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从毛主席书斋中看到的
张贻玖
到过中南海毛主席故居参观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位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生活起居极为简朴,他的最大“财富”是书籍。
在松柏葱茏的四合院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摆满了书。从颐年堂院中的东门拐进去,第一个房间就是毛主席的存书处,并排两列36个大书橱,装满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线装古籍,中外的哲、经、史、文学、艺术、科技、报刊等各类图书。西厢房是毛主席的书房,南、北、西三面是紧挨着的玻璃书橱,东窗下有一张单人沙发和一个小茶几,据说毛主席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时,常常一个人在这里静静地读书,思考问题。北房本来是毛主席的起居室和卧室,可是靠西的一大间也全被书占据了。中间的起居室,除了一张饭桌外,靠西靠北的两面放着五个大书架,摆满了毛主席经常要读的马、恩、列、斯的全集、选集和单行本,以及线装的二十四史和其他的各种书籍;排成半圆形的四个单人沙发前面的小圆桌上,放着《徐悲鸿的彩墨画》、《宋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及一些杂志。进入卧室,靠东并立着两个大的玻璃书橱,装满了毛主席最喜欢读的《鲁迅全集》,唐、宋、元、明、清诗别裁,梁启超著《中国近百年学术史》及其他历史的、学术的著作等等。两张桌子上摊放着各种报刊杂志,以及英文字典、地图等工具书。就连毛主席睡觉的床上也被书占去了一半。从毛主席这种生活布局中,不难看到他老人家在身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争分夺秒地在工余、饭后、睡前伏案披览,秉灯夜读的感人形象。
毛主席读过哪些书?读过多少书?据初步掌握的材料表明,在毛主席的书房里,明显地留有毛主席批注和笔迹的书,可以装七八个书橱。毛主席刻苦地攻读过大量马、恩、列、斯原著。早在延安时,他就用心读过《资本论》,1953年、1956年再版,1968年大字本印出,他先后选读过若干篇章。《共产党宣言》,他从1920年第一次读,一直到逝世之前不知读过多少遍,临终前的身边还放着这本书。几十年来,他不仅阅读马、恩、列、斯全集、选集、专题文集、单行本,而且阅读过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文学、史学等专著。1958年至1961年期间,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毛主席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曾阅读过多遍,光批注的本子现存的就有三种。毛主席对哲学方面的著作有过更为深刻的钻研。毛主席广泛涉猎过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一部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的线装二十四史,是一部有850册的巨著,从书上勾划、圈点、批注的笔迹看,他曾从头到尾读过。《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社会》等以及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都留下他阅读过的手泽。毛主席酷爱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多种版本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李白、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中,都留下他在不同时期、反复多次圈阅过的笔迹。他还阅读各种诗话、音韵、词律等方面的书籍。六十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前,他已是年在古稀上下的老人,但仍然精力充沛地大量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报刊书籍。板田昌一关于基本粒子学说的论著,他精心阅读后,密密地划着一道道直线、曲线。1962年《中国妇女》上刊登过一篇女文艺工作者的文章,他在标题上划了三个圈,在标题下划了曲线,在作者名字下划着直线,还作了批注。
毛主席批注过的书,书的封面和扉页的目录上划着很多圈,这是六十年代以来他每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所作的标记。其实有些书毛主席何止读过四五遍,在延安的时候,他自己就曾对人说过:“联共党史是本好书,我已读了十遍。”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他也读过十遍。“三复五温”是他一贯提倡的读书方法。有的书,整页整页的被他用红蓝铅笔、铅笔、毛笔等划满了直线、曲线,又圈又点,红、蓝、黑交错,一片密密麻麻,这是他反复阅读作下的记号。看到这些,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毛主席把整个身心沉浸在书中的专注情景。
从毛主席所作的批注上,可以看到他在读书时和作者在感情上的交流。每当他读到好的诗句、重要的论点时,除了用重重的笔迹勾划圈点外,还在书眉处写上:“好”,“对”,“有理”,“说得很对”等等。当他和作者有不同看法时,便写上“此例不甚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可疑”……。这些批注,有赞赏,有反对,也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作为读者的毛主席是和作者心心相通的。1964年,毛主席曾谈到读书“要钻进去,深入角色,再爬出来”,从批注上看,这确是他宝贵的经验之谈。
毛主席读书勤于动笔,有的书批注多达一万二三千字。内容有对原著观点的引伸和批判,有对作者的评论,有读后的心得和感情的抒发。如毛主席在读《唐初四杰集》中王勃写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时,写了一段一千多字的批注,他不仅称赞王勃文学才华和知识渊博,还从王勃这个人谈起,重申他有关世界的发展要靠青年的论断,抒发了他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革命深情!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全党都来继承和学习他为革命刻苦攻读、锲而不舍的精神,这将会变成四化建设中多么巨大的力量啊!(附图片)
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卧室 新华社供稿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黄河儿女(中国画)
陈忠志画 程光锐诗
看见了吗?对岸那片土地,
那片凝聚着血泪的土地;
听见了吗?人们正在呼唤:
——你在哪里?黄河的儿女!
我们的队伍,要跨过去!
跨过这奔腾咆哮的黄河水,
带着解放的军号,沸腾的热血,
去催发金色的黎明,绿色的生机。


第8版()
专栏:

辛勤的探索
——《四渡赤水》从剧本到影片随想
王影
《四渡赤水》,从剧本到影片,经历了9个冬春。艰难岁月累结的丰硕果实,却引起我们无限深情的回忆。记得,几位作家,为了再现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宏伟画卷,为了在银幕上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他们满怀激情,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深入云贵川体验生活70余天,采访了近20个县、市,远征在赤水河两岸的崇山峻岭。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所走过的山山水水,几乎遍布他们的足迹。
四渡赤水之战,是革命先辈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真实地再现历史面貌,塑造有名有姓的领袖人物,使之性格迥异,特别是表现四十年前的毛泽东的形象,是作家们探索与思考的重要关键。本片艺术顾问郭化若同志,在谈起这段亲身经历过的历史时曾说过: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平生得意之笔。编写好这部历史巨著,要有勇气去驾驭复杂的矛盾斗争,对史料要作分析、提炼和概括。他的这些话鼓舞着作家们要趁毛主席健在,将四渡赤水搬上银幕。谁知,正当紧张赶写电影剧本时,毛主席和我们永别了。
今天,当我们纪念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共同的夙愿终于实现——《四渡赤水》搬上银幕。影片气势磅礴、宏伟壮丽,不愧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及容量的力作。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损失。当革命处在危急关头,影片含蓄地描写毛主席回到领导岗位,以高瞻远瞩、纵观全局的科学部署,挥师北上,实现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影片不回避表现国民党调集40余万重兵,向我3万红军围追堵截,妄图使红军走石达开全军覆没之路。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暂缓过江,凭借赤水河流域广大地区作为活动舞台,率领3万红军穿插敌人重兵之间,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为表达四渡赤水河每一渡的特色和史实,剧作者和导演,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探索,取得了成功。
影片在反映红军四渡赤水重大历史事件时,没有故作惊人之笔,把领袖人物神化,而是通过艺术情节,描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伟大战略思想,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描写领袖人物在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和红军战士同命运共呼吸:扎西除夕风雪夜,毛主席派刘伯承同志给红军战士送稻草“寸草遮丈风”的动人情景,感人肺腑。


第8版()
专栏:

“金小丑”来到中国
本报记者 易凯
一个穿着过膝的燕尾服,系着漂亮的大领结,浑身镀金的小丑仰面哈哈大笑——这件充满着机警和幽默的艺术品,就是国际杂技界瞩目的“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首奖——“金小丑”奖。
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小国摩纳哥,不仅是旅游胜地、“邮票王国”,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杂技之城。从一九七四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摩纳哥杂技比赛,已成为国际杂技界少数几个竞争激烈、水平高超的大赛之一。“金小丑”越来越成为当代杂技英豪争夺的主要目标。
今年十二月八日,第九届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拉开了战幕。为了夺取“金小丑”,苏、法、匈、意、保、丹、挪、联邦德国等十四国派出一百二十多名优秀演员和三十七个优秀节目参加比赛。我国也派出了武汉杂技团十五岁女演员李莉萍的《顶碗》和大连杂技团崔凤云、张桂香、李义世的《水流星》两个节目。
三天时间过去了,由于受场地的限制,我国的《水流星》演员未能表演出最高水平,只获得二百八十五分(满分三百二十分),暂居第六。而苏联的《手技》却以其编排的巧妙,动作的娴熟和高难度,获得二百九十六分,暂居首位。夺取“金小丑”的希望,全在十五岁的小演员李莉萍的身上了。
“我来这里就是要拿金奖的”,小李默默瞧了她的老师、领队夏菊花一眼,沉着地走上台来。她所表演的《顶碗》是我国杂技传统的节目,二十多年前,夏菊花就是以这个节目夺取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的金奖。现在,小李不仅继承了夏老师典雅、清秀的表演风格,而且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只见她,时而金鸡独立,时而轻展猿臂,时而俯身探海,时而绞柱倒立。那一摞青瓷花碗,似乎和她的身体连为一体,无论怎么转体滚翻,它们总是纹丝不动……人们感叹着,惊讶着,赞誉着,掌声此起彼伏。李莉萍精采的表演,技惊四座,芳冠群花,获得了三百一十七分,八个评委中有七个给她打了满分。当本届杂技比赛评委会主席、摩纳哥大公兰尼埃三世亲王亲手将本届大赛唯一的金奖“金小丑”奖给小李时,这位年轻的姑娘望着小丑那滑稽的模样,竟咯咯笑出声来。
“金小丑”首次来到中国,这是年轻的中国杂技演员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取得的最高荣誉。让我们祝愿他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吧!


第8版()
专栏:

元旦上映的新影片
在1984年到来之际,全国城乡将陆续上映一批新影片。彩色故事片《大桥下面》(白沉、凌奇伟等编剧,白沉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描写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青年个体劳动者的生活、工作与爱情,歌颂了他们热爱祖国,为国分忧,自强不息的精神。影片在艺术上具有淡雅、含蓄、浑厚和以情动人的特色。
彩色故事片《西子姑娘》(房子、文新等编剧,陆建华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通过身有残疾的待业女青年潘洁梅自谋出路,开办花店,并培植成功菊花名种,为国争得荣誉的故事,启迪人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坎坷遭遇,要做生活中的强者,要依靠创造性的劳动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元旦上映的其他故事片有《我们的田野》、《蛇案》、《预备警官》、《一叶小舟》、《港湾不平静》、《熊猫历险记》;戏曲片有陇剧影片《万家春》、豫剧影片《樊梨花》、京剧影片《孙悟空大闹无底洞》;外国故事片有英国影片《铁面人》、法、意合拍影片《国家利益》。 (亦文)(附图片)
影片《大桥下面》剧照 中国电影发行公司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