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为开拓大西北作出更大贡献
自治区党委书记 李学智
党中央提出,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大西北,这个战略设想,展现了西北建设的美好前景,给宁夏回汉和其他族干部、群众以巨大的鼓舞。
宁夏是大西北的一个组成部分。引黄灌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农业发达,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灌区盛产小麦、水稻、甜菜、水果等。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小麦亩产最高超过千斤,水稻亩产高的可达1,500斤。还有大量荒地有待开发。南部山区地域辽阔,发展林牧业大有可为。我区能源十分丰富,煤的储量居全国第五位,而且煤种全,质量好,易开采,尤其是汝箕沟无烟煤,以三低(低灰、低磷、低硫)一高(高发热量)著称。水力发电潜力很大,黄河在我区除已有青铜峡枢纽工程外,还有两个梯级尚待开发。地下石油也有一定的储量,正在开采利用。
解放三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的支援下,全区各族人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在工业方面,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造纸、陶瓷、食品、皮革、毛棉麻纺织等工业已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1982年比1949年增长111倍。在农业方面,农、林、牧、副、渔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农业总产值1982年比1949年增长三倍多。科技、教育等事业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都为今后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发挥宁夏的优势,开拓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我们要把引黄灌区建设成商品粮基地、食品工业基地、糖料基地、畜牧业基地和枸杞基地;要大力种草种树,发展牧业,奋斗十年,争取把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二的南部山区的草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把这里建设成为林业基地、畜产品基地和油料基地;要加快现有煤炭工业建设,黄河水利资源开发,等等,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依靠四百万回汉和其他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勇于改革,积极进取,奋力开拓,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建设团结友爱、繁荣富裕的新宁夏,为开拓大西北做出应有的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盖塑料大棚培育苗木。 杨立衡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西北大地上一颗明珠——银川平原
孙宗树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称。
宁夏能与江南水乡媲美,在于它拥有一道由黄河冲积而成、引黄河水灌溉的宁夏川,也称银川平原。它是镶嵌在祖国西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黄河自甘肃进入宁夏境内后,由南向北纵向穿越银川平原,流经11县、市,沿河川地引黄灌溉,在蒸发量比降雨量大五倍以上的情况下,却渠水纵横,园田相连,年年稻麦丰登,岁岁瓜果飘香。
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只是在人民当家作主以后,古老灌区才焕发了青春。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银川平原回、汉族人民大力改造和发展引黄灌溉,7条古干渠经过扩整,引水输水能力成倍增加,如今又陆续新建起7条新干渠和数千条新支渠,使引黄灌溉面积从解放初的150多万亩扩大到现在的400多万亩,还修起了总长770多公里的排水干渠支沟等,完善了灌排系统。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更使引黄灌区面貌一新,水库大坝将黄河水位抬高了20米,使新老干渠的进水量和农田的适时灌溉有了可靠保证,灌区城乡家家户户还用上了电力。
水利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多方面得到提高。现在,灌区80%的农田实现了条田林网化,小麦、水稻等主要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一些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粮食连年增产,1982年比1979年增产44%。1981年灌区71万亩水稻平均单产975斤,名列全国第一,荣获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奖。1982年又进一步,74万亩水稻平均单产达到1,042斤。全灌区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区耕地的25%,而每年的粮食产量却占全区的65%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90%以上。
灌区还是多种经营发达的地区,1982年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7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上升到34%。农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1982年人均收入比1980年增加55.8%。
银川平原的水地中,尚有120万亩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在平原上,还有280多万亩荒地可用来发展农、林、牧业;有大面积水面资源可供发展水产事业。这里,昼夜温差较大,宜于发展果品生产及其加工业;极为丰富的日光能资源也有待充分利用。引黄灌区广大回、汉族人民决心继续发挥水利优势,努力开创引黄灌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附图片)
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最近建成的街心花坛喷泉。
新华社记者 陈思禹摄


第2版()
专栏:

献身宁夏建设事业的人
——记几位科技人员
蔡资奋
宁夏,是迫切需要各行各业的科技人才参加建设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沿海和内地来到这里,为开拓宁夏建设宁夏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显著成绩。
育种专家赵仲修
生长在云南的纳西族育种专家赵仲修,1951年由云南大学农学系毕业,来到宁夏。当时这里的小麦平均亩产仅150斤,他决心从育种着手提高小麦产量。三十二年来,他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等方面的困难,和同志们一起引进良种,培育推广,使宁夏的春小麦品种实现了三次更新,平均亩产提高到650斤左右。他培育的“斗地一号”春麦良种,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现在,他是区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近几年和同志们一起,培育含蛋白质高的“宁春七号”良种,获得成功。这个新品种今年平均亩产900斤以上,最高达到1,127斤,更可贵的是,这个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15.2%,比“斗地一号”提高3%,推广后平均亩产可达到800斤。
目前,他正在加速示范推广工作,为宁夏春小麦实现第四次品种更新而努力奋斗。
革新闯将高尚如
解放前,宁夏年产煤炭只有两万多吨,现在已经达到一千多万吨了,即全区每人平均有原煤2.7吨,仅次于山西,占全国第二位。这个成绩的得来,与那些战斗在煤炭战线上的科技人员分不开。西北煤机厂二厂的工程师高尚如,就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生长在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告别了在北京工作的未婚妻,独身来到贺兰山下,投入了大西北的建设。为了改变采煤技术落后的状况,七十年代,他负责的小组接受了设计长距离、大运量皮带输送机的艰巨任务。样机制出之后,他又下井与矿工们一道进行了十个月的工业性试验,得到了满意的结论。这项科技成果,不仅为我国综采设备填补了一项空白,而且每台设备可以节约外汇65万元,1981年荣获宁夏科技成果奖,1982年又荣获全国总工会技术革新奖。在最近三年中,他和同志们一起又设计出了3个系列16种新产品,为宁夏、为祖国的煤炭事业做出了贡献。
人民的好医生王澈
1959年,大连医学院公布毕业分配方案时,发给每个毕业生一面小红旗,让他们在全国地图模型上插旗表决心。在哈尔滨和大连这两个美丽城市长大的王澈,毅然决然地把红旗插到了祖国的西北角。就这样,他来到了宁夏。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固原地区医院当医生。有一次,他和另一位医生到离城120里的王洼公社去防治疾病。当时,他正生病,但仍不顾山高路远,从天亮步行到天黑,实在支持不下去了,才请人把他绑在马背上继续前进。晚上九点多赶到公社,第二天一早,他又背上出诊包下队了。他对病人有很深的感情,即使在他受极左路线迫害失去一条腿之后,仍然尽量为病人服务;在他当了科室主任、副院长之后,也从不脱离临床实践。他为固原地区治愈了许多回汉族患者,也为固原地区培养了许多回汉族医护人员。为了嘉奖他,今年,他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第2版()
专栏:

“兹山蕴宝藏 开发那敢误”
——访贺兰山煤炭基地
于兰星
屹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的贺兰山,层峰叠嶂,巍峨雄伟。它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一座宝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大西北的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最近,记者访问了贺兰山下的煤城石嘴山市。这个昔日只有几千人的小镇,现在已发展成为有30多万人口的工业城市。矿区里,大中型矿井散布在深山峡谷之中,高大的选煤楼下,运煤列车来回穿梭;广阔的露天煤矿上,巨人般的挖掘机挥动铁臂,一把抓起4吨多煤炭装进大型翻斗车。沿着贺兰山东麓,洗煤厂、煤机制造厂、化工厂一字排开,去年9月动工的40万千瓦坑口电厂,正在紧张施工。现在的贺兰山矿区,不仅有9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矿井9对,而且形成了一个包括工程设计、地质勘探、矿井建设、洗精煤、煤矿机械制造等比较完善的煤炭工业体系。
在蒙古语中,“贺兰”是“骏马”的意思。在旧中国,尽管贺兰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却得不到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关怀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1959年,周恩来总理曾对贺兰山矿区的职工代表说:“你们是少数民族地区,一定要努力发展煤炭事业,努力工作,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搞上去。”董必武同志来宁夏视察时,登贺兰山,写下了“兹山蕴宝藏,开发那敢误”的诗句。宁夏人民没有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期望,一批又一批开发乌金的建设者来到深山荒谷,他们住破庙,披霜露,冒风雨,用汗水谱写了动人心弦的创业史。贺兰山的宝库被打开了,沉睡千百年的“骏马”苏醒了,昂首扬鬃,飞奔向前。在向四化进军的征途中,6万多名矿工奋战煤海,大量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向全国各地。他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纪录。以“太西煤”名称出口的汝箕沟无烟煤,自1964年以来,远销日本、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年前8个月出口11.3万吨,赚取外汇670万美元。
贺兰山矿区的开发对煤炭资源丰富的宁夏来说,仅仅是个开端。宁夏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近300亿吨,而且煤田构造简单,煤层厚,距地表浅,开采方便,基建投资可比全国水平低百分之二三十,建成后能很快达到设计能力。可以预期,随着西北的开发,在不久的将来,宁夏将成为全国的一个重要能源基地。


第2版()
专栏:

今日沙坡头
熊第注 张建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国际中心4位外籍专家9月17日刚告别沙坡头,联合国安排的17个不同国籍的学者又接踵而至。沙坡头,宁夏中卫县境内包兰铁路上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们专程访问了它。
沙坡头,是腾格里大沙漠南端紧逼黄河的连绵沙山,东西长十几公里,高达百米。过去,它纵横流动,全年平均每十个小时就出现一次风沙,年降雨量仅200毫米,蒸发量却为降雨量的15倍,地表几十米以下才有地下水,沙面最高温度达摄氏74度,沙漠每年以8米到9米的速度向黄河方向推移。包兰铁路要通过这样的地段,而不被流沙压埋,保证终年畅通无阻,在国内外是没有先例的。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国家1956年派出了一支科研队伍,次年又在沙坡头建立起固沙林场,向腾格里沙漠展开了攻势。科技人员参照国内外治沙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创造出了用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固沙。经多年的风沙考验证明,这的确是个多快好省的机械固沙措施。
在大面积进行机械固沙的同时,研究站和林场进行了适应和改造沙漠的科学实验,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从六十年代起,他们和中卫县人民一道,年复一年,在无灌溉条件下种草种树20多年。如今,沿铁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沙山上,笼罩着一张由无数草方格组成的宽580米、长40公里举世无双的巨网;与网格内疏密相间的灌木丛连成一片的,是纵横三万亩固沙护路林带。昔日席卷黄沙、吞村毁舍的沙龙,二十多年一直趴着不能动弹了。即使在今年4月宁夏百年不见的特大沙暴中,沙坡头地段铁路还是畅通无阻。无怪乎外国专家学者们都视之为“奇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位教授去年7月来此考察后,留言说:“中国人民已经在沙漠里创造了极其惊人的业绩,获得了使人惊愕的成就。全世界将从你们的创举中获得良深的教益。”
七十年代以来,这里的科技人员与中卫县人民紧密合作,治理流沙,到现在,这个县从腾格里沙漠中夺回了4万亩林地和粮田。
今日沙坡头,绿荫掩映,鸟语花香,但科技工作者并没有在成就中陶醉,仍然以开拓者的精神进行科学研究,为改造沙漠作出更大贡献。


第2版()
专栏:

“红、黄、蓝、白、黑”
——宁夏“五宝”
李笑
富饶的宁夏,土特产很多,其中的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素有宁夏“五宝”之称,就其颜色,概括为红、黄、蓝、白、黑。
红宝——枸杞
枸杞为宁夏“五宝”之冠——红宝。据明朝《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宁夏栽培枸杞已有440多年的历史。宁夏枸杞粒大、皮薄、籽少、肉厚、油润、色泽鲜红。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还供出口,在西欧、北美和东南亚市场上信誉颇高。
黄宝——甘草
宁夏甘草又称西正甘草、蜜草、蕗草、甜草。多产于盐池、同心县一带,因其条干顺直、骨重粉足,含有脂肪、甘露醇、蔗糖、甘草甜素等成份,丰富而闻名于世,远销到东南亚、日本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每出口一吨甘草,可换回薄钢板一至四吨,换回钢轨1.6吨。蓝宝——贺兰石贺兰石产于贺兰山等地的水层岩中,因此得名。其色以蓝紫为多,间或嵌有绿色,质细韧而又坚硬,自然花纹美观。用它雕刻制作的砚、笔架、水盒等,十分精美。
1963年,敬爱的董老来宁夏视察,对贺兰砚倍加赞赏。他挥毫写道: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白宝——滩羊皮
宁夏特产滩羊皮,又称二毛皮,是滩羊的羔子皮。蒙古绵羊在二千多年前引入宁夏后,长期在黄河滩上放牧,受到滩地气候、水土的影响,逐渐培育成一种人们习惯称为滩羊的绵羊。
滩羊皮可以制作男女各式裘皮服装和皮褥,是国内外市场的热门货。
黑宝——发菜
发菜是宁夏五宝中最名贵的一种。它是宁夏的传统出口商品,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输出。
发菜是一种菌藻植物,因其形色似发而得名。宁夏同心、中卫、海原等干旱山区的发菜量多质佳,它作为名贵山珍,早已成为喜庆宴席菜肴配料的上选,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


第2版()
专栏:

108塔
在宁夏青铜峡县峡口黄河西岸一个向东的陡峭山坡上,依山势从上到下108座塔按奇数排列成12行,形成总体为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始建年代不详,但明代中期的一些志书称为古塔。 马旅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