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田汉同志在抗战初期
李超
1938年的4月1日政治部三厅正式开张了。正象郭沫若同志说的:“这个万愚节,倒真真正正成为了我们这一群愚人的节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成立了两个月,才成立起三厅,好不容易把这些不愿做官、不愿受罪的人,聚在了昙花林,可以说国共合作对国民党来说是不容易的,可他们要请这些左派的文化人,更是不容易的呢!
就在4月1日,郭老把周恩来副部长和部长陈诚都请来了,并请陈诚“训话”。政治部成立了两个月还无声无息。陈诚也不好交代,于是向郭老说,好不好来个扩大宣传,把恢复政治部的意义宣传出去。郭老就问:“很快的,怎样快法?”陈诚迫不及待地说:“三几天之内。”郭老为了不示弱就答应他了。
田汉同志是搞戏剧运动的,各方面的熟人多,当然觉得这还有把握;至于洪深老夫子作组织工作最有本事,作为科长当仁不让;连沉着稳健的阳翰笙主任秘书也表示了应该干一番。过去是地下搞、民间搞,这次是自己当权,以官家名义搞,一定要把抗战的意义大大宣扬一下,于是筹划举办个宣传周。
田老发挥了他“老大”的作用,打电话、写信动员在上海左联业余剧人协会的老朋友,凡是到了武汉的,都动员起来了。厅里利用各种关系,让武汉三镇各重要机关、团体、包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汉口市党部、市政府、警备司令部,都叫他们出个名义以利工作进行,同时也组织在武汉的进步团体和广播电台、报纸、刊物给以配合。具体的任务就落到主任秘书阳翰笙同志身上了,他安排整个计划。而洪深科长则用他科学的、周密的计划具体安排落实组织七天的宣传形式和内容。宣传周布置有歌咏日、戏剧日、电影日、漫画日、还要有一天晚上举行火炬游行,最后以示威大游行来结束。
有良心的中国人,都有一份爱国心,更何况一些抗战救亡的民众团体和进步的文化人呢,所以经过组织安排,报纸在周内每天都出特刊。各民众团体举行街头演讲和影剧院里的演讲会,因为三厅有对外宣传科,所以还组织了中、英、日文的对外广播节目。这样一来,不要说昙花林里的厅长、处长和科长紧张地冒汗,就连整个悲观氛围笼罩的武汉,也都顿时热闹起来。这是抗战以来,在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次公开的、大规模的宣传抗战。
事有凑巧,在宣传周的第三天,又给宣传周的高潮增添了光彩。就是“台儿庄大捷”,这也是抗战几个月以来,国民党战线上破天荒的胜利,所以当晚就乘胜发动火炬游行。大家本来还有些担心,怕武汉的群众不愿自动参加火炬游行,但在抗战大捷的鼓舞下,真是户户出人、家家火炬,游行的队伍越走越多,越游越浩荡。武汉三镇街道火炬成龙、长江两岸照得通红,爆竹声、口号声、高歌勇进,焕发了抗战救国的热情。黄鹤楼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长江的轮渡几乎不能通行,武汉三镇沸腾了,宣传周的火炬成功了,是超计划的成功了。连陈诚在内,谁也不能说这不是政治部三厅的发动有功!所以起初政治部其它厅有些人认为三厅卖膏药、放空炮,可是在事实面前,他们也不得不道贺、祝宣传周的成功!可他们也知道“这是老郭的运气好”、“三厅的运气好”,正好碰上了台儿庄的大捷。
4月8日是歌咏日,按计划上午在汉口北郊的旧华商跑马场举行广场歌咏会,并接着举行歌咏游行。讨论计划时郭老怕效果不好不大赞成。可是田汉、冼星海和张曙三位坚决主张搞,最后还是在广场上举行了。田汉同志以歌词作者和三厅处长的身份主持这个会,当时郭老到会,看到那么多的歌咏队,打消了原来的顾虑,向田汉等同志表示惊叹地说:你们真有本事,从哪里动员这么多歌咏队来。田汉同志微笑着,好象胸有成竹地说:“这是几年来所播下的种子,今天是我们收获的日子。”的确,新音乐运动,革命歌曲在“九一八”之后确有新的发展,作为歌词作者,他是心中有数的。田汉同志接着请郭老致开幕词。郭老也是容易兴奋的人,立时激昂起来,借用“四面楚歌”战胜霸王的意思,以“四面楚歌”为题,滔滔不绝地做了一篇动人的演讲。这个开幕词,还保留了下来。田汉同志说的这“收获”,正是党领导文艺播下的种子。
但是好事多磨,国民党的顽固派就是害怕人民、害怕群众运动,还最怕群众上街。戏剧日也好、歌咏日也好、漫画展览也好,甚至演讲活动,这些他们都可以记到政治部成立后的宣传功劳簿上,可是到最后的一天的游行示威,他们就有点害怕了。连主办单位市党部、警备司令部都打了退堂鼓,自己要砸自己的锅,也许就是陈诚的示意呢!但他们批准的计划又不好收回,陈诚只好亲笔写了封信,威吓一下郭老,说什么“据情报:明日扩大宣传周大游行,将有奸人准备利用,乘机捣乱,望兄注意,弟已同时关照兆民兄(特务头子康泽)请渠协助,妥为戒备。”这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做个圈套,把特务们请来,借防“奸人”来捣乱来破坏游行。
最后这游行集会是由郭老和阳翰笙同志主持的,不用说,他们对陈诚这封信憋了一肚子气。但是也有打算,经过六天的努力,确实把武汉的民气鼓起来了,把这最后的大会开好,就工程圆满了。那些“奸人”虽然准备捣乱,出动了军、警、宪、特务打手……,但是,十多万群众将从四面八方涌到汉口的会场,五光十色的旌旗、横标象火海一样滚滚而来。《中国不会亡》、《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响彻云霄,不正显示了这次抗战宣传的成功吗?


第8版()
专栏:大地

古城之恋
韦野
看戏看多了,一般的演出,容易忘掉,出色的演出,还能记起一些。可是,有一出戏的上演情况,却长久留在我的脑海里,教人难忘,这就是一九四六年春季,我在邯郸古城看过的一出刘伯承司令员倡导上演的京剧《将相和》。
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无意中被市京剧团的一位同志领进戏院,坐在中间偏右的位置上,第一次欣赏搬上舞台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我不懂戏曲表演,演得好坏看不出来,见多数人使劲鼓掌,便以为演得好。出乎意料的是,右边位置上紧坐在一起的两位青年边看戏边擦眼泪,激动得情不自禁。穿灰色解放军服装的青年,还不时向挨着他的农民打扮的青年人点头致歉,流露出十分内疚而悔恨的心情。我惊愕了,不知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次日,京剧团的同志们向我叙述了事情的起因。
生活中免不了巧合。两千多年后也是在这座古城附近,发生了另一件有关团结的故事。一位解放军排长和一位民兵队长闹矛盾,惊动了邯郸市的军政领导。刘伯承同志当时住在邯郸,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他听取了这个事件的汇报,立即开会研究,让市长和军区政治部的同志出面作调解工作。刘伯承同志说,当前,国民党反动派正虎视眈眈,想一口吃掉我们,如果我们军民内部闹矛盾,那真有被吃掉的危险。我们的军队和地方政府都是党领导下的,军政团结,军民团结,是我们胜利的根本保证。刘司令员在会上问大家:“你们知道邯郸在战国时属哪国吗?”有人回答是赵国。刘司令员接着说:“对,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当时秦强赵弱,秦国
一直想吞并赵国,可就是不敢出兵。为什么呢?赵国有个宰相蔺相如,与大将廉颇很团结,又很有本领,吓得秦国不敢轻易动武。邯郸城里南街不是有个古迹‘回车巷’吗,这个典故,反映了后代人对廉颇、蔺相如和睦团结的尊敬和赞美。蔺相如和廉颇是团结的模范啊!”刘伯承同志当场倡议,让政治部编一本通俗的《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发给部队阅读。并要求市京剧团尽快上演《将相和》,促进军政、军民的团结。于是,京剧团星夜改编、赶排了这出戏,邯郸市很快掀起了讲“回车巷”故事,演《将相和》戏的热潮。
原来,我看戏时见到的那位穿解放军服装的青年,是军区警卫团的一位排长。他参军前在村里当民兵队长。一位跟他一道参军的民兵由于思乡,开小差回了家。排长想到家乡新上任的民兵队长和逃兵是亲戚,便误认为是民兵队长勾引他开小差,故意拆他的台。他越想越生气,私自带了一个班战士,追到村里要人。民兵队长听说后也憋了一肚子气,认为他刚在部队当了官,就无法无天,立即组织了一个班民兵,全副武装,追到村外。双方一见面就相互指责,怒斥,侮辱,进而发展到端起冲锋枪。警卫团闻讯后派人把排长挡了回来,他一百个想不通,夜里又偷带一批战士到村里去。事情闹大了,群众议论纷纷,影响着军民团结。
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家乡附近,我对他们更加关注。我不清楚排长和队长知道不知道刘伯承同志是多么关心这件事。我真想立即跑到家乡,把刘司令对他们的关怀情况转告民兵队长。可是,自那天晚上在剧场瞧见他们之后,我一直没机会见到他们。
从这件事发生以后,演《将相和》戏、讲“廉颇、蔺相如故事”之风,在邯郸的许多机关、部队、支援前线的单位传播着。有的说,是排长先看了戏,主动提出请队长来看戏;有的说,是队长先看了戏,受了蔺相如忍辱不怒以大局为重的高风亮节的感动,主动提出和排长一起看戏的;也有人说,犯错误赚来个戏看,收获不小,这得感谢刘司令员!
从此后,每每想起古城邯郸,心里便有绵绵的恋情……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石评梅作品集》
女作家石评梅女士的作品集第一集,现已由书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分三集,第一集为散文,包括石评梅去世后有人为她汇编的《涛语》、《偶然草》和过去散见的散文;第二集为诗歌与小说;第三集为剧本、游记、书信等,亦将陆续出版。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石评梅,1902年生于山西平定,1923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就曾积极参加校内外进步青年的文学创作活动。她和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高君宇同志结识并产生了深厚的爱情。在高君宇同志的帮助和影响下,她积极从事新文学创作。在她的许多作品里,不仅记述了她对高君宇认识的过程,也记述了她的理想追求与革命趋向一致的过程。高君宇同志不幸逝世后,她继续坚持创作,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抒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以及为祖国美好未来奋斗终身的决心。她的散文抒情细腻,文辞隽美,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浓厚艺术色彩。她于1928年不幸因病逝世,年仅27岁。
周恩来同志、邓颖超同志和高君宇都有深厚的革命友谊。邓颖超同志不仅仰慕高君宇、石评梅两人之间的爱情,而且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邓颖超同志特为《石评梅作品集》题写了书名和撰写了题书名后志。
(张志萍)


第8版()
专栏:大地

山场的夜(外二章)
文牧
山场之夜,月亮挂在采伐区留下的红松母林树冠上。
月亮微笑着静静地看着这片新开采的林子,山场要进入梦乡了,红色的集材拖拉机并排地停在山口的斜坡上。
这时候,伐木人已在林间简易的小木房里饮酒,负责后勤的炊事员已燃起了熊熊的火堆,那是白日里开采区伐下的红松的枝枝叉叉,那是黄波罗、水曲柳等名贵珍材的枝枝叉叉,伐木人节省着这北方山区的木材,就连枝枝叉叉也觉得烧了很痛心啊。
山场之夜啊,林海里是风雪严寒的冷漠世界;
山场之夜啊,那一排排木刻楞小房里却是热腾腾的温暖的春日的喧闹。
喝一碗庆功的酒吧,林业局的干部也赶来参加生产,现场作业使干部和工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林区冬日的夜,又静穆又喧闹。
林区隆冬的季节,伐木者又紧张,又愉快,祖国北方林海的夜啊,充满着奋斗者的欢乐。

明月照在林场的贮木场,那堆得象山的楞垛青油油地放着光。
明月照在贮木场旁的木刻楞小房上,那白雪覆盖的木房,发着银白的光。
检尺的姑娘和集材拖拉机手在一起,青年弹奏着古老的月琴,姑娘唱着心中的恋歌,琴声和歌声在月色朦胧中传送得很远很远。
这边,那一排木刻楞的房子里,伐木人正在夜饮啊,他们欢呼冬季采伐的盛况,林区里一片热烈欢腾的气氛。
明月啊,你照着,你也羞白了脸盘。
这北方的冬夜,不是象江南的春那么妩媚么,伐木工人的春天在隆冬。

——写给滑雪健儿
这空中能有桥吗?有的。
这空中的天桥是滑雪者战胜困难,培养勇敢精神,克敌制胜的桥,你们心中的彩虹搭起了这空中的桥。
滑雪者从高高的北方的雪山上飞翔,你们用意志筑起了空中的桥。
滑雪健儿们勇敢地飞翔,年轻的健儿们是祖国春天的燕子,姑娘们火红的头巾剪开了隆冬的风雪,织出了春天的帷幕,啊,祖国的春天永远在你们心中萌发着花蕾。


第8版()
专栏:

寄到森林(外一首)
常月从老安图迷蒙的山脉,我,一骑雪橇似地溜到暖烘烘的火炕,松木柈子又将生活燎得辛辣。琥珀色的黑龙江,拱着肩披白雪的松花江,递上游弋了十四昼夜的浅蓝色航空信封,来到大森林,这神奇的世界,如同一朵愉快而艰难地开放的
小花一样。广袤无垠的林海,千帆竞发。那里的小木屋,倚着一棵杉树的桅杆。因为我的思念,这“喊山倒”的声音也催促着我向前,走向田野;在同一块大地上耕耘,梦,因为劳累而香甜……
林中小路蜿蜒着,我们骄傲的二十岁,捏着雪团,掷向冷冰冰的长白山;从万丈深涧上的独木桥胜利地跨到顶巅;长白瀑布好象演奏编钟乐舞,青春,到处都有歌舞蹁跹。小葱、大酱与窝窝头,心灵却踏实而丰满。我愿意把我的青春,铺在林中小路,曲折,绵延,坦荡,自然,是绿色的旗帜吸引着啄木鸟及别的小鸟的礼赞,也象那温软的松树叶肥沃我的长白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