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挺直腰板斗歪风
——记中共平阴县纪委书记陈广武
本报记者 程德源 谷嘉旺
不管是出自好心,还是别有用意,山东省平阴县的不少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都管县纪委书记陈广武叫“陈老包”。
要说这绰号的由来,先讲这么三件事:
1981年6月初,平阴县政府发了个文件,批准46户、137个农业人口转入城关蔬菜大队吃商品粮,搞变相“农转非”。一时间,城乡干部群众议论纷纷。陈广武听说后,和纪委几位干部调查了此事,发现这些转为菜农的人,大部分是在城里干临时工的县直机关干部家属。老陈找到有关负责同志。
问:“县里的规定符合政策吗?”
“这事咱们自己说了算”,那位负责同志不以为然。
“那也得符合上头的政策啊!”老陈紧追了一句。
“有什么政策?”对方反问。
老陈当场搬出了国务院有关规定,结束了这场争论。
县委支持陈广武同志的意见,责成县政府撤销了有关文件。这一来,老陈犯了“众怒”,县直机关的一些人吵吵嚷嚷,有的说:
“陈广武算老几,他凭什么推翻文件?”有的说:“这是极左,太不近人情”,还有摔摔打打骂娘的。如果说,一年前陈广武被推到纪委领导岗位时还不为人注目的话,而今,他一举成了平阴县众目睽睽的人物,自然,也成了那些以权谋私者的对立面。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多久,又有人向陈广武反映,县计委和县财税局合建的宽敞舒适的四座小楼,资金来路不明。一了解,原来经县里个别领导同志同意,这两个单位以给城关税务所盖职工宿舍为名,挪用十多万元的电力附加费,建了这四座“局长”、“主任”楼。显然,这是个“蚂蜂窝”。怎么办?“捅”!见违犯纪律的事不管,算什么纪检干部?!”陈广武暗自思忖,并立即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研究决定,楼房竣工后,任何人不得往里搬,听候另行分配。但是,“局长”、“主任”乔迁心切,对县委的决定置若罔闻,硬是搬了进去。陈广武寸步不让,把问题提到县委常委会。常委们一致决定:“搬进去的一律搬出来,房子让给离休、退休老干部住。”半年过去了,住进去的同志就是迟迟不往外搬。这时,群众又议论开了:“看县委咋办?”“咋办,党的纪律反倒要向这些人让步?!”陈广武不服这个邪,他多次向县委反映群众的呼声,促使县委再次研究决定:
“搬进去的限期搬出,否则,将从严处理”。正气对邪气的较量,又一次占了上风。陈广武的名声因此更大了,不过,那些心怀不满的人见了陈广武,脸儿拉得更长了。
第三个回合也算是硬碰硬。去年初的一次招工中,一位县委常委、副县长为在农村的侄儿走了后门。陈广武听说后,便到有关部门去核实。有人为陈广武担心:“好家伙,直愣愣地去查副县长,行吗?”也有人看笑话:“他陈广武胆儿越来越大,今天查这,明天查那,碰上个副县长,这回该是‘打不成狐狸惹身臊’了。”为处理好这件事,陈广武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我俩都是县委常委,抬头不见低头见,万一闹僵了怎么相处?可只查下面不查上面,‘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不就成了空话。再说,帮助同志改正错误,是真正爱护同志。人家是老干部,不一定不理解我。”于是,在县委常委谈心会上,老陈开诚布公地谈了对这件事的看法。那位县委常委、副县长也当场作了自我批评,表示立即改正错误。
事情的圆满结局,使那些对端正党风信心不足的人,心头也为之一热:“出了个‘陈老包’,咱平阴的不正之风看来还真有治哩!”应该说,这话还不那么确切,因为端正党风并不是仅靠某些个人的努力所能奏效的,但是,它反映了群众对敢于碰硬的陈广武的由衷赞赏。
象许多称职的纪检干部一样,陈广武明白:要取得做纪检工作的资格,首先得自身正。凡是《准则》要求的,他都严格遵守。今年春节,和陈广武共事的一位纪委领导干部找到老陈,说:“到我家吃顿饭,唠唠家常吧。”陈广武还是那句老话:“别人再请呢?不是我不领情,这个‘吃戒’开不得呵!”
陈广武的原籍在临近平阴的泰安市满庄公社。自打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平阴担任县委领导职务,他从未利用职权为找上门来的亲朋好友谋一点私利。一次,陈广武的侄女从老家来平阴求他帮忙找个工作,并说:“这回,你再不给办,我可要赖着不走了。”陈广武笑笑说:“不走我管饭,吃到那一天都行,让我违背党的原则,不行!”也许有人认为,陈广武是不是太死板了一点?可是,不正是这所谓的“死板”,才使他腰板挺直地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的吗?!现在,那些用挑剔的目光注视着陈广武、甚至骂过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陈广武自己确实走得直、做得正。
在人们的赞扬声中,陈广武用平缓的语调对记者说:“说我是‘老包,’实在不敢当。群众这样称呼我,其实不是赞扬我个人,而是寄托了他们要求端正党风的强烈愿望。从我个人的心愿说,不想与谁过不去。但是,党的原则总是要坚持的。过去我是军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现在我是纪检干部,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就是我的天职。我想通了,得罪人多了,大不了下台。即使这样,我仍会很坦然,因为平阴县的党风终究会端正。”
他的话鼓舞了我们。今年56岁的老陈,不被人拉下台,离离休的时间也不远了。但是,陈广武不在位,党的政策、党的原则还在,平阴的党员群众要求端正党风的决心是不可逆转的。


第4版()
专栏:编后

堂堂正气从何来?
谈及纪检工作,常有人眉宇间露出愁容:“难呐!上下左右,阻力重重。”平阴县纪委书记陈广武,却以共产党人的堂堂正气,挺直腰板斗歪风,只三个回合,就使原先对端正党风信心不足的人心头为之一热。这是耐人寻味的。
若问陈广武的堂堂正气从何而来?他对党的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陈广武深切感到广大党员群众要求端正党风的强烈愿望,深信“党风终究会端正”。更重要的是,他自身走得直、做得正,坚持原则,不做“老好人”,因而在歪风面前,理直气壮,从精神状态和气势上压倒了那些搞歪门邪道的人。正必压邪,这是历史和生活的逻辑。谁坚信这一点,谁就不会在端正党风的斗争中气馁与动摇。


第4版()
专栏:

前枣园大队与大港油田驻村单位
共建精神文明 加强工农团结
本报讯 河北沧县前枣园大队与大港油田驻村的采油二部综合五队、维修作业队、井下指挥部及三个钻井队,工农共建的文明村已初具规模。他们共建文明村逐步做到以下四点:
一、从临时性的文娱活动向建设长期的文化娱乐设施发展。前枣园大队投资兴办了工农文明活动站:设立游艺室、阅览室、图书室;办起了广播室、黑板报、展览橱窗,定期开展宣传;买了电影机、彩色电视机定期放映。油田驻村单位从人力、物力和技术上帮助前枣园建起了可容纳千人的礼堂,经常联欢或组织体育比赛,使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工农文化阵地。
二、从一般地搞好关系,向用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工农协作发展。过去双方用逢年搞慰问,礼尚往来的形式调节关系较多。开展工农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工农群众认识到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就是爱国,加强工农协作就是爱国。他们强调不利于工农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出了问题多检查自己,不护短;出了矛盾互相体谅,顾全大局,不搞本位主义。
三、从自发性做好人好事,向有组织地学赶先进,树新风发展。工农团结互助的好人好事日益增多,大队和驻村石油单位因势利导,注意培养典型,组织学赶先进。工农共建文明村的联合公约和“五好家庭”、“五好职工”评选条件,都把加强工农团结列为重要内容。职工帮助大队的困难户、烈军属做好事,群众自动地护井、护矿报险情,蔚成风气。全村涌现出一批“五好家庭”、“遵纪守法模范户”、“计划生育光荣户”等。
四、从季节性的支农、支矿向组建长年工农联防队伍发展。
在过去农忙支农,汇战支工活动的基础上,根据综合治理需要,大队和油田驻村单位共同组建了工农联防队,长年维护油区和大队的生产治安秩序。联防队与公安部门配合,选拔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民兵组成,昼夜巡逻,社员乱进井场、偷拿摸扒的现象基本杜绝了。


第4版()
专栏:

内江县委个别领导人至今不接受群众批评
去年5月,四川省内江县的许多群众写信给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反映内江县委领导同志中存在用公款吃喝、开后门安排子女等不正之风,中央领导同志和中纪委、四川省委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批示,要求内江地委严肃查处此事。由于种种原因,上述问题迟迟得不到处理,群众意见很大。
今年4月下旬,本报刊登《内江县委这样对待揭发批评对吗?》一稿后,内江县委书记许文炳在县委常委扩大会上代表常委作了检查,承认“确实存在群众所揭发的一些错误问题”,还给人民日报写信,表示“愉快而真诚地接受党报的批评,认真吸取教训,并以此作为端正党风的新起点”。5月18日,县委向省委、地委写了决心改正错误的报告,明确表示:对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安排亲属问题,“要认真清理,坚决纠正,力争在9月底前处理完毕”。
但是,内江县委主要领导出尔反尔。6月下旬,在县委检查党风的民主生活会上,许文炳等人推翻了他们的检查,反口指责报纸的批评是“四人帮”搞的打棍子、抓辫子那一套,还说群众的揭发不符合事实,是“诬陷”。
据调查,内江县有10名县级干部和14名部局级干部利用职权安排亲属。对此,县委一直没有采取坚决措施予以纠正。今年又有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政法机关民警转干的机会,弄虚作假,把子女、亲属转为干部。副县长王显明曾向地委负责同志反映许文炳等对付检查的情况,许文炳等人在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对此事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追查”。
9月底,内江地委负责同志找许文炳谈话,指出内江县委对待群众和报纸批评的态度是错误的,要求县委端正态度,认真纠正错误。许文炳表示回去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前不久,他们给地委送了一份报告,对违反规定安排亲属工作的问题仍然强调客观,不下决心纠正。
许文炳等人的所作所为,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恶劣影响。人们议论:县委领导人如此言而无信,怎能端正党风,带领全县人民搞四化?
本报通讯员 沈纪研
本报记者 罗茂城


第4版()
专栏:

中国文联及各文艺协会设宴
欢迎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中国文联及各文艺协会今天中午在北京饭店举行宴会,欢迎以会长井上靖为团长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并庆祝热心从事日中文化交流工作的白土吾夫第一百次来华访问。访华团一行9人中有画家东山魁夷、作曲家团伊玖磨、作家夏堀正元等日本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
在洋溢着热烈友好气氛的宴会上,文联主席周扬和井上靖先后祝酒,共同祝愿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巩固和发展。
五十六岁的白土吾夫在宴会上说,1958年我第一次访华时,见到了阳翰笙和曹禺。今天,当我对中国进行第一百次访问时,再次见到了这两位朋友,我感到十分高兴。
出席今天宴会的有戏剧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电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民间文艺研究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杂技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吕骥、徐肖冰等。


第4版()
专栏:

对外友协和中国基督教协会欢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来我国访问。
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在祝酒中,回顾了几十年来中英两国人民和基督教徒之间的交往。
伦西大主教在祝酒中说,曾经努力使基督教具有英国特点的英国基督徒,能够理解中国基督徒使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
英国驻中国大使柯利达爵士出席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法制建设》杂志创刊
叶剑英为刊名题字 彭真题词
本报讯 司法部主办的专业性刊物《法制建设》在本月内创刊。叶剑英同志亲笔为刊名题字;彭真同志为该刊题词:“密切联系实际用简明易懂的语言逐步使宪法家喻户晓并养成人人守法的习惯”。
《法制建设》杂志,将在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宣传党的有关政法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研究法制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映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交流政法工作的经验,普及法律知识。同时,有计划、有选择地介绍古今中外的有关法律资料和司法制度,力求为完善我国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提高政法队伍的素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服务。


第4版()
专栏:今日台湾

限制竞选活动 查禁大批书刊
台湾“立委”选举鸣锣收场
本报讯 台湾“增额立法委员”的选举活动经过前段密锣紧鼓酝酿,全部候选人于11月14日抽签决定号次,18日各选区正式展开竞选活动。12月3日投票,已选出71名“立法委员”,其中,国民党获得62席。
据《联合报》报道,这次竞选正式开始以来,由于新选罢法对候选人活动有着种种严格限制,竞选活动一反常态,格外冷清。无论市区乡镇,普遍缺少浓厚的选举气氛。
据统计,在竞选期间,各县市选委会共收到162份“立委”候选人送出的政见书。《中国时报》统计、分析后指出,在政见中,大都对台湾当局目前的施政措施表示不满,其中尤以无党籍人士提出了一些尖锐问题,要求执政党大赦特赦政治犯、保障人权、解除戒严令、全面改选中央民意代表和民选省长等。
面对无党籍人士日益凌厉的声势,国民党当局以“确保治安”为理由,采取一系列压制措施。据报道,上述政见已被选委会监察小组认为“不妥”,要求修改。这次立委竞选活动期间,又有多家党外杂志、书刊遭到查禁。日前,《关怀杂志》11月号因社论和封底有被视为“台独分子”的“世台会”陈独等人签名,在印刷厂就被查扣了一万五千九百多册,损失不少;接着,台北市新闻处正式通知《钟鼓楼》杂志发行人、这届立委候选人黄天福,该杂志被勒令停刊一年;作家李敖所著《千秋评论丛书》第二十六集因刊登《国民党与钞票》等文章,被认为“内容不妥”,“违反戒严法”,被台湾“警总”查禁。《自立晚报》说,当局在选举期间一再紧缩言论尺度的作法,反映了国民党的处境和他们内心的惊恐。


第4版()
专栏:今日台湾

明清台湾书画展
反映了宝岛艺术源在大陆
台湾“行政院文建会”征借得八百多件明清时代台湾书画作品,从中精选出二百余件,最近已在台北国泰美术馆展出。这些书画的作者包括有明代至清末光绪五年前当地著名书画家以及内地到台湾去讲学或旅行的书画家。作品中有林朝英的竹叶对联、沈葆祯的行书、吕世宜的隶篆等精品。擅长画蝴蝶的吴鸿业的作品,过去被认为已经绝迹,这次也有意外发现并展出。台湾《联合报》说,这批明清台湾书画反映了中原绘画与台湾的渊源关系,并为了解台湾本土人文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文化回顾展出。


第4版()
专栏:今日台湾

点点怀乡思亲泪
——台湾老报人马星野赋诗撰文抒怀
王大兆
11月13日,台湾《中央日报》岛内版和国际航空版上,同时刊登了老报人马星野的一首怀乡思亲诗,全诗如下:
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
拜赐莼鲈乡味长,
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
欲试鱼生未忍尝。
诗中的“雁山瓯海”,是指浙江的南北雁荡山和瓯江。“鱼生”则是温州一带的一种海鲜腌品,是用一二寸的小带鱼拌以萝卜丝等腌成的,味道鲜美,是下饭的好小菜。
马星野是温州市平阳县人,这首诗不但表达了他对故乡山水风光的向往心情;还真挚地传达了他对亲人故友的无比思念。
在此之前,即10月9日,马星野还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永怀嫂氏》一文,悼念刚刚逝世于上海的吴伍氏表嫂。文中谈到1948年他因母亲“患背疽之疾”,而由南京回温州瑞安,吴伍氏设宴款待的情景:“她知道我离乡日久,爱吃飞云江中有名的海鲜,如肥美的螃蟹(当地人称为蝤蠓,台省人称为蟳)、龟脚(寄生在海石上的贝类)、赤虾(红色有长须的嫩虾)及蜊黄(也是带壳贝类),使我惊故乡海味之奇美”。难怪现在他收到朋友赠送的故乡海鲜,亲情乡情油然而生,写下如此动情的诗。
从1979年元旦北京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马星野曾多次发表怀念故乡亲人和师友的文章。如1980年10月21日,他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的《我生之初》,文章分四部分回忆了童年时代的故园和家史,写出了落下桂花“铺满如一层织锦红地毯”的院中草地,和对亲人们的怀念。他还说自己在台湾每逢清明节和父母亲的生辰与忌辰时,“总要到大屯山上的于公右任的墓地上,向着大海,陈列水果与清茶,朝西跪拜,哀读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无法飞渡台湾海峡,与我一见,但这是毫无办法中想出来的办法”。他凄凉地写道“茫茫大海,一发青山,何处是双亲坟墓呢?”
1981年,他在《中华日报》上,还曾发表题为《和气春风朱自清——怀念我的中学老师》一文。文中说他怀念“私塾时代”、“小学时代”的老师;也怀念“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及留学时代”的老师,“但心中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初中时期”的朱自清先生和母校“温州第十中学”(现为温州第一中学)。文中还描述了朱自清先生对他的教诲,他们之间二十五年的师生情谊,以及母校的“春草池”。
马星野现任台湾“中央社”董事长,兼台湾“中国新闻学会”和“中国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理事长。他曾协助创办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新闻系,担任教授及系主任达十四年之久;又曾先后担任国民党南京时期和迁台后的《中央日报》社社长,在台湾新闻界被誉为“桃李满门”的“元老”。他怀乡思亲的心声,充分代表了国民党老一代人渴望早日回到故乡会见亲人的愿望。


第4版()
专栏:今日台湾

人工孵化石斑鱼苗成功
台湾水产试验所澎湖分所人工孵化石斑鱼苗获得成功。首批孵化成功的二千尾石斑鱼苗,每尾长约十厘米,将全部放入试验箱中饲养。
石斑鱼生长在暖海水域,肉细嫩,味美,是一种重要食用鱼。其性凶猛,喜欢吃鱼、虾、蟹类,饥饿时有自相残食现象。由于石斑鱼的栖息场所都在沿岸暗礁、珊瑚礁岩穴或缝隙,因此有“海上岩窟王”之称。
自从石斑鱼在台湾本岛及日本、香港打开销路之后,石斑鱼苗价格暴涨,且供不应求。澎湖水产试验分所几年前就开始作石斑鱼苗人工孵化的研究工作,最近才成功。


第4版()
专栏:台湾简讯

台湾简讯
△最近台湾先后在台北和高雄市进行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台北市每十人中就有一人会出现需要医师诊治的精神疾病症状;高雄市一周内出现严重心理方面症状者达百分之二十六。
△台湾“医师公会”最新的一项资料显示,台湾地区目前领有执照的一万二千多名医师中,五十岁以上的有六千二百多人,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十五岁至四十九岁的有三千三百多人,不到三分之一。老年医师比壮年医师多,尤其是精神、病理、复健、麻醉等冷门科,由于长期以来从业意愿低落,更是老年医师充斥。
△根据有关部门最近对一千多名师范大学学生的调查,只有百分之八的学生认为师大的教育可以培养专业精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师大的现行教学难以培养出好教师。目前师范大学学生有志于教育工作的人数仅占百分之十八。


第4版()
专栏:

台湾新店溪为游人喜爱的垂钓地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