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西班牙共产党十一大闭幕
伊巴露丽和伊格莱西亚斯分别当选主席和总书记
新华社马德里12月18日电 西班牙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晚上在这里闭幕。
大会在今天的全体会议上选出了由112名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在新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多洛雷斯·伊巴露丽和赫拉尔多·伊格莱西亚斯分别当选为党的主席和总书记。
大会在昨天通过了政治文件和新党章。
政治文件在国际政策方面重申,西共目前的根本任务是“争取和平、缓和和解散军事集团”,支持“建立争取和平和裁军的广泛阵线的各种倡议”。
文件认为,里根政府的好战政策是最近时期国际紧张局势加剧的决定性因素,但“苏联干涉阿富汗,也是国际紧张局势加剧的一个因素”。
文件指出,西共将加强同所有共产党的联系和合作。但是这种关系“应建立在各党独立、观点可以有分歧、不存在公开宣称的或事实上的任何形式的中心或领导党”的基础之上。
文件在谈到国内问题时说,西共今后将更加重视组织和发动劳动群众,以便推动国内的社会改革。
伊格莱西亚斯总书记在闭幕式的讲话中重申,西共“现在和今后都以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他号召全党团结起来,并指出西共进入了“不断恢复的新阶段”。
西共十一次代表大会是14日开幕的。中共代表郝建秀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


第7版()
专栏:

葡萄牙共产党举行第十次代表大会
库尼亚尔再次当选为总书记
新华社波尔图12月18日电 葡萄牙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本月15日至18日在葡萄牙北部城市波尔图举行。
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有2,114名代表和4,000多名来宾,61个外国代表团也应邀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新党章和政治决议,选举了党的最高领导机构。阿尔瓦罗·库尼亚尔再次当选为总书记。
政治决议强调说,“当前对和平最严重的威胁是在欧洲国家部署美国的新核导弹”,决议认为,“美国是最富有侵略性的集团”,正在准备“有限”的核战争。
决议表示,葡萄牙应该支持纳米比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并谴责南非对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其他非洲前线国家的不断侵略。
关于中东问题,决议说,以色列应从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撤走,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包括建立他们自己独立国家的权利,并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占领。
决议在谈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问题时说,“葡萄牙坚决谴责美国对格林纳达的入侵,谴责帝国主义对古巴和尼加拉瓜的威胁和侵略,并为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权利得到保障而努力”。决议批评了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政府执行的国内政策。


第7版()
专栏:

波兰党中央理论刊物认为
背离社会主义原则是产生危机的原因
新华社华沙12月18日电 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理论刊物《新路》月刊在最近刊登的一份分析波兰战后历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经过的总结报告认为,人民波兰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而恰恰是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原则”。
报告指出,波兰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普遍表示赞同。但是,当社会主义原则遭到了明显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被严重背离,而人们强烈要求变革时,就会出现社会危机。
报告说,造成历次危机的主观因素是,在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方法,特别是在运用政权的方法上犯了错误,例如经营管理不当,忽视思想教育工作,对敌斗争不坚决。
报告认为,党群关系遭到破坏是波兰历次危机的共有特点。报告说,危机的教训揭示出,在波兰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基本知识和最基本的马列主义分析方法,其表现是唯意志论和庸碌无能,结果给经济计划带来混乱。经济领导工作中的严重弱点在于:第一,不惜牺牲其他工业部门来扩大重工业;第二,不重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居民食品供应紧张。报告认为,供应不足是群众情绪恶化和造成他们同当局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报告总结说,要防止发生危机现象,就要遵循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每个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条件来实现这些原则。


第7版()
专栏:

南美六国首脑主张大力推进拉美一体化
据新华社波哥大12月18日电 南美洲六个玻利瓦尔国家的领导人今天重申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以及尊重各国人民独立、主权和自决权的原则,并主张大力推进拉丁美洲的一体化进程。
这些主张是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和委内瑞拉总统以及秘鲁第一副总统签署的一项联合声明提出的。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是参加南美洲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逝世一百五十三周年纪念活动后在哥伦比亚的普恩特德博约卡签署上述声明的。
六国领导人在声明中指出,当今世界由于国际政治关系危险地恶化而受到威胁,这主要是因为大国之间争夺加剧,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仍占支配地位,军备竞赛无止境地发展。这种情况是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声明认为,修改美洲国家组织的结构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它的活动更具有普遍性和更富有生气,才能维护美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并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7版()
专栏:年终专稿

稳步发展的东欧五国经济
丁一薇
即将过去的1983年是东欧一些国家稳步发展的一年。除情况特殊的波兰外,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经济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民生活基本安定,工业生产有所增长,在实现生产集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但这些国家的经济也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困难。
立足本国挖掘潜力
上述东欧国家在发展经济中普遍遇到缺乏资源的问题。它们所需原材料和能源多数依靠进口。因此,世界经济景况必然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的西方经济危机使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经济受到影响,增长速度缓慢,有的甚至停滞不前。为扭转这种被动不利局面,今年以来上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转向立足本国,减少进口。它们一方面挖掘潜力,发展本国的能源生产,一方面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消耗。匈牙利为了减少能源消耗,通过了能源管理计划,使国产能源在能源消费方面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强褐煤的开发利用和大力节约能源。今年上半年,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减少了8%,出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下降率。捷克斯洛伐克也大力发展褐煤生产,上半年超额完成计划2%。另外,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经济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农业和轻工业放在重要地位,加速发展耗能少、效益大的电子工业,减少或停止生产经济效益低的产品。因此,在不增加或减少能源和原材料进口的情况下,今年同去年相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等国的工业生产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重视科技提高效益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捷等国今年都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工作。保加利亚认为,要提高经济效益,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得把科学技术当作主要生产力,注意提高科技成果利用率。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今年6月举行了中央全会,专门讨论了科技工作,指出采用科技成果和进行技术革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要使企业对采用科技成果发生兴趣,以便在生产实践中能更多地运用这些成果。民主德国在完成今年的各项经济计划中也加快了科技工作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了科技成果。至10月底,国民经济中的工业商品生产计划已超额1.4%完成。劳动生产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6%,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利用科技新成果而取得的。
农业有丰有歉
今年东欧多数国家气候干旱,农业收成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保加利亚先后遭受春旱、夏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谷物大幅度减产,经济作物的收成也受到影响,牲畜存栏数减少。预计粮食总产量将比去年减少22%。这将大大影响它的农产品出口计划。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保加利亚成立了抗灾委员会,要求职工无偿劳动4天支援农业,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并采取了补种二茬作物等一系列措施。因此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减少一半左右。
匈牙利今年由于旱灾收成低于去年。粮食产量比原计划减少200万吨,向日葵和甜菜的产量也比去年减少20%到25%。
民主德国的谷物产量虽然获得了1,000多万吨的好收成,禽畜产品也超额完成了征购计划,但是土豆和甜菜的产量却大大低于计划。
今年捷克斯洛伐克风调雨顺,谷物获得丰收,产量达1,020万吨,超过计划17万吨,每公顷的产量达4.3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外,油菜籽也丰收,各类畜产品及肉畜的收购任务都超额完成。
努力改善对外经济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猛涨,致使缺乏动力资源和原材料的东欧国家花费了大量外汇进口燃料和原材料。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例,过去每年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只需要5%左右的外汇收入,八十年代初则上升到15%。另方面,东欧国家传统的出口商品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不断降价;为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又得从西方贷款,进口西方设备和技术,因而造成了国际收支连年出现赤字,外债日益增加。有的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达到难以承担的程度。匈牙利外债的增长幅度超过了经济上的合理程度,目前已达80亿美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匈、捷、保等国都采取了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紧缩方针以保持顺差,偿还债务。今年上半年,匈牙利的出口增长近16%,顺差5亿美元;民主德国的出口增加了15%,捷克斯洛伐克向西方出口增长1.3%,欠西方的债务也有所减少。
波兰趋向恢复和稳定
近年来,波兰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发生严重危机,生产连年大幅度下降,财政赤字2,000亿兹罗提,外债分别为245亿美元和37亿卢布,市场商品供应十分紧张,通货膨胀率达25%。为了摆脱这种困难形势,波兰政府决定从解决通货膨胀入手。今年3月通过了反通货膨胀纲领,要求全国共同采取行动,努力挖掘潜力,增加生产,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厉行节约。4月份波兰议会又通过了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1983—1985年社会经济计划和应急措施,该计划的重点是增加供应市场的商品。经过努力,今年波兰的经济形势开始有所改善。
由于今年气候条件较好,农业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2,200万吨,比去年增加约100万吨。从7月1日起实行了有利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使波兰本国的谷物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国家的需求,从而可以减少粮食的进口。但是畜牧业的情况仍然恶化,家畜头数低于去年。市场供货不足,除肉类继续定量供应外,黄油、猪油和人造黄油从11月起也恢复定量供应。
工业生产经历连续几年下降后,今年第一次有所增长,成本降低,国民收入也有所增加。有些部门和行业的产值已接近1979年水平。为了克服进口能源的不足,波兰强调挖掘本国潜力,大力发展煤炭生产,今年煤的开采量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有剩余可供出口。
在对外贸易方面,波兰开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以改变过分依赖西方和减轻由于西方对波兰采取的经济制裁所造成的损失。1982年波兰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占它出口总额的13.8%,今年将保持甚至超过这个水平。无论进口额和出口额都比去年有所增长。
1983年波兰的形势开始趋于好转,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它的经济情况是“困难和复杂的”。


第7版()
专栏:

法报认为苏联现在更重视常规战争可能性
北约司令说发展常规武器能减少核战争危险
本报讯 法国《巴黎日报》12月15日发表题为《苏联人对战争的看法》的文章,认为苏联的战略理论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爆发常规战争的可能性。
文章说,几年以来,苏联的战略理论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六十年代,美国人曾提出过“逐级报复”的理论,即核武器只能作为最后手段加以使用。但是,莫斯科拒绝这种战略理论,提出“大规模报复”的理论,中心论点是,“对敌人的至关重要的中心目标和战争手段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核打击”。但是,自1968年以后,许多因素促使苏联人要重新确定自己的理论。
文章认为,首先,军事工艺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必须使“大规模报复”的理论更加完善。在1970—1980年,苏联的军事力量有了很大增长。苏联利用所谓“缓和时期”和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协议的缺陷发展核武器,同时大力加强常规军备。到了1979年,华约部队在欧洲已拥有兵员94.3万(而北约只有62.6万),坦克2 .1万辆(而北约仅7,000辆),战斗机4,055架(而北约仅2,350架)。
此外,苏联已发现了美国的“逐级报复”战略的弱点。美国的战略存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各部分容易失去联系。如果这一危险真地成了现实,苏联人就很有可能赢得一场常规战争,因为他们的军备在数量上占有优势。
文章说,最后,东西方关系的恶化和美国新理论的发展也再一次促使莫斯科考虑爆发一场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在卡特执政时期,美国提出了一种理论,明确表示,有可能进行首次打击,以摧毁对方的至关重要的中心目标,使对方瘫痪。后来美国实施MX导弹和中子弹计划更加深了苏联人的这一对常规战争的看法,因为中子弹是一种“混合”武器,是半常规半核武器。
文章说,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的文章说明苏联理论的变化。奥加尔科夫1979年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战略”一条中写道:“下一次世界大战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只使用常规武器。”他在《随时准备保卫祖国》一书中再次谈到了这一观点。一些苏联问题专家认为,他将是未来苏联战略的制定者。
文章最后说,事实上,为了不战而夺取欧洲,苏联寄希望于核恐怖,也寄希望于美欧防务的分离。它关于可能爆发常规战争的看法也是一种间接地破坏稳定的战术。当然,对于苏联来说,核战争的可能性显然是不能排除的。但在现在,常规冲突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可能取胜的。
本报讯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罗杰斯日前在华盛顿说,如果西欧盟国不愿意花更多的钱发展常规武器,它们对于核战争的危险就“不应该感到苦恼”。
他说,如果北约组织不加强它的常规部队,那么防止苏联威胁的唯一办法就是“相当快地升级”到使用核武器。
他认为,苏联人看来不打算进攻西欧,但是盟国“更有可能”面临一种政治和经济恫吓的威胁。他说:“苏联的首要目标是在不发一枪的情况下对欧洲发号施令。”
他说,北约的对策应当是用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进行可靠的、有力的防止”核战争,加强常规武器的作用能使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减少。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沙特阿拉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何崇元
“我们将继续钻井,寻找水和石油,但是最重要的井乃知识之井。”这是沙特前国王费萨尔说过的话。近十多年来,沙特阿拉伯的教育事业确有很大发展。1958年,沙特的小学和初中只有200所,而从1970年到1982年,中小学由3,200所发展到12,000所,还建立了7所高等院校,中小学生由59.5万人增加到160万人,大学生由8,000人增加到68,000多人;教师人数则从23,000人增加到78,000人。在沙特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的国家里,这不能不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沙特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智力投资。据报道,沙特1972年的教育预算是1952年的133倍,而到1974年,教育预算已占国家总预算的13%。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又增加了1982年到1983年度的教育经费,在860亿美元的公共开支总预算中,智力投资占10.2%,比上年度增加了21.4%。沙特将在本年度建成100所新的中小学和3所国立大学,并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沙特在扩大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发展高等教育。沙特现有7所高等院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沙特国王大学(原名利雅得大学)。该校于25年前创建时只有一个文学艺术系,仅有新生21人,目前已发展到包括12个学院,上百个专业,有学生21,000人的综合性大学。为了鼓励学生上学,沙特不仅对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教育,而且免收大学生的学费、膳食和住宿费用,还补助书籍费的75%。此外沙特还逐年增派学生到西欧、美国求学,仅1982年出国留学的新生就有2,500人。
为培训国家日益需要的熟练技术人员,沙特政府成立了技术教育和职业训练组织,统一领导全国的技术训练网。到1982年底止,沙特建立了73个技术训练中心,近五年来,它们培养了34,000名学生,受到社会各行业的热烈欢迎。在被称之为“受训学院”的吉达炼油厂里就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是本厂训练中心培养出来的。1981年,他们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学员,毕业后分别到国内各炼油厂工作,为沙特发展石油工业培养了技术人才。
沙特政府还积极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现在沙特不仅有女子小学和中学,还在1980年开设了训练女秘书、女打字员的专门学校,在利雅得、吉达、马卡赫和达曼4所大学里也设立了女生院。目前,女大学生的人数已由1960年的1人增加到377人。对于这个严格保持宗教传统的伊斯兰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变化。此外,沙特政府还十分重视妇女的扫盲工作。1972年,沙特政府制定了在20年内扫除妇女文盲的计划。在利雅得、麦加、吉达、达曼等城市和一些农村建立了妇女扫盲学校,并且以物质奖励的办法鼓励妇女参加扫盲班,使成千上万的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附图片)
利雅得的穆罕默德·本—沙特伊马姆大学图书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