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共产党员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
——学习《邓小平文选》笔记
张廷发
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邓小平文选》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在许多篇章中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这种精神,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本色,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志气和骨气。在中央决定全面整党,号召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新形势下,认真学习贯彻小平同志关于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指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实现四化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邓小平文选》第221页,以下简称《文选》)他根据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重申了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新的要求,殷切地希望全党“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文选》第328—329页)这是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事业是非常艰巨而又伟大的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建国以来很好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无论是建设四化和保卫四化,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以至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困难面前,靠什么去组织、鼓舞、激励群众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呢?单靠物质奖励显然不行。只有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同心同德地为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奋斗,才能鼓舞和激励群众看到光明的前途,战胜困难,取得新的胜利。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既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到了二○○○年,我们达到了“小康水平”,仍然需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前进。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也决定了要继续发扬和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在全国执政前,斗争非常残酷,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享受。那时行军、打仗、白区工作和地方工作,哪一件都需要艰苦奋斗。如果不同群众同甘共苦,哪一件都办不成,还会打败仗,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那时参加共产党,没有什么私利可图,有的只是多做工作,多担风险。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广大群众正是从这些地方,深深地感到共产党员是为他们谋利益的,他们从共产党员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啊!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文选》第189页)我们党处于全国执政地位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许多同志对贪图安逸、害怕艰苦、脱离群众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不象战争年代感受得那样深了,滋长了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置之脑后。有些人入党就是为了享受在先,吃苦在后。他们不是正确地运用党和人民给予的职权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以权谋私,向党伸手,争名利,闹待遇,搞特殊,图享受,甚至堕落成为犯罪分子。有些罪犯的犯罪企图能够得逞,也是靠某些共产党员的保护。这些都是与我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的。这次整党必须在完成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重点清理“三种人”的同时,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坚决扫除这股歪风。
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对于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文选》第326页)这是在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情况下,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才能在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反,如果丢掉了这个传家宝,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就会侵蚀我们的肌体,腐蚀我们的灵魂,就会使我们从精神上解除武装,丧失革命意志和革命热情,以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从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中揭露出来的一些案件来看,有些共产党员贪污盗窃,腐化堕落,传播精神污染的东西,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就是从害怕艰苦,贪图享受,革命意志衰退,羡慕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开始的。可以说,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一些人蜕化变质的根源。
有些人以为一提艰苦奋斗,就是否定物质利益,就要再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艰苦生活,这是一种误解。共产党人不是苦行僧,也有衣食住行的问题。我们提倡艰苦奋斗,正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从来就不反对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不是说生活要越苦越好。正如小平同志说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文选》第136页)在党的领导下,建国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的今天比昨天好多了,明天肯定会比今天更好些。我们讲艰苦奋斗,是把它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战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革命精神,作为实现四化的一个必要前提提出来的,是把它作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仅生活上要艰苦,要勤俭节约,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慷国家之慨,而且工作上要艰苦,学习上要艰苦,思想上要艰苦。
工作艰苦,就是要发扬革命和拚命的精神,吃大苦,耐大劳,苦干实干,而且干就要干好,干出成绩来。四个现代化是干出来的。干就要花力气,就要艰苦奋斗。“美好的前景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和工作去实现它,就有成为空话的危险。为了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需要大力提倡能把崇高理想逐步变为现实的脚踏实地的革命作风。”(《文选》第107页)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应当这样要求自己,少说漂亮话,多干实际事,抛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提倡扎扎实实地工作。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回避矛盾,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那种只发号召,只画圈圈,不切实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作风;那种说得好听,而不做实际事情的空谈习气;那种坐而论道,评头品足的旁观态度,都不是干四化的作风。因为这些作风不仅妨碍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实干,就能团结群众为四化而奋斗。群众看党员,看干部,不是看他说的怎样,而是看他干的怎样。“挑选领导干部,不管老中青,都要看他是不是肯干,是不是能带头吃大苦耐大劳。”(《文选》第33页)我们很多干部受到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他们老老实实地干四化。一些干部受到群众的批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他们没有实干精神,在一个单位和地区多年毫无作为,这样的干部当然不可能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我们务必要告诉这些同志,共产党员一定要说实话,干实事,带头艰苦创业。
学习艰苦,就是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干部构成不合理,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多,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文选》第227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组织上调配专业技术人才进各级领导班子以外,主要是学习。要下苦功夫学,挤时间学。学习是艰苦的事情,不深入钻研,是得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问题,对每一个党员都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即使是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党员,也还有一个再学习的问题。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新观点、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学科不断产生,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问题。不艰苦学习,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就提不高,知识就会不够用,就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艰苦奋斗,还包括思想艰苦在内。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他说:“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文选》第133页)他对一些干部懒于动脑,照抄照转,当“收发室”,工作上下“一般粗”的现象,提出过十分中肯的批评。小平同志十分明确地提出,解决懒班子问题是军队整顿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肯于动脑,善于思索,勤于调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经验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在党内形成一种不怕学习艰苦,更不怕思考艰苦的风气。学而不思,严格讲等于不学。事实上,在同一实践环境中,善思的、苦思的、少思的和不思的,其成果相差甚远。要提倡艰苦思索、勤于用脑的风气,批评和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坏习气。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靠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培养良好的党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深远,在讲配班子的时候,讲整顿军队的时候,讲办好军事院校的时候和讲各方面都要整顿的时候,都一再强调“干部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他说:“现在强调一下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重要,有了这一点,好多事情都会变化,都会好起来。所以现在选干部,特别是选高级干部,要选艰苦奋斗或者比较艰苦奋斗的。”(《文选》第23页)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能够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崇敬,他的工作也就比较好做一些。
恢复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这个执政党才能保持朝气蓬勃的战斗青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精神污染就能得到有效的抵制,无产阶级本色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持。这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四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5版()
专栏:

探索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规律
詹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畜牧业发展的好形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产增收,增长较快;二是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迈步。如果前者标志量的发展,那么,后者标志质的变化,也可说是整个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在畜牧业上的表现。在形势大好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是牧区在牲畜头数增加的形势下,草畜矛盾加剧;再是认识上、体制上跟不上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
畜牧业现代化与认识问题
现在,认识跟不上实践,过时的旧观念、旧习惯势力还普遍存在。主要是:
(1)自然经济的思想。“养畜为耕地,养猪为积肥”,而不是同时看作是向社会提供肉、奶、皮、毛等商品。干部领导生产,不少人基本上还是老一套,指导思想上还是追求年末存栏数,而不讲求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习惯抓自给性生产,不会抓商品性生产;不懂得开展产前、产后、产中社会服务行业的重要性;习惯于就生产抓生产,不了解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流通环节对发展生产的反作用;习惯于用行政办法,不大会搞经济调节,等等。
(2)认为机械化、电气化就是现代化,不认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拿机械化来说,有些人对于在我国具体条件下机械与畜力长期并存的特点认识不足,认为机械化就是不要耕牛了,一度造成耕牛、马匹的下降。
(3)不认识畜牧业的现代化是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是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朝这方向迈步,这是肯定无疑的。但在我国目前经济、文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商品生产与交换、交通运输相当不发达的条件下,真正作到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还要走一段艰苦的路程。这方面,农区比大中城市郊区,牧区比农区,艰巨性更大些。专业户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专业户占农牧户的比例大小,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数量界限,有个适度点。这个数量界限和适度点各地是不同的,并不是我们可以任意规定的。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态度积极,头脑冷静,使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
畜牧业现代化和内在动力问题
我国畜牧业现代化,是在这样的生产关系基础上搞的:实行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家庭经济、经济联合体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生产责任制方式。前者为了有效地调动起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后者为了有效地调动起公有制经济内部全体社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只有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联产责任制方式,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问题,才有真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搞现代化,才能充分动员他们的资金和劳力去搞现代化。
其次,家庭经营畜牧业(包括承包和户有)是不是可以现代化?回答是肯定的。过去相当长时期内,认为只有“大”和“公”才能搞现代化,家庭经营不能搞现代化。这个观念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从国外看,许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不论西方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多数是家庭经营,很多是现代化经营,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往往不亚于甚至优于资本主义大农牧场。从我国看,近几年出现的专业户,他们都是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经营,而且很积极地学习和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这种积极性是过去国营和集体经济吃大锅饭、搞大呼隆生产时所从来没有过的。这些畜牧专业户比之公营机械化大畜禽场投资少,占地少,饲料消耗少,经济效益高。它的某些局限性,可以在国营和集体组织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下,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中逐步得到解决。
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内外关系
正确认识和掌握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内外关系,对搞好畜牧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1)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同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农牧业现代化从哪里起步?这是建国几十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过去,很长时间内照搬苏联经验,认为应该从机械化起步,甚至把机械化同现代化等同起来。还提出过1980年前全国基本上实现机械化的目标。但实践证明此路不通。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从落实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和抓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开创了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一是从所有制体制上改变追求单一公有制为公有制经济占优势下的各种形式并存;二是改变公有制经济内部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体制为实行责权利结合的生产责任制,从而调动了各种经济形式以及公有制经济内部广大农牧民空前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在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上面迈开步子。这一下,就把我国农牧业现代化这盘棋走活了。通过三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农牧民普遍增产增收,而且一部分条件好的农牧民首先富裕起来。在进一步共同富裕起来的愿望下,他们对学科学、用科学表现了极大的热忱,积极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对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等,都很有兴趣。这说明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选准了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突破口,说明实行公有制经济占优势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公有制经济内部实行生产责任制这两项改革,是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动力,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则是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正确起步。
(2)畜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必须三者一齐抓,使之协调发展,不可相互脱节。专业化推动着社会化事业的发展,社会化事业的发展保证专业化的顺利进行。如果社会化事业落后了,就会给专业户造成很多困难:①饲料短缺,品种不全,不会搭配;②良种畜源紧张;③缺乏科学知识;④防疫措施跟不上;⑤流通渠道不畅;⑥运力困难,等等。同样,只有专业化分工,才能出高的商品率,只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了,渠道顺畅了,专业化才能顺利发展。
(3)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是渐进式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由小质变到大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专业化道路大致是经过从普通农户、牧业户到兼业户,再从兼业户到专业户。社会化事业的发展,也是先从饲料工业、畜禽良种到疫病防治,机器剪毛,再到保险、科学技术服务等等。从生产服务到流通服务,再到生活服务,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既不能搞突击,更不能搞政治运动。
(4)专业户家庭经营同经济联合的关系。
专业户的经营规模是逐步扩大的,扩大到一定程度,光依靠家庭劳动力就不行了。从长远看,从根本方向上看,专业户要搞规模较大的经营,要走经济联合(合作经济)之路。
这种经济联合,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的。可以是生产的联合,也可以是供销的联合;可以是部分的联合,也可以是全部的联合;可以是松散的联合,也可以是紧密的联合;可以是长期的联合,也可以是短期的季节性的联合。也可以是不联合,长期保持专业户经营,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长期并存。总之,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势利导,坚持多种经济形式、自愿互利、经济效益三项原则,不可拔苗助长,不可一厢情愿,不可强制捏合。
(5)专业户同家庭副业的关系。
据统计,全国现有畜牧业专业户320万户,占农户总数1.7亿户的1.88%。他们提供的商品量也只占少数。因此,大面上还必须依靠农民作为家庭副业饲养的畜禽。后者不仅可以以牧促农,还可以满足广大农牧民自给性的肉禽蛋消费需要。它们虽然商品率很低,但集中起来,所提供的商品绝对数量相当可观,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在很长时期内,专业户与农牧民家庭副业生产将并存下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发展。
(6)专业化与多种经营的关系。
专业化并不等于清一色化、纯粹化。实际上往往是专业化同一定程度的多种经营相结合,这样经济效益较高,国外也往往如此。其具体形式,有的是专业户兼营他业,有的是联合在牧工商联合企业之内。如果说专业户的经济联合是同行业的联合,那么,后者就是不同行业的联合。
畜牧业现代化与加强计划性的关系
畜牧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后,产供销衔接平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如果销路或饲料供应脱节,对生产的影响将比自给性半自给性生产时大得多。
因此,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越发展,越要加强综合平衡,越要发挥计划调节和计划指导下市场调节的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五条:
(1)要有产供销综合平衡计划。
(2)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和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科学预测。
(3)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正确运用。
(4)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专业户之间签订产供销和技术承包经济服务等合同,双方严格遵守。
(5)外销产品同时作好转内销的准备,并作到从原料到制成品都能外销,以便能根据国内外需要,自如地转换出口和内销以及出口原料和制成品,而不致造成严重的产品积压。
畜牧业现代化与体制改革
现行经济体制不适应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流通体制方面,亟需改革。主要是以下几项:
(1)畜产品流通领域,要认真执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环节这个“三多一少”的改革方针。
(2)现行国营经济内部部门分割、多头经营、多头管理的体制,必须彻底改革。改革的原则,要改变畜牧业生产、饲料供应、产品购销相互分割的局面,使产供销统一起来。
(3)改革草原(场)管理体制。目前很多地方草原所有制不确定,管理责任制不落实,使草场退化、草畜矛盾加剧。要果断改革,迅速扭转目前牲畜与草原管理责任制脱节的跛足走路局面。
(4)建立畜牧业、草原建设投资体制。从长远来说,国家应提高对畜牧业投资比重。在目前情况下,草原建设体制,应向集体和牧民开门,把一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社队和牧民的积余资金引导到这个方面。


第5版()
专栏:

华东地区第二次城镇集体工业经济理论讨论会
华东地区第二次城镇集体工业经济理论讨论会不久前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地区和其他一些省市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代表150余人,向讨论会提交论文和调查报告近90篇。与会代表围绕城镇集体工业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城镇集体工业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代表们认为,大力发展城镇集体工业,不但城市经济可以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一大批小城镇经济的繁荣,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这既是消灭城乡差别的途径,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途径。
(康培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