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吸取过分依赖外国技术的教训
南斯拉夫强调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科技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电 记者沈一鸣报道:南斯拉夫正在逐步把多年来立足于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方针,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发展本国科学技术的方针。
南斯拉夫是在吸取了以前过多地依靠外国技术的经验教训后作这种转变的。
长期以来,南斯拉夫主要是从国外购买发展国民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这在短时期内确实起到了加速本国经济建设的作用,但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就显出了某些弊病,这些弊病在当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显得更加突出。
首先,为购买专利和技术设备花费了大量外汇。据报道,南斯拉夫仅在1976年到1980年五年中就为此付出了130多亿美元。
其次,从西方购买技术大多附带苛刻的条件。例如合同规定,不得用购买的技术生产出口商品;不得用购买的设备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购买设备同时必须购买原材料等等。结果加深了南斯拉夫对外国科技和经济的依赖性。
再则,由于过去主要依靠引进外国技术,没有注意组织和发挥本国的科技力量,影响了本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由于在引进技术时缺乏协调,同类企业各自向外国购买技术,造成大量技术设备的重复进口。
为了扭转过去不重视发展本国科技事业的局面,南斯拉夫已明确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强调科研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把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科技事业提到维护国家经济独立的高度来认识。
据塞尔维亚共和国科学和情报委员会主席巴比奇博士介绍,近年来,南斯拉夫在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科技事业方面已经做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有:
一,正在制定联邦科研发展自治协议,来统筹安排全国的科研工作。
二,各共和国和自治省都成立了科学和情报委员会,其任务是制定科研计划、协调科研工作。
三,一些共和国已经制定了到2000年的科技发展规划。
四,有条件的企业都在建立科研中心,使科研工作直接为生产服务。
五,在科技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长期科研计划。
南斯拉夫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科技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今后还要根据需要,有控制、有计划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


第7版()
专栏:

齐奥塞斯库在罗共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
固定作业组更好地实行总承包制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电 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12月9日在罗共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每块土地要固定作业组,以便能更好地实行总承包制。
据罗通社报道,齐奥塞斯库在谈到今年的农业情况时说,长期干旱加上农业工作中的严重缺点和错误,给今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尽管如此,粮食产量接近2,000万吨,种植业的收成总的来说是令人满意的。畜牧业在牲畜存栏数,特别是肉、奶、蛋、羊毛生产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他在谈到今后的任务时指出,每块土地要固定作业组,专家、机械手和农业工人至少一年内甚至四五年内不变动,这样才能提高每个人的责任心,才能更好地实行总承包制,使每个人的收入同产量和劳动联系起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这次会议是从12月7日至9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会议总结了今年农业工作的经验教训,并确定了完成明年农业计划的措施。


第7版()
专栏:

捷国家机关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新华社北京电 捷克斯洛伐克为了压缩财政开支和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在国家机关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精简节约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据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世界报》报道,1982年已精简国家管理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2.13万人,计划到1985年共精简6.8万到7万人。
去年,捷公用小轿车数量减少了8,500辆,汽油消耗量比1977年下降了34.5%,相当于节约汽油22.1万吨。
今年还大大压缩了招待费和宣传费。招待费用今年全国总额为1.25亿克朗,相当于1979年的69%,宣传费用比1980年缩减了一半。


第7版()
专栏:年终专稿

美苏激烈争斗的一年
从试探松动到剑拔弩张
张德真
即将过去的1983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激烈争夺的一年,随着这种争夺愈演愈烈,美苏关系正如美国报纸评论的“正在走向一个漫长的寒冬”那样下降到“战后的最低点”。苏联官方人士也承认,目前两国关系“乌云密布”。
本来,在一年前安德罗波夫上台时,美苏两国领导人都曾试探过改善一下关系的可能性,一时两国首脑会晤之说甚嚣尘上。到今年夏天,两国关系也曾出现了一点好转的迹象。例如:拖了三年的欧安会马德里续会终于达成了妥协;两国签署了一项新的为期5年的谷物协定;美国宣布取消对苏联出口天然气管道设备的限制;在战略核武器谈判中双方表现出某种灵活姿态。其他双边关系也有所进展。
但是,这些松动并不意味着美苏关系将会“解冻”,两国将结束长期的对抗而走向缓和,相反,它是美苏争霸的另一种形式。果然,以9月1日苏联击落南朝鲜客机事件为契机,两国关系又急转直下,不仅把刚刚出现的和缓气氛一扫而光,而且在一系列问题上接连发生了严重的对抗和争吵。这说明美苏关系中缓和是暂时的、脆弱的,而争夺和对抗则是长期的、根本的。从当前情况看,美苏之间的对抗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争夺欧洲核优势。这是美苏一年来争夺欧洲的焦点。这场斗争终于以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破裂、北约国家开始部署新的导弹而告一段落。欧洲核武器之争直接关系到美苏两家今后的核力量对比和欧洲的安全。在这场较量中,苏联为了保住在欧洲的核优势、打掉美国的部署计划,使出了浑身解数,而美国为了不让苏联取得这种优势,坚持“以实力促谈判”,也费尽了心机。结果美国在它盟国的支持下在这场争夺中暂时占了上风。美国在西欧如期部署导弹,一方面可以打破苏联在陆基中程导弹方面的垄断地位,向苏联显示了增强实力的决心,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在今后核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地位。苏联对此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作为报复,它宣布决心采取反措施,在东欧一些国家配置战役战术核导弹,继续部署SS—20导弹和在靠近美国的海上部署潜艇导弹。目前美苏这场导弹对抗将随着双方相继开始部署新的导弹,开始一轮新的军备竞赛。
此外,美苏战略核武器会谈和中欧裁军谈判,由于双方立场尖锐对立,互不相让,一年来毫无进展。代之而起的是美国决定部署MX导弹和B—1轰炸机,苏联也在加紧试验新一代洲际导弹。两国竞相增加军费,在全球军备竞赛的道路上赛跑。
二、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特别是争夺战略要地的斗争更加激烈。一年来,美苏利用第三世界的内部动乱积极插手,推波助澜,致使某些地区动乱频仍,危机丛生,新的冲突的“热点”不断出现。除了在阿富汗、柬埔寨、中美洲、南部非洲、东北亚这些多事地区可以看到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抗争之外,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和黎巴嫩动乱升级是今年发生的最突出的事件。美国为对抗苏联在拉美的扩张而悍然出兵格林纳达,是美国在越南战争后采取的最严重的军事行动。它表明美国为了同苏联争霸,在地区性冲突中不惜冒军事卷入的风险。里根总统最近公然声明,美国在格林纳达的行动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当涉及到我们的国家安全时……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维护安全”。这个危险的“信息”将使超级大国的争夺对世界和平具有更严重的威胁。
美苏在中东的争夺目前更发展到剑拔弩张、接近于军事对抗的地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苏联利用阿拉伯人民的反美情绪大大加强重返中东的活动。它通过向中东地区运进大批先进武器、增加军事人员和在阿拉伯国家内部制造分裂、挑起冲突等手段来破坏美国的中东计划,进一步向中东渗透。而美国则通过加强同以色列的“战略合作”来排斥和打击苏联的势力,为美国单独控制和支配中东局势、继续推行里根的中东计划扫清道路。特别严重的是近来美国借口贝鲁特美军挨炸事件在东地中海集结庞大的军事力量,公然轰炸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阵地,扩大对中东地区的军事卷入,苏联也趁势向中东增派军事力量,使中东地区出现了自1973年中东战争以来“最接近于美苏对抗的军事行动”。
由于美苏对抗趋势的日益加剧,两国关系也僵持不下。宣扬了好一阵子的美苏首脑会谈已烟消云散;预定在纽约举行的两国外长会晤因发生南朝鲜客机事件而告吹;两国经济和贸易关系处于停滞或不稳定的状态。此外,两国在宣传上的互相指责和谩骂也大大升级。
综观一年来的美苏关系,不难看出,尽管美苏之间在某一个时候或某些问题上可以达成一定的妥协,出现某些松动,但这种妥协、松动十分脆弱。因为从根本上说,美苏关系的主要倾向是对抗,是激烈的争夺。这种对抗和争夺支配着整个美苏关系。可以预计,美苏关系将进入一个持续紧张的时期。
如果说七十年代的两霸争夺态势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的话,那末,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美苏双方力量消长的变化以及各种国际力量的相互作用,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态势有所变化。美国在里根执政后,进一步发展了卡特政府后期的对苏强硬政策,在大力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积极对抗苏联的扩张活动,有选择地主动出击,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消极防守的被动局面。苏联在经过了七十年代的急剧膨胀之后,当前国内外面临着重重困难,扩张势头难于象七十年代那样迅猛,但仍然倾其全力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和势力范围,以便巩固既得阵地,等待时机。它的这种扩张仍然是国际局势中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但是由于美苏两家力量目前大体平衡,谁也压不倒谁,因而当前美苏争夺出现了互有攻守的僵持局面。这就使得双方的争夺更加激烈。
当然,在美苏激烈争夺总的形势下,也不排除今后两家还会进行一定的妥协和对话。欧洲中程导弹谈判虽然中止了,但谈判的大门并没有关死,双方仍有可能一面加紧核竞赛,一面利用核谈判。在其他对抗中,虽然也剑拔弩张,但在行动上仍较为克制。这是因为,两个超级大国各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它们既要扩张,又力不从心,加上盟国的牵制,和平运动的压力等等因素,看来美苏关系的前景仍将是一个激烈争夺和艰难对话交错并存的局面。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肯尼亚在前进
施静舫
今年12月12日是肯尼亚独立20周年。
肯尼亚经历了近70年的殖民统治。肯尼亚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二次大战后,著名的“茅茅”运动提出“还我土地”的口号,进行抗英武装斗争,写下了肯尼亚民族独立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肯尼亚人民的英勇斗争终于迫使英国不得不同意结束殖民统治。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宣告独立。
20年来,肯尼亚人民所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如肯尼亚总统莫伊所说的,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相比,肯尼亚的经济情况还是较好的。在经济上,肯尼亚政府注意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有选择地发展和扶植民族资本的政策:它接管或创办许多公有企业,到七十年代末,完全由肯尼亚政府拥有的企业有50多家;大力推行“公私合营”,并逐步在关键性的企业中取得控制地位;鼓励非洲人私人和合作社资本的发展。肯尼亚政府对外资采取了谨慎的政策,给外国投资者以必要的保护和合作。由于实行了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肯尼亚成了经济发展较快的非洲国家之一。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64年的约3.48亿肯镑增加为1982年的34.2亿肯镑,18年间增长了9倍。就业职工由50万增加到1980年的121万。人均收入由1964年的104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420美元。
工业是肯尼亚发展的最快部门。独立前,它只有一些农产品加工和小型的工业。20年来,它办起了轧钢、汽车装配、石油化工、水泥、橡胶、纺织、印染、制革、塑料、造纸、食品等工业企业。1982年的制造业总产值已由1964年的4,000万肯镑增加到2.29亿肯镑。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64年的10%提高到1982年的15%。咖啡、茶叶和石油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三。
肯尼亚90%的人从事农牧业,政府也十分重视多种经营和粮食生产。现在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70%。1981年肯尼亚政府制定了十年粮食增产措施。政府自1982年起适当提高了玉米、大米、小麦的价格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5万吨,其中作为主食的玉米达234万吨,已自给有余,今年向邻国出口粮食已达10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中,咖啡的产量从1963年的3.6万吨增加到1982年9.1万吨;茶叶产量从1963年的2万吨增加到1982年的9.1万吨,出口居世界第三位;除虫菊的产量约占世界产量80%,1982年干花产量增至1.87万吨,产品远销各大洲。
肯尼亚濒临印度洋,风景秀丽,是理想的旅游地区。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占全国外汇收入的第二位。旅游业还促进了交通运输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旱灾等给肯尼亚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是,肯尼亚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经济仍然取得进展。
肯尼亚的政局比较稳定。今年9月肯尼亚国内通过大选,莫伊再次当选为总统。他强调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速经济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
肯尼亚政府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支持纳米比亚和南非人民的斗争。在同西方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寻求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最近和东非邻国——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改善了关系。(附图片)
技术人员和茶农在田间检查茶叶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徐洪福摄


第7版()
专栏:

英国三万妇女示威要求撤走美国巡航导弹
联邦德国群众示威反对部署潘兴Ⅱ式导弹
新华社伦敦12月11日电 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名英国妇女今天包围了伦敦以西约80公里处的格林汉康芒的美国巡航导弹基地,要求撤走美国的巡航导弹。
示威的妇女挥舞着剪铁丝网的工具,高喊着“巡航导弹撤出去”等口号。她们破坏了几处铁丝网。她们还在长达14公里的导弹基地四周的铁丝网上挂上旗帜和标语,系着气球、彩带等象征和平的装饰品。她们不顾天寒地冻,有的还怀抱幼儿,示威从中午一直进行到深夜,以示对美国部署新式核导弹的强烈抗议。
这次示威是在北约决定在西欧部署美国巡航导弹和潘兴Ⅱ式导弹四周年之际举行的。据报道,这次反核示威运动是从第一批美国巡航导弹运抵英国以来的最大的一次。
据报道,当局出动了直升飞机和许多警察,并逮捕了约60名妇女示威者。
据新华社波恩电 数千名联邦德国和平运动成员12月10日在一些城市举行示威,抗议在联邦德国部署美国潘兴Ⅱ式导弹。
在穆特兰根美国驻军的军火库门前聚集了5,000名示威者。700名示威者冲破警察当局在军火库外400米处增设的铁栅栏,接近了离军火库150米远的“北约铁丝网”。当局出动了两架直升飞机和大批警察,监视示威者。
在法兰克福,有4,000名群众参加了示威,并在附近的一个美军军用场地前举行集会。(附图片)
12月11日,3万多名英国妇女在格林汉康芒美国巡航导弹基地前示威,要求撤走巡航导弹。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
专栏:

英阿首脑自马岛冲突后首次互通信息
双方在谈判解决争端上立场有松动
新华社伦敦12月10日电 英国和阿根廷两国首脑自去年马尔维纳斯群岛冲突以来,今天第一次互通信息。
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给今天就职的阿根廷新总统劳尔·阿方辛写了一封祝贺信。这封信是由参加阿方辛就职仪式的瑞士代表转交的。撒切尔夫人在信中说,虽然英阿之间“有许多分歧”,但英国“为阿根廷能恢复民主而感到高兴”,并相信它将给阿根廷人民带来自由、公正和新的希望。
阿方辛在给撒切尔夫人的答复中承认阿英间“存在分歧”,但他引用了英国的一句谚语说,“有志者,事竟成”。
据提前出版的英国《观察家报》报道,阿方辛在单独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阿根廷正准备修改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问题上的立场,并将提出一个不仅为阿根廷和英国,而且最终能为该岛大多数居民所接受的可供选择的妥协方案。他要求撒切尔夫人考虑缩小英国政府所宣布的在该岛周围设立150海里禁区的范围,停止建造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机场,以作为缓和两国紧张军事关系的步骤。
他说,如果英国采取这些步骤,他将会立即宣布结束敌对状态。
英国政府官员今晚说,英国不再坚持把阿根廷宣布正式停止敌对状态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第7版()
专栏:

拉美九国外长会议再次延期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巴拿马城消息:巴拿马外交部发言人9日宣布,原定12月20日和21日在巴拿马举行的孔塔多拉集团四国和中美洲五国外长会议因故推迟到明年1月。
这位发言人说,上述九国外长会议之所以延期是因为一个中美洲国家的外长不能在原定日期到会,但是他没有说明这是哪个国家以及不能到会的原因。
据报道,这次九国外长会议已经两次延期。在原定20日举行的会议上,中美洲五国本应签署中美洲地区和平条约。本月初,九国副外长又在巴拿马开会讨论条约文本,但会议未公布任何结果。据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孔塔多拉集团在努力谋求中美洲和平的进程中遇到了困难,今年之内签署中美洲和平条约的愿望已不能实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