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集美桃李满天下 四方校友汇集美
厦门隆重纪念集美学校建校70周年
陈嘉庚铜像揭幕典礼同时举行
本报厦门10月21日电 记者张铭清报道:今天,厦门市集美学村张灯结彩,洋溢着一片节日气氛。下午2时,学村上空响起了宏亮的钟声,万名集美学校师生、校友和来宾,在这里隆重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70周年。
七十年前,当陈老先生在这里敲响第一下钟声时,只有135名小学生和5名教员,如今这里已发展为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10所院校的学村了。七十年来,21,000多名集美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祖国各地和五大洲,不少人成为社会中坚和知名人士。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叶飞到会祝贺。福建省省长胡平在讲话中,对陈老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独资办学的远大目光和崇高品德,予以高度评价,并号召人们学习和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等同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海外校友以及800多名内地校友,赶来参加今天的盛典。香港集美校友会主席庄重文先生在纪念大会上深情地说,海外校友怀念在家乡教育事业上倾注了心血的陈老先生,他不为名,不为利,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效法。
纪念大会之后,2,000多名与会者来到归来园,参加陈嘉庚先生铜像揭幕典礼。当红缎轻轻揭开之后,一尊高2.8米的陈嘉庚全身像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向陈嘉庚先生深深鞠躬表达敬意。


第3版()
专栏:

倾家兴学风范在
——写在陈嘉庚先生铜像揭幕的时候
本报记者 张铭清
秋天的厦门,天蓝海碧。集美“归来堂”前的花圃,松柏凝翠,百花竞秀。
10月21日,是陈嘉庚先生109周年诞辰,也是他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纪念日,陈嘉庚先生的铜像揭幕典礼在这一天举行。
帷幕徐徐揭开,人们看见栩栩如生的陈老先生,正风尘仆仆地迎面而来。他右手握着手杖,左手提着呢帽,外衣搭在右臂,吊带垂过双肩,慈祥的目光透过镜片,欣慰的笑意挂在嘴角。先生身后的石碑上,刻着毛主席1945年11月8日赠给他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大字。远处,鳞次栉比、重檐飞脊、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就是蜚声中外的集美学村。这里有4所大专院校、3所中专、1所中学、1所小学和1个幼儿园,2,000多名教职工,近7,000名学生。70年间,成千上万的集美校友,从这里走向五大洲。桃李满天下,嘉老是当之无愧的。
在陈嘉庚先生故居,记者见到集美学校校委会顾问、原校长陈村牧同志。提起往事,陈老陷入深情的回忆。
陈嘉庚先生从1913年起独资创办集美学校,1921年创立厦门大学。闽南有70多所中小学,得到过他的捐助。他常对人说:“我是一个商人,不能直接为国家为民族服务,惟有将我经营企业所得金钱,毫不吝惜地用来兴办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为拯救和建设祖国尽力,这是我的义务。”先生认为,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于是,他先后将1.5亿多元资金用于兴办教育。即使在经济窘迫,借款负债的时候,先生仍然百折不挠。他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1961年先生以88岁高龄在北京逝世,弥留之际,他立下的遗嘱依然是:“学校要继续办下去。”陈村牧介绍到此,眼里闪着泪光说:“嘉老常说,该花的钱拿千百万在所不惜,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浪费。”
记者登上二楼,瞻仰嘉老的故居时,这句话得到印证。那油漆剥落的办公桌,破旧不堪的沙发,打了补丁的皮箱、被子、蚊帐、衣服、皮鞋、雨伞、自制剃胡刀……。这一切,向人们诉说着主人的俭朴。如果不是亲眼见,很难令人相信,这里竟是一位拥有万贯产业的富商居室。嘉老每月300元薪水,除留15元伙食费外,全部交学校公用,自己却节衣缩食。一位担任过厦门市委书记的同志告诉记者,有一次陈先生请他吃饭,桌上只放着两碗地瓜粥和四碟小菜。这位书记惊异地指了指桌面:嘉老,您就吃这个?先生点了点头,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粥。
在归来堂,嘉老的侄儿陈仁杰告诉记者,他们的祖居1940年毁于日军轰炸,嘉老却一直不让重修,以致子孙回国要借房子住。他老人家捐资建了14万平方米校舍,却没有为自己盖一间住房。直到1957年,先生才打算用3万元盖座房子,以供回乡子孙作安身之所。周总理知道嘉庚先生这个打算后,当即指示有关部门,按陈老先生的意思办;但3万元太少,要建大一点,按15万元建造。遵照周总理指示建造的归来堂,如今同先生的铜像、陈嘉庚故居、陈列馆浑然一体,形成一组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园林建筑群。
与集美学村相映成辉的,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曾担任厦大校长办公室秘书的何励生,年届83岁,至今依然记得,嘉老每月对厦大都有简短明了的信函。从聘请第一流的教授到购置各种动植物标本,先生都一一操心。学校提出各种合理要求,都可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不但亲手设计校舍,还亲临施工现场。解放初,他住在集美,每星期乘船渡过海峡,走几里崎岖山路,到工地察看,风雨无阻。嘉老这种一丝不苟、事必躬亲的作风,为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人们回忆起来,至今赞叹不已。
当年的老校工蔡文地谈到,嘉老对课桌椅的式样,教室的窗玻璃,小至铜蝴蝶那样的建筑材料,都悉心设计。他提出的一字型建筑方案,使宿舍、食堂、教室摆成一条龙,为学生学习、生活方便着想。先生到学校来,从厨房到厕所,常摸摸门窗有无灰尘,闻闻厕所有没有臭味,看看校园里花草长得如何,还对工人亲切地问长问短。老蔡说到这里,两眼湿润,不住地抹抹爬满鱼尾纹的眼角。
“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为国民天职”。嘉老生前不仅多次宣扬这个观点,而且身体力行。如今,可以告慰嘉老的是,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我们党和政府已经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党的侨务政策的落实,广大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空前高涨。就在陈老先生的故乡福建,成千上万的侨胞,以嘉庚先生为楷模,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各种侨办事业方兴未艾。


第3版()
专栏:来信

有这样一位好医师
北京首都医院儿科部周华康老医师五年如一日地为我的姑母——一个远离首都、素不相识的乡下人免费寄药,我们全家、所有亲友、乡里四邻无不感激万分!
五年前我姑母患了癫痫病,多方求医,治疗无效。一天,一位同事说:“北京首都医院有位名叫周华康的大夫,社教时来过我们这里,对乡下人很有感情,何不写信求求?”于是,我便贸然向周老写了一封信。谁知,未过一周,周老就给我回了信,并寄来了一个疗程(半个月)的药。以后连续寄药将近一年。我们写信提出付钱,他说不必。头年春节,我们精心腊制了一只干鸡和一条干鱼,邮寄给了周老。他回了一信并寄来了十元钱。信中说:“我们北京物资丰富,以后不必再寄什么来。这次礼物只好收了,寄去拾元聊以致谢!”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好再提付钱的事了。五年以来,他的药钱和邮费不知花了多少,而最叫人感动的是,每次寄来的药,都是他自己买来的。他老人家每半月寄三袋药,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这样的好医师,怎能不叫人感激呢!
湖南省岳阳师范学校 刘贡求


第3版()
专栏:

望谟县为改变落后面貌培养人才
自费送在职青年干部上大学
本报讯 据《贵州日报》报道:望谟县自费输送56名本地在职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到贵州民族学院培训。这批学员已于11日前相继入学。
望谟县是贵州省的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县。为了培养少数民族的建设人才,县里决定每年从民族教育经费中拿出5万元,输送本县少数民族中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去培训提高,结业后仍回本县工作。
贵州民族学院满腔热忱地支持望谟县。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的前提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帮助代培人才。
56名代培生都是经过考试择优录取的,其中有12个女学员。望谟县和贵州民族学院签订的协议规定:学员的学费、生活费全部由县负责,学院只负责培训,考试合格,只发结业证书,不发毕业证书,不负责分配。望谟县对学员也提出要求:必须热爱望谟县的建设事业,学习结业后回望谟县工作;在学习期间表现不好者,县里有权召回,另行处理。


第3版()
专栏:

统一放养耕牛让“小牛倌”上学
本报讯 江西省吉安县樟山公社曲沙大队曲沙生产队采取措施,实行统一放养耕牛,把一批“小牛倌”从看牛劳动中解放出来,安心上学念书。
最近一个时期,这个生产队的领导发现,许多家长由于缺少帮手,不得不把自己十来岁的孩子拖累在家看牛,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龄儿童求学。针对这种情况,他们采取措施将各家各户的耕牛全部包给了一位老农统一放养。这样,不但解除了全队四十多户社员的后顾之忧,而且使在校儿童和学龄儿童全部能够安心上学读书。
李佐有 兰功富


第3版()
专栏:

《汉语大字典》完成初编初审工作
本报讯 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汉语大字典》已完成初编初审工作,将进入复审、定稿出版阶段。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侧重于提高的大型语言文字工具书,它以“源流并重、古今兼收”为原则,将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出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发展变化。全书收单字近6万个,比《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还要多,全书总字数约2,000万,是新编《辞海》总字数的两倍。《汉语大字典》将于1985年底全部定稿,1988年前分六卷出版发行。


第3版()
专栏: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转移到安全地带
据新华社电 (记者欧阳惠筠)记者从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的保护大熊猫会议上获悉:在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已安全转移到海拔1,900米的地带,迄今为止,未发现有熊猫死亡。
据调查,卧龙自然保护区今年冷箭竹开花的总面积约3万公顷,其中有9,000多公顷集中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牛头山区,对生活在这里的80多只大熊猫的生存有极大威胁。
从今年9月起,四川省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采取了紧急措施抢救大熊猫。他们在熊猫活动中心的牛头山建起了5个监测站,日夜监视观察大熊猫的活动。他们还采取投放羊肉、玉米馍,熏烤的羊骨、猪排等办法引诱大熊猫下山。


第3版()
专栏:

叶飞梁灵光分别兼任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校长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获悉:经国务院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叶飞兼任华侨大学校长;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兼任暨南大学校长。


第3版()
专栏:

茅诚司教授接受复旦大学名誉博士证书
本报讯 记者徐平报道: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茅诚司教授10月19日下午在上海愉快地接受了复旦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证书,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一位名誉博士。
茅诚司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中协会会长、日中科技交流协会顾问,为发展中日友好作过积极贡献。


第3版()
专栏:

无锡市郊区办起了农民疗养所
在风景如画的太湖之滨,一批批农民来到一所引人注目的亭台楼阁式的农民疗养所,愉快地过着疗养生活。
这所疗养所是江苏省无锡市郊区人民政府组织所属各乡集资兴办的。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史学界讨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问题
建国以来第一次“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二十日在昆明结束。会议论文和代表发言,探讨了封建制度的特点,地主阶级的产生、发展,地主阶级的内部结构,以及地主阶级的历史作用等问题。


第3版()
专栏:

新疆今年秋季高校招生创纪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委员会二十日宣布:新疆今年秋季高等院校招生创解放以来最高纪录,共录取大学生七千七百六十一人,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九。在录取的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四十四。


第3版()
专栏:

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在沪开幕
本报讯 一九八三年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二十一日在上海开幕。来自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代表和厂商参加会议,二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八十九家厂商参加展览会。
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柴树藩、联合国政府间海事组织秘书长斯里弗·斯塔瓦、亚太经社理事会海运主席戴科·柯洛特鲁维克为会议共同剪彩。 郭伟成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立志翻身 知耻而进 营口化肥厂整顿后一举扭亏为盈
关心群众 先让下级 广东省法院分房中领导风格感人
《辽宁日报》△辽宁省一个亏损大户——营口县化肥厂知耻而进,一举扭亏为盈,去年亏损110万元,今年到9月盈利31万元
《南方日报》△广东省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在建房分房中关心群众,先人后己。全院11名正副院长、顾问和离休干部,分房时坚持先让下级干部,受到群众赞扬
《贵州日报》△务川汞矿在企业整顿中真刀真枪,敢于碰硬,抓党风、振矿风,提前3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河南日报》△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洛阳“平乐正骨”医术,近几年来取得了13项科研成果
《四川日报》△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追认42名在中美合作所被害人员为革命烈士
《解放日报》△上海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为全面整党做好重要的思想准备
《湖北日报》△湖北省广泛深入开展以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新型家庭的五好家庭活动,涌现出五好家庭24万户,五好个人36万名
《广西日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会议提出工业企业扭亏增盈5条措施,要求各部门、各地年内将经营性亏损减少22%以上,迅速改变亏损局面
《大众日报》△惠民棉纺织厂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同时,向犯过错误的青年工人伸出温暖之手,做好转化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陕西日报》△陕西省各级党组织从今年3月起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学党章,到9月参加轮训学习的党员已占全省党员的85%以上
《云南日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已建成780座小水电站,目前全州已有93%的公社通电,有4个县城三个公社所在地实现了以电代柴
《新疆日报》△新疆温宿县去年以来有500多维吾尔族农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81人已被吸收入党
《天津日报》△天津大学党委制订7项措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抵制精神污染
《江西日报》△江西省放宽政策,鼓励社员努力加快林业建设,全省1.6亿多亩山场稳定山权、林权的已占93.8%;各地兴起了开发山区,建设林业的热潮
《河北日报》△晋县周家庄乡文化站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清除精神污染,使全乡出现了党风正、民风好、社会主义风尚大发扬的新局面


第3版()
专栏:体育

向新目标奋进
本报记者 刘小明
进军奥运会的前哨战即将打响。下月,我国足球、男女排、男篮等代表队将先后投入奥运会预选赛和亚洲锦标赛,争取出线权(女排除外)。出征的健儿大部分在北京集训,这里将他们面临的形势和训练的情况分别介绍给读者。
准备背水一战
足球队10月下旬就将前往泰国首都曼谷,参加奥运会预选赛的分组赛。他们第一个投入战斗,集训的时间最短,道路最为坎坷。他们不象男篮那样,挟四届亚洲冠军之威,又是在香港作战;也不象男排,即使今年失利,明年还有一次选拔机会。他们面前没有退路。
中国足球队同南朝鲜队、泰国队、香港队分在一组,小组前两名和另外四个组的前两名一共10个队,再进行一次选拔,取三个队参加决赛。这个组南朝鲜队实力强。中国队前几年与南朝鲜队比赛三次,一平二负,近一年半两队未交过手。泰国队是东南亚冠军。中国队虽然今年7月在北京以2∶1胜泰国队,但据说当时对方留了一手,有两名主力未来。这一次泰国队占有东道主的各种有利条件,实力今非昔比。上述两队将是中国队的“劲敌”。
这些情况不用多讲,足球队员们心里都很清楚。在困难面前,是进还是退?曾雪麟教练前几天在队里一次动员会上说:“我不担心对手多么强,我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的信心足不足。面对强手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只有下决心去拚,一拚到底。”他和付明道领队希望队员们休息时多翻翻笔记本,回忆一下以往成功的战例,增强信心,发挥自己优势去争取胜利。
踢“水球” 练硬功
秋雨霏霏,气温骤降。足球队的训练场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景象,队员们正冒着雨进行分队比赛。主教练曾雪麟担任裁判,戚务生和徐根宝两位教练则披甲上阵。人们看到,他们的拿手好戏——头球和铲球功夫不减当年。
雨越下越大,教练和队员们也越练越来劲,雨水、汗水交杂在一起。再过几天就要出发了,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是那样宝贵,难怪他们练得那样认真,拚抢起来象真正比赛一样勇猛。
踢“水球”是比赛中常有的事。听说最近曼谷的雨水特别多,连泰国“王后杯”的半决赛、决赛也因暴雨推迟举行。下月初奥运会预选赛时,虽说已进入旱季,但说不定要打几场“水战”。
分队比赛结束了,曾教练又特意将李华筠、柳海光等几个年轻队员留下“补课”,练习包抄攻门,一练就是半个小时。(一)(附图片)
图为守门员杨宁正在进行扑救险球的练习。 新华社记者 官天一摄


第3版()
专栏:体育

第二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赛前巡礼
一阵细雨过后,雄伟的布达佩斯体育馆被雨水冲洗得更加干净、明爽。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就要在这里举行。这座体育馆是1981年竣工的,能容纳1.2万名观众。这里,巨大的电子记分牌引人注目,供700多名各国记者和50多家电视台使用的各种新闻通讯工具已准备就绪。
体操是匈牙利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匈牙利优秀运动员马乔尔七十年代曾七次获得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以及世界杯赛鞍马的金牌,他做出的纵向全旋移位同时转体360度,被命名为“马乔尔移位”和“马乔尔转体”。这些天,布达佩斯街头张贴出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宣传画,电影院在举办体育电影周,报纸、广播、电视都在详尽地介绍各国体操队的实力。门票已经售完,比赛组织者决定,在正式比赛场地的训练都公开进行,以便使更多的观众观看。当地报纸还特地刊登出中国队训练的时间。每当中国体操队出现在训练场时,热情的匈牙利观众不时地喊着李宁、童非的名字,为他们鼓掌。中国体操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还遇到了许多老相识。新朋老友相见,显得十分亲热。
实力雄厚的苏联队20日首次亮相,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女子团体冠军,苏联队可以说十拿九稳了。世界劲旅日本队提前十天就来到这里,进行训练。中国队的小伙子们临战状态很好,训练十分活跃,他们决心使超过日本逼近苏联的希望变成现实。
各国女将露面后,人们看到美国队的新星德拉姆和雷顿都未到场,据说是受伤。民主德国的格瑙克手臂伤愈不久,动作也不够自如。罗马尼亚女队阵容整齐,她们的动作娴熟、稳健,成功率高。根据抽签结果,中国女队与罗马尼亚女队在同一组比赛,美国、苏联等队都比中国队先出场。中国队的比赛安排在晚上六点,第一项就是自己的强项——高低杠,这是中国队历次参加世界比赛抽签最好的一次。利用这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力争打响头炮,对中国女队取得好成绩意义颇大。
本报记者 汪大昭


第3版()
专栏:体育

六名美国登山队员登上四姑娘山的姊妹峰
中国登山协会二十日宣布,一支美国登山队的六名运动员本月上旬登上了四川省横断山脉四姑娘山的一座姊妹峰。
四姑娘山高六千二百五十米,这座尚未定名的姊妹峰的高度,经美国登山队员初步测定为五千三百三十四米。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体育

航模运动员打破一项全国纪录
一九八三年全国线操纵航空模型比赛,二十日打破一项全国纪录。
河南省运动员申西林在F2A线操纵圆周速度二十九号项目纪录飞行中,以每小时三百一十二点七七一公里的成绩打破了每小时二百九十六公里的全国纪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