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毛主席指示我们进军绥远
——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周年诞辰
杨成武
在隆重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回想起毛主席指示我们进军绥远的情景。
那是1948年秋,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把聂荣臻同志和我召到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当面授予进军绥远的任务。这次接见和谈话,使我受到极为深刻的教育。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但毛主席当时的音容笑貌,及他那战略家的风度,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雄才大略,他那光辉的军事思想,都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
1948年7月下旬,我们华北军区所属的晋察冀野战军的一部,正在保定以北地区顺利进行保北战役,取得了歼敌一个旅,占领定兴、高碑店、北河店一线的胜利。7月31日,接到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的电报,要部队立即收兵到易县、涞源、狼牙山地区进行集训,准备接受新的作战任务;并要我马上赶到军区,随同聂荣臻司令员去中央接受任务。赶到军区所在地平山县烟堡村后,聂司令员告诉我,现在我军准备在东北同敌人进行决战,中央军委要求我们将华北的敌人拉住,积极配合东北作战。他说:“毛主席找咱们一起去谈。”
听了聂司令员的话,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从1946年7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反革命战争以来,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和正确指挥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两年来,打退了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不仅保存了解放区的基本区域,并使自己转入了反攻。到了1947年底,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现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将东北敌人全歼在东北境内,迅速解放全东北。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形势啊!
8月3日上午,我随聂司令员骑马沿滹沱河北上,来到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周副主席首先接见了我们。他说:“下午三点,毛主席和书记处的同志跟你们一块谈。”
聂司令员带着我准时来到毛主席的住处。这个住处是一间房子外加接出去的一个棚屋。那棚屋几乎跟瓜棚一样简陋,两侧各树起三根立柱,架着横梁,上覆苇席。左边的立柱砌在墙里,靠右的立柱还暴露在墙外。
我们走进棚屋,只见正中放着一张高脚旧八仙桌,四面摆着四条长凳。毛主席坐在靠里面的一边,左首是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右首是刘少奇同志和任弼时同志。主席招呼我们在他的对面坐下,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茶水。接着,他便拿起一份电报,说:“你们先看看。”
聂司令员看完后递给我。这是1948年7月22日中央军委发给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的关于东北战场作战要求和注意事宜的电报。主席带着征询的口气问我们:有没有意见?同意不同意?我们表示完全同意。接着,主席又递给我们另一份电报。这是三天前中央军委对东北野战军作战计划的复电,明确指出,东北战场首先“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
等到我们看完电报,毛主席就站起来,伸出两个指头,操着浓重有力的湖南口音说:晋察冀野战军六个纵队,现在改组为华北野战军二、三两个兵团。以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和二纵队的一个旅,组成第二兵团,并统一指挥冀热察的地方部队,由杨得志同志任司令员,罗瑞卿同志任政治委员,耿飚同志任参谋长。以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的两个旅、第六纵队组成第三兵团,并统一指挥晋绥的第八纵队、内蒙古的两个骑兵师以及晋西地区的地方部队,由杨成武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天焕同志任副政治委员。毛主席点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接着说:你们第三兵团准备进军绥远,抄傅作义的老窝,开辟新的战场,配合东北的作战。绥远为傅作义所必救。你们把傅部的主力拉住在平绥线,调动他向归绥转移,使华北的敌人不出关,少出关。与此同时,第二兵团则出击冀东,以一部在承德、北平线配合东北作战;另一部在北平、张家口线行动,配合你们三兵团在绥远作战。徐向前、周士第同志的一兵团仍在山西作战,对付阎锡山。这样,就可以保证东北我军作战的胜利。主席说到这里,看了看我们,问道:你们在二十天内完成一切准备,怎么样?有没有困难?有什么要求?
我脱口回答:“没有困难,保证完成中央给的任务。”
毛主席笑了笑,说:“不对,出兵绥远,困难是很多的。”他一一作了分析,指出:绥远是傅作义的老窝,他在那里经营了二十来年。国民党搞了很多欺骗宣传,那里的群众对共产党、对解放军还不太了解,特别是那里的粮食相当紧张,征粮不是一般的困难,供给到前线也很不容易。傅作义的政策是“兔子不吃窝边草”,他搞坚壁清野。过去,晋察冀野战军一部分部队两次出击绥东,都没有站住脚,主要原因就是吃不上饭。主席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不是当年在毛儿盖过草地,那个时候你带一个团,不过两千人。现在是个兵团,四个纵队,还有骑兵部队,那么些地方武装,上万的民工,十多万人,都要吃饭呀,能说什么困难也没有?”
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现在,他把困难摆得那么具体,问题点得那么透彻,我们很受教育,很受感动。全国有多少个战役需要他去运筹,对各个战场上的每一着棋,他都考虑得非常周到。要完成出兵绥远的任务,确实象主席说的那样困难不少。主席为使我们对困难有足够的重视,又对我们讲,傅作义一辈子只经营了两个兵团,这是他的全部老本。你要消灭它,他一定要和你拚。毛主席讲到这里,郑重地对我说:“成武啊,你们到绥远要站住脚,就得准备饿三天肚子,吃两天草啊。”
少奇同志接过毛主席的话说:“要准备饿四天肚子,吃三天草。”
毛主席历来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为了保证出兵绥远取得胜利,他不仅反复给我们讲清楚了困难的因素,又详细地教给我们战胜困难的办法。毛主席要求我们:一、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把困难想够,想透,最大的困难充其量有多大,统统摆出来,同全体指战员一条一条地讲清楚,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有了充分的精神准备,遇到困难就吓不倒。你们回去后开一个团以上的干部会,请聂荣臻同志去讲一次话,困难可以讲十条,甚至十二条,有利条件最多讲五条。要明确告诉指战员,怕困难的可以不去。如果到了傅作义地区又跑回来,就不好了,那就有生命危险,而且泄露秘密。二、要做好物质准备。武器弹药该补充的、能补充的就赶紧补充。绥远那个地方只要有银元,就能搞到粮食。要薄一波同志给你们十万现洋。
听到有这么一大笔现洋,我犯难了,忙说:“十万现洋,得多少人挑呀,我怎么带得动啊!”
朱总司令笑了起来,说:“你们可以用红军时期那个办法嘛,连长背50块,排长背50块,分给大家背,没有吃的就用现洋换。搞不到小米,可以买土豆。”
这时,周副主席也插话说,解决粮食困难,除了靠现洋,另一个办法是,晋西北、晋察冀组织支前部队支援你们,组织地方工作团到绥远发动群众,还可以带一批支前民工、担架队。
接着,毛主席又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三条要求。他说:第一,要首战必胜。第一仗必须打好,你们可以用两个纵队,以六比一的兵力,首先歼灭集宁那个师,占领集宁城。然后,各个纵队以归绥为目标,由东向西进军,占领包头以及附近其他城镇。打好集宁、包头这两仗至关重要。第二,必须严格执行俘虏政策。国民党蒙骗他的部队,说和共产党、八路军作战,当了俘虏就被杀掉,一个不留。所以,揭穿他们的欺骗性很重要。你们俘虏了他们的人包括他们的军官,一律优待,愿去者赠送盘费,愿留者欢迎参加解放军。让俘虏帮我们做瓦解敌军的工作。第三,放手发动群众,把群众工作做好。要宣传我军的政策,我军的主张,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工商业政策,帮助群众治病、挑水、扫院子,让群众知道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来帮助他们解放的。占领了一个地方,就要放手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支援部队作战。
毛主席讲完这三条要求后,看了看表,说:你们今天不要走了,就住在这里。你们想一想,看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可以和恩来同志再谈一谈。他稍停之后,又叮嘱我们:再说一遍,你们进军绥远,端傅作义的老窝,把关内的敌人拉住,不仅要在军事上打胜仗,占领绥远后,还要在工作团的配合下,把绥远变成解放区。
小小的棚屋,气氛庄重而又活跃。在毛主席给聂司令员和我作指示的时候,周副主席、少奇同志、朱总司令、任弼时同志都有重要插话。连战士御寒的棉衣,行军走路的鞋子,行进中的隐蔽,部队宿营和争取战役的突然性等具体问题,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指示,使我们对完成进军绥远的任务充满了信心。
这天晚上,我们就在西柏坡住下了。聂司令员和我共住一间房子。我们两人把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作的指示回忆了一遍,并逐一作了研究。我们深深感到,毛主席这许多重要的指示,都是他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我们必须严格遵循。这天晚上,聂司令员对我也作了许多具体指点。我想到这次任务重大,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最好由两人分担。我考虑李井泉同志是晋西北的书记,有很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政治工作经验和地方工作经验。地方工作团和繁重的支前工作也都得靠他。于是,我向聂司令员提议由李井泉同志来当政委,他表示同意。
西柏坡的夜,一片静谧。偶尔传来几声“王刚哥”鸟的啼叫,间或响一阵哨兵换岗的脚步声。这时,部队和老乡们都已酣然入梦,但毛主席那间平房还闪着灯光。深夜,中央军委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二兵团领导人发出了通报:“本日杨成武来中央面商向绥远行动问题。杨部(八个旅)本月20日左右可完成一切准备,拟待你们在锦榆线作战业已开始,杨得志、罗瑞卿兵团任务确定(或者包围承德,或者包围唐山)并开始行动,吸引傅作义主力向北或向东之时,即由涞源附近以二十天行程,主力到达归绥附近,攻击归绥,一部袭取集宁、兴和,以配合你们之作战。”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又到了周副主席那里。聂司令员向周副主席汇报了头天晚上我们研究的贯彻意见,并说:成武建议,请李井泉同志担任兵团政治委员,我认为很好。
周副主席欣然同意。于是,他带着我们又到了主席办公的那间棚屋。周副主席、聂司令员向主席作了汇报,并向主席谈了要李井泉同志任政治委员的理由。主席当即表示赞同:“就这么办。马上下命令,要李井泉同志在朔县等三兵团部队。”
临走前,毛主席又加拨给我们一批布匹,以备饿肚子的时候换粮食吃。
8月5日,我们回到了华北军区。聂司令员叫我向军区领导汇报了到中央接受任务的情况。聂司令员、薄一波政委、滕代远副司令员等军区领导同志又给我作了具体指示。第二天,我带着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托和军区首长的期望,回到兵团司令部所在地狼牙山东麓的易县远台村,立即着手进行各项具体准备工作。4天以后,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来到远台,我们召开了全兵团团以上干部大会,请聂司令员在会上作了报告。聂司令员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精神,详细地给大家讲了国内外形势,讲了毛主席亲自决定的这一战役行动对东北我军作战的重要意义,讲了作战部署,提出了对部队的要求。聂司令员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到会同志的斗志,大家都异常兴奋,情绪激昂。回去以后,各纵队都开了誓师大会,进行了思想动员。随之,进军绥远的战斗准备和战前练兵,就紧张而有秩序地在各部队全面地展开。
秋季,狼牙山区红叶烂漫,层层梯田上,高粱谷子熟了,一派丰收景象。8月21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三兵团各部队从易县、涞源地区分路出发向雁北开进。经过一周的行军,到了朔县地区,与李井泉政委带领的工作团和晋绥八纵队的姚喆等领导同志会合了。南北两路行军队伍,也都按期赶到,在预定的朔县、山阴、代县地区集结。兵团前委在朔县米西马庄召开了有晋绥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的扩大会议,进一步研究了作战计划。
9月4日,部队继续向绥远进发。各纵队分别向集宁、归绥展开。为了隐蔽行动,部队昼宿夜行。虽是中秋时节,塞外已是北风呼呼,寒气袭人。指战员们负重七八十斤,长途行军跋涉,不少同志脚上打起了泡,肩上磨出了血。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鼓舞着同志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绥远地区村落稀少,宿营困难,为了不惊动群众,部队多在屋檐下、门洞内、矮墙边、草堆里甚至街头过夜。连队还利用行军间隙帮助群众收割庄稼,打扫院子,挑水推磨,宣传我党政策,使沿途群众打消了疑惧。共产党的好政策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象春风一样吹拂着寒冷的塞北大地,温暖了广大群众的心。
在进军中,各部队都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想了很多办法解决粮食困难。毛主席批给我们的银元、布匹,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部队都是用它换取小米、土豆和一些蔬菜、牛羊肉。一路上,李井泉同志带领的工作团广泛地发动和组织群众,踊跃支前,本着买卖公平的原则,做到有粮给粮,有肉给肉,保证了部队基本上能吃饱。
按照毛主席首战必胜的指示,我们认真地研究了毛泽东同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用一、八两个纵队包围了集宁城。集宁,是绥东重镇,是连接张家口、大同的要地,城围八里,城高二丈五,宽一丈余,外有六尺宽的护城河。城东南有老虎山,城西是卧龙山。敌人在这两个制高点构筑有钢筋水泥工事。面对坚城,我军将士勇猛顽强,机动灵活,不到一天就攻下了集宁,歼敌一个旅,俘虏敌旅长,传出了进军绥远的第一个捷报。与攻打集宁的同时,我军以破竹之势,用四天时间解放了绥南、绥东的广大地区,又歼敌六千五百余人,控制了从丰镇以北到归绥以东的平绥铁路全段。就在这时,我二纵队攻占了包头城,并向西追击逃敌二百余里,歼敌大部。我骑兵部队沿大青山向绥北发动了进攻,接着解放了绥西和绥北的广大地区。这时候,天空下起鹅毛大雪,夜间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同志们的眉毛都结上了冰霜,戴着口罩呵出的气很快变为“冰须”。部队忍饥耐寒,顽强拚搏,横扫塞外,乘胜包围了孤城归绥,直逼傅作义的老窝。
三兵团的这一行动,使傅作义大为震恐。他看到后院起火,便慌慌忙忙地把他驻扎北平、张家口的嫡系部队步、骑兵约十个师旅星夜西援。情报传来,我们便留下一个纵队和地方部队监视归绥,控制包头。主力立即挥师东进,集结在丰镇、集宁、凉城地区,准备打击西援归绥之敌。与此同时,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向北平、承德、张家口地区进逼,策应三兵团的作战。这时,傅作义又不得不命令援绥的十师之众,掉头东返,疲于应付。这样,中央军委、毛主席关于拉住傅部主力不使其出关的战略意图终于实现了,保证了东北我军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并为随后取得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深深感到,进军绥远作战的胜利,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指挥的结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它又一次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革命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形势为我军广大指战员提出了新的课题。但是,无论兵器和作战样式有什么变化,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把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富遗产用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中去。这是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的纪念。
注:绥远——旧省名,1954年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即今呼和浩特市。


第5版()
专栏:

治好黄河 造福人民
——回忆毛泽东同志对治黄事业的高度关怀
王化云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对人民治黄事业也无限关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52年,毛泽东同志就亲临黄河视察,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到1955年又接连四次听取了治黄工作的汇报。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济南洛口再次视察了黄河。毛泽东同志十分关注黄河的治理,在黄河的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许多重要的指示和意见。他多次提示我们,不仅要注意防御一般的洪水,还要防御特大洪水,千方百计保证黄河的防洪安全。在努力防治洪水灾害的同时,开发利用黄河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并设想把长江上源的水调到黄河里,促进开发祖国的大西北和发展华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毛泽东同志对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也十分重视,早在1955年就提出,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关怀下,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通过批准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富国利民的江河治理综合规划——黄河规划,从而为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指明了方向,揭开了人民治黄事业的新篇章。
黄河在解放前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严重的水土流失,频繁的水旱灾害,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千百年来,人们渴望黄河不再泛滥,但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这种愿望只能是一种幻想。黄河危害史不绝书,据历史记载,在解放前的两千多年中,黄河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有26次,每一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古都开封在历史上曾6次被淹,其中明代末年的一次洪水,37万人被淹死了34万,全城覆没。1938年,国民党政府企图以决堤阻止日本侵略军南侵,竟扒开了郑州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洪水一泻千里,在豫、皖、苏广大地区整整泛滥了9年,造成了举世闻名的黄泛区。建国以后,为了解除黄河洪水的危害,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修黄河大堤,增强抗洪能力。30多年来,黄河大堤先后进行了3次加高培厚,完成土方6亿立米,石方1,000万立米,把这些土方和石方按长城的高度和厚度来堆砌,其长度相当于11个万里长城。在加修大堤的同时,修建了干流三门峡和支流伊河陆浑水库,开辟了北金堤和东平湖滞洪区,依靠工程和人防的力量,战胜了建国以来历年发生的洪水。历史上几千年都没有办到的,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办到了。
防洪斗争的伟大胜利,给黄河两岸带来了和平和安定,也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但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流淌的却是劳动人民的斑斑血泪。“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黄河上中游虽然有悠久的灌溉史,但发展缓慢,在旧中国地主豪绅的统治下,就连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也是一片荒凉,春风不度。直到解放前夕,黄河上没有一座水库,水电建设也是一个空白。解放以后,在除害兴利思想的指导下,黄河水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七座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龙羊峡大型枢纽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支流上修建了160多座大中型水库。水电装机250多万千瓦,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200万亩增加到近7,000万亩,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是比较高的。在黄河上中游,青海、甘肃的河谷川地,宁夏平原,关中平原,太原、临汾、运城等河谷盆地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在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保证两岸农业稳定丰收,促进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下游第一座兴利工程——引黄灌溉济卫(河)工程时提出:一个县有一个就好了。这一目标早已实现了。河南、山东两省共建成了70多座引黄涵闸和50多处虹吸工程,有13个地、市,74个县用上了黄河水。抗旱灌溉面积达2,000多万亩,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之一。引黄灌溉使各地由穷变富,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黄河两岸不少过去的沙荒盐碱地,如今许多地方正在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同时还供给了西宁、兰州、银川、包头、太原、西安、郑州、开封等重要城市的工业用水。七十年代以来,黄河水4次送到天津,缓和了天津的供水矛盾。
30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治理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在已治理的支流上配合大中型水库工程也有显著减沙效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业联产责任制的逐步推广,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新形式,依靠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把水土保持工作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为加速黄河的治理开拓了新的道路。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人民治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大量实践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黄河客观规律的认识,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将使今后的治黄工作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江河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目前的治黄工作还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由于河道淤积严重,如出现特大洪水,安全尚无可靠的保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按照毛泽东同志指明的道路,把黄河治理好,任务还相当繁重。在黄河下游,要继续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在干流上修建大型控制性工程,建成以防洪为主,减淤、供水、发电、灌溉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进一步开发利用黄河的水资源,提高工农业用水保证率,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黄土高原继续大力开展水土保持,为当地兴利,为黄河减沙。加快上中游水电开发,以利沿黄各省、区工农业的发展。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力争为四化建设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把黄河变成富国利民的河流,让毛泽东思想永照万里黄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