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梁丽娟
在伦敦中部离著名的股票交易所不远、一条比较僻静的路上,有一座黄墙绿门的二层楼建筑,这便是马克思纪念图书馆。这座外表平常的十八世纪建筑并无引人注目的装饰,也未标明曾是某个历史人物住所的地名牌,但多少年来却一直是许多来伦敦的人向往的去处。
1933年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的前夕,由英国的工会工作者、共产党人、工党党员、进步出版商等190人组成的纪念委员会商量应该组织怎样的纪念活动。当时,纳粹分子为了扑灭德国的进步运动,正在德国各处大肆焚烧马克思主义著作及其他进步书籍。与会者一致认为,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伦敦建立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中心。于是,他们决定募款筹建马克思纪念图书馆。
图书馆的馆址选定在克略肯威尔格林37号A这座与英国工人运动渊源最深的房子。这所房子建于1738年,当时是慈善学校的校舍。克略肯威尔格林附近的居民,主要是从事印刷、装订、砌砖、缝纫、钟表等行业的生活处境艰难的工匠。这里的劳动人民有英勇斗争的传统。1794年7月为了反对与革命的法兰西作战,群众多次袭击了这里附近的征兵办事处。1871年巴黎公社的胜利在伦敦也引起强烈的反响,多次举行过支援的集会。4月9日在克略肯威尔格林的集会就在今天的图书馆这座房子门前举行,路灯柱上挂了一幅大红旗,柱顶上戴了巴黎公社人的圆顶“自由小红帽”。以演奏《马赛曲》的乐队为前导的游行队伍从这里出发走到海德公园。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这所两层楼高的房子更成了伦敦的民主运动的重要中心。在政治风浪中摸索前进的革命会社常在这里活动,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是常客之一。1887年10月,爱琳娜和她的丈夫艾威林曾站在楼前的马车上演讲,斥责警察阻挠失业工人的示威。1893年起,这里又成了进步的“二十世纪出版社”所在地,印刷出版英国和外国的社会主义著作,教育了英国的工人阶级。英国社会民主联盟的机关报《正义》也在此印刷出版。1902年4月到1903年5月,当《火星报》不便再在慕尼黑出版时,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和一些编委来到伦敦,在这里出版了17期《火星报》。从图书馆墙上挂着的当年的《火星报》和《正义》上可以看到列宁在伦敦期间的著作和活动。图书馆里保留了列宁看校样的工作室,书桌上那本厚厚的来宾签名册纪录了怀着敬意来访的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人和代表的姓名。
马克思纪念图书馆藏有英国最完整的关于英美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著作以及较完整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国际纵队的史料,也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著作。许多大学、报刊、电视台以及研究工作者经常来这里借用、查阅资料。(见图)来这里的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也有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天的读者虽然不多,但却都是十分认真的,他们刻苦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令人赞叹。
建馆之初,马克思纪念图书馆还为工人举办了包括政治经济学、十月革命、国家学说、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国家的阶级斗争等内容的讲座。第一讲《马克思的生平》是由恩格斯和爱琳娜·马克思的朋友、码头工人汤姆·曼主讲的。在马克思逝世百周年纪念的今年,图书馆组织了按不同时期分的一系列《马克思的思想和生活》讲座,听众大多是青年。图书馆还经常组织不定期的巡回展览和马克思故居的学习旅行。
在伦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是很不易的。图书馆的经费短缺,只靠有限的会费和捐款。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由秘书和管理员负责,此外还有许多志愿用业余时间来这里帮助整理装订图书、布置展览的义务工作者。秘书是个退休工人,管理员是个自己在钻研马列著作的小伙子,他坐的椅垫上绣着“快乐的安德烈坐在这里”几个大字。
五十年来,很难说象这样衣着朴素、亲切诚恳的工作人员已换了多少茬了。他们的收入菲薄,但处身于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里。他们的人数不多,但同样光荣地行进在世界上最雄壮伟大的战斗行列中。
克略肯威尔格林这所房子庄严、沉默地矗立在伦敦的中心区,它傲然地面对熙攘喧嚣的资本主义世界,坚定地走着自己战斗的道路。


第7版()
专栏:世界一角

在青、白尼罗河的汇合处
吴民方 罗兴武
举世闻名的尼罗河上游有两大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两河汇合处坐落着苏丹民主共和国的三大城市——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鼎足而立,恰似我国的武汉三镇。入夜,三市灯光耀目,宛如三颗明珠镶嵌在银河之畔。横跨三条河流的四座大桥将三个城市联结起来,显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在三座城市里,虽见不到几十层乃至上百层的高楼大厦,但色调和谐的各类建筑鳞次栉比,一座座清真寺的尖塔兀立于其中,颇具阿拉伯情调。由于无寒冷季节,所以这里花开四季、草木常青,有绿叶繁茂的柠檬树、挺拔隽秀的椰枣树,也有高大笔直的棕榈树。沿河生长的阿拉伯橡胶树,象一把把排列整齐的绿色大伞,常年浓荫夹道,给来往的行人带来凉爽。
“喀土穆”,阿拉伯语意为象鼻子,这是因为青白尼罗河汇合处形似大象的鼻子而得名。喀土穆是苏丹的首都,也是全国第一大城市。这里高楼林立,车如流水,市面繁华。绿树成荫的滨江大道,北临青尼罗河,南侧有苏丹的总统府。白色拱形大门两旁肃立着身著古典军装的持枪卫士,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我国援建的友谊厅也坐落在这条大道上。友谊厅是苏丹最雄伟和最吸引人的建筑之一,自1976年5月建成以来,曾多次在这里召开过国际会议。苏丹人民把友谊厅称为“苏丹新郎额上美丽的月牙”,视为苏丹和中国友谊的象征。
苏丹第一所高等学府——喀土穆大学建于1912年,目前有来自苏丹及世界各地的学生近万名。
位于市中心的共和国大街是喀土穆的商业区,人们习惯地把大街的两段分别称为欧洲市场和阿拉伯市场。欧洲市场中的商店多为外国人经营,店堂秩序井然。而阿拉伯市场则显得喧闹和兴隆:手提衣物的小贩沿街叫卖,一个个矮小的售货棚内外,食品、土特产琳琅满目。水果和蔬菜更是品种繁多,色彩艳丽,使人眼花缭乱。这里的工艺品商店,主要出售国产的象牙雕刻、金银手饰、器皿和各种皮革制品,制作精细,早已驰名遐迩。
和喀土穆相比,恩图曼显得古老而宁静。恩图曼是一座历史名城,1885年苏丹抗英民族英雄马赫迪曾建都于此。在马赫迪宫球型穹苍建筑对面的土屋,是十九世纪末期苏丹人民反抗英殖民主义者的指挥所旧址,现开放供游人参观,里面展出的枪炮、大刀、战衣及一幅幅照片、绘画把当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恩图曼又是苏丹伊斯兰教的中心,有规模宏伟的清真寺和其它一些名胜古迹。苏丹的阿拉伯人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城市的广播站每天定时用高音喇叭向全市诵读可兰经。
北喀土穆是苏丹重要的工业城市。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纺织厂、制鞋厂和船舶修造厂,还有汽车修配厂、食品厂等。
美丽的尼罗河为城市增添了风彩,青、白尼罗河的汇合处水流颜色各异,形成泾渭分明的壮丽景观,河面上游船、赛艇竞相追逐,荡起阵阵欢乐的水花。


第7版()
专栏:国外胜迹

山谷深处有迷宫
吕友宝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面约300公里处,有一片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的火山岩高原。长年的自然风化和水流侵蚀,把偌大的火山岩切削成好几百座峭拔、陡立的山峰岩柱与无数悬崖、深谷。神态生动的山岩,有高有矮、千姿百态。谁能想到,就在这荒凉的山岩上和深谷中,甚至在广阔的地底下,依山接石地建有成百上千座古老的岩穴教堂和不计其数的洞穴式住房。这些蔚为壮观的迷宫是什么时候开始兴建?什么时候被废弃的?至今谁也说不清楚。加上各种建筑的造型奇妙和具有艺术特色,更使这一地区充满了童话色彩,人们称它为神秘的卡巴杜西亚。
今天,在卡巴杜西亚至少还能找到1,000座古老的教堂。在戈雷梅山谷,这里几乎每一座山岩都被挖空,里面都建有一所教堂。岩石柱往往被巧妙地挖凿成带有穹顶、圆柱和拱门的十字形状。洞壁、穹顶和圆柱上,到处装饰着美丽的壁画。在泽尔弗峡谷两边的悬崖上,也被凿成满是教堂的建筑,有礼拜堂、斋堂、厨房和卧室,连祭坛、餐桌和家具都是石头制成的。在南部荒凉幽静的伊拉拉谷地,河流两岸的崖壁有150米高,上面密布着小教堂、神龛和修道室,(见图)绵延达10公里。
1963年,在卡巴杜西亚的德林库尤村地底下,人们首次发现了地下城镇。它有一个象井口似的入口,分八层,借助梯子上下,里面建有无数的住宅、小教堂、厨房、水井和食品的贮藏室,还有52个通风管道和地道,足可容纳上万个家庭居住。时隔两年,同样规模的另一个地下迷宫在凯梅克里附近被发掘,有一条长10公里的地道连接着这两个地下城镇。以后10年中,一共发现了63处地下城镇。有人估计,在整个卡巴杜西亚,类似的地下城镇可能多达100多个。
至今,连考古学家都不清楚,居住在卡巴杜西亚高原上最早的主人是谁,山岩上、悬崖上和地底下这无数的神奇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现在只是猜测:有一部分为避难而从远方迁来的人们在这里定居,开始他们采石块砌房,后来就直接在山岩、悬崖上挖凿洞室,最后又开发地下城镇,把住房搬至地下。据推测,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卡巴杜西亚人迅速成为虔诚的皈依者。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建立后,卡巴杜西亚进入了黄金时代。许多基督教徒来到这远离人烟的山中居住,以便静心修道。从此,教堂建筑与洞窟系统大大发展起来。以后,穆斯林统治土耳其,卡巴杜西亚的修道士纷纷撤离,当地便冷落下来,最终被废弃。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忘却了卡巴杜西亚,连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名字。
第一个重新发现卡巴杜西亚的欧洲人是法国路易十四的一个密使,他返回后对卡巴杜西亚作了幻梦般的描述,可谁都不相信,反认为他是个疯子。
今天,卡巴杜西亚已成为土耳其的旅游胜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辞长途跋涉之劳,前来欣赏山谷中的绝妙建筑。这些代表拜占庭艺术精华的稀世奇迹,使游客们眼花缭乱,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科西嘉人的骄傲
马为民
迪诺·罗西这个名字,在我国恐怕还很少为人所知。老实说,笔者知道得也并不早,仅仅是在他于9月26日晚因胰腺癌谢世之后。9月29日,巴黎为他举行葬礼弥撒,马德莱纳教堂四周的道路全被治安警察封锁,便道上的人也挤得水泄不通。一个老年人甚至说:
“跟戴高乐将军去世后的情景差不多”。此种盛况促使笔者进一步了解了罗西的成就和生平。
如果从他1932年灌制第一张唱片算起,到去年11月他以75岁高龄举行告别演唱会为止,迪诺·罗西为法国人民歌唱了整整50年。他演唱的歌曲有2,000首被灌制成唱片,出售量多达2亿张。此外他还客串演过28部电影和4个轻歌剧。50年当中他周游欧美,到处受到欢迎,被法国著名演员吉特里称为“名声仅次于拿破仑的科西嘉人”。
迪诺·罗西1907年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市。父亲是个穷裁缝。他在中学时成绩平平。毕业后,给法律公证人当过抄写员,在赌场当过收钱付钱的伙计,算不上有什么职业。不过,他有一件难得的财富:
“金嗓子”。1932年他在马赛看见一家唱片商店,花5个法郎就能进去录张唱片,于是他录了两支歌,作为带给母亲的礼物。碰巧,法国一家著名唱片公司的经理在这个店铺,于是把他带到了巴黎。
1934年是罗西艺术生涯的发迹点。当年巴黎娱乐场组织一套以《法兰西巡礼》为题的大型节目,综合介绍各省的民歌,罗西在其中代表科西嘉。首场演出,他唱了两支歌:《啊科西嘉,爱之岛》和《维埃尼,维埃尼》。据他后来回忆,他唱完之后,全场一片寂静。他顿时出了一头冷汗:“砸锅了”,如同掉进了无底深渊。可是突然间,全场起立,掌声、叫好声震耳欲聋。从此他名声大振。
1948年他拍摄了第一个彩色电影,在《美丽的磨坊女》中扮演舒伯特。次年在《命运》一片中首次扮演圣诞老人。他演唱的《圣诞老人》这支歌的唱片行销至今,多达3,000万张。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以歌声征服了欧美。
罗西与他同时代的女歌星比娅芙一样,都是歌唱爱情的。不过比娅芙唱的是不幸的爱情,歌声催人泪下,红极一时。而罗西专唱幸福的爱情,他认为“这比歌唱不幸的爱情对人更有益”。他死后,报刊这样写道:罗西总是让我们愉快,这是他第一次叫我们难过。
三十年代,罗西崭露头角时,当时许多歌星在舞台都喜欢摇头摆手,甚至做鬼脸,而且爵士音乐已经开始风靡欧洲。罗西的演唱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可是他毫不动摇,始终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演唱朴实自然,如同说话一般。而他的听众也始终忠于他,喜欢他。1937年他的崇拜者组织的罗西俱乐部至今仍有两万多会员。他的最后一张唱片概括了他与听众之间的感情:《相爱五十年》。
鉴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1973年阿雅克修市一条大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去年政府把他在荣誉军团中的勋位升至最高级。他去世后,总统和各政党领袖都发电致哀,称颂他的造诣和人品。
科西嘉人尤其因他而自豪。他们说:“科西嘉不仅给法兰西贡献了一个皇帝,而且贡献了一名歌手,这是科西嘉人的骄傲。”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夏威夷人和花环
李文云
地处中太平洋北部信风带的夏威夷群岛,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生活在夏威夷,如同置身于鲜花和花环的世界。在市区的街道旁,在校园里,在居民住宅的前前后后,我到处看到盛开的花朵。鲜花商店和专门制作花环的铺子,遍布于檀香山的闹市区。漫步在唐人街,我曾不由自主地驻足在一家家花店前,出神地欣赏那一串串乳白或粉红的鸡蛋花,浅紫或浅黄色的兰花,清一色的红石竹或白石竹,还有雪白的栀子、晚香玉和茉莉。店主人把刚刚穿好的花环整齐地挂在一起,乍一望去,犹如一幅神奇的、散发着浓郁花香的彩色挂毯。
喜爱花环,是夏威夷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早期夏威夷人的服饰是非常简单的,女性只是用一幅图案别致的粗布围在腰间。但姑娘们都希望自己充满魅力,于是她们采来鲜花插在头上,穿成花环套在颈上。至今,在夏威夷,女士们随手在路旁花丛中采朵鲜花戴上,也是可以原谅的。
花环的形成与佩戴方式,是波利尼西亚文化的闪光,也是夏威夷舞蹈艺术的一部分。波利尼西亚人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草裙舞是他们钟爱的艺术。当他们排练或表演草裙舞时,一定要佩戴上一串美丽的花环,以表达对大自然的尊崇。花环或花冠都制作得十分精美、结实,在表演过程中,那怕是掉下一片花叶,也会被认为是有失大雅的。
在夏威夷群岛的各种社交场合,都会看到五彩缤纷的花环。每当给重要人物或尊贵的客人佩戴花环时,便会引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使这些活动平添不少乐趣与光彩。
每年的5月1日,是夏威夷的花环节。这一天,人们戴上各色自制的或买来的花环,以表示欢欣之情。在檀香山卡皮奥拉尼公园举办的花环比赛会上,无数用各种鲜花制成的花环争奇斗艳。节日的傍晚,人们为选出的花环节皇后举行加冕,这时,露天舞场上,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草裙舞表演进入高潮。
夏威夷人也常常献上串串花环,来寄托心中的怀念和敬仰之情。6月11日是夏威夷州的法定节日,全州居民都在这天举行盛大游行或集会,纪念古代夏威夷群岛之王克米哈米哈一世。这位国王的雕像矗立在檀香山市中心,他头戴金冠,手执长矛,两只伸出的手臂上被人们挂满了花环,有些花环长达40英尺,远远望去,象是给英雄穿上了色彩斑斓的战袍。(见图)
一簇簇动人的鲜花,一串串绚丽的花环,无不凝结着夏威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植物的栽培、花朵的采集、到把朵朵鲜花穿成花环,辫扎成花冠,浸透着劳动人民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在夏威夷生活的几个月内,我曾一次又一次地佩戴过那鲜花花环,欣赏着异邦风情之美,感受到岛上人民的友情。如今,我回到祖国已经几个月了,但却时刻忘不了夏威夷那迷人的花环,深情地思念着岛上善良、淳朴的人民。但愿万里之外的朋友们能听到我的呼声,但愿太平洋上的劲风能捎去我心中的话:阿洛——哈(你好)!


第7版()
专栏:

美国最危险的城市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干燥的原野上,有一座叫奥德萨的小城,最近突然闻名全国。原来,九月下旬一周内,这个人口只有十二万四千的小城,却发生了一系列凶杀案件,凶犯多达近四十人,因而,美国的“全国禁止手枪联盟”将它列为“今年美国最危险的城市”。该团体发表的调查报告认为,奥德萨犯罪案件的严重,已经超过了罪恶之都迈阿密和纽约。美国《新闻周刊》干脆把它称为“谋杀之都”。
凶杀案件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当地警方的焦虑。他们认为,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该市“短期居留者太多”,二是那里对枪支市场不加限制,罪犯们得到枪支十分容易。近年来,这个地方发现了新的油田,成千上万的失业者和流浪汉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其中一些人在酒吧间里和街头酗酒胡闹,杀人越货事件因而不断发生。
即使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九月中旬发表的缩小了的统计数字,在一九八二年,这个国家平均每二十五秒钟就有一起暴力犯罪案件,每九秒钟发生一起抢劫案,每七秒钟发生一起强奸案。可见,在罪恶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犯罪案件已成为痼疾之一,社会治安状况是难以好转的。 逸寒编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