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看到了甘肃的未来
秋高气爽,绿色点点。相机前的一幅幅画面,是那样的绚丽,迷人。一株株红豆草,开花结籽了。一座座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了。一片片连绵的林带,成了水土的卫士……这不是绿色的梦。这是勤劳的甘肃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谱写的几个篇章。当然,这仅仅是个开端。45万平方公里的甘肃大地上,森林覆盖率只有7.9%,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无论是在东部的黄土高原,还是在西部的荒漠地带,生态平衡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人们从已经涌出的一个个种草种树的典型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甘肃的未来。现在,党中央已给甘肃指出了发展的方向。甘肃人民决心沿着这个方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种草种树。可以相信,经过一代、二代、几代人的接力赛,一个生态良好、五业兴旺的新甘肃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颜世贵 文(附图片)
民勤县大滩乡北中大队是个边临沙漠的生产队。他们从1952年开始造林,现已造林2,000亩。茂密的树林有效的减小了风势,固定了流沙。
陇西县昌谷乡小菜子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贾兴汉,是省劳动模范。他在房前屋后、自留山等处种树3,000多棵,成材的已有400多裸,价值人民币2万多元。
漳县为了发展牧业,推广科学种草,成立了“畜草栽培试验站”。图为畜牧师、县农牧局副局长熊在岳(左)和技术员庞国华在测量牧草的长势。 李发荣 摄
天水县秦岭公社麻山头大队种草690亩,户均9亩4分,种草养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临泽县鸭暖乡大鸭二村注重发展经济林。他们栽培的桃树,结的果实个大、味美。这是社员们正把新摘的鲜桃装车运往市场。
天水县秦岭公社麻山头大队改变单一抓粮的现象,大量种草种树,退耕还林,出现了六畜兴旺、农业高产的喜人景象。
李绍云 摄
张掖县在沙漠边缘营造了防沙林,在农田四周造起了护田林,这是张掖县境内的护田林网。
秦安县王窑公社种树种草3.5万亩,不仅改变了自然生态,粮食也获得好收成。图为吕山大队农民采摘酸刺树籽。
在定西地区的华家岭林带,蜿蜒百公里的主林带已经建成。昔日的荒山秃岭开始改变面貌。
通渭县陇阳公社申家山生产队在省草原工作队的指导下种草,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去年,他们平均每人得现款86元,口粮245斤。这是社员正在打红豆草籽。(本版照片除署名者外,为张雅心、卢传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