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通讯

一张神奇的捕捞网
——记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制“虾拖一号网”的事迹
赵修基
近年来,每到打捞对虾的黄金季节,渤海湾的海面上,常常出现一种只捕虾、不捞鱼的神奇的网——“虾拖1号网”。
国家水产总局的鉴定书上这样写道:“该网比现用生产网少捕经济幼鱼60%以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81年,全国水产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把推广“虾拖1号网”列为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国家科委和山东省科委,分别为“虾拖1号网”颁发了光荣证书和奖金。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赞颂大海,说它辽阔无边,无比富饶,水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文学作品,这样描写也许不错。但是,实际上,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不仅有边有岸,有它自己生息消长的运动规律,它的蕴藏也并非是一个无限数。
“制止酷渔滥捕,救救渤海湾的鱼类!”这是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发出的呼吁。资源室开列出一张触目惊心的统计表:面积差不多有半个山东省大的渤海,几种经济鱼的产量,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直线下跌,一落千丈!年产带鱼从43,000多吨,下降到3,000吨以下,鳓鱼,由11,000多吨,减少为1,800吨;而名贵的真鲷(俗称加吉鱼)则几近绝迹……
究竟怎样挽救渤海面临的严重危机?助理研究员孙泰昌、王诗关、王敬之为此寝食不安。六十年代初,他们分别毕业于青岛、烟台、连云港三所高等水产院校,从那时起,三个人就把一颗心交给祖国的大海了。他们很清楚,渤海湾所以日趋贫穷,一个主要原因是捕虾大量杀伤幼鱼。每捕一吨虾就要伤害1.4吨幼鱼,最高峰竟多达3吨。听到这个数字,谁不心疼呀!有人主张:甘蔗没有两头甜,要捕虾就管不了鱼,要保鱼就难捕虾。他们的根据是:9、10月份鱼虾混栖,幼鱼的个体又与对虾大小相仿,船在水上漂,网在水中行,网具不长眼睛,怎么能做到只捕虾不捞鱼呢?
难道事情就顾此失彼、不能两全其美吗?孙泰昌、王诗关、王敬之三人苦思着,决心研制一种捕虾放鱼的新型网具。在一次业务会上,他们谈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党委的支持。党委决定,组成新网具三人攻关小组,一切为攻关小组让路!
三人小组成立了,孙泰昌、王诗关、王敬之的心头象是点燃了一把火。他们走渔村,访渔户,随船出海观察,与经验丰富的渔民座谈。经过对多种传统网具的反复比较,成千上万次运算,最后确定下一种试验方案。模型扎好后,他们立即赶到鲁南山区的老龙湾作网模水槽试验。每天往返七八里路,肩扛车推把试验的各种器械、杂物,从住处搬到试验地。探测网具在水下的形态,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只好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借助水镜凭肉眼观察;初春水凉,在水中站的时间一长,手脚都被冻得麻木僵硬,不听使唤。转眼一年过去了。1979年秋天,随着渤海湾捕虾黄金季节的到来,新网具的研制也进入到决定性阶段。那是9月上旬的一天,王诗关和王敬之分乘渔轮出海,进行实物网海上作业试验。正赶上刮五六级的风。风一掀,海浪就象小山一样滚滚而来。两个人站在小船上被摇得翻肠搅肚,哇哇地呕吐起来。他们睡不好,吃不下,可是谁也不肯躺下,终于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80年深秋,捕虾放鱼的新型网具终于研制成功了,被命名为“虾拖1号网”。今年6月24日,农牧渔业部在烟台召开专门会议,推广“虾拖1号网”。明确规定,凡进入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捕对虾的拖网渔船,都必须使用这种网。如今,辽宁、河北、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已有近2,000对渔船用上了“虾拖1号网”。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这个“经验”不可取
杨家舍
最近看到一份材料,是介绍广东某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经验的。其中第一条,也是主要的一条,叫“放宽政策,迅速发展渔业生产力。”初一看,似乎言之成理;但再一细看,就觉得大有问题了。这条经验的具体内容是:放手让渔民发展小机动船,以增强捕捞能力。据介绍,这个县从1979年底到1982年底三年间,仅渔民自己就集资600多万元,造小机动船670多条。其中有个公社从1980年以前的50多条发展到300多条。因此渔业产量增长很快,渔民收入提高很多。
看了这一“经验”,不免令人忧从中来。这个县的同志不知想过没有:小机动船如此大量增加,将会对近海资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其他沿海地区倘若也都如此这般,眼前的渔业“繁荣”能维持多久呢?最近,《浙江日报》就曾报道说,浙江省四年来共新增海洋机动渔船5,000余艘,张网桩头由原来的9万个发展到15万个。该报说,“在层层围歼堵截之下,鱼类的洄游路线被切断,‘四大家鱼’有‘家’难归;在捕捞区内,鱼子鱼孙都难免罹难。”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这样下去,不用几年近海渔场恐怕就会无鱼可捕了。
广东某县的这些做法,是在“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的名义下进行的,由此不禁使人想到思想解放和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我们发展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作为领导,自然要尽力为农民解开手脚,让他们放手发展生产力。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都可以不尊重了。如果我们离开了两个“规律”,不就等于又回到盲目蛮干的老路上去了吗?
事实告诉人们,不是所有的生产项目都可以任意无限制地发展,捕捞业是这样,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也有这个问题。牲畜超载,草场就要退化;加工产品过剩,生产就要受阻……作为生产者,由于所处的地位限制,往往不了解全局,不能瞻前顾后,难以完全避免盲目性。对此,领导者就要用科学的态度积极加以引导,这是领导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还是提“重点户”好
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黄炳福
读了《人民日报》10月20日第五版《重点户的提法不准确》一文后,颇有异见。我认为还是提“重点户”比较好。
目前农村中绝大多数是兼业户,他们所兼各业往往是不平衡的,其中一业为主,兼营其它的不乏其数,这是客观现实,这就是我们简称的“重点户”。至于“重点户”的概念现在比较模糊,这是因为至今还没有给这一概念下过统一的定义,以致给统计工作造成了某些麻烦,但这决不能成为取消这一名称的理由。
根据我在工作中的体会,重点户这个概念与专业户一样,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它总是和经营的项目联系在一起的。区别什么样的专业户,主要看其经营的行业,区别什么样的重点户,主要看其经营项目的比重。拿我们苏州农村的情况看,一般认为一个农户如以75%左右的劳力经营的项目,就是这个行业的“重点户”。当然,确定一个重点户的衡量指标还有投资数量与收入多寡等等,但是这些指标不能作为决定性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具有不稳定性,它们常常受到市场与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这些指标基本上也是由经营的规模来决定的。
《重点户的提法不准确》一文说“重点户的概念没有给工作带来多大益处,反而有副作用”,这是偏见。说专业户是一种发展趋势,这是对的。但是,君知不知大多数专业户是怎样来的?据去年年底统计,苏州农村有“两户”5万多户,其中专业户1.3万多户。在这1.3万多户专业户中,一开始就搞专业户的只有500来户,其余都是从重点户发展而成为专业户的。不少专业户的户主对我们说:一开始就搞专业户,单打一,没把握,风险大。先搞一业为主,多业兼营,既可摸索经验和市场行情,又可防止“翻船”,等有了较大把握,再搞专业户就比较稳当了。可见,重点户往往是专业户的前身,是他们适应市场,积累资金,摸索经验,走向专业户的准备阶段。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在工作上有的放矢地支持和扶持重点户的发展,促使他们向专业化方向转化,从而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第5版()
专栏:

千金难买信誉
——讲求经营道德的鱼苗专业户廖清章
王远明
在江西省吉水县,卖鱼苗习惯于论杯计数。白沙公社白沙大队的繁殖鱼苗专业户廖清章,却坦白地告诉买主,论杯计数,每杯实际鱼苗数要比估计数少200多尾,买主会吃亏。他卖鱼苗,总是一尾一尾数着卖,别人一天能卖完的鱼苗,他得卖四五天。
廖清章于1980年开始池塘养鱼,孵化鱼苗,每年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今年他孵化鱼苗80多万尾,个大质优,外县、本县社员争相上门求购。越是生意兴隆,廖清章越是想到买主的利益,想到信誉千金难买。他坚持鱼苗长够尺寸才出塘,送鱼苗上户,饲养技术教到人。
今年春天,新和公社有几个新主顾前来订购一车鱼苗。廖清章看数量这样大,实在放心不下:一车鱼苗少说也要一千五六百元钱,如果人家因为条件、技术缺乏而失手,那就糟了。他问清了买主地址,留下了那车鱼苗。第二天,他亲自押车去新和,一连七天走东家、串西家,教会买主饲养技术,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又骑着自行车去察看。如今,新和公社放养的那车鱼苗,条条都已长到一斤二三两。社员们谈起这件事,都交口称赞:“人家卖鱼为赚钱,清章他是送技术帮人家富哟!”
今年5月间,上村大队有两万多尾鱼得病浮头,几个村的社员心急火燎,想请廖清章来治,又因不是从他家买的鱼苗,不好开口。谁知廖清章听说有鱼生了病,背着药箱就赶来了。他整整干了两天两夜,救活了所有浮头的鱼。社员们要给他算工钱、药钱加补贴,他只拿了误工工资就回家去了。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劳模李兴发帮困难户养鸭
福建诏安县劳动模范、四都公社林头大队养鸭专业户李兴发,年年收入破万元,自己致富后不忘贫困的乡亲。一年多来,他为困难户代买母鸭垫款1,850元,预借饲料8,380斤。
邻居青年李灵飞一家六口,生活困难。李兴发就手把手教他技术,帮他养母鸭150只,产了蛋后又代他孵鸭苗卖,全年收入3,000多元。今年初,李兴发看到村里有8个养鸭户因长期阴雨饲料不足,随即从自家挤出8,380斤稻谷,借给他们度过青黄不接的难关。
(黄毅飞)


第5版()
专栏:问题讨论

调整责任田需要三个统一
湖南省攸县 陈之强
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广大农村普遍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劳力、土地情况发生变化,责任田不可避免地要有所变动,加上不少地方承包初期对责任田可能出现的变动估计不足,考虑不周,而上头又无一个统一的章程可循,目前在这方面暴露出来的矛盾是比较多的。农民迫切要求上级党政领导机关对其中某些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一刀切”不好,不“切一刀”也不行。从实际情况出发,有些问题,非得在一个县的范围内统一不可。现在已经感触到的就有这样三个问题最好能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
一、统一承包期限。“大稳定,小调整”,应成为长期实行的原则,但是,承包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限。目前,承包期限有一年两年的,也有五年十年的,还有宣布长期不变的。期限不一,给小调整带来不便:一方面增添了调整工作的难度。队与队之间承包期不一,互为影响,当农户之间为各自的利益发生争执时,有的人便拿邻近队规定的期限作依据来否定本队的规定,意见难于一致;有的社员看到上级没有明确表态,对本队所确定的承包期限也持怀疑态度,感到放心不下;社队之间人口迁移,责任田的退出和补充也无法在同一期限内解决,一方到期要退,一方未到期不补,事情很不好办。另一方面,不便于加强领导。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虽然年年都有一部分队承包期满,需要调整责任田,却形不成全县性的突出工作,甚至在一个公社范围内都是如此。这样一来,县社干部对此调查研究甚少,不少队几乎是在自发状态下进行。少数干部力量弱的队,既无上头的“柄把”撑腰,又缺乏邻队的积极影响作用,弄不好,不是调整不成,便是自私、逞强的人说了算。如果把承包期限统一起来,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好解决一些。领导精力集中,工作时间集中,解决问题集中,行动有部署,工作有秩序,效率会高,效果会好。
二、统一调地原则。责任田变动,除了委托性经营转让土地外,主要是家庭人口劳力增减的需要。据湖南攸县八个不同类型大队的调查,140个生产队,3,042户,仅近一年内家庭人口有异动的生产队131个,占93%还多,异动户360户,占11%还多。时间越长,异动面越宽。人口异动户,责任田怎样调整?目前的状况是:各生产队自立政策,各有各的章程。调地原则不一,有些矛盾可谓无法可治。婚嫁引起人口异动的调地问题,就是突出一例。嫁出一方,有的队规定,出嫁者自嫁出之日起,责任田收归集体,转作机动田,或补充给其他户;也有的规定在承包年限内嫁出者的责任田不退,仍由本户耕种。娶进一方,有的队规定,承包期未满,不增划责任田;也有的规定,可以从结婚这一年起,拿机动田来补划一份责任田。结果,有的人婚后可以得双份责任田,有的人两头都落空。你去调处吗,甚至反问你:生产队的合同算不算数?由此看来,调地原则,也是非统一不可的。
三、统一补偿办法。在土地问题上需要提出补偿办法(或叫经济关系处理办法)的,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委托性经营,责任田转让之后,转让户与接受户的经济关系应当怎样处理,目前有按平价或议价提供口粮的,有直接用现金补偿的,有按产量或收入分成的……到底怎样处理才算合理,哪些做法必须废止?(二)因特殊原因迁入,如国家职工被开除回家、全家从异地返回老家等,队里在承包期限内责任田无法调整,他们的口粮和生产场地如何解决?有的地方采取补口粮差价,安排其它承包项目等方法,比较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地方视而不管,拖拉了事。(三)在承包期限内,土地发生亏耗现象,如水灾毁地、国家征用、经过批准占地建房等。这种亏耗,一般只涉及少数户。如果因少数户的问题,将责任田重划,实在不妥。倘若没有补偿办法,亏耗户也顶不住,通不过。(四)对养地、扩地积极者,也有必要给予经济补偿。承包期满,责任田需要调整给他人时,对养地好的该怎么补偿?社员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情况下新开垦的田土,既然不能承认新扩地归私有,就应规定一个适当标准,对其投资、投工给予补偿,或宣布多少年内新扩地不归集体安排,不加征购粮和上交提留任务。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权威性的规定,农民感到心有余悸,一怕上头无章程,靠不住,稳不住;二怕土政策出偏差,到时候“算账”。


第5版()
专栏:

承包地过于零碎不利生产
上海复旦大学 常亚国
我在江西省吉水县冠山公社坪上、浒岭两个大队调查了10户农民,发现这一带农村中承包地过于零碎的情况颇为严重。这10户农民共承包土地190亩,分成285块,平均每块只有0.67亩,最大的一块约4亩,最小的一块仅0.01亩。
据有经验的干部和老农讲,因承包地分散而造成的损失可达农业总收入的5—10%。其具体影响是:第一、耽误农事季节。由于土地分散,上工下工来回奔波,平均一户农民一年得浪费12个劳动日。我们调查的一户农民有31亩地,分成70块,最远的相距达2里,走去约用15—20分钟,一天就要浪费一个多小时。第二,农事纠纷增加。坪上、浒岭两个大队去年发生了几十起这方面的纠纷,严重的甚至动武,打伤了好几个人。
实际上,承包地零碎是农村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是农村推广生产责任制后遇到的新问题。目前对农村严重的土地分散状况还未有统一的解决办法,值得大家研究、解决。


第5版()
专栏:

他们盼望有张土地长期使用证
一位售粮万斤的专业户对我说:“我包的地,有一部分缺水,也能打井。那块地要能保证长期归我承包,我就联合几户打一眼井。可眼下我不想打,担心刚打上就调整,收不回打井的钱。”我给他讲政策,鼓励他打井。他说:“责任制不变我信,可谁能保证承包地不调整?现在上面又没个具体规定,张三当干部不调整,李四上来要调整,谁也说不准。空口无凭,立个字据就好了。”
看来,农民这种担心还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都希望对现有的承包土地由县人民政府或公社发给长期使用证书。 山西省阳高县 郭
 促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沙漠珍宝——骆驼刺
袁兴夏
起风了,一望无垠的沙漠飞沙走石,天昏昏,地黄黄。这里,年降水量仅有十几或几十毫米,蒸发量却达三四千毫米;盛夏酷暑难当,气温常常达到摄氏四五十度。按一般人的想象,这里一定是个天荒地老、没有绿色生命的“死亡之海”。其实不然,充满着神奇色彩的沙漠,毕竟不是死亡的国度;在这一般植物根本无法涉足的世界,不可思议,却奇迹般地成了骆驼刺的天然乐园。
骆驼刺,豆科天然牧草,沙漠中的古老“居民”。它茎直立、坚硬,侧枝发达,植株具刺,有稠密的枝叶,一棵便是一团绿莹莹的草丛,丛径可达1.5米至3米。无论在高大的沙丘、沙梁上,还是在流沙滚滚的大漠深处,人们都能寻觅到它的踪影。沙漠中有了它,一般覆盖率只要30%以上,沙丘即被半固定或固定。在大漠深处,它常常遭受风沙流的灭顶之灾;但是,请不要认定它就此完蛋了,此刻,往往正是它悄悄萌生不定根和芽的时候,过不了几天,沙丘上又有新的骆驼刺的嫩芽破沙而出,继续繁衍生息。如此长了埋,埋了长,任凭狂暴的风魔、沙怪用尽一切招数,骆驼刺,仍一片片、一丛丛,生机盎然。
骆驼刺,因其短枝和总状梗有刺,又为骆驼喜食而得名。有的人,往往为此误会,以为骆驼刺仅为骆驼喜食,其实,它也是沙漠地区牛、羊、驴、马等食草家畜营养丰富的牧草,特别是作为牲畜冷季饲草更为理想,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堪与中等苜蓿媲美。生长骆驼刺的沙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肥料堆,施在农田里肥效胜过普通的农家杂肥。此外,具有针刺的骆驼刺,还可以充当护卫田园的篱笆;它的花儿酿制出来的蜜糖,无异味,特别甜……可是,骆驼刺生来却从不用人播种、施肥、浇水、整枝,总是默默地贡献自己,繁衍子孙。难怪,人们称赞它是沙漠里的珍宝。(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勒格公社实行包畜到户责任制后,进一步提高了牧民的科学养畜积极性,他们抓牲畜品种改良,抓病疫防治。这是牧民们按时给牲畜进行药浴。 潘秀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