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外见闻

比梅瀑布下
苏应元
比梅瀑布是多哥有数的几个瀑布之一。过去听人说,这个瀑布一二十米宽的山水从百十来米高的山巅飞流直下,声震山谷,颇有气势。今年初,我们在参观多哥北部地区后返回洛美时,曾慕名绕道前往观看。但结果是大失所望。苍翠群山间,只有一股茶杯口粗细的水流从山顶沿着大半干枯的石壁淙淙坠下。哪里象什么瀑布,倒不如说是一条小小的白布带子,仿佛一阵风就会把它吹走。
事隔不久,我们又一次来到了这个地方。
说来有些偶然。我们本是应多哥青年联盟一位全国委员的邀请,到山区参观一个青年农场的。没想到道路七转八拐,车子又开到了比梅瀑布下。
农场座落在瀑布北侧的一片树林里面,由六位青年经营,尚属草创阶段。小片空地上一间四面没有泥墙的草棚子,就是农场最宽敞的建筑。那既是农场职工的聚会地,也是临时厨房。农场场长阿穆佐三十来岁,身材魁梧,十分精神。他刚从玉米田回来,知道了我们的来意,欣喜异常,连连表示欢迎。他很健谈,还没等我们问,就主动介绍说,他的家住在离农场三公里远的村子里,人多地少,生活比较困难,所以,青年联盟一提出要在这里创办青年农场,他就和其他五位小青年报名参加了。
阿穆佐带领我们一一参观农场田地。虽只有6位青年,却种了8公顷地。这些地,大都是附近地多的人家捐赠的撂荒地,东一块、西一块,很分散,也很贫瘠,但在青年们的开垦、经营下,生长着玉米、木薯、白薯、蔬菜、咖啡等各种作物,长势普遍良好。种植最多的是玉米,大都成熟了,密密的株行间,到处可见金黄色的玉米棒子。而最吸引人的则是山坡上一大片咖啡园,青翠欲滴,比起四围的杂树乱草,别有一番欣欣向荣的气象。阿穆佐说,这片咖啡园面积有一公顷半,已种下20多个月了,大约再过半年就可望收获。果然,我看到有些咖啡嫩枝上已经结满了串串逗人的碧绿色的咖啡豆。
青年们除了种地,还挖塘养鱼、搞手工业,开展多种经营。去年的收入已够维持小家庭的生活了。我们参观了靠近山边的两个新挖的鱼塘,塘内水清波细,在日光映照下,数千尾鱼苗,盘旋穿梭,一派生机。鱼塘岸边都有渠道相通,汩汩的流水,势头颇足,源源不断注入鱼塘。
我看了颇为兴奋,但也有点纳闷:这地方连瀑布都快干枯了,他们哪里引来这么多水呢?
阿穆佐笑着告诉我们,这水就是从比梅瀑布的山头上引来的。多哥独立以后,在瀑布源头修建了一个水库,蓄的水一部分被引向山下一个电厂发电,其他被分路引到山下灌溉农田。这个农场的庄稼长势良好,与水库供水也大有关系。
原来,比梅瀑布的源头之水大多被改道化作了工农业生产的动力,怪不得水势那么弱小呢。
离别前,我们又一次走到比梅瀑布之下。还是那大半干枯的石壁,还是那茶杯口粗细的水流。但我的心境却很不一样了。真的,让天然的瀑布水驯服改道,为人类造福,不是更值得赞赏么?震荡山谷的瀑布声消失了,但多哥人民尤其是青年的改天换地的创业精神,却在我们胸中回荡。我忽然感到,那细细的瀑布水发出的淙淙声,也显得分外悦耳,仿佛在向人们描述多哥人民及其青年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真可谓是高山流水间一支美妙的乐曲啊!


第7版()
专栏:

泛舟第聂伯
九兰
第聂伯河流水滔滔,奔腾湍急,到中游把乌克兰首都基辅纵切两半,使这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更添几分魅力。早在公元九世纪末,基辅就是基辅罗斯的首都。“罗斯”,是九世纪末第聂伯河沿岸几个斯拉夫人国家在基辅大公治理下统一起来的国家名称。正因基辅是罗斯的中心,故被称为基辅罗斯。基辅,也是今天苏联最古老的一座城市,因而被人们称为“俄罗斯城市之母”。正是第聂伯,目睹了基辅的诞生和成长,哺育了一代一代的基辅人,分享着基辅人的欢乐,也承受了他们的忧患。
日丽风轻,我在基辅乘船畅游第聂伯河,饱览了两岸美好的风光。基辅自北而南伸延40多公里。河右岸,是风光如画的丘陵地带,巍峨壮观的教堂、古色古香的修道院,以及一座座雄伟的人物塑像;河左岸,则是一片平地,到处耸立着一排排现代化的高层住宅楼……所有这一切,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名城古老的历史和新生的历程。
纵目两岸,河山相连。那金顶耀眼的索非亚大教堂,是十一世纪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名扬欧洲的罗斯建筑艺术的杰作。它把拜占庭的建筑式样同罗斯建筑艺术揉合在一起。教堂里保存有杰出的镶石图案和壁画。那掩映在丛林中的“金门”遗址,是与索非亚大教堂同时代的建筑物。它是当时进入基辅的必经之路。规模庞大的彼切尔斯基修道院,从十一世纪初开始奠基,历经几百年的不断扩建而成,里面的座座教堂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它那高耸云天的钟楼,年复一年,准确地向人们发出悦耳的报时钟声。远处,有着5个绿色镶金尖顶的安德列耶夫教堂更是风格别具。它标志着十八世纪基辅建筑艺术新的发展阶段。教堂里彩绘生辉,雕塑精美,到处金碧辉煌……。这些,不仅是一座座建筑,一幅幅美景,而且也是基辅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发展的史页。
霹雳一声雷鸣,把我从对基辅历史的沉思中唤醒。我的目光不由地从一座座教堂移向高空,这时只见乌云滚滚,瞬间大雨骤降,两岸景物笼罩在一片阴影中。天边,一个闪电划破了阴沉的天幕,照亮了屹立在第聂伯河畔的反法西斯英雄纪念碑上的塑像。我想起了“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乌克兰国家历史展览馆”。在那里,我看到反映当时乌克兰人同苏联全体人民一起抗击法西斯德寇的一组组雕塑和照片。高空中的电闪雷鸣,把我的思绪带到那灾难深重的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闪电战计划”就是从这块土地开始的。但也正是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侵略者遭到了乌克兰人民英勇顽强的抗击而大受挫折。英雄的基辅人为捍卫自己的城市,与强大的法西斯军队奋战71昼夜。德寇的10万多官兵、200多架飞机和数以百计的坦克被消灭在基辅城下。基辅人立下的辉煌战功是,为全国人民抗击突然袭来的法西斯德国军队赢得了时间。在敌占期间,基辅地下党领导50多个游击队,共约3万多人参加了游击战,使敌人一刻也不得安生。敌人占领基辅的两年多时间,烧毁了上千个企业,毁坏了几乎一半住房和大量各种建筑。可以说,敌人把基辅地面上的高楼大厦都夷为平地了。在这座英雄城市,人们同法西斯侵略者英勇搏斗的陈迹到处可见。而恰好是四十年前,苏军渡过第聂伯河,在十月革命节前夕(11月6日)把红旗插到基辅上空。从那以来,第聂伯河右岸竖立的胜利纪念碑和烈士雕塑前,每年,在战胜法西斯纪念日,基辅人都要献上鲜花,开会纪念。
我们的船在风雨中前进约一小时,也就雨过天晴了。巍然矗立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雕像,在碧空中闪闪发光。下了船,登上山岗,举目四望,那被雨水冲洗过的第聂伯河两岸,显得分外整洁生辉。一座座壮观的桥梁把第聂伯河两岸联结起来。河畔,各种新的建筑:花园、工厂、纪念馆、住宅等等,一一掠过。这时,想起基辅人在一片废墟中以很快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重建家园,想到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老基辅劫后重现青春,人们是会兴奋的。
黄昏日落之际,第聂伯河显得格外秀丽。滚滚的河水,拍打着岸边,似乎正向来访者述说着这座名城很不寻常的历程。(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巴黎城市雕塑印象
凡慈
在巴黎的公园、广场、街心,几乎随处可见的座座雕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凡尔赛宫庭院里的“酒神池”是别有风趣的。池中垒岛,岛上塑像: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斜倚在地,正举杯欲饮。身后,散落着串串葡萄;脚边,一只倾翻的酒桶,依稀似见香槟汩汩,令人恍觉满池生香。好一幅葡萄熟了、新醪初尝的生动图画,那“酒神”,分明是知酿善饮的法国人民的写照。神话色彩与生活情趣,在此融为一体了。
埃菲尔铁塔下那尊小小的青铜胸像,也吸引着众多游人。雕像朴素无华,体现了艺术家独到的构思:伟大与平凡的对照和统一。当人们仰视那高达320米的“钢铁巨人”后,发现这停立于塔基一隅的铜像,就是铁塔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塑像时,无不肃然起敬。
巴黎街头雕像题材之广、艺术之美,令人惊叹。朋友告诉我,虽饱经历史沧桑,这个城市的公共塑像仍有400来座(组),在全球各大都会中很有名气。它们或表现宗教传说、神话故事,或纪念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或反映自然风物、人民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多样。就造型而言,有的庄严肃穆、有的诙谐生动,有的质朴恬淡,有的华丽多采,有的粗凿大斧,有的精雕入微,风格随时代、题材、作者而异,但无不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人说,从巴黎的街头雕像可以约略窥见近400年来法国雕塑艺术的演变,这大概是不错的。请看,贞洁喷泉的《山林水泽女神》是十六世纪下半期古典派大师古戎的杰作;杜勒里花园入口处的《飞马》是十七八世纪之交古典主义向洛可可艺术转换期的代表人物科伊塞沃克斯所塑;十八世纪后期杰出的肖像雕塑家乌东为自己的家乡留下了一系列名人纪念像;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中坚吕德在星形广场凯旋门上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壮丽图景——刻画起义者英雄气概的浮雕《出征图》;至于布洛梅街心花园的《月鸟》,则为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西方艺术流派、现代派雕塑之一例。
在“艺术之都”的雕像群间流连,一股强烈的历史感不时向人袭来。可以发现,法国历代几乎所有著名人物,从帝王将相到民族英雄,从政治家、军事家到科学家、艺术家,只要对国家作过这样、那样的贡献,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驻足于雕像前,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观感。有人或许会在路易十四像前怀念“朕即国家”的时代,另一些人可能在“公社墙”边寄托自己的壮思。而更多的人则可从中学得一点形象化的法国历史:一部光荣而曲折的历史,一部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决定的历史。
当稍稍了解这些雕像兴废盛衰的故事之后,这一印象便更加深刻了。
在法王亨利四世的雕像前,人们告诉我,法国首都的第一座“公共塑像”就是为这位波旁王朝的创始人而建的。塑铸工程始于1604年,历时9载;在由工场水运巴黎途中,又遭覆舟之厄,打捞经年;待雕像正式落成之日,这位国王死于暗杀已有四年了。自此之后,雕像建筑蔚成风尚。这自然是法国城市建设和雕塑艺术发展的结果,而封建统治者则藉以树碑立传,炫耀高贵风雅。所以直至十八世纪末,作品多为王者塑像或神话人物,主要用来装饰宫室庭院或贵族宅第。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资产阶级与人民大众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风起云涌,雕塑艺术也开始走出宫廷,走上街头,成为真正的“城市雕塑”,内容也逐渐群众化了。从1836年到十九世纪末,巴黎新建雕像100来座,不少以人民生活为题材,如《捆草人》、《带耙的马》等,更多的是纪念历史名人,诸如十四世纪中叶巴黎市民起义的领导人艾顿·马赛、大革命时期著名活动家丹东、拿破仑名将南伊、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小说家大仲马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素有“圣女”之称的贞德,一人占了5个雕像,其一名为《再生的法兰西》。这位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奋起抵抗外敌、最后被贵族出卖而殉难的民族英雄,在十九世纪艺术家心中唤起如此的灵感,无疑反映了处在内忧外患中的法国人民向往民主、保卫国家、振兴民族的意志和情绪。
两次大战中,巴黎的雕像遭到不少破坏。在纳粹统治时期,根据所谓的“非铁金属回收法”,约有140座青铜雕像被送进了化铜炉。然而,希特勒的“化铜象为干戈”之举并未给他的战争机器增添什么力量,更未能阻止法国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至于雕像,自1945年以来,在战后的废墟上又新建了80多座。目前,在精心维修、保护现有塑像的同时,市政当局计划逐步重建十九世纪的著名雕像,以期使这批法国文化的珍贵遗产重放光彩。(附图片)
巴黎天文台广场上的米歇尔·内元帅塑像。


第7版()
专栏:

东非民族艺术的珍品
卢俊兰
坦桑尼亚驰名的雕刻——马孔德木雕,是东非最优秀的民族艺术之一,现已进入世界珍贵艺术品的行列,颇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马孔德木雕最早为达累斯萨拉姆南部马孔德部族的绝技,现已逐渐传授给邻近的部族。这种木雕大多以热带原始森林特产的乌木为材料,间或采用紫檀等高级木材或象牙,品种多至数百,各种日用品、装饰品应有尽有,如手镯、项链、茶碟、烟灰缸、大象、豹子、狮子等。还有各部族的头像、面具和人像,雕像千姿百态,工艺精细,构思严谨。刻画动物则栩栩如生,雕塑人物呼之欲出,件件均见匠心。
马孔德木雕大小不一,价格各异。小巧玲珑者,只有鸡蛋大小,大而巍峨者,高达五至六米,便宜的只需几先令,昂贵的售价上万乃至几十万先令。它既是名贵商品,又是珍贵礼品,最大的销售市场是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西德和日本。在达累斯萨拉姆专售和兼售马孔德木雕的商店有十多家。我慕名走访了设在市中心的大楼底层一家木雕商店。这里陈设着著名雕刻家卢姆·阿利一组大型乌木雕像,这组雕像以人物、葫芦和锄头构成。一位妇女,头顶盛水的葫芦,持水勺的左手按住葫芦顶部,右手紧握锄头,胸前兜着未满周岁的婴儿,膝前有一个幼女引路,这幅惟妙惟肖的雕像,极为细致地刻画出非洲农村妇女勤劳朴素的美德。乌木雕像脸部的本色同眼前服务员法图玛小姐的肤色一模一样,在暗淡的灯光下,我几乎情不自禁要同这雕像握手攀谈了。
陈列室里还有一组描绘圣母玛丽亚诞生的群雕,是用直径零点四米、长约一点五米的整段乌木雕成的卧像,作品形象逼真,刻工精细,售价为7万先令。
我观赏着一尊尊乌木雕像和木刻玩偶,由衷地赞美非洲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他们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民族艺术珍品,多么值得称赞啊!(附图片)
坦桑尼亚首都“非洲饭店”门口的木雕。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奇特的“未来住宅”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城,人们可以看到一座外形奇特、设备先进的未来家庭住宅(见图)。这所以塑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未来住宅是由美国建筑电子技术权威劳·梅森设计建造的。占地面积为550平方米,外观象马戏团的大帐篷。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内的全部设施,都由最先进的电脑技术控制。据说,它采用的电子技术相当于一艘宇宙飞船那么多。电子计算机不但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和灯光的亮度,而且还能根据太阳的不同位置调整百叶窗。卫生间内有一只形如贝壳的澡盆,气候调节室可变换出世界上任何地区的气候温度。健身房内的电子训练器可使主人肌肉发达。厨房电子计算机既可为主人编排出适合胃口的食谱,也可为主人播放他所喜爱的电视节目。别致的客厅里,安乐椅和沙发会自动测出主人的脉搏,电子计算机会“计算”出主人适时的心情,并播放幽美动听的古典或现代音乐。
这座建筑落成后,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建筑师劳·梅森希望今后能以8万美元的价钱向顾客提供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未来住宅”。
张社蚕编译(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域外漫记

骗子猖獗的“地下”伦敦
程代民
伦敦,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都,以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每年吸引了几十万旅游者。他们慕名前往参观举世闻名的伦敦塔和古老的高等学府,领略泰晤士河两岸的绮丽风光……。然而,这仅仅是伦敦的一面;就在这同一个城市,还有着一个“地下的”伦敦——那儿是骗子猖狂的罪恶之地。外国旅游者稍一疏忽,就会上当受骗。
在伦敦西区的主要商业中心,在伦敦塔附近的地区,形形色色的非法商人,以多种渠道和形式向游客兜售冒牌商品。今年夏季最流行的赝品是:“名牌”运动衣,“金银”首饰以及“高级香水”。后者包装得富丽堂皇,与著名的法国名牌香水商标毫无二致;然而,拿回家一看,却原来是一瓶加颜料的有色水!
那些骗子,大都是惯于干这一行的老手,他们结伙成帮,设岗放哨。警察一露面,骗子即逃之夭夭;警察刚走开,他们又重新开张,继续非法买卖:一群同伙者乔装成“顾客”,先上前“购买”“商品”,以引诱人们上当。“买卖”往往很快成交;待受害者回到旅馆发现受骗,早已后悔莫及了。除了几句毫无作用的埋怨声,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假拍卖”,是另一种狡诈的圈套。口舌伶俐的作案者,以赠送免费纪念品等手段,将受害者勾引至所谓“拍卖所”;接着,他的同伙就在那儿开始施展诈骗术:他们非常仔细地将“拍卖品”包扎好,并一本正经地贴上封口标签。事实上,受骗者眼睛所看到的“拍卖品”跟手里拿着的“拍卖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许多人买的是“玛瑙”碗,后来却发现是石膏加彩画。更有人什么东西也没拿到,——诈骗犯骗到了钱就从人群中溜之大吉。
诈骗活动如此猖獗,使伦敦警察和地方当局颇伤脑筋。他们为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诈骗犯仍然与日俱增。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各种犯罪活动得以滋生、泛滥的土壤。
于是,某些西方报纸只能向前往伦敦度假的人们发出“最好的忠告”:“走路时看看左边,又留心右边,时时刻刻当心你的钱包”!(附图片)
方成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