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里根强调美国军队将继续留在黎巴嫩
密特朗说法国将忠于在黎巴嫩的义务
本报华盛顿10月24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美国总统里根在今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不会被恐怖分子所吓倒,对海军陆战队的攻击,不会改变美国在黎巴嫩的政策,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局势得到控制之前必须留在那里”。
他重申以下几点:一、黎巴嫩是中东稳定的关键;二、黎巴嫩的新政府是在恢复本国的秩序;三、黎巴嫩军队没有美国的帮助不能维持国内的和平。他强调,如果这一至关紧要的地区落入敌视西方的势力之手,那将是“一场灾难”。
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继续对贝鲁特机场的爆炸事件作出强烈的反应。今天在国会不断有要求美军撤出黎巴嫩的呼声,并有议员提出美军立即撤出贝鲁特的决议草案。同时,有的议员认为,现在撤出军队是不明智的。
众院议长奥尼尔说,“现在根本不是美国人向恐怖主义作出让步的时候”。他发誓不让爆炸事件变成两党进行党派斗争的问题。众院民主党领袖赖特也认为,如突然撤出美军会“使黎巴嫩落入制造这次暴行的狂热分子手中”。
里根总统今天派国务卿舒尔茨到国会介绍情况,希望取得国会对他的中东政策和继续在贝鲁特留驻美国军队的决心的支持。舒尔茨还将在本周去西欧访问。据意大利政府24日宣布,组成驻黎巴嫩多国部队的几个国家的外长将于29日在罗马举行会议进行“紧急和深入”的磋商。里根本人已同密特朗通了电话,通报了美国打算为加强多国部队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凯利今天从华盛顿飞往贝鲁特,研究如何为美国驻黎部队提供更好的保护。
新华社巴黎10月24日电 法国总统密特朗今晚说,“在黎巴嫩,法国现在和将来都忠于自己的历史和义务”。他说,“法国遵循它的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和力量均势的原则,它(在黎巴嫩)只是为了维护和平”。
上述讲话是密特朗对贝鲁特作闪电式访问回来后不久在爱丽舍宫向报界说的。密特朗说,他在访问贝鲁特时,已同黎巴嫩当局和法国部队的军事负责人就地研究了为防止23日发生的大爆炸这种悲剧的重演应采取的各项安全措施。他强调指出,这些措施旨在“回击侵犯”。
此间人士认为,密特朗的上述讲话意味着法国部队将继续留在黎巴嫩;一旦遭到袭击,不排除法国进行还击的可能性。


第7版()
专栏:综述

停火以后的黎巴嫩局势
本报记者 陈积昌 周国铭
黎巴嫩各派达成停火协议已经一个月。9月26日,停火协议生效以后,黎巴嫩局势一度出现了某些缓和迹象。但是由于停火本身并没有解决黎巴嫩危机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因而违反停火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在贝鲁特南郊和舒夫、阿莱山区,从打冷枪冷炮发展到对峙双方的激烈炮战。驻守在贝鲁特的多国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法国部队不断遭受袭击。事实表明,除非早日实现全国和解,否则停火协议将很难贯彻到底。
根据停火协议规定,将有一支中立观察部队进驻黎巴嫩监督停火。黎巴嫩政府建议由联合国派部队,这一建议得到美法等国的支持。但黎巴嫩反对派和叙利亚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个建议将为联合国干涉黎巴嫩的内政开创一个先例。在沙特特使哈里里的斡旋下,有关各方已一致同意,由意大利和希腊各派400名观察部队进驻黎巴嫩监督停火。但这支部队由谁指挥,部署在哪些地区,权限是什么,这些具体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因而停火协议也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
黎巴嫩各派在实现政治和解方面步履维艰,进展缓慢。根据停火协议,停火以后本应尽速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由于各派对会议的地点有分歧,致使会议迟迟不能举行。人们认为,对会议地点的分歧虽不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却反映了各派对会议所要讨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仍然存在深刻的分歧。黎巴嫩政府强调会议要讨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的问题,反对“利用会议转移人们的视线”,“掩盖外国军队在黎巴嫩的继续存在”。而黎巴嫩民族拯救阵线等反对派则要求首先讨论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南部的问题,并提出要废除黎以协议和修改1943年关于黎巴嫩各教派权力分配的民主宪章。
外部势力的竞相影响使黎巴嫩局势更加错综复杂。此间观察家认为,叙利亚对黎巴嫩各派达成停火协议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将作为观察员参加黎巴嫩的全国和解会议。由于叙利亚是支持黎巴嫩反对派的主要力量,因此,叙利亚的态度和立场将对这次会议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为了迎接明年的总统大选,曾努力促成黎巴嫩实现停火并希望这种停火局面能保持下去。美国政府发言人多次表示美国支持黎巴嫩合法政府,美国国会通过了在贝鲁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继续驻留18个月的决定。里根总统最近强调美国绝不会让中东落入苏联的怀抱。苏联虽然认为停火是“积极的步骤”,但它正在利用美国在黎巴嫩的困难处境,乘机削弱美国的地位,为其重返中东政治舞台创造条件。据报道,苏联在近期向阿拉伯地区输送了大量先进武器,包括SS—21地对地导弹。据西方通讯社消息,以色列也因此要求美国提供潘兴式导弹。人们担心,美苏在中东地区新的军备竞赛势必进一步加剧黎巴嫩的紧张局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0月23日凌晨,驻贝鲁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法国部队总部的两座大楼被炸毁,死伤200多人。据外国通讯社报道,这次事件正好发生在预定10月31日举行黎巴嫩全国和解会议之前,其目的是为了破坏这次会议,同时也是为了迫使美国和法国撤出他们在黎巴嫩的军队。这一事件已引起有关各方和黎巴嫩政府强烈的反响,看来势必给黎巴嫩局势增添新的复杂因素。


第7版()
专栏:

中曾根希望贝鲁特爆炸事件不影响里根访日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今天对中东形势由于贝鲁特爆炸事件而变得复杂化表示关切,他希望美国总统里根的访日日程不会因此而受影响。
日本外务省人士认为,“不能完全否定贝鲁特爆炸事件对里根访日日程的影响”。
据日本报纸报道,日本外务省人士认为这次爆炸事件的性质是“反对美国和法国监督停火的共同努力而采取的连锁性恐怖行为”。《读卖新闻》报道说,东京警视厅正在研究制定有关里根访日时的安全措施,设立“特别综合警备总部”。


第7版()
专栏:

一些西方和拉美国家谴责贝鲁特爆炸事件
英政府将重新研究派驻黎巴嫩部队的立场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伦敦消息:英国外交部国务大臣理查德·卢斯昨天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英国政府将重新研究关于英国对派驻在贝鲁特的维持和平部队的立场。
卢斯还说,英国政府将同美国、法国和意大利政府一起“冷静地”估计和确定多国和平部队是否能继续发挥有益的和建设性的作用。
有消息说,英国工党的议员们将要求英国政府撤回英国在黎巴嫩的部队。但卢斯说,英国对这次爆炸事件还不急于作出具体的反应。
另据马德里消息:西班牙外交部23日发表一项声明说,西班牙政府对美国和法国维持和平部队在贝鲁特遭到的“罪恶与野蛮的袭击”深表痛心,并对美国和法国政府表示慰问。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本社记者综合报道: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23日分别致电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对恐怖分子的“邪恶袭击”给美国和法国驻黎部队造成的严重伤亡表示“极为震惊”。克拉克西重申,意大利准备继续维持它对黎巴嫩“承担的义务”。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23日晚发表声明说,加拿大政府“震惊和愤慨地”获悉了贝鲁特发生的悲惨事件。他表示,加拿大将“继续全力支持所有通过和平手段为(黎巴嫩)实现真正和持久和解的国家所作的努力。”
希腊政府在23日晚就贝鲁特大爆炸事件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说:“希腊对这一将给谋求黎巴嫩实现和平与和解的努力造成新的障碍的恐怖行动表示毫无保留的谴责。”
另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23日分别致电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就贝鲁特发生的爆炸事件向两国政府和死亡的美法士兵的家属表示慰问。同一天,正在雅典举行会议的欧洲共同体十国外长对驻贝鲁特的美国和法国维持和平部队总部被炸一事表示“严重关切”,并对这种暴力行动表示谴责。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墨西哥总统米格尔·德拉马德里和巴西总统巴普蒂斯塔·菲格雷多,24日在分别打给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的电报中谴责贝鲁特爆炸事件,并对在爆炸事件中身亡200多名美国和法国士兵表示哀悼。
哥伦比亚外交部长罗德里戈·略雷达也在23日发表谈话,谴责这一谋杀行为。他说,这类暴力行为表明国际上“存在十分深刻的危机”。


第7版()
专栏:

伊朗又对伊拉克发起新攻势
伊拉克说已击退伊朗的进攻
据新华社德黑兰10月24日电 据伊朗军方发表的战报和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伊朗昨晚向北部战线的伊拉克阵地发起“曙光行动—4”攻势第二阶段的进攻,占领了伊拉克的几个村庄和一些高地。
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说,伊朗军队击退了伊拉克有100多辆坦克和运兵车参加的5次反攻,并正在向伊拉克边境城市班杰温南部、东部和北部的伊拉克阵地推进。
据新华社巴格达10月24日电 据巴格达电台广播说,伊朗军队昨晚向北部战线的伊拉克第一军团发动的新进攻被“完全击退了”。
电台援引第一军团司令的话说,伊朗出动了5个师的兵力从班杰温市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向这个城市发动进攻。伊朗的进攻被击败后,“在战场上丢下了大批武器弹药和无数伊朗士兵的尸体”。


第7版()
专栏:

法社会保险机构全国性选举
各工会力量对比出现重大变化
本报巴黎10月20日专电 记者翟象乾报道:10月19日,法国社会保险机构举行了全国性选举。这次选举,不仅是法国各派工会力量的一次较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法国政治社会的现状。
法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经建立了38年,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举却是21年来的第一次。
按法国政府规定,社会保险金保管处董事会由雇主代表和受保人代表组成。资方代表采取任命制,受保人代表则由选举产生,并且只能由法国总工会、法国劳工民主联合会、工人力量总工会、干部总工会、天主教劳工联盟等五大工会推举出候选人。董事会负责直接管理全国社会保险金中的三分之二左右,其工作关系到全国80%的人口的切身利益。
据透露,这次选举只有55%的选民参加,投票率低于前几次类似的选举,反映了许多人对这次选举态度冷淡。
选举结果表明,法国5大工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特点是:支持现政府的法国总工会的力量大大削弱,分别由36.8%和23.5%下降到28.1%和18.4%,已不再构成大多数;法国劳工民主联合会、工人力量总工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由原来的17.8%增加到25.1%,一跃而为全国第二大工会;站在政府反对派立场上的干部总工会和天主教劳工联盟的得票率都有较大增长,分别从9.6%和8.5%增加到15.9%和12.3%。
20日,法国各报以大量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次选举。《巴黎晨报》的评论指出,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两大派工会力量平衡的状况。另有一些舆论认为,各工会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同法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沉浮相一致的,这次选举结果表明,反对派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但更主要的,还是反映了众多选民对法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感到失望和不满。


第7版()
专栏:

非洲因干旱严重缺粮
粮农组织呼吁提供紧急援助
本报讯 据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说,22个非洲国家受到严重食品危机的威胁,并呼吁工业化国家和产油国,以及国际发展机构予以援助。
粮农组织说,由于1983—1984年的干旱,农业严重欠收,牛瘟大流行,牲畜大批死亡,武装冲突和不安定局面的加剧,出现了几百万的难民,加上没有履行提供援助的诺言,22个非洲国家处于粮食“危急”的境地。除非国际社会“立即”作出“特殊的”努力,否则,近期内非洲可能面临比1973年萨赫勒(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发生的粮食危机更为严重的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认为非洲这些国家的食品需求量今年约500万吨,国际援助应提供320万吨,其余180万吨应由这些国家自己进口。
毛里塔尼亚国家元首海德拉10月21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以便战胜毛里塔尼亚旱灾,因为毛里塔尼亚面临严重饥饿。粮农组织建议向这个国家紧急提供5万吨粮食。


第7版()
专栏:

日要求两伊保证工厂安全
本报讯 据报道,日本要求伊朗采取措施保证在霍梅尼港同伊朗合作兴建的石油化工厂的安全。当伊拉克通知日本说在他们对伊朗的攻击中不会把这座工厂置于例外后,日本除了向伊朗提出这项请求外,还要求伊拉克不要攻击这座工厂。


第7版()
专栏:

巴西关于工资法的争论
吴志华
巴西议会10月19日否决了政府提出的工资法草案。这个工资法草案,是巴西政府于7月间制定的。由于这个草案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一个时期来,巴西国内围绕着工资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巴西长期以来实行工资增长与消费价格上涨指数相联系的工资制度。1979年的工资法规定,职工工资每半年调整一次。如果职工的收入在官方规定的最低工资的三倍以内(官方规定的最低工资为2,268克鲁赛罗,即在6,804克鲁赛罗以内者),那么工资增长幅度可为消费价格上涨指数的110%;收入高于最低工资三倍而在十倍以内者,工资增长为消费价格上涨指数的100%。这个工资法草案则使工资增长幅度只能相当于消费价格上涨指数的80%,即低于通货膨胀幅度,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实际收入。
巴西政府决定调整工资政策,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争取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经济指标,以获得必要的新贷款。
巴西今年外债总数900多亿美元,到期债务有几十亿美元。为了偿付债务,政府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艰苦的谈判,达成了该组织提供49亿美元贷款的协议。但是,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巴西今年必须把财政赤字从198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降到7.9%,通货膨胀率从1982年的100%降到70%。今年5月,由于巴西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止发放贷款,其它商业银行是否提供贷款也要看巴西是否能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实行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巴西政府被迫采取更加严厉的经济紧缩措施,其中包括降低工资增长幅度。
这个工资法草案公布之后,立即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巴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圣保罗和全国各地的工人多次举行罢工和抗议活动反对这个草案。
巴西最大的反对党——巴西民主运动党指责政府的工资法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执政的民主社会党的盟友巴西工党,也因在工资法问题上持不同意见,宣布解除两党合作协议,这就使执政党在众议院失去多数。为了稳住局面,巴西总统菲格雷多已于19日宣布在首都实行紧急措施状态。
现在,政府原先提出的工资法草案虽已被议会否决,但巴西当前的经济和外债问题并未解决。10月20日,即在议会否决工资法草案的次日,巴西政府又颁布一项新的工资法令,这项法令虽与前有所不同,但仍对职工工资的增加作了限制。看来,关于工资法问题的争论一时还难于了结。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意大利学龄儿童为了糊口而辍学
在意大利的一些火车站、酒巴间、汽车加油站和菜市场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拚命干活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年龄大都在10—15岁之间。为了自己糊口甚至养活整个家庭,他们不得不中途辍学而去工作。“年幼的供养人”,在今天已成为意大利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根据意大利地方公布的资料,目前仅在亚平宁山地区就有20多万不到15岁的孩子不得不离开学校,或者到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作坊去工作,或者到牧场去放羊。
(生)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划船绕地球
英国一个靠养羊致富的农民以12,000英镑订购了一艘专门设计的划艇,计划今冬开始独自划渡大西洋。这个名叫金弗雷茨的35岁冒险家打算在划渡大西洋之后,再划渡太平洋。
他准备首先以4个月的时间从西印度群岛卡那瑞斯横渡大西洋回国。然后再至秘鲁经波利尼西亚到澳大利亚,全程约需9个月。在澳大利亚停留1个月之后,再继续划过印度洋到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航程需100天。这样,他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单独划船环绕地球一周的人了。
他所乘的船满载时重约170公斤,有两个舱室。他准备携带100公斤淡水和11个内装食物的箱子。船的外壳是以玻璃纤维制成,可以抵御鲨鱼的攻击,并且不会翻沉。
金弗雷茨为这次冒险举动已计划了8年。他说:“人的一生如果不是虚度年华,最后会为失去的机会而后悔,就是先干了再说。我一定要试试单独划船绕地球。”
(封)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新型遮光板
美国一家公司生产一种式样新颖的单片式遮光板。这种遮光板能调节出六种不同的颜色,可衔接在任何型式的眼镜上。它是体育运动员的理想之物。(明)(附图片)
图为新型遮光板。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骑车找工作
一名美国失业工人为了寻找工作,一家五口骑自行车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到了南部的新奥尔良市,全程二千五百六十公里。这个名叫詹姆士·阿金斯的工人失业已一年多,没有旅费到外地去,只好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最小的只有十七个月),靠三辆自行车长途跋涉。他们千辛万苦地走了整整八个星期。他希望在新奥尔良市找到旧相识找个工作。(东)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西方教徒的虔诚性下降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但是近年来,西方教徒的虔诚性在不断下降。不久前世界圣经出版协会以英国为主要调查国,对来自各阶层的1,136名基督教徒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56%的人从不去教堂,或只是在结婚、洗礼和葬礼时去一下;80%的人拥有圣经,但有半数以上的人从未翻开过它。另一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英国每周去教堂参加一次宗教仪式的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5%,其余的人几个月或几年才去一次。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经文沉闷,主教死板。一个信奉了30年基督教的失业工人问道:“上帝给了我们什么?难道是失业吗?”(贝)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大使”船
右图这艘三桅帆船是联邦德国海军军官学校供学员使用的实习船。它自1958年8月23日在汉堡下水以来,已航行了345,861海里(其中有14,860海里是张帆行驶的),到过195个港口,被誉为联邦德国“最吸引人的外交大使”。    (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