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他们无愧于光荣的称号
——记几位为修筑天山公路牺牲的共产党员
在天山公路胜利竣工的祝捷大会上,当全体起立为筑路献身的149名战友低头默哀时,哽咽声充满会场。被誉为“压不垮、拖不烂”的钢铁汉、修筑这条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指战员们,禁不住热泪纵横。
是啊,当他们在向国家、向新疆各族人民敬献劳动成果的时候,怎能不深深怀念以血肉之躯化作铺路之石的战友们!
看过电影《天山行》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为筑路捐躯的指导员余海洲的形象。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修建天山公路的某团七连指导员李善国。不同的只是,李善国牺牲于大塌方。
那还是1976年7月,李善国的爱人从湖北千里迢迢来部队探亲。按规定,他可以下山和爱人相聚。当时施工正处在紧张阶段。李善国想:自己作为连队的领导,怎能甩手离开呢?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烟盒纸,写了几行字,捎信要妻子上山来。妻子深深懂得丈夫的心意,接到纸条就随车上山了。她随身携带的一个大提包里,装的全是给丈夫治胃病、关节炎的中药。这对“牛郎织女”见面,有多少话要相互诉说呵。可李善国依旧天天早出晚归。一会到峭壁上和战士们打眼放炮,一会又出现在扛炸药的行列里。一天,李善国和连长正在工地上一面指挥推土机推碎石,一面商量连队的工作。大地突然猛烈抖动一下,山上的2,000多立方岩石呼啸着崩塌下来。顷刻之间,就把李善国和几位战友埋进巨石中。这是他爱人来队的第8天,为他熬的中药,还在“咕嘟”、“咕嘟”作响。
人们也不会忘记《天山行》中郑志桐的形象,这个人物的原型也在这支英雄部队。他叫姚虎成,是党的十一大代表、四届人大代表、中央军委命名的“雷锋式的好干部”。不过,他没有影片中描写的和李倩恋爱的情节。他在一次雪崩中长眠天山。
1978年4月9日,是令人难忘的一天。清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姚虎成就从被窝里爬起来。通讯员小宋劝他说:“副营长,今天是星期天,你就多休息一会吧。”姚虎成说:“雪崩掩埋了道路,不尽快打通,汽车开不进,物资运不去,困在山那边的两个团就会断炊停工。我怎么睡得着呢!”他顺路到连队厨房拿了3个小馒头,上山后就领着两台推土机推雪开路。将近中午时分,便道眼看就要通车,突然雪崩大作,一万多立方积雪铺天盖地而来,把推土机推出好几丈远。无情的雪崩吞没了姚虎成。当人们把他从几十米深的雪堆里扒出来的时候,只剩下手腕上那块“天山”牌手表还在走动。战士们从他怀中掏出没有啃完的凉馒头,失声痛哭。
象李善国、姚虎成这样公而忘私、舍身奋战的共产党员,在天山筑路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中有成百上千。无论是有多年党龄的干部,还是入党不久的战士,一个个都冲锋在前,作出表率。
某团五连班长郑林树、战士罗强,他俩入党刚刚7天,就在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那是1980年4月9日,当时大雪封山,困在深山涧谷里的部队出不来,进不去,面临断炊危险。郑林树、罗强和入伍不久的新战士陈卫信、陈俊贵,奉命到离驻地42公里的玉希莫勒盖冰达坂,通知施工连队派推土机下山推雪。他们带了一支步枪、一台步话机、15个馒头和一壶水,当天晚上就向山上进发。
前面哪里是路呵?皑皑白雪覆盖了所有壕沟、山丘和道路。狂风卷着鹅毛大雪扑面而来,刮得人睁不开眼,难分东西。他们踏着齐腰深的积雪艰难行进。走到31公里时,馒头吃完了,水喝光了,一个个累得喘不过气来。郑林树在前面探路,已经精疲力尽。他几次倒下,又都挣扎着站起来。又走了几公里,郑林树突然觉得眼前一黑,一头栽到雪堆里,再也爬不起来了。跟在后面的罗强赶紧解开棉衣,把郑林树冻成冰疙瘩的脚捂在自己怀里。郑林树苏醒过来,亲切地看着战友们,慢慢地说:“不要管我,上级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你们继续前进吧!”说完,就倒在罗强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罗强他们含着热泪告别了战友的遗体,又继续前进了。风还在无情地呼啸,雪越下越大。他们钻进一个山洞,在那里避避风雪。陈卫信、陈俊贵见罗强裤腿灌满了积雪,双腿冻得不能打弯,就帮助他脱下棉裤敲一敲。湿透了的棉裤,经寒风一吹马上冻成了冰块,再也穿不到身上了。罗强扔掉棉裤,只穿着单衬裤,又迈开了前进的步伐。4月11日凌晨4点多钟,在风雪里滚爬了两天两夜的罗强,体力耗尽,终于倒下了。陈卫信、陈俊贵要扶他一块走。罗强眼含热泪劝他们说:“我已经不行了,你们先走吧。”两个战士同时说:“不!你不走我们也不走。要死我们死在一起。”罗强坚决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你们听我的,要保存体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他再三催促下,陈卫信、陈俊贵只好离开罗强,又滚爬了20多个钟头,才找到部队,完成了任务。当部队指战员找到罗强的遗体时,只见他还保持着向前爬的姿势。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这就是那些无愧于光荣称号的共产党员。
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天山公路北端零公里处,为捐躯天山的烈士建一座纪念碑。 本报记者 翟启运


第4版()
专栏: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抵制精神污染
昆明部队召开政治工作研究成果经验交流会
新华社昆明10月29日电 (记者杨登渠、王志耘)最近结束的昆明部队政治工作研究成果经验交流会强调指出,坚持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自觉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是部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会议介绍的36篇政治工作研究材料,从各个不同侧面阐述了在部队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自觉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重大意义。临沧军分区关于在不断同“钢弹”与“糖弹”的斗争中建设巩固边防的经验,扣林山边防某部宣扬本部队的英雄事迹,培养指战员勇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经验,以及昆明部队陆军学校等单位在同各种自由化倾向斗争中提高年轻学员和指战员政治素质的典型材料,都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大家欢迎。
为了更好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巩固部队,鼓舞士气,与会同志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在恢复和发扬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着重研究和平环境给部队政治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提出的新任务,以及部队成份变化给政治工作造成的新情况等,以适应这些新变化,创造出新经验,使广大指战员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既要重视关心群众生活,不断提高部队的物质条件,更要注重精神灌输。不能让“讲实惠”、“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潮侵蚀我们的思想,要用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扩大共产主义在部队的阵地;三是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关系。思想性是主要的,不能颠倒主次。要使教育改革紧紧围绕提高人的共产主义觉悟这个根本目的进行。


第4版()
专栏: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五十周年
红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揭幕
徐向前题名,张爱萍、许世友题词
新华社成都10月31日电 当年川陕苏维埃根据地的四川省宣汉县,今天举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同时为徐向前同志题名的红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举行揭幕典礼。
用青石砌成的纪念碑的碑顶是红色的红军军旗图案。碑的正面镌刻着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手书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16个大字。国防部长张爱萍书写的“红军万岁”,许世友同志书写的“发扬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作风,让血染红了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分别刻在碑的南面和西面。碑的东面的题词“烈士鲜血洒巴山,革命红旗代代传”是当年红三十三军领导人王波书写的。
红军三十三军的前身是川东游击军。1933年11月2日,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数万军民在宣汉县城举行了成立大会。五十年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着幸福生活的宣汉人民饮水思源,缅怀先烈,倾城出动参加了纪念活动和瞻仰新落成的纪念碑。
红四方面军的100多位老战士应邀参加了纪念活动。


第4版()
专栏:

全国妇联、全国侨联、国务院所属部门和中央各群众团体
邀请出席工会十大代表座谈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全国妇联今天下午举行座谈会,邀请参加中国工会十大的妇女代表讨论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的问题。
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在会上讲话说,妇女工作要和工会工作紧密配合,当前特别要教育女职工抵制精神污染,扫除精神垃圾,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今天下午举行茶话会,热烈欢迎出席中国工会十大的归侨和侨眷代表。
茶话会由侨联副主席洪丝丝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章瑞英在会上讲了话。
到会的归侨和侨眷代表纷纷发言,热情赞扬了党的领导,祖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表示一定要在四化和两个文明建设中贡献更大力量,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更大力量。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林修德、连贯出席了今天的茶话会。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从28日到今天,国务院30多个部门和中央各群众团体,分别邀请出席中国工会十大的代表进行座谈。
在这些座谈会上,来自各行业的职工代表畅谈心得体会,表示回去以后要认真传达贯彻大会精神,同全国广大职工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反对各种精神污染,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导作用。


第4版()
专栏:

杨萱庭尽心尽力书写李大钊烈士碑文
受到胡耀邦等同志的热情称赞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贾靖宏)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李大钊烈士碑文和烈士名篇《青春》,受到胡耀邦等同志的赞扬。
10月29日上午,在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结束之后,胡耀邦同志站在烈士碑旁,握着老书法家杨萱庭的手,热情地称赞他书写的碑文很好,字体苍劲有力,深沉浑厚。李葆华同志仔细看了杨萱庭书写的碑文和烈士名篇《青春》一文后十分满意,代表烈士的家属向杨萱庭同志表示感谢。
66岁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杨萱庭接到为李大钊烈士书写碑文的任务以后深感责任重大而光荣,他表示:“大钊烈士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为烈士书写碑文理当尽心尽力,请领导放心”,并表示不取一文报酬,不去大饭店住客房,还谢绝了在峨眉酒家每天为他包饭的照顾。从今年初夏起,他住进了北京市民政局在月坛西街居民楼为他临时安排的一个普通房间。在这里他除了自己起火做饭外,从早到晚伏在一张由4个方桌拼成的书案上,一写就是十来个小时。
为了写好碑文,体现出烈士的英雄气概,杨萱庭仔细阅读了烈士的有关著作,还悉心研究了烈士的生平事迹和性格气质,经过再三琢磨,决定选用以颜真卿和柳公权字体为基础、取诸家之长又兼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楷书书写。为了表达自己对烈士的深切怀念,杨萱庭把家中珍藏几十年的一张“乾隆丈二宣”找了出来,用他最擅长的隶书,录写了大钊烈士的《青春》,赠送给烈士陵园。《青春》一文共6,885字,从10月4日开始动笔,到陵园落成典礼只有25天,其中还要留出装裱的时间。老书法家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个多星期,终于在10月21日凌晨3点钟顺利地完成了这幅有意义的书艺作品,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
杨萱庭告诉记者,他书写《青春》一文主要是受了该文中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激励。他殷切地希望青年们都来读读大钊烈士的这篇名著,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大钊烈士这些铿锵的话语不也是对为振兴中华而奋进的当代青年的有力的号召吗!


第4版()
专栏:

吴学谦会见即将离任的朝鲜驻华大使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今天晚上会见即将离任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全明洙,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4版()
专栏:

李鹏会见朝鲜电力部副部长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今天上午会见了朝鲜电力部副部长李忠成和由他率领的代表团。
朝鲜客人是前来参加中朝鸭绿江水力发电公司理事会第三十六次会议的。


第4版()
专栏:

胡启立会见罗马尼亚共青团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今天下午会见了由共青团第一书记潘德利蒙·格瓦内斯率领的罗马尼亚共青团代表团。
胡启立在同客人交谈时说,他希望两国共青团进一步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


第4版()
专栏:

王震会见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王震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宫川寅雄率领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和随团访问的民歌演奏团,同客人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宫川寅雄曾27次来中国访问。以他为理事长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二十七年来,克服重重困难,为发展日中友好和两国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代表团这次来访是对今年3月中国文联代表团访日的回访。


第4版()
专栏:

李鹏会见考尔森等外国专家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今天上午会见了中国大学发展项目外国专家咨询组组长戴尔·考尔森等客人。
世界银行将为这个项目提供贷款。
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中国专家审议委员会主任张光斗等参加了会见。


第4版()
专栏:

王炳南会见美国客人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今天上午会见了美国使节国际文化基金会副主席埃利斯·拉雷维亚一行,并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拉雷维亚一行是10月29日到达北京的。10月30日晚,对外友协副会长周而复会见并宴请了他们。


第4版()
专栏:

邓力群会见罗《火花报》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火花报》领导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安东·桑泰斯库为团长的罗马尼亚《火花报》代表团,向他们介绍了我国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
会见后,邓力群设晚宴招待罗马尼亚同志。


第4版()
专栏:通讯

为僜人播种幸福
——记原察隅县武装部部长叶栋梁
本报记者 肖健卿 张维辛
在西藏察隅县,居住少数僜人。他们称赞为僜人造福的原县武装部长叶栋梁是“我们的好‘阿扎’(僜语:干部)”。
叶栋梁是最早派到僜人中间工作的汉族干部之一。那是1961年,叶栋梁在察隅边防站任参谋时,组织上指派他带领工作组进驻僜人区。那时,僜人同胞在深山老林,住窝棚、宿岩洞、着树皮、食野果,过着非人的生活。来自“天府之国”的叶栋梁看到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竟还有这般苦难的兄弟姐妹,心里极不平静。他感到,把党的温暖送给僜人,帮助他们摆脱穷困,就是实现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实际行动。从那时起,叶栋梁就经常出入僜人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代表政府发放救济粮、救济衣。
到僜人地区要过溜索,那是令人提心吊胆的。古老的溜索用竹篾皮编成,既无滑轮,也无铁环。攀渡时,全靠脚蹬手抓。有一次,叶栋梁攀渡200多米的溜索时,人到河心,全身乏力,身体下坠,双脚都被浪花打湿了。他费了一个多小时,才挣扎到对岸,脚一着地,就昏倒了。
在和僜人的接触中,叶栋梁学得了一口流利的僜语,架起了沟通感情的“桥梁”。人们见他常常身背药箱和理发工具,走到哪里,就主动为僜人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给他们剪理蓬松在头上的乱发。为帮助僜人从根本上铲除贫困落后状态,叶栋梁又根据政府的决定,动员他们从深山老林里迁下山,帮助他们在察隅河畔盖房屋建新村。僜人不会种水稻,叶栋梁就摘下一把松树上的针叶,把僜人带到沙地里,手把手地教他们插秧,按照节令,一步一步地教会他们田间管理技术,使僜人村生产得到发展,生活不断改善。
那时,僜人还停留在结绳记事、刻木计数的落后状态。叶栋梁和工作组的同志,帮助一个个僜寨办夜校,教他们认汉字、学汉话,并深入浅出地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用活生生的事实启发诱导他们破除迷信和陈规旧习。
僜人龙贡松3岁的小孩得了痢疾,悄悄请来“呷合”(类似内地的巫婆)杀猪送鬼。他杀完自己喂的肥猪,小孩的病痛丝毫未减,又用粮食和衣服去换猪来杀,前后为送鬼杀猪二十多头,小孩的病却日趋加重。龙贡松认为小孩是命里注定没救了,便把他抛弃在屋外。叶栋梁来到村庄看到这情形,不顾小孩浑身脓血粪便,一把抱在怀里,送到几里外的部队就诊。经过治疗,小孩的病痊愈了。现在,几个被叶栋梁从死神手中拯救过来的人,已成了僜人中的第一代医务人员。
1972年,叶栋梁担任县武装部负责人后,仍和僜人保持密切联系。他的家成了僜人进城的歇脚站,碰上吃饭就一起吃,遇上有酒一同喝。僜人们滔滔不绝地讲起僜村发生的一桩桩变化,大到水电站要动工,粮食增产,小到谁家娶了媳妇,那家买了收音机,叶栋梁总是兴致盎然地倾听着。前段时间,叶栋梁了解到买卖婚姻和宰杀牲畜送鬼等现象又在僜人中出现了。他先后在3个公社的5个生产队召开群众大会,向僜人宣传移风易俗,并对个别人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制止了陈规陋习的蔓延。
叶栋梁经常把僜人的需求惦记在心。今年3月,他到成都参加精神文明先进代表会。僜人托咐他到内地购买编织民族服装需用的彩色纱线。他在成都没有买到,又趁参加巡回报告团之机,终于在川东隆昌县城买到了这种金黄色的纱线。会后,叶栋梁请假回到阔别13年的家乡简阳县农村。当他了解到家乡种的“桂朝”水稻亩产千余斤,“成单4号”玉米亩产七八百斤时,便想着把良种引进僜村落户。他设法弄来水稻和玉米良种20斤,带给了僜人。
叶栋梁从1961年进驻僜寨开辟工作,转眼就是二十多年。昔日在深山老林食野果、住窝棚的“野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电灯、收音机、缝纫机、沙发以至收录机等,也开始进入了僜人的家庭,僜人干部也成长起来了。当年由叶栋梁动员下山的第一个僜人巴都,现已成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委员;有的僜人当了县委副书记、副区长、公社主任;还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和中专生。
目睹僜人翻天覆地的变化,叶栋梁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回首当年,叶栋梁带领工作组进驻僜寨时是个年仅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春去秋来,如今他已年满46周岁了。他为僜人兄弟献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成都部队党委已把他树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个人标兵。最近,叶栋梁被提升为昌都军分区副政委。


第4版()
专栏:

在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住着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无儿无女,生活不能自理。北京部队某部警卫二连的战士们把两位老人的家务包了下来,买粮、洗衣、砍柴,处处关照老人。 杨存社 张坤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