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图书馆的光荣
李南友
列宁曾说:“公共图书馆的骄傲与光荣,不是在于它藏有多少珍本,多少十六世纪的版本或十世纪的手稿,而是在于它在人民中间流通书籍有多广泛,吸引多少新读者,满足对书籍的一切要求有多迅速,外借了多少图书……”。
世界各国的一些大图书馆,不仅以其藏书之富驰名于世,而且以其接纳读者之多而令人赞叹。英国被称为“借书之国”,它的人口仅有5,600多万,而每年借出的图书多达6亿多册。以大英博物馆中闻名世界的圆形阅览室为例,这个阅览室有漂亮的高屋顶,内有总长达40公里的书架(目前这个阅览室的书架平均每年还要增加4公里长)。一年中除三个假日闭馆外,其余日子全部开放。人们不会忘记,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苏联的人口27,120万,而每年的图书借阅量为20亿册,这个数字说明读书风气之盛。美国人口23,373万,全年的借阅量也有4.5亿册。
法兰西民族是一个爱好娱乐的民族,但他们也将相当一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读书。据估计,法国男子利用空余时间的18%,女子用21%来读书。
近年来,我国广大群众读书之风越来越盛,对出版社和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尔基曾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大图书馆能够给予学者多少资料而定。”图书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证明,古今中外许多有重大成就的人,都对图书馆事业十分重视。
我国编纂通史的创始者、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和他的父亲担任过汉朝的太史令。那时,太史令的主要职务就是掌管国家图书,也正由于“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所以使司马迁写出了不朽的著作《史记》。《汉书》作者班固在汉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掌管皇家图籍。在隋代和唐代,国家图书馆馆长称为秘书监。唐代杰出的政治家魏征就曾任秘书监。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在图书馆工作过一段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对现名为北京图书馆的首都图书馆的馆址选择、馆务的改革、馆藏的增添,交纳本制度的建立、分馆的设置等等,都曾花过不少心血。众所周知,李大钊同志从1918—1922年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就在那里工作过。
对图书馆工作高度重视的学者名流,中国有之,外国也不在少数。
杰弗逊是美国历史上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伟大人物之一,而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是在他指导下设立的。他还给图书馆创立了一套图书分类法哩。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在魏玛和耶拿大学图书馆工作过。格林童话的作者——格林兄弟也是有名的图书馆馆员。波兰最优秀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1852年曾在法国一家图书馆里当过管理员。连一代雄杰拿破仑也曾于1805年亲自起草了一个图书馆章程。……
一个民族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必须要有知识,要读书、读好书。为了给人民创造读书的条件,就必须办好图书馆。在我国,这个问题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7版()
专栏:国外见闻

访日本毛笔之乡
韩仲琦
毛笔和书法艺术,很早以前便由我国传到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日本的书道艺术(即书法艺术)仍很盛行,毛笔的生产也很兴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受到热情好客的高本琢夫夫妇和西村博先生的邀请,访问了日本毛笔之乡——熊野町。
高本先生是一家生产毛笔和录音机公司的经理,西村先生也是毛笔的经营者。由于制笔的原料几乎全部从中国进口,所以他们都因贸易关系多次到过中国,对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也就有了一种亲切的感情,因此很愿意与中国留学生交往。
熊野,位于日本濑户内海西岸广岛东南。周围环山,海拔约250米。山青水秀、花木繁茂,显得幽静、清雅,是一处美丽的田园住宅地。熊野町的面积是40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多。日本全国的毛笔产量大约每年为3,500万支,其中80%以上是由这里生产的。此外,画笔、化妆笔、广告笔的60%左右也是熊野的产品。可以说,熊野笔居日本毛笔业界之冠。全熊野町约有90%住户从事与毛笔有关的工作。
我首先参观了“熊野笔会馆”。一进门,有一个很大的玻璃柜,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毛笔。有书道笔、画笔、化妆笔、广告笔和绘图笔等;有动物毛笔(羊毛笔、鸟毛笔、狗毛笔、鹿毛笔、马毛笔、鼠毛笔等)、麦秸笔、合成毛笔等。
在熊野町的“乡土馆”,展览了熊野町制笔发展的历史资料,1846年,一个叫井上治平的村民首先把制笔技术传到熊野,所以熊野的制笔史已有130多年了。1971年,小学恢复了毛笔习字课,使毛笔制造业兴旺起来。特别是1975年,日本通商产业大臣规定熊野笔为传统工艺品,更使熊野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本毛笔之乡。
我还参观了西村先生的工作室,这是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西村先生是熊野笔事业协同组合的常务理事,他仍在独自制造毛笔。西村夫妇一天可手工制造毛笔50多支。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高度发达的日本,毛笔还用手工生产,是一种工艺品。据日本朋友介绍,一支笔的生产过程包括:选毛、熨烫、搓揉、梳理、在笔杆上刻字等,共12道工序。
在毛笔会馆的展览室里,特意展出了一只中国羊的模型。说明牌上写道,毛笔是用中国羊毛制造的。各毛笔制造商每年都要到中国洽谈购买羊毛,许多人去过新疆牧场、广州交易会,去过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看来,中国羊毛支持着熊野的毛笔业。不过,他们现在正实验用尼龙毛作毛笔。这种毛笔很漂亮,但目前还有很大缺点,就是尼龙毛不易吸墨,沾上墨水,写不到几笔就没有墨水了。这种笔不易写得圆滑,不能很好表现书法艺术。据介绍,日本正在研究,预备用二、三年的时间解决尼龙笔的问题。(附图片)
熊野笔会馆


第7版()
专栏:

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
陈东
斜坐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港口一块岩石上的美人鱼青铜塑像已经70岁了。这个被称为“小美人鱼”的铜像自1913年8月23日就坐在那里,面向大海,等待她钟爱的王子归来。
这尊铜像已成为丹麦的名胜之一,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与她合影留念。
“小美人鱼”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于1837年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角。她是海王的最小的女儿,安徒生把她描写为“六姊妹中最美丽的一个。”当她15岁时,一位王子所乘的船触礁沉没,她救了王子并倾心于他。但是王子已与另外的女子订有婚约,而离开了她。然而,痴情的“小美人鱼”仍然日复一日地坐在海边的岩石上,等待王子归来。
丹麦人民喜爱安徒生写的这篇美丽的童话,并铸造了一尊5.3英尺高的铜像,以纪念这位忠于爱情的“小美人鱼”。在雕塑过程中,如何设计铜像的下肢还有过争论,最后决定保留下肢并添上鱼尾,所以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铜像是世界上唯一有美人下肢的鱼。
1964年,“小美人鱼”曾遭厄运。她的头被歹徒锯掉盗走了。丹麦政府用了四个月才把美人的头重新配上。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魏玛之夜
许宏治
魏玛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座落在伊姆河畔,绿水青山,花丛树荫,加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尤其使魏玛人感到自豪的是,魏玛和德国大文豪歌德、席勒的名字紧密相连,是他们长期生活过的地方。
我们来到魏玛时,适逢歌德诞辰234周年,因而有机会和民主德国朋友一起,出席了德国古典文学研究所举办的纪念晚会。
晚会是在市内弗劳恩普兰广场歌德故居举行的。这是一座1709年建造的巴罗克式的三层楼房,背后是一个小花园,故居楼内和花园里,到处点起了明晃晃的蜡烛,呈现出一派隆重、庄严而又热烈、欢快的气氛。
晚会的第一个内容是在花园内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演出歌德18岁时创作的短剧《恋人的心境》。这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作品,描写了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由魏玛高等音乐学校的学生演出。他们的精采表演博得了全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人们有的坐在一张张方桌旁喝咖啡和香槟酒,有的参观歌德故居和设在故居内的歌德博物馆里的歌德生平展览。
歌德在1782至1789年和1792年至1832年,两度在这里居住,前后共达近五十年。十八世纪时,德国还没有统一,境内有许多公国,魏玛是其中之一。当时,歌德在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官和首相。初到魏玛时,他住在城外魏玛公园里的一处寓所,那是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赠送给他的。这座前有草地、后有小山的两层小楼现在还在,并且开放供人参观。后来,政务的繁忙使歌德感到需要有一处更为宽敞的住所,因而于1782年夏初租下了城里的房子。1792年歌德从意大利旅行归来后,卡尔·奥古斯特公爵把这所房子也买了下来,赠送给他作为官邸。歌德就在这里一直居住到逝世。
歌德故居的整个格局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部的几个房间很宽敞,陈设讲究,装修精美,显得富丽堂皇。这里是歌德用来接待客人,和达官显贵们周旋应酬的地方。歌德收集的大量艺术珍品也陈放在这里。
后部是歌德私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里的一切和前部适成鲜明对比,显得十分简朴。几个狭小的房间,一个是歌德的工作室,一个是卧室,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藏书室,一个小会客室。前部那种讲究的家具、豪华的陈设,这里一概没有。歌德在一次谈话中曾经解释说,“豪华的房间和优雅的家具是为那些不善于、也不愿意思考的人准备的”、“舒适、精致的家具会妨碍我思考,使我变得消极懒惰”。
现在,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歌德生前的原貌。他的工作室里只有书桌、椅子等几件家具。歌德就是在这里写出了世界名著《浮士德》等不朽作品。工作室旁边的藏书室里,收藏着歌德的6,000多册图书。
歌德的卧室和工作室相通,陈设更为简单,只有一张床、两张小桌、一个脚凳和一把扶手椅。1832年3月22日中午11时半,歌德就是在这把椅子上溘然长逝的。
在歌德生平展览室里,陈列着不少歌德用过的科学仪器和制作的标本,表明这里的主人不仅是一位诗人、文学家,而且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对矿物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人体解剖学都有研究。展览以《浮士德》为主线,详尽介绍了歌德一生的事业和成就。展览中突出了《浮士德》中的名句:“在自由的土地上,站立着自由的人们。”这是歌德的理想。
歌德一生在文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硕果累累。他说过,“文艺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他的作品也的确已经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歌德不仅属于德国,而且属于世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充满缅怀和仰慕之情。这,大概也就是参加晚会的人们久久不忍离去的原因吧。
夜深了,在歌德故居里人们兴犹未尽,但我们还要赶回埃尔富特,不得不告辞。这一个美好的晚上,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附图片)
歌德诞辰234周年纪念晚会 许宏治 摄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波罗的海的生态危机
乐山
碧波万顷的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被誉为“蓝色的宝库”。而壮丽多娇的海滨又是人们旅游、休憩的良好处所。在欧洲,风景如画的地中海和黑海海滨自然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就是“冰冻地带”的波罗的海地区也被人们视作旅游胜地。在这里,每年6—8月,漫长的白昼、碧蓝的海水、绿色的森林、宜人的气候、蜿蜒多姿的岩岸和沙滩,别有一番情趣。
位于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全为陆地所环抱,只有厄勒海峡等三个狭而浅的海峡及其外部的卡特加特海峡与大西洋的边缘海北海相通。波罗的海平均深度仅为55米,由于与外海海水交换规模不大,加上沿岸国家有很多河流注入淡水,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淡的海。
象波罗的海这样一个近乎内陆海的海域,具有特殊的水文情况:即表层水和底层水交换缓慢,深水层溶解氧较低,为了保护水生动物不致缺氧,本应严格控制排废,可是沿岸国家每天排出数以百万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化学工厂还倾倒大量废料,结果波罗的海的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较高,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部分海域海水腥臭,一部分深水区竟成了“缺氧区”、“无氧区”,有变成“海底荒漠”的危险。
盐分低不仅使波罗的海的水生动物种类较少,也使它们的个体较小。波罗的海的鳕鱼个体只有挪威沿海的五分之一,乌蛤只有北海的二分之一。但是波罗的海的主要水生动物如鳁、鲑、鳗等经济价值很高,三十年代附在船底带到北海、后来迁入波罗的海的中国螃蟹也大量繁殖。波罗的海的面积仅占全世界海洋总面积的0.2%,但是它的捕鱼量(每年96万吨左右)却占全世界捕鱼总量的1.2%。过量的捕杀加上污染造成的损害,使波罗的海的鱼类出现了生存危机。
早在六十年代,波罗的海部分海域海底脱氧的情况已经引起广泛的注意。沿岸7个国家:瑞典、芬兰、苏联、波兰、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和丹麦经过磋商达成协议,共同进行波罗的海防治污染的调查研究。七十年代,瑞典大力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回收工程,控制了瑞典滨海城市排入波罗的海的有毒物质。1974年,7国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草定波罗的海污染防治公约。1980年,这个公约开始生效。
波罗的海的污染已经引起沿岸国家的注意,但是防治工作进行缓慢,污染程度仍旧十分严重。9月5日的《法兰克福评论报》说,“昔日欣欣向荣的动植物正在衰退,从前以波罗的海为家的海鹰已经绝迹了,海豹也只剩下200头左右了。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已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海域被认为死亡或处于死亡的严重威胁之中”。《南德意志报》说,“如果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不加速采取措施,波罗的海的死亡就指日可数了。”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黎明的诗情
仓立德
《春霜》(见图)是一幅典型的澳大利亚风情画:清晨,在薄雾笼罩中,柔和的阳光给高大的桉树抹上了一层金。静静的牧场上,一位牧人身披朝霞,将牛群吆出围栏。牛儿或安闲地觅草,或低声呼唤着同伴;覆盖着白霜的草地上留下它们那长长的身影……整个画面和谐安谧、生机盎然,我们仿佛嗅到一股温润清新的春天气息,听到一首悠扬悦耳的田园牧歌,令人陶醉,引人遐思。
这幅画的作者埃利奥瑟·格鲁纳(一八八二——一九三九)是澳大利亚一位现代画家。他工于描绘早晚景色,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线特点。他的作品色彩明快,对比强烈,情调乐观,倾注了对澳大利亚国土和人民的深挚的爱恋之情,被誉为“澳大利亚黎明诗人”。目前正在北京举办的《澳大利亚近百年风景油画展览》,展出了二十八位著名画家的五十八幅原作珍品,其中有格鲁纳的四件代表作。(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