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好好先生”并不好
潜夫
“好好先生”究竟出于何处?翻阅《古代笔记小品选读》,有一篇《好好先生》,选自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原文不长: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看这个司马徽,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缺点,无论好坏是非都是一个“好”字,连别人向他说起自己死了儿子的痛苦事,也答曰“大好”。如此只知道“好,好,好”,世上少见。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人,明朝人来写他的故事,难免有不实之嫌。然而参证《世说新语》,便知其言不谬。闭口不谈论时人时事,如有人问及,则每每回答“佳”。他的妻子责备他,别人有疑问才来问,你一一都说佳,这难道是别人来问你的目的吗?司马徽却说,如君所言,亦复佳。这里的“佳”字就是前文的“好”字。而“好好先生”确乎是有其人的。
司马徽虽已作古千年,而他那“好好先生”的遗风却还在不少人身上残留。正如胡耀邦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许多好的同志这几年养成了一个毛病,就是当‘好好先生’,不敢得罪人,不敢搞批评和自我批评。”“好好先生”误人误事的例子很多。譬如,有两个乡干部申请将家属“农转非”,因违反政策,被县里否定。他们认为是公社未向上呈报,找公社党委书记大吵大闹,甚至连党委通知的会议也拒不参加。对这两位同志目无组织纪律的错误,党委书记不但没有进行批评教育,反而用私人请客吃饭的办法,在酒席上调解劝和。看起来表面上缓和了矛盾,但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上下级之间貌合神离,成见越积越深,在工作中“顶牛”、“别腿”的事时有发生。本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矛盾越来越多,可见,“好好先生”也并不好做。
做“好好先生”,既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同志,更不利于党的事业。共产党员应该是坚持原则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决不能做“好好先生”。要端正党风,就要克服对不良倾向不干预、不批评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把扫帚,清除自身肌体上的种种灰尘,包括彻底清除“好好先生”的遗风。


第8版()
专栏:

山里红的歌
师军红
秋深了。农贸市场上出售着一堆堆珠圆玉润,红莹莹、亮晶晶的小果子,那是北方深山里常见的一种果子——山里红。
这果子实在不能算上品,可是偶尔尝尝,突然觉得那微酸和微甜之中似有什么东西冒出来,我的心不由一颤——这陌生又熟悉的味道曾在那陌生又熟悉的岁月里出现,想不到小小的山里红居然把它唤醒了!
那年,十六岁的我下乡来到东北农村的一个小山村。我住在一位生产队长家,这位被我称作大哥的生产队长的家里有九口人:七个未成年张着嘴等吃的孩子,加上他那年仅三十来岁的妻子,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便可知大略了。
我发现,孩子们经常伸长脖子朝对面山坡上张望着,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片山里红树,秋要来了,山里红快熟了。
大嫂的女儿小琴和小兰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那山里红的模样:“红红的、圆圆的,一串串的,霜一打,又甜又面。那东西能顶饭呢。”
有一天,我要和小琴、小兰一起去采山里红了。对面坡上的山里红早被村里的孩子采摘一空,要采到又红又大的果实就得进山。
踩着秋霜白露在山中崎岖的小路上攀行,听山雀唱歌,山泉鸣琴;看散发着幽香的山菊花在路边扬着脸儿对你微笑……一春的疲乏,一夏的劳苦,都被那清新凉爽的秋风拂去了。而最最叫人痴迷沉醉的,是当你转过一山,突然看见一大片挂着累累硕果的林子,看见无数颗鲜艳晶莹,珠玑似的红果儿摇摇晃晃地在阳光下闪烁时,心海深处仿佛突然涌起了浪潮,使你禁不住想伸手拥抱这神话般的山谷,拥抱这默默恩赐养育着我们的母亲——大自然。千树万树的红珍珠、赤玛瑙,为什么隐居在这不为人知的深山里呢?是这深山的泥土更肥沃,雨露更丰泽,光照更充足吗?
一株树上的山里红就足以装满手中的篮子。
待我装满了篮子和所有的衣袋,才突然发现自己与同来的小琴、小兰走散了。看看太阳,已是过晌了,我惊惧地在山林里乱钻乱撞,衣服又撕开了几条口子,发辫也散开了一只,那副蓬头垢面的尊容一定可笑又可怜。我总算钻出了林子,走下山路,一条河流又拦住了去路,河上没有桥,只有十几块置于激流之中,露出水面的石头,铺成一条通往对岸的路。我战战兢兢地踩着那些晃动着的石头向对岸走去,却终于“扑通”一声跌入了水中,幸好河水不很深,仅仅打湿了我的衣裤,却也把一篮子山里红给冲了个精光。
当我浑身湿漉漉地走进村子时,天边只剩下一抹玫瑰红的胭脂色。推开大嫂家的柴门,那熟悉的烟味儿以及那老山羊脖子上叮叮当当的铜铃声迎面而来,变得那么亲切迷人,和谐悦耳。
走进屋,大哥正发着脾气,小琴、小兰在抽抽搭搭地哭泣。还没等我开口,小琴、小兰发现了我,一起惊喜地叫道:“姑姑回来了!”两张挂着泪珠的小脸儿顿时笑得象两朵带露的芙蓉。大嫂象突然找到失散已久的孩子,一把将我拉到身边,拢着我的乱发,揉着我的脸颊,眼圈发红了。大哥却笑眯眯地脱下刚穿好的衣服,关好房门。看那样子,我若再晚归一步,他便要进山找我去了。寒冷、恐惧、孤寂都被关在了门外,温柔、爱抚、关切围绕着我,我却鼻子一酸,伏在大嫂的肩上,扑簌簌地掉下两行热泪……
又酸又甜的山里红,又酸又甜的日子啊!
那日子一去竟是十多年了,那又酸又甜的味道也渐从我生活中消退。我不必再为求得温饱去煞费苦心,更不需为了一次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去受那翻山越岭的劳顿,可我每每看见山里红,心都不能不为之一动。
我把十几颗山里红用线系成一束,挂在我的台灯上,凝望着,默想着。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它给人的感受和体会肯定是千差万别的,决不可能用一言以蔽之。然而,我珍视那岁月,那如同用山里红串起来的日子,引我识得了人间的珍宝。


第8版()
专栏:

黄帽邮筒赞
邵燕祥
一早,把一束信投进粗粗壮壮的黄帽绿邮筒里,想到本市的信下午就可到达朋友门前,航空信可以赶上最近一次航班,不由得有一种托付得人的欣慰。
感谢北京市的邮政部门,感谢最早想出这个主意的同志。尽管还不能一下普遍提高邮递效率,但在全市先设这么二三十个快递邮筒,缩短一部分急信辗转于邮程的时间,也可略解一些写信、盼信的人的心焦。
这证明邮政部门的同志心里有写信的人,使我们在投寄信件时,对那草草涂成黄帽子的绿邮筒也油然生出亲切之感。
今年年初曾经为幼儿写过一篇小品,介绍北京街头并存的三代邮筒。现抄附在后面,姑且作为对辛苦的绿衣人的点滴答谢。今天读来已感不足,它没有把黄帽邮筒写上去,然而似乎也不必再添改了: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不断有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气象、新的萌芽出现,不用说一篇小品,就是一篇大文章,也不能全部包容进去,更哪能象小孩的裤腿那样,过几个月接上一截儿,再过几个月又接上一截儿呢?
〔附〕邮 筒
娃娃瞧着奶奶把信装进信封,把邮票贴在信封上,把信封封好。
“娃娃,待会儿跟奶奶发信去!”
“奶奶,我发!”
娃娃把信抓在手里,颠儿颠儿颠儿跑出大门。
他站住,回过头来告诉奶奶:“我会发!”“我知道!”就又一气儿往前跑了。
奶奶在后面紧追紧赶。奶奶追不上娃娃,奶奶不如娃娃跑得快。
等奶奶赶到大街上,娃娃已经张着两手跑回来了:“奶奶,我把信发了!”
“你给发到哪儿去啦?”
奶奶顺着娃娃的手看去:“哟,傻娃娃,那不是邮筒,那是果皮桶!”
奶奶把从果皮箱里捡回来的信,换了一个信封,重新用浆糊封了口,粘上邮票。
“娃娃,跟奶奶一块儿发信去!”
走到一个邮筒前面,这是一个上下一般粗的邮筒。娃娃这回看清了,他比果皮桶高,穿一身绿。
奶奶说:“这是邮筒爷爷。”
邮筒爷爷张嘴笑着,嘴里已经没有牙了。
可是奶奶没把信交给他。
奶奶拉着娃娃又往前走。
前面又有一个邮筒,比刚才那个邮筒爷爷瘦得多,也穿一身绿,只是扎着腰,穿着一条瘦瘦的百褶裙。
奶奶说:“这是邮筒阿姨。”
邮筒阿姨张嘴冲着娃娃笑。
可是奶奶没把信交给她。
奶奶拉着娃娃又往前走。
又走到一个邮筒跟前,这个邮筒一身崭新的绿衣裳,头戴鸭舌帽,下穿喇叭裤,挺神气的。
奶奶说:“这是邮筒哥哥,把信交给他发了吧。”
娃娃从奶奶手里接过信,踮起脚,塞到邮筒哥哥嘴边;娃娃想让他叼一会儿,可是不留神一撒手,邮筒哥哥就把信给咽下去了,娃娃还听见信掉进他肚子里——“咚”的一声呢。
为什么奶奶不把信交给邮筒爷爷和邮筒阿姨呢?
娃娃想了一会:“嗯,对啦,邮筒哥哥年轻,跑得快!”
奶奶拉着娃娃回家,娃娃一路上还不住地回头,他想看看邮筒哥哥怎么飕地跑起来,刷地跑过去。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衣着之类
东汉京都妇女喜梳堕马髻。美不美,谁也说不上来,但至少不会是直接危害人的什么
“妖”,那是显而易见的。
“服妖”之说,如今听来好笑,但由服装与发式的变化招来横议,不只古代有。男子穿西装,女子梳披肩发或其它什么发,似要踌躇一番。别落得堕马髻一样的评价方好。
但衣着打扮毕竟是小事,只要不是奇装异服、伤风败俗,是不必为它伤脑筋的。生活是五色缤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也包含着美化社会生活,多几种服装,多几种发式,又有什么不好呢?难道梳清一色的“羊角刷”,就是好的吗? 顺言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扣”
扣,就是打折头。强人所出,平日里是极少施用的。
时下却有些“扣”风出现:建立互助储金,人均五元,扣!某君结婚,集体送礼,扣!某基层党组织连党费也扣起来了。
按时交党费,是党员的义务,事关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严肃问题。主张“扣”的人说:“是怕搞忘了。”这一扣倒省事,却把党的观念慢慢给扣没了。 周后飞


第8版()
专栏:

版纳风情
昆明部队某部 郑健
傣 寨 月哪位姑娘洗得这般忘情,竟将银梳抛上椰树顶?羞怯江中女伴们,顶筒裙,急匆匆,向柳荫。哪个小伙子敲得这样卖劲,竟让铓锣飞上东山顶?庆丰收的打场洒下吉祥水,舞步高,舞步低,多轻盈。
露 水 市踩着晨露来,踏着晨露去;古道旁绽开新葩,轻松活泼加快着生活旋律。头上的玉簪花晨露闪闪,肩上的筒帕晨露熠熠;满街鲜货晨露般清新,笑语欢歌洒晨露一地。
贺 新 居这样宽畅的新屋,还盛不下主人、客人的欢乐;糯米酒香飘十里,浸透了歌手祝福的歌。小小竹楼是智慧的化身,看新楼,也会感慨颇多:雕梁画栋春天永驻,明亮玻窗映出崭新生活。


第8版()
专栏:

君山湖〔水印木刻〕 吴俊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