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出新依赖推陈
王朝闻
看了新编川剧《巴山秀才》,我觉得川剧的振兴大有前途。如果可以把带目的性的“推陈出新”理解为体现“百花齐放”这一方针的手段,那么,仅就这一剧本的写作成果而论,符合为了“百花齐放”而“推陈出新”的目的。
在戏曲创作实践里,是否存在对于“推陈出新”这一原则的错误理解?如果对“推陈出新”片面理解为对“陈”的一概推倒、推翻,而不是有所否定也有所肯定,那么,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不可避免地把“陈”与“新”绝对地对立起来,也就是否定“推”与“出”这两点的辩证关系。陈的传统川剧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在戏曲形式方面,昆、高、胡、弹、灯之间,既有特殊性又有一般性。和非川剧的其他剧种相比较,川剧形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点。《巴山秀才》这一富于创造性的新作,服从它那崭新的创作意图。但在情节结构、语言和帮打唱等表演形式方面,没有脱离川剧艺术的特殊性。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结合,艺术风格很带幽默感,川味甚浓。这个戏对于很带喜剧性的传统川剧,例如周企何在《投庄遇美》中扮演的梅媪,竞华、陈全波所演出的《乔子口》,陈书舫所扮演的《花田写扇》里的春莺,杨淑英、许倩云合演的《双拜月》,在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差别很明显,艺术风格的联系也很明显。我不以为《巴山秀才》在舞台设计等方面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发挥了高腔帮打唱等特长,可见它对川剧传统艺术是一种批判的继承。
这次川剧来京演出的剧目,例如中青年演员王世泽、田卉文演出的《放裴》,扮裴禹的小生是袁玉堃的学生,扮李慧娘的旦角是阳友鹤的学生,他们那出众的演技是老一辈艺术家所培养起来的,富于地方色彩的舞蹈艺术令观众为之振奋。我很爱听王官福为首的伴奏和徐文忠为首的帮腔。这些动人的舞蹈和音乐表明,传统川剧艺术对新编川剧来说,也是可能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一种基础。
为了振兴川剧,或者说为了振兴其它戏曲,条件是多方面的。剧作的思想、艺术质量虽很重要,但对演出来说它不过是尚待完成的半成品。不是任何剧本都和富于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相适应的,编写特定剧种的剧本必须适应它那特殊的形式和风格。如果说《巴山秀才》的编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和剧作者魏明伦曾经从事过川剧表演这一特点分不开;也不妨说剧作家的艺术个性与川剧艺术的个性是和谐一致的。戏曲的振兴有赖于实践,但也必须认识不同剧种的个性(地方性)。观众的低级趣味不应迁就,健康的地方性必须受到尊重。


第8版()
专栏:

长影新片《不该发生的故事》
最近,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一部以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经济责任制为背景,反映农村党风转变的彩色故事片《不该发生的故事》。影片取材于乔迈的获奖报告文学作品《三门李轶闻》,由万捷、乔迈编剧,张辉导演,刘永臻摄影。
《不该发生的故事》描写东北某地农村明月沟生产队在民主划分作业组时,出现了党员受到冷落,哪个组都不要的局面。这件事情使几名党员思想受到了强烈震动,他们在经过痛苦的思想反省之后,重新振作起革命精神,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想着群众利益,终于重新赢得了广大社员的信赖。影片在农村试映时,反响极为强烈,不少社员和党员干部兴奋地说,影片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演员表演朴实、真切、感人,看后使人受到鼓舞。
(长贤)


第8版()
专栏:

党员们热情欢迎老弱病残户参加自己的作业组
刘永臻摄


第8版()
专栏:

两位农家姑娘的画
郭沫勤
中国美术馆里正在举办《全国农民画展》。有两位农家姑娘各有两幅作品参加了展出。她们是上海南汇县24岁的康金梅和吉林省东丰县19岁的张玉艳。她们所画的《江南水乡》、《丰实人家》、《幸福的晚年》、《扎笤帚》,清新质朴,格外喜人。
她们是怎样拿起画笔的呢?康金梅在当木匠的父亲影响下,从小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行责任制后,她家承包了责任田,还养了不少鸡、鸭,日子逐渐富裕起来。爸爸妈妈买了许多木料,准备给小金梅做嫁妆。然而,她坚决不要嫁妆,把这些木料全部做成了各种规格的油画框。
张玉艳也有这股子倔劲儿。为了画好长达8米的横幅《幸福的晚年》,认真准备了一年之久。她先后8次到敬老院体验生活,仅鞋的速写就画了一百余张。她还从家里拿来爷爷、奶奶的衣服,让文化站业余美术组的同志穿上,轮流当模特儿。经过3个月的精心绘制,这幅画获得了成功。画中的51个人物,姿态各异,连他们的鞋子也无一重复。画中的老人有的弹琴、打牌,有的下棋、看电视,青年为他们理发、缝扣,领导同志登门慰问……反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老人的欢乐。
两株艺术幼苗终于破土而出了。今年春天,康金梅的个人画展在南汇县展出,她还有多幅作品在江南之春画展中获奖。9月份举办的吉林省首届农民画展,获得一等奖的十幅作品中,出自张玉艳之手的就有三幅。
从这两位农家姑娘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村群众美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看到了社会主义农村青年一代的理想和追求。


第8版()
专栏:

幸福的晚年
吉林 张玉艳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孩子们喜欢《小龙和小丽》
温愉新
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和电视剧艺术委员会联合录制的《小龙和小丽》(十集)播映了。在电视屏幕上终于有了我国第一部从正面反映新时代少年儿童现实生活的低幼儿童系列片,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广大少年儿童的成长。这部电视片真实、朴实、风趣,符合儿童实际,富有儿童情趣,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较好的教育作用。当前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增多,劳动教育是薄弱环节,加上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轻视体力劳动的旧思想影响,孩子中间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和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现象相当普遍,许多孩子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状况显然与他们将来要挑起的四化建设的重担不相适应。电视片的第六集《十兄弟运动会》很有针对性,第十集《会长大的布娃娃》,第七集中小龙还牛奶证,第八集中刘雨做好事等情节,都较好地反映出少先队员们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出现的新风貌。第九集《小兔白白》,通过有趣的情节,使小朋友们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科学,有知识。电视片的编导抓住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加以典型化、艺术化,对孩子吸引力更强。
这部片子虽还有些不足之处,但总的看是成功的。希望作家、作曲家,电影、电视工作者今后能更多地创作反映少先队组织学习、生活的片子,抵制对孩子的精神污染,为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附图片)
小龙和小丽想知道小黑从农村带来什么礼物


第8版()
专栏:

积极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
防止和清除精神污染人人有责。从下面几则消息可以看出,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


第8版()
专栏:

公社成立农民业余文学社
辽宁省锦县娘娘宫公社最近成立了农民业余文学社。共有六十多名农村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文学社,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只有17岁。活动的方式采取定期请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进行文学创作辅导;组织文学社成员集体讨论研究作品,提高写作水平,并出版油印文学小刊物,供相互交流创作经验。
农民业余文学社成立后,深受广大社员的欢迎。他们总结出建立文学社有三条好处:一是有利于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抵制了封建迷信和腐朽没落思想的旧文化;二是团结和培养了一支农民创作骨干;三是补充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不足,带动了更多的农村青年阅读文学书籍。(李会彬)


第8版()
专栏:

盛大的侨乡谜会
素称“灯谜之乡”的福建省晋江县蚶江大队,在省、地、县文化部门的关怀和当地爱国华侨的资助下,于10月举办了盛大的侨乡谜会。来自黑龙江、河北、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西、广东、上海等15省市区的140位代表应邀出席了谜会。会场上展阅的海内外谜刊百余种,悬猜的各省市区谜作近万条。通过这次活动,各地代表增进了友谊,交流了经验,还创作了不少盼望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等佳谜,大大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方炳良 陈文耀)


第8版()
专栏:

历史名城职工摄影联展
承德、南京、苏州、扬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洛阳、江陵、昆明、下关(大理)、西安、延安13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职工摄影联展,不久前在泉州展出。
这次联展共展出摄影艺术作品195幅,展现了广大职工业余摄影活动的成果。联展以十天为期,相继在13个历史文化名城展出。(吴瑞骋)


第8版()
专栏:

为老红军老八路演出
最近到河南演出的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刘长瑜、王晶华、寇春华和演出队的其他同志,不顾连日演出和辅导当地剧团排练的疲劳,专程来到信阳军分区干部休养所,看望在这里休养的几十位老红军、老八路和战斗英雄,并冒雨为这些老同志作了精彩表演。(赵智勇)


第8版()
专栏:

锦州市京剧团访拉美
锦州市京剧团最近应邀赴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访问,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是继天津京剧团一九八○年访墨以来第二个访问拉丁美洲的我国京剧团体。(易凯)


第8版()
专栏:首都舞台

“哑”蕾初绽
艾丰
充满语言的生活,却要用一语不发的形式表现,哑剧恐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观众能接受吗?然而当我看完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喜剧队演出的一组《讽刺与幽默》哑剧小品后,这个顾虑便烟消云散了。
《序曲》开始了。主演王景愚化装成乐队指挥走上台来。指挥棒一抖,“无人乐队”的演奏响彻全场。古今中外乐曲,喜怒哀乐情感,竟被他巧妙地“熔于一炉”。观众用笑声和掌声表示:他们接受了。于是,一个又一个小品“端”上台来。
看,《冷与暖》,一位女演员交错表演两种态度的服务员。啊,多熟悉,在许多饭馆我们不是都见过吗?“你看,她吵架了,骂人了。”“哎呀,包子掉地下了,又给顾客偷偷放在盘里了,还做鬼脸!”“这边这个服务员好!”……——台上不说话,台下却悄悄议论着。再看《武松打虎》,那个“老虎”怎么不死,最后竟打起武松来了?原来那位扮演者要求的价码没有得到满足。表演够夸张的,观众对那只“老虎”——“一切向钱看”也嘲笑得够厉害的。含有哲理的《一事无成》:夕阳下一位龙钟老者拄杖沉思,顽童、懒汉、多恋、无恒心……自己的经历又一幕幕出现在眼前。为什么我会一事无成?——观众领会了其中的含义。我看见,当老者沉思时,刚才还随着表演不断发出哄笑的青年观众,脸上也出现了深思的表情。……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一语不发的演员同全神贯注的观众“配合”得相当和谐,直至终场。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哑剧已成为独立剧种,我国宋代即有哑杂剧演出,我国戏曲中哑剧表演也占有一定地位。而青艺喜剧队以及中央实验话剧院哑剧队的尝试又说明,哑剧表现现代生活,同样是大有可为的。况且,它还便于在广大工矿企业学校的各种场合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也是哑剧的一大长处。
当“哑”蕾初绽的时候,我们应当感谢这些艺术上的探索者。导演严忠颖、喜剧队队长鲍占元、支部书记纪元、主演王景愚都对我说,他们在创作和演出上,都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他们决心象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跋涉者》那样,“连滚带爬”,勇往直前。


第8版()
专栏:

走钢丝 (王景愚主演) 曹西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