎巴嫩的意大利维持和平部队“应当撤回”。
他说,在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及其战士撤离之后,意大利部队驻在黎巴嫩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他说,同意大利相比,美国在那个地区有明确的利益。
他指出,美国人驻在黎巴嫩“是为了保卫以色列,而不是保卫和平,他们用成吨的炸弹轰炸黎巴嫩”。
他说,现在,意大利“有可能被卷入一场与它不相干的战争之中”。
他说:“我们的士兵为什么要去送死呢?”“因此,意大利分遣队应当撤回。”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丁香之岛繁花开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桑给巴尔一直以“丁香之岛”名扬天下。多少年来,丁香几乎是桑给巴尔经济的唯一支柱,占外汇收入的90%以上,反映了它经济的畸形发展。可喜的是,“国民经济多样化”政策实施以来,桑给巴尔经济正在改变丁香“一花独放”的局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听朋友说,小豆蔻被政府列为仅次于丁香的第二大经济作物。于是,我们决定首先去西方省参观全岛最大的小豆蔻苗圃。小豆蔻是一种多年生香料作物,目前一吨价值1.2万美元,比丁香还高出三分之一。桑给巴尔1977年开始试种,现有400公顷,计划五年内扩大到5,800公顷。看来用不了多久,小豆蔻将成为桑给巴尔的一棵摇钱树。
桑给巴尔1977年从国外引种的橡胶树,目前已种植3,000多公顷。几年来,大多数橡胶树都长得枝繁叶茂,有的直径已达50厘米,今年就可以产胶。政府准备筹建一个小型炼胶厂。它将给桑给巴尔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桑给巴尔共有500多万棵椰树。然而,积年累月,大批椰树品种已经退化。几年前,政府就着手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对椰树进行更新。我们在塞勒姆矮杆椰子试种场参观时,主人说,“这个品种有两大优点,一是成长快,两年就开始结果,而一般的椰树要五、六年。二是果大汁甜,果肉含油量高。”该场现种植矮杆椰树45公顷,每公顷205棵,每棵一年可结果200个。如果推广工作顺利,五、六年时间,全岛椰树更新工作可以大体完成。
近几年,桑给巴尔水稻生产成绩也比较显著。1978年稻谷总产量不到6,000吨,这两年已达2.2万到2.5万吨。
桑给巴尔人民为实现“经济多样化”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全岛最大的农业试验农场里,数以百计的农业工人和科研工作者正在为改良丁香、水果和农作物品种进行巨大的努力。他们培育的木薯每公顷达20多吨,高出正常产量三倍多。他们从世界各地引种225个牧草品种,经过各种“适应性试验”,已培育出适应该岛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
在桑给巴尔市东南部,有一个1977年开办的由10多个小工厂组成的联合体,人们称之为小工业区。记者在那里采访后感到,象坦桑尼亚这样经济实力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兴办小型工业收效快,对国计民生好处较大。
我们首先访问油漆厂。这个小厂于1982年开工,有21名工人,目前年产20多种不同颜色和用途的油漆、涂料共700多吨,除满足桑给巴尔需要外,还有相当部分销往坦桑大陆。铝制品厂有36个工人,生产多种尺寸的锅、碗、盆、勺和饭盒等24个品种。产品除满足桑给巴尔外,还可有少量出口。
在哒哒的机器声中,我们走进了缝纫厂。100多名青年工人,有的在埋头缝制衬衣,有的在专心赶作学生校服,紧张繁忙。此厂开办于1981年。两年多来,工人们经过认真学习、实践,现在都能胜任工作,每年可加工衣服约6万件。16名工人正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剪裁连衣裙和西装的技术。他们将成为桑岛受过严格训练的第一代裁缝和服装工业的中坚力量。
小工业区内还有一家有着8台机床的机修厂。它的任务是直接为小工业区各工厂服务。工厂所需的一般零配件由它代为加工。工厂机器出了毛病,它负责修理。在主人的热心安排下,我们还看了电器开关、椰子油加工、铁器家具等工厂。在参观过程中,记者还看到,在这个占地面积达21英亩的工业区内,几条道路在同时修筑,一个用椰子油作原料的黄油厂刚刚破土动工。对此,工业部官员作了概略的解释:桑给巴尔政府的工业政策是优先发展小型工业。因为小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规模小,技术要求不高,便于管理。在今天的桑给巴尔,经过人民多年的辛勤劳动,“国民经济多样化”已开始见效。(附图片)
  苗圃培育的矮杆椰子苗正待运到各地种植。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