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社会主义实践和所谓“社会主义的异化”
卫建林
近几年来,异化成为我们某些报刊和出版物中的时髦名词。有的文章认为,这不光是文艺理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也不光是理论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据说这种现实意义就在于,异化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异化?社会主义应该是消灭异化,但它究竟是不是已经消灭了异化,没有了异化呢?我想我们应当承认,实践证明还是有异化。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的异化,甚至经济上的异化”。
这些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提出来的。有的时候说,“不能讲要在四个坚持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倒是应当反过来说,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坚持社会主义。”似乎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非但不能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反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会阻碍解放思想和社会主义实践;有的时候又说,现在,“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似乎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这里涉及到所谓“社会主义的异化”同社会主义实践、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意见,并就教于主张“社会主义的异化”的同志和其他同志。

异化一词早在马克思以前就已出现。从1845年春写作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1848年与恩格斯共同写作《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全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时期。在这以前,他曾先后接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写道:“精神所以变成了对象,因为精神就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这样,原来没有经验过的东西才呈现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性,才是意识的财产。”精神异化成为对象,然后从这一异化中返回自身即达到所谓绝对精神,这里贯穿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又非常清楚地暴露出唯心主义的性质。费尔巴哈用异化理论批判宗教,认为
“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发挥人本主义的观点,主张消除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状况,把人的本质还给人自身,而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显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同它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相联系的。在受到黑格尔的影响的时候,马克思在写于1840年到1841年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肯定现象是“本质的异化”①。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开始把异化概念运用于分析社会,揭露尘世中的人的“自我异化”。这一时期的一部在今天引起世界各国人们从不同方面予以注意的著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手稿》成为这样一种历史性的标志:它一方面表现了马克思同费尔巴哈的联系,一方面表明马克思正在离开费尔巴哈继续前进,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们恰恰应该从这样一种历史过程中来考查和评价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观点。《手稿》“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基本规定,认为无产者的劳动异化是一般劳动者劳动异化的顶点。他说,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生产出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手稿》也谈到社会生活其它领域如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异化的多种形式,但同时指出,它们“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②。换言之,生产活动的异化即劳动异化,是一切异化形式的基础。《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是和压迫、剥削、私有财产同在的。在同样的意义上,劳动异化即各种形式异化的基础的消除,也是和消灭压迫、剥削,和使社会从私有财产下得到解放同在的。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③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④。
在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在与此先后问世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性著作中,都没有出现过异化概念。《资本论》用了异化概念,但仅限于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暂时性。他说,资本从劳动异化而又支配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⑤。他把资本主义下资本、利润、利息、地租、工资都看作是劳动异化的不同形态,指出这些异化形态掩盖着剥削剩余价值的真相。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异化劳动就是雇佣劳动。关键在于巨大的物的权力不归工人所有,而归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这种错乱和颠倒是真实的,而不单是想象的,不单是存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观念中的。但是很明显,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⑥。这时异化劳动的概念,已经是而且只能理解为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了。
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前夕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伟大的代表性著作《资本论》,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异化概念演变的趋势和线索:它越来越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异化就是指雇佣劳动异化。
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从来没有越出这个范围谈论异化,更没有谈到过所谓社会主义的异化。恰恰相反,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的时候,他同时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指出异化只是“暂时还用一下”的“哲学术语”⑦。他坚决地反对青年黑格尔派滥用异化概念,“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为异化的”,“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⑧。在肯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指出了道路的时候,他指出,“但当时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词句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如‘人的本质’、‘类’等等,给了德国理论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⑨。马克思是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马克思完全没有料到,他已经克服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错误,他尖锐地批评过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错误,在他身后,竟然被许多资产阶级理论家重新拣起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他更没有料到,在他梦寐以求的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实现几十年之后,这里还出现了在“回到马克思”的旗帜下倒回到费尔巴哈甚至费尔巴哈以前的情况,用他的名义来重复被他抛弃的东西;他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概念,现在却被一些人作为批判社会主义的武器了!

论者一再告诉人们,所谓异化,就是异己化,“就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就是“本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脱离了自己,变成了异己的、敌对的东西”。即使这样一种对于异化的解释是可取的,它也只是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才具有必然性和包罗万象的意义。如果把异化运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实践“自己的活动”的产物,赋予它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同样的必然性和包罗万象的意义,那就离开事实太远了。
把异化概念使用的范围无边无际地扩大、提出“社会主义的异化”的理论前提,是否认马克思一再强调的异化同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联系,否认异化这一社会现象是历史地形成并且历史地消失的现象。这有点象马克思批评青年黑格尔派时说的那样,“把任何一个客体或者关系都说成是与我相异的东西,是我的异化”⑩。下面这段话,和马克思批评的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不是很相似吗?“现在看起来,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不等于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社会上一切问题都没有了,人就完全进入自由王国。不!还会有异化,因为人们还可能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完全认识,还有盲目性,还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还会陷入某种不自由的状态。据我看,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有发展。毛主席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毛泽东同志原来讲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这个历史当然永远不会完结。上段话中却引用毛泽东同志谈论另一范畴问题的话来证明自己所谓异化的历史永远不会完结的观点,不能认为是一种郑重的科学的态度。如果认为只有“社会上一切问题都没有了”、人“完全进入自由王国”才可以消除异化,那么,只有没有人类、没有社会的地方才没有异化。按照这种观点,异化和人类同在,人类史等于异化史。这样,异化就作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的超历史的、永恒的抽象而被绝对化了。
在谈论“社会主义的异化”的文章中,异化已经真正成为囊括一切的概念。从森林起火到毁林开荒,从破坏生态平衡到工业污染,都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异化”的例证。社会主义的思想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都在异化。不仅是个别干部“从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老爷”,而且政府也在异化,“政府变成了老爷,不受人民控制了,变成了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政治上的异化”。所谓政治上的异化还包括党,“本来是受压迫的党,变成了执政的党,党的地位起了变化,就可能有脱离群众、脱离人民的危险,可能异化”,“变成贵族老爷”。在所谓思想异化中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异化:“马克思主义本来是解放思想的,但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某些人变成教条主义。这样,解放思想的工具就变成束缚思想的枷锁。如果允许我在这里用一个有些生僻的哲学名词的话,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总之,我们党一再重申和坚持,写入党章和宪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并得到全国各族人民一致拥护的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在异化。
这样一种概括当然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我们的党员、干部中,的确有人以权谋私,有的也可以说从人民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老爷。过去有这种事情,现在有这种事情,将来仍然难免会有这种事情。但这同说明我们党和政府的性质,完全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工人阶级政党或工人阶级内部的某些派别发生蜕变的先例是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固然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和成熟程度有关,但却不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自身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第一国际中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的时候,在批判拉萨尔主义、杜林主义的时候,都没有使用过异化一词。恩格斯曾经这样谈到第一国际内部的斗争,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钻到国际里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把伯恩施坦等人称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列宁和他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曾经同第二国际一些党发生决裂。他在对他们进行批判的时候使用了最严厉的语言,但同样没有使用异化一词。他反复告诫人们的是:“机会主义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的表现,是资产阶级的工人政策,是无产阶级周围的一小部分分子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机会主义者形式上属于工人党这一情况,丝毫也不能抹杀这样一个事实:机会主义者客观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队伍,是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播者,是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马克思主义当然可能被从“左”的或右的方面加以歪曲,这个情况今天也还没有结束。正如我们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改善自己的领导方法、领导作风一样,马克思主义同样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这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是异化,都不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自己的活动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既然认为“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异化问题,把社会主义实践理解为主体“由于自己的活动”必然地和不断地产生自己对立面的过程,而且把这看作是不可摆脱的规律,还有什么理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呢?这种根本违反历史和现实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
据说谈论异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还应该给予补充:谈论社会主义异化也未必不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没有什么可怕。我们完全不必因此而顿生畏惧之心,仅仅听任别人来行使谈论异化问题的权力。这只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研究罢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公开出版以后,曲解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学说和革命精神,已经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界的一针强心剂。漫无边际地扩展异化概念的范围,用心理状态的描述或者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解释异化,拒绝或回避研究造成异化和消除异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基本特征。直到现在,他们还在用自己的一套异化理论来取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否定社会主义和它的辉煌前途,宣传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没有能消除异化,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异化象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异化一样严重,或者比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异化还要严重。一个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并且声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最低限度总不应该满足于重复他们的观点吧。

“社会主义的异化”的观点影响到思想界、学术界的许多方面,特别是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所谓文艺的异化或者异化的文艺,是和“社会主义的异化”同时并且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来的。“我们的文艺是无产阶级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它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的。文艺的花朵是供人民欣赏的,文艺的果实是供人民享用的。我们的文艺应该满足人民精神上文化上的需要。如果离开这一点,文艺也会异化。”“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但错误的路线、错误的领导方法、错误的创作思想、错误地处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也会使文艺脱离人民,成为异化的文艺。”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专门加以说明。
第一,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离开“为人民”的文艺,必然是离开社会主义的文艺。这同我们的时代的、社会的特点是根本不相容的;这样的文艺当然存在。现在不仅有程度不同地散布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情绪的文艺,而且有丑化、诽谤和攻击社会主义的文艺。即如直到最近仍然受到批评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宣传宗教的虚妄哲学,就属于脱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轨道的文艺。诸如此类的现象,无法用所谓社会主义异化或者社会主义文艺异化的观点得到科学解释。当然,我们也没有看到主张“社会主义的异化”的文章来这样进行解释。同样,在
“左”倾指导思想下出现的文艺观点或文艺作品的错误,也无法用这种观点做出科学解释。出现这些现象,当然可能是由于“错误的路线、错误的领导方法、错误的创作思想、错误地处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因造成的。但是,没有任何根据把所有这些错误归之于社会主义文艺本身,认为这都是社会主义文艺由于自己的运动而必然发生的。如果居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又何必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旗帜!
第二,提出文艺异化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的异化”。既然这样,势必有一个在异化天平上的文艺同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已经在思想、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发生异化,结论就只能是,拒绝反映所谓社会主义异化的文艺等于异化的文艺,只有
“对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提出抗议和批评”的文艺才是非异化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防止异化或者说健康发展的道路,原来只在这里:“抗议和批评”所谓社会主义异化,“抗议和批评”提出了这种异化问题的社会主义实践。
这里涉及到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不仅在于它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因而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地具有的、不可避免的错误,而且在于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通过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自己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通过历史问题决议,就是党进行批评自我批评的过程。“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以前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通过宣传和实践什么社会主义异化的理论,得到纠正的。几年前受到批评的小说《在社会的档案里》、《调动》,一方面以某些局部的真实揭露了我们社会中的阴暗面,另一方面却把这种阴暗面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归之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用主张“社会主义的异化”的文章的哲学语言来说,归之于社会主义实践“自己的活动”,这就不能不在整体上违背真实。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把我们的社会描写成一个“场地很小,彼此都不能容忍另一个存在”的社会,为了“从最低点爬起来”,就要象“孟加拉虎”那样去进行生存竞争。《晚霞消失的时候》的错误不仅在于宣传宗教信仰,而且在于把这种宗教信仰描写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幻灭之后的必然依归。有些作品的错误倾向并不明显或者尚未达到严重的程度,但是把现实生活中诸如走后门、拉关系一类阴暗面描写得似乎无法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得到克服,就同样走到了离开历史发展客观进程的地步。这样一些错误,从不同方面告诉人们,所谓社会主义异化的观点,正在怎样自觉不自觉地为某些缺乏马克思主义常识的文艺工作者所接受,渗透到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去,使他们在观察和反映现实的时候陷入迷误。在这种情况下,当然看不到我们时代社会运动的基本潮流,看不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从事的历史创造活动的伟大意义,谈不上正确地反映我们的社会,包括正确地反映其中的阴暗面。
所谓社会主义的异化,无论是社会主义实践在思想、政治、经济领域的异化,或是在文艺上的异化,所有这些提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将使异化和它赖以存在的资本主义制度,从人类历史上一笔勾销。这就是历史已经在证明和还将继续证明的结论。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31页。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③ 同上书第101页。④ 同上书第120页。⑤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26页。⑥ 《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60—361页。⑦⑩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页。⑧ 同上书第316页、317页。⑨ 同上书第261—262页。? 《致奥·倍倍尔(1873年6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10页。?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87页。? 《机会主义和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全集》第21卷第424页。? 《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全集》第21卷第223页。


第5版()
专栏:

正确对待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原则
胡垲
近几年来在我国文艺界出现了所谓“现代派热”,有的甚至认为现代主义是“我国文艺发展的道路”。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原则是文艺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包含有政治倾向、思想观点、艺术主张各不相同的文艺流派。但是,现代派有某些共同的美学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主张文艺表现“自我”,反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把艺术创作中表现“自我”与反映现实对立起来。我国文艺界有的文章号召作家“要顽强地表现自己”,“顽强地表现他自己的一个赤条条的‘我’!”
第二,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主张表现艺术家的“直觉”和“下意识”,否定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文艺创作“光凭自觉意识就是光凭概念”,所以一定“要和那‘不由自主的’‘自发的’潜意识打很久的交道”,摆脱自觉意识的影响才行。
第三,在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片面追求形式的“创新”,主张形式就是内容,反对艺术表现一定的社会内容。有的文章主张“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逐步地脱离‘具象艺术’走向‘抽象艺术’。”
第四,在艺术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上,否定过去时代的优秀艺术传统,主张离开继承的所谓“创新”。有的文章提出要突破“传统的美学原则”,否定现实主义的文艺传统。
现代主义文艺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深刻的精神危机,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产生了颓废、没落、感伤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希望在自我和梦境中寻求解脱和安慰。现代主义文艺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现代主义的产生还有其思想理论的根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出现的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等人的反理性主义、直觉主义、存在主义等,为现代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
现代主义美学原则是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我们对待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批判地借鉴,吸取某些合理因素,绝不能盲目崇拜全盘接受。
首先,现代主义美学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体验,深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有其值得吸取的因素。但是,这种理论把表现“自我”与反映现实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否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就必然会割断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的联系。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则主张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与忠实于客观生活二者的统一,从而正确地解决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其次,现代主义美学强调感性和直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艺术形象确实不能只凭概念,而必须具有审美直觉和具体感性的特点。但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把感性与理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完全否定理性在创作中的作用,否定艺术家的世界观对于创作的指导和制约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则认为艺术形象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高尔基语),从而正确地解决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感性和理性、直觉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再次,现代主义美学强调艺术形式,重视艺术形式,追求形式的创新也有其合理的方面。但是,这种理论片面地强调形式,把形式与内容等同起来则是完全错误的。这样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否定艺术的思想性。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则认为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在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对一部文艺作品来说,应当把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正确地解决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最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创新。如果从艺术必须具有独创性来说,也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这种理论完全否定传统,否定人类过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艺遗产,则是完全错误的。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近年来,在我国有一些文章竭力鼓吹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用以否定和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这是极为错误的。
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这样的文艺只能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而不能以现代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
(转载自10月27日《甘肃日报》,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