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崇高的献身精神
——记湖南省石门县山区女教师覃申媛
覃申媛1952年从石门县简易师范毕业后,在山区教书三十一年。她走到哪里,哪里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有的孩子亲切地喊她“妈妈——老师”……
“这就是家”
1975年初,覃申媛从天平小学,调到蛟蛇溪小学。春节刚过,她就顶风冒雪,领着4个孩子,挑着行李,跋涉50多里路,赶来报到了。
石门县蛟蛇溪小学只有一个教师,要教一、二年级复式班。由于条件不好,外面的教师不愿意来,本大队又选不出合适的。学校办了两年,一直停停打打,25个学生先后退学了17个。校舍是一座矮小的木屋,三面没有了板壁,后边的山上还有一大片坟地。
看着眼前这情景,覃申媛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担子有多重。她知道,这里生产不发达,文化更落后。全大队400多口人,到1975年才有6个初中生。覃申媛是怀着满腔热情来的。生活艰苦,她不怕。她1952年从石门简易师范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在深山区当教师。她先后工作过的6所小学,都是艰苦的地方,其中有5所学校没有固定校舍,上学期借用这家的空房,下学期又搬入那家的堂屋,有一年竟搬了7次家。她爱人杨万福虽然也是本地的教师,但两人工作的单位总是相距很远,结婚二十多年,始终各居一方,没有一个“正式”的家。那年,覃申媛刚到天平小学时,教室在一座小木屋的吊楼上。她的住处就在吊楼的角落里,只能放下一张床。当时,她身边带着3个孩子,小的才两岁,4个人挤在这间难以抬步的小房里……
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孩子们又冷又饿。覃申媛拣来一点干柴,支起了锅,烧火做饭。接着,在紧靠板壁的一角,用一块破黑板挡了挡,打了一个地铺。夜里,她和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最小的孩子一个劲地叫着:“妈妈,我冷,我要回家。”
覃申媛抚摸着孩子,说:“听话,这就是家。”
第二天,覃申媛把孩子安顿了一下,就开始工作了。白天,她冒着寒风一担一担地往屋外挑碎瓦垃圾;晚上,她借着月光,走村串户动员孩子们上学。人们不知道她走了多少路程,只知不到一个月,她就磨破了好几双鞋子。
为了孩子们都能上学
蛟蛇溪小学按时开学了。全大队适龄儿童第一次全部入学,连七八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来了。覃申媛心里甜滋滋的,每天早晨都在门口迎接孩子们。
可是,没过多久,教室里出现了空位子。没来的孩子大都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山里人穷啊!在那“大批大斗”的年月,这里一个劳动力干一天还挣不回一斤煤油钱。覃申媛用自己的工资,给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交了学费。可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怎么办呢?搞勤工俭学!
蛟蛇溪小学当时没有生产基地。春天和夏天,覃申媛领着学生们采摘社员摘过的茶树;到了秋天,又去复收油茶子和桐果。有一天,她和学生采了300多斤茶叶,如不马上加工就会影响质量。学生回家以后,覃申媛不顾一天的疲劳,背着筐子,一趟一趟地把茶叶送到几里外的大队加工厂。送到最后一趟,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又下起了大雨。她的脚一滑,摔倒了,几十斤茶叶全撒了。她摸着黑,一点一点把茶叶拾起来,送到加工厂,又帮着师傅用水洗干净。等她回到学校的时候,夜已很深了。
单靠拾拣还不行,覃申媛又在学校旁边的山上开荒。她足足用了三十多天的早晚时间,一锄一锄地在风化岩山坡上刨出了5分地,种上了花生、黄豆和茶树。
她那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为学校开荒,100多人自愿来献工。有一位陈纯和老人,七十多岁了,接连几天和老伴一起,往返4里多路,帮着学校开荒。有人问他:“您身边无伢儿上学,这是为的哪一宗?”他反问道:“覃老师是外乡人,跑来吃苦受累,又是为的哪一宗?”
八年过去了,蛟蛇溪小学勤工俭学收入共达3,500多元。学生入学全部免收学费,连文具纸张也由学校包了下来。去年,又给全校30多名学生每人缝了校服。对升到外校读高年级的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还负责代交第一学期的学费。
为了孩子们都能上学,覃申媛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仅仅这八年,她就挖秃了两把锄头,背烂了六七只背篓。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由于不收学费,孩子们都上学了。可是,他们的学习基础太差了,几十个学生,没有一个人的语文和算术成绩能及格。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覃申媛多年的坚定信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潜心观察和揣摩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常常秉烛研究教材的每一段,每一句,一直到深夜。课堂上如何动静搭配,如何设计自动作业,她都要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她准备了4块小黑板,每天上课前都把作业和要教的生字、新词写好。她用山竹子给每个学生做一个计数器,又买了些纸板,给学生一人做一套生字卡片,还绘制了100多幅教学挂图。
学生的知识没过关,她就不放手。一个生字,一篇课文,一道算术题,记住了没有,理解了没有,会做了没有,都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例如,有的学生常将“鸟”和“乌”搞混,她就编首儿歌让他们念:“小鸟小鸟有眼睛,没有眼睛看不见。”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了。
覃申媛教育学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有一颗对每个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有个叫侯树兵的学生,原来在桐木大队小学读书。他小便失禁,常常一天尿四五次裤子。有的学生拿他当笑料,他索性不上学了。父母只好将他寄居祖母家,转到蛟蛇溪小学。
覃申媛每天给他换洗裤子,常常这条还没晾干,那条又尿湿了,她就拿自己孩子的裤子给他替换,还隔天送他到公社医院打一针,替他付药费。就这样,持续了三个月。感情和药物,治好了侯树兵的病。
有一次,侯树兵感冒发高烧,覃申媛买了红糖去看他。听说他想吃桔子,就叫在县城工作的大女儿捎来一袋。覃申媛坐在床边,一瓣一瓣地掰给他吃,一边亲切地问他:“甜不甜?”
“甜!”话刚出口,侯树兵一眶眼泪涌了出来,情不自禁地一头扑到老师的怀里,叫着:“妈妈——老师!”
覃申媛轻轻地抚摸着他,也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象这样的事,谁也记不清有多少了。蛟蛇溪小学的学生,几乎每人都可以讲几个覃申媛疼爱学生的故事。
郑孝刚、郑孝专、郑玉林三兄妹,母亲双目失明,下肢瘫痪,家里全靠父亲一个人操持,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本来不想让孩子念书,覃申媛多次家访,到底把三个孩子动员上了学。在学校里,她象母亲一样照顾他们,衣服破了,给他们补;头发脏了,给他们洗;还给他们各做了一件棉衣、一双棉鞋。兄妹三人在蛟蛇溪读完了二年级,都上了公社中心学校。
还有个叫张平的小同学,脚上冻疮溃烂,不能走路。覃申媛把他背到学校,住在自己家里,让他一边治病,一边上课。还特意找了个和他要好的同学来作伴,她每天都想办法做点好东西给他们吃。
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覃申媛和孩子们建立了真挚的感情。每年春节,孩子们都要到覃申媛家里去。家长们说:“俺伢儿宁愿不去外婆家,也要先给覃老师拜年。”有的学生在覃申媛家里住上十来天,舍不得回家。
工作是第一位的
1978年11月的一天,覃申媛正在上课,有人匆匆跑来送信儿:她丈夫老杨病危,要她赶快到医院去。老杨患冠心病,这些天一直住在三十多里路外的区医院。从来人的脸色和语气中,她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摸着黑,几乎一口气赶到了医院。
老杨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正在打点滴。
覃申媛坐在床边,望着丈夫那蜡黄的面容,心里象翻江倒海一般。结婚二十多年了,自己还没有认认真真地侍候过爱人一次呢!老杨几次住院,她为了不耽误工作,都没有在身边守护。她从心里感到对不起自己的丈夫。
为了覃申媛的事业,老杨作出了很大的牺牲。老杨祖宗三代当长工,论出身,论工作,入党、提干都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由于覃申媛的家庭出身不好,老杨跟着背了“黑锅”。然而,老杨一次也没有埋怨。二十多年间,夫妻从未吵过一次嘴。老杨默默地和她一起承受着精神上和工作上的压力。1971年以前,他俩的每月工资合起来还不满80元,却要赡养老小9口人,而且全家又分住在几个地方,生活的拮据是可以想象的。然而覃申媛却经常拿钱帮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老杨为了克服家庭困难,支持她的工作,把烟都戒掉了。
想到这些,覃申媛不禁痛哭失声。
医生把她找去了,悄悄地对她说:“老杨的病很重,危险期还没有过去,你最好在这守候几天。”
挨到天亮,老杨苏醒过来了。覃申媛赶忙拭去眼泪,轻轻地问道:“好点了吗?”
老杨用低微的声音说:“我差一点就不能和你作伴了。”
覃申媛呜咽着,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老杨又问她:“你来了,学生怎么办?”
丈夫病危,妻子守护在床前,是人之常情。可是,学校里只有覃申媛一个教师。她一离开,学生就得停课。
她望着丈夫,心里非常矛盾。
老杨理解她,吃力地说:“这里有医生,有孩子,你回去吧,回去吧……”
覃申媛默默地点点头。她踯躅了半天,含着眼泪安慰丈夫好好养病,又详细嘱咐了来护理的大女儿一番。然后,一步三回头,挪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医院。
这就是我们的教师啊!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个人的一切都可以贡献出来。
学校又响起上课的铃声。孩子们哪里知道,老师一夜没有睡觉,还来回赶了60多里山路,心里正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
那些日子,覃申媛常常在放学以后摸黑赶到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来上课,直到老杨出院,覃申媛没有耽误一天课。
她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
1980年元月的一天,覃申媛突然晕倒在讲台上。
她是累倒的。一个女同志,一人一校,教两个年级,四五门功课,早晨起来要为孩子们准备茶水,中午要给孩子们热饭热菜,晚上要备课、批改作业,有时还要辅导幼儿班的教师,帮助大队夜校的老师备课。遇到雨雪天,还要爬山过涧接送学生。还有家访,勤工俭学,个人和孩子的生活,等等。一天到晚,她有多少事要做啊!况且,她患有贫血症。
覃申媛不得不想办法把时间“拉长”。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早晨六点以前起床,晚上把当天的事情做完睡觉。事情那么多,她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一两点钟。
头天晚上,她备好课,改完作业,已是十一点多钟了,可是考试卷子还没有印,她又强打起精神,直到把考试卷子印完才睡觉。第二天,她感觉有点不舒服,早上只喝了点稀粥,孩子们来了,她就进了教室。
覃申媛晕倒以后,几个懂事的孩子七手八脚地把她扶到椅子上。好一会,她才在孩子们焦急的呼唤声中慢慢醒来。
她躺在椅上,坚持在教室里组织学生自学。这天,孩子们格外懂事,连说话的声音都压得低低的。同学们知道,老师是为他们累倒的。
第二天,家长们提着鸡、蛋、红糖等各种慰问品,纷纷来看望覃申媛。她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看到这情景,不少家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覃老师,你还上课,命都不要了?”
早在青年时代,覃申媛就立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做第一代山区文化播种人的志向。家里要她停学做手艺,她没有依从;县文工团要招收她当演员,她执意不去。后来,她干脆离开了普通中学,报考了简易师范学校。
十年动乱期间,覃申媛和丈夫都蒙受了不白之冤。她当时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每天放学后,都被迫到大队去接受批判。她手牵一个孩子,身背一个孩子,到了深更半夜,还得摸着黑走10多里山路赶回学校,第二天又照常打铃上课。
后来,覃申媛全家被下放劳动。她离开了讲台。
1970年,覃申媛接到了重返讲台的通知。接通知的当夜,她激动得几乎没有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上班去了。
从此,她更加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她走到哪里,哪里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在蛟蛇溪的几年,全大队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是100%,及格率也是100%。
转眼间,她已经年过半百,岁月和辛劳在她头上留下了一缕缕银丝。
1983年5月28日,罗坪公社联校党支部在一间明亮的房间里举行党员大会。同志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回顾了覃申媛的工作经历,深深地感到,她既经受了顺境的考验,更经受了逆境的磨难;她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三十多个春秋,填写了一份入党志愿书。支部大会一致通过了覃申媛同志的入党申请。
党支部的负责同志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覃申媛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她的丈夫老杨也激动得热泪盈眶。老杨已因病退休,也搬到了蛟蛇溪小学,不声不响地给覃申媛管后勤,当助手。这一对夫妻,象蜡烛一样,无声地燃烧自己,给新一代以光和热。
今年春天,覃申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代表会议。全国一些报刊和电台相继报道了她的事迹。接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带着敬慕、关怀、鼓励和感奋,从四面八方向她涌来。
一位上海姑娘来信说:“在报上看了您的事迹后,我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激动得彻夜难寐:一种崇高的职业、崭新的生活在召唤——我愿离开大上海,来到您的学校,当一名人民教师。”
湖南湘潭一名待业女青年在信中说:“我觉得,人应该象您一样活着,用献身的热情去拥抱自己的事业,把一切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奉献给人类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覃申媛,这个普通小学教师的名字,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她的精神必将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
舒一平 彭进忠 唐仲扬
段志坚 杨明森 郭建新
(原载《中国教育报》,本报略有删改)(附图片)
除了课堂教学,覃申媛老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校外活动。 吕治国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向覃申媛同志学习
女教师覃申媛在贫困偏僻的山区默默无闻地教了三十一年小学。她的事迹十分平凡,然而,我们正是透过这些平凡的事迹,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看到一个人民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都要发扬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
覃申媛是个小学教师,她把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倾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倾注在每个孩子身上,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言行一致的高贵品德。比起覃申媛来,我们有些同志应当感到惭愧。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指出:“现在,有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根本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不是正确地运用党和人民给予的职权和工作条件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而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或为自己周围的一些人谋取私利。”覃申媛同志的事迹,对这些同志不啻是一份生动的教材。
学习覃申媛,就要象她那样,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不断开拓进取。一个女同志,在偏僻山区,从无到有地开展办学活动,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她完全有理由向上级伸手,向组织诉苦,然而她不。她硬是靠志气、靠苦干,赢得了群众的支持。覃申媛为我们树立了克服困难,开创新局面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相信,覃申媛的榜样,必将鼓舞更多的人们为四化而献身。


第3版()
专栏:

丘成桐被聘为科学院数学所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本报讯 菲尔兹奖获得者、34岁的著名旅美学者丘成桐最近分别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名誉教授和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19日,北京大学为丘教授颁发证书,邀请他不定期来北大讲学,指导科研工作。
2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东生教授给丘成桐教授颁发了聘书。数学所王元教授主持了授予仪式。杨乐教授介绍了丘教授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丘教授作了《我对数学的看法和近代几何发展过程》的学术报告。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地区,现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生教授。他在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多复变函数论、广义相对论研究方面,都有突出建树,解决了“卡拉比猜想”等问题。1978年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197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名誉学术委员。1982年8月,国际数学联盟决定向丘成桐颁发菲尔兹奖。丘成桐是获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对祖国的数学研究发展极为关心,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
菲尔兹奖是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创立的,专门表彰和奖励40岁以下的有成就的数学家。鉴于诺贝尔奖不设数学奖,菲尔兹奖被认为是国际上的数学最高奖励。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边学边改 四川省结合整党学习纠不正之风
严肃纪律 洪洞县突击提拔干部受通报批评
《四川日报》△四川省纪委要求在整党学习中,边学边改,着重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建房、分房中的不正之风;违反财经纪律的错误行为;以权谋私,安排子女、亲友的错误行为;元旦、春节期间突击花钱,乱发奖金,请客送礼,大吃大喝
《山西日报》△洪洞县委在机构改革中突击提拔干部,受到通报批评
《人民邮电》△今年主要邮电计划指标超额完成
《浙江日报》△中国科协和浙江省科协在杭州联合举办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展览
《文汇报》△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古遗址发现距今4,000年到6,000年的多层古文化叠压状况,为上海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湖北日报》△毛泽东同志在武昌的旧居陈列馆经整理、修改于22日重新展出
《辽宁日报》△建平县建成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五大社会服务体系
《健康报》山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应用自体组织整复颌面部缺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经济日报》△山西晋东南地委副书记王林堂,一年之内两次用公费游山玩水64天,耗资1,000多元
《江西日报》△泰和县农户今年新建200多个沼气池,其中有165户自己投资
《南方日报》△广东人民出版社同湖南等五省区协作出版一套《青年思想修养丛书》,发行100万册
《陕西日报》△我国第一家大量生产黑白显像管材料的生产线在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建成,本月8日投产
《大众日报》△山东被查出的党员干部多占住房问题已解决95.3%
《解放日报》△上海港务局党委严格学习纪律,认真精读整党文件
《新华日报》△江苏省电子计算技术研究五年取得190项重要科研成果,效益显著
《云南日报》△云南省今年种植旱谷的70多个县普遍夺得丰收,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100多名专家和学者在允景洪讨论西双版纳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
《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直属高校已建立30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中国电力报》△河北省电力局筹集物资为明年生产做准备


第3版()
专栏:

中国队和斯里兰卡队将在广州进行戴维斯杯网球东区赛
据新华社北京电 1984年戴维斯杯网球赛东区第一轮比赛的中国队对斯里兰卡队的比赛将于1月13日至15日在广州举行。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戴维斯杯网球赛。今年3月,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戴维斯杯东区比赛。
中国队和斯里兰卡队的胜者将在第二轮中和南朝鲜队比赛。据悉,6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1984年戴维斯杯赛。参加东区比赛的共有12个队,他们是中国、中国台北、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和泰国。


第3版()
专栏:

八一队将参加泰王杯足球赛
本报讯 第16届泰王杯足球赛将于本月22日至明年1月5日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国八一足球队将参加比赛。
参加这次比赛的共有10个队,先分两组进行预赛,获各组前两名的进入半决赛,在半决赛中获胜的队争夺泰王杯。


第3版()
专栏:

埃及男排获参加奥运会资格
埃及男子排球队十四日在开罗进行的第五届非洲排球锦标赛决赛中,以三比一战胜突尼斯队,获得冠军,并取得了参加一九八四年奥运会男子排球赛的资格。突尼斯队获得亚军,取得了参加明年一月四日在西班牙举行的奥运会排球预选赛的资格。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澳大利亚队获香港国际曲棍球邀请赛冠军
澳大利亚曲棍球队18日在香港以3∶1战胜巴基斯坦队,获得香港国际曲棍球邀请赛冠军,巴基斯坦队获亚军。
获得第三至第十名的是印度、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南朝鲜、日本、中国、香港队。
中国队在11日至15日的分组比赛中,分别以0∶2、0∶3、0∶5负于南朝鲜、马来西亚和英国队。在16日同香港队进行的比赛中,以4∶2战胜对手。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