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民柬部队在戈公等地袭击越军
泰国军方揭露越在柬加紧征兵和移民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广播,柬埔寨国民军和游击队,10月初以来在戈公、马德望等地频频出击,歼灭越军500多人。
10月1日到14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在戈公省北部和南部多次袭击了普农斯罗、恰达、基里翁等越军据点,并在一些公路沿线打伏击战和埋设地雷,共打死越军112人,打伤135人,击毁军车1辆、营房10座,攻克一个连级据点,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0月3日到13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在马德望省多次袭击三洛县奥良坎越军据点,并攻打了五五一高地、丹纳克汕、马亨等据点,打死打伤越军103人。
10月5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在暹粒省芝灵县渡龙村的一次伏击中,打死越军20人,打伤10人。另外,从2日到10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在该省的瓦林、绍尼贡等地歼灭越军55人。
从10月初到中旬,国民军和游击队还在磅逊、磅湛、菩萨、磅士卑等省的许多地方袭击越军据点和营地,歼敌90多人。
本报曼谷10月20日电 记者周修庆、陈安报道:今天上午,泰国陆军司令部代表朴苏上校在泰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新闻处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揭露越南不断在柬埔寨境内进行军事调动,继续加紧对柬伪政权的控制和向柬埔寨移民。
朴苏上校指出,越南在奥多棉吉省和马德望省召开柬伪区、村长会议,强迫征兵,他们打算在每个村征40名15至45岁的青壮年去充当炮灰。为了加紧对柬伪地方政权的控制,他们还在磅同省和柏威夏省,重新任命区、村长以取代原有的区、村长。
他说,最近越南还把1,500名越南人运到柬埔寨干丹省靠近湄公河一带,并强迫当地的柬埔寨居民为这些越南人平整土地和建造房屋。越南的所作所为,引起柬埔寨人民的极大不满,最近又有大批不满越南控制的柬埔寨人投奔柏威夏省的民柬控制区。
朴苏揭露说,最近,越南从马德望省的马德望县和诗梳风县向波贝县调去大批军队和重武器,在泰国武里南府般戈叻县和细林府卡城县对面聚集着大批越南军队,越军越过泰国边境和枪弹、炮弹落入泰国境内的事件时有发生。


第6版()
专栏:

格林纳达军方宣布前总理毕晓普被打死
另有消息说毕晓普曾被数千群众救出来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布里奇顿消息:格林纳达武装部队司令赫德森·奥斯汀19日晚在“自由格林纳达电台”宣布,前总理毕晓普19日已被军队打死。
在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顿收听到了这个消息。奥斯汀说,毕晓普率领一批群众前往军队司令部夺取武器并打死两名士兵,士兵们进行反击,打死了毕晓普以及前外长怀特曼、前住房部长贝恩、前教育部长克里夫特、工会领导人诺埃尔以及“其他许多人”。
奥斯汀还宣布,今后四天在全国实行昼夜24小时宵禁,所有人都不得外出,否则将受到枪击。
他说,毕晓普的“人民革命政府”已被解散,“在政府正常恢复工作之前,我们成立了一个革命军事委员会。所有学校和商店都要关闭。”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布里奇顿消息:据格林纳达人通过电话向巴巴多斯新闻界提供的消息,格林纳达大约三四千人19日冲进前总理毕晓普的住宅,把几天前被软禁的毕晓普放了出来。但是几小时之后,毕晓普又被忠于前副总理科尔德的军队逮捕。
这两天有关格林纳达形势的新闻报道十分混乱。有消息说,毕晓普被放出之后,大约3万群众在首都圣乔治的大街上游行,高呼支持毕晓普的口号。他们还簇拥着毕晓普前往市中心的广场,准备让他向群众发表演说。但是这时支持科尔德的军队向人群开枪,结果4人死亡,40多人受伤。
巴巴多斯政府控制的加勒比广播公司19日报道说,拥有11万人口的格林纳达的职工已宣布举行支持毕晓普的全国总罢工,国际机场关闭,商店关门。在圣乔治的主要兵营还爆炸了两枚威力强大的炸弹。(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游击队在坎大哈袭击敌人
逃离阿富汗的喀布尔电台播音员揭露苏侵阿罪行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9日电 据阿富汗新闻社今天报道,阿富汗游击队10月初在坎大哈省和该省省会坎大哈市连续袭击苏联—卡尔迈勒军队。
10月7日夜间,游击队向坎大哈的敌军营地发起进攻。在这次战斗中,打死敌军19名。在此之前,一支城市游击队在坎大哈的市场内打死两名武装的执政党官员。
10月初,游击队在坎大哈省潘杰卫地区用地雷炸毁了一辆苏联巡逻队的装甲车,4名苏联士兵当场被炸死。
据阿富汗新闻社早些时候的报道,坎大哈城市游击队在10月份的头5天共打死14名苏联—卡尔迈勒军士兵。
10月6日,一名阿富汗政府军士兵把一辆满载武器弹药的军车从坎大哈西部的卡尔迈勒军营地开出来,到游击队在坎大哈市西南部一个基地向游击队投诚。
另据《巴基斯坦时报》今天报道,最近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的一个由30名大学生、士兵和政府职员组成的旅游团逃到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据新华社新德里10月16日电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今天报道,最近逃离阿富汗的两名喀布尔电台女播音员揭露侵略阿富汗的苏联军队在阿使用化学武器屠杀阿富汗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这两位名叫弗丽达·安瓦丽和卡奇玛·塔胡丽的女播音员告诉记者说,在阿富汗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里,阿富汗文化已被苏联的思想体系所代替,她们说,喀布尔的报纸、电台和阿富汗的教育机构充斥着俄国文化。她们指责“这是一种危险的侵略行径”,呼吁人们“进行文化抵抗”。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一教授和一官员到巴基斯坦避难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5日电 据《巴基斯坦时报》今天报道,一名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法律教授和一名政府前高级官员已逃到巴基斯坦避难。
他们是喀布尔大学法律系教授穆罕默德·阿西夫·查亨和商业部前高级官员赛义德·祖彼尔·西迪健。他们携带家属经过几天的步行之后,于上周抵达白沙瓦。


第6版()
专栏:

越南西原游击队歼灭政府军四十多人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援引来自越南的消息报道,越南西原地区游击队,9月份在嘉莱等地歼灭政府军43人。
广播说,9月2日到17日,西原地区游击队在嘉莱省波来古地区不断袭击政府军营地,在该省境内21号公路上伏击政府军车辆,歼灭政府军24人,打毁3辆军车,缴获武器3件、子弹60发和一批越币。
此外,9月4日到25日,游击队还在林同省大叻、昆嵩省昆嵩和多乐省邦美蜀等地打死政府军14人,打伤5人,缴获冲锋枪等武器9件,子弹200发。


第6版()
专栏:

黎巴嫩全国和解大会推迟举行
新华社贝鲁特10月19日电 据贝鲁特电台广播,黎巴嫩政府今天宣布,原定明天开始举行的全国和解大会推迟举行。
政府在一项声明中说,“为了使全国和解对话取得成功和避免应与会者缺席”,杰马耶勒总统决定全国和解会议晚些时候召开。
据报道,政府曾向9位有关方面人士发出邀请,其中有4位拒绝应邀出席会议。黎巴嫩反对派“民族拯救阵线”的3名成员和叙利亚以安全无保障为理由,反对把贝鲁特机场作为会址。
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主席琼卜拉特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仍然“非常渴望”看到开始全国对话,但是“必须首先就会址问题达成协议”,“贝鲁特机场已经两天遭到炮击”,在那里开会不能保证安全。他建议选择在一艘挂上黎巴嫩国旗的希腊船上或者在突尼斯阿盟总部,或者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第6版()
专栏:

吴学谦离土耳其前往阿曼访问
新华社安卡拉10月19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结束了对土耳其4天的成功访问,今天下午乘飞机离开伊斯坦布尔前往阿曼苏丹国。
到机场送行的有土耳其外交部长蒂尔克曼、土耳其驻中国大使泰泽尔和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周觉。
吴学谦今天上午参观了伊斯坦布尔市的“中东贸易出口中心”,并在留言簿上写道:“希望中、土两国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
吴学谦及其随行人员今天还参观了伊斯坦布尔的一些古迹和工厂。


第6版()
专栏:

非洲国家继续谴责南非在莫桑比克的暴行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一些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组织继续谴责南非在莫桑比克首都进行的爆炸的恐怖活动。
马达加斯加总统拉齐拉卡10月18日打电报给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强烈谴责南非袭击莫桑比克。电报说:“极为愤慨地获悉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对莫桑比克兄弟人民进行新的侵略”。电报表示,马达加斯加人民、革命政权及他本人强烈谴责得到外国支持的和众所周知的这种恐怖主义的卑鄙无耻的行径。
坦桑尼亚外交部10月18日发表声明,谴责南非袭击莫桑比克,杀害无辜人民的恐怖行为。声明说,制造动乱和恐怖活动不能平息南非人民争取自由和种族平等的斗争。声明要求南非取消种族隔离,并且表示支持莫桑比克和南非人民的斗争。
埃及外交部的官员19日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对莫桑比克的入侵。他说,南非政权依仗暴力,拒绝执行联合国决议与原则并无视世界舆论。他表示埃及全力支持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并呼吁国际社会要正视南非种族主义的侵略。同一天,埃及外交国务部长布特罗斯·加利向莫桑比克外长表示埃及对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的声援。
尼日利亚反对种族隔离全国委员会19日发表声明,谴责南非最近爆炸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办事处。声明说,委员会对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官员和莫桑比克平民的受伤表示极为悲痛。委员会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来谴责这种野蛮行径。


第6版()
专栏:

日本政局在田中判罪后出现僵局
自民党要求审议减税方案,使国会恢复开会
在野党断然拒绝,力主先审议劝田中辞职案
新华社东京10月19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为了打破日本国会出现“空转”的僵局,日本政府和自民党今天提出实行减税的方案,但遭到了在野党的拒绝。
日本国会出现“空转”的局面,是在10月12日东京地方法院宣判前首相田中有罪以后,在野党和自民党在是否审议劝田中辞去议员职务决议案问题上发生意见对立而造成的。在野党强调国会要优先审议劝田中辞职的决议案。而自民党则想利用审议减税方案等办法使国会继续开会。
自民党干事长二阶堂进在今天举行的朝、野政党干事长、书记长会谈时宣布的这项减税方案,提出在今明两年内减收所得税、居民税共12,100亿日元。
迄今,在野党一直要求今年内减少14,000亿日元的税收。在会谈中,它们以政府、自民党的方案与它们的要求相距甚远为由,表示拒绝,与此同时,它们强烈要求政府尽快地优先处理在野党早已提出的劝田中辞去国会议员职务的决议案,因而会谈宣告破裂。事态发展表明,国会近期恢复工作的希望不大。
目前,在野党期待这样拖下去,以使自民党内非主流派与主流派之间的矛盾加剧,逼中曾根首相对田中去留一事表态。从而导致政局混乱。
据报道,自民党早把在国会中提出审议减税方案当成渡过田中一审判罪后政局出现难关的一张王牌,从目前情况看,这张牌难以生效。竹下藏相今天在会见记者时表示,今后很难再增加减税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自民党正在准备打出第二、第三张牌,即审议实行增加国家公务员工资方案和发表旨在恢复景气的综合经济对策。有消息说,自民党还打算不管在野党是否同意,将于10月28日前把与减税有关的法案提到国会审议。


第6版()
专栏:

我政府代表团结束对联邦德国访问
新华社波恩10月19日电 由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代表李克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结束对联邦德国为期10天的访问,今天从法兰克福乘飞机回国。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同联邦德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举行了为期4天的关于发展政策和合作的混合委员会会议。联邦德国经济合作部部长于尔根·瓦恩克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两国代表团满意地回顾了两国在技术合作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具体研究了如何更好地实施目前正在进行的合作项目,并探讨了今后合作的范围和形式。双方同意,除在农业领域已商定的合作项目外,今后应加强包括节能、交通、技术检验和标准化、职业培训以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领域内的合作。
双方还同意,双方的协调部门将每年轮流在波恩和北京举行一次会议,就中方提出的建议项目交换意见,对已有的合作项目进行回顾,并讨论有关的问题。


第6版()
专栏:

“法塔赫”中央在科威特举行特别会议
一些巴勒斯坦部队领导人谴责驻叙部队参谋长的分裂行为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科威特消息:“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在科威特举行了两天特别会议,会议在昨天结束时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说,“法塔赫”将派出多路代表团出访,以谋求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支持,帮助解决它的内部冲突和它同叙利亚的分歧。
声明说,会议决定明年1月召开代表大会,制定“法塔赫”的新战略,并“将向巴勒斯坦人民和整个阿拉伯世界宣布他们应当了解的情况”。
这次会议是由巴解组织政治部主任卡杜米主持的,“法塔赫”中央委员阿布·伊亚德和阿拉法特主席的一些高级助手出席了会议。阿拉法特由于被围困在黎巴嫩北部的特里波利而未能参加会议,但会议一直同他保持电话联系。
会议结束后,阿布·伊亚德和巴解组织执委会委员阿巴斯立即启程前往民主也门,去会见在那里的其他“法塔赫”成员和民主也门领导人。
综合新华社消息 在巴勒斯坦解放军驻叙利亚部队参谋长哈德拉10月18日宣布反对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以后,巴勒斯坦驻也门部队司令、驻安曼部队司令、驻苏丹部队司令和驻突尼斯“甜源”营地司令相继表示支持阿拉法特,谴责哈德拉的分裂行动。
巴勒斯坦驻也门部队司令阿布·哈米德18日说:“他的部队将忠于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巴勒斯坦解放军驻突尼斯的“甜源”营地司令阿布·法塔赫·杰迪和副司令穆罕默德·侯赛因,18日下午在突尼斯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他们要维护巴解组织的团结和军队的统一。
巴勒斯坦解放军驻安曼司令纳伊姆·赫蒂卜上校19日表示,他的部队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反对一切破坏该组织领导的企图。
巴勒斯坦武装力量驻苏丹部队司令阿布·哈尼致电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表示支持他的领导,反对哈德拉进行反对阿拉法特的活动。
另据报道,就在哈德拉发表声明后数小时,长期驻在叙利亚的巴勒斯坦“闪电”部队也宣布脱离巴解组织的领导。


第6版()
专栏:

中南科技合作议定书在贝尔格莱德签订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0月19日电 中国和南斯拉夫科学技术合作会议今天在这里结束,并签订了1983年至1984年中南科技合作议定书。中国电子工业部副部长魏鸣一和南斯拉夫联邦国际科技文教合作局局长助理米·佩舍夫斯基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议定书上签字。
会议商定了农业、轻工、机械、冶金、电子、采煤等方面的新的科技合作项目,还就鼓励两国相应机构直接进行共同研究工作问题达成了原则协议。
会议期间,南斯拉夫联邦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米·舒科维奇接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6版()
专栏:

福建歌舞团在长崎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据新华社长崎10月18日电 福建省歌舞团今天在这里演出两场福建民间歌舞,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歌舞团演出了福建优秀传统节目。旅居这里的华侨多数是福建省人,他们更为在异国他乡能欣赏祖国故乡的歌舞而倍感亲切和欢喜。
歌舞团来长崎市之前,已去平户、佐世保两市演出过,还将去大村、岛原等市演出,然后在25日回国。


第6版()
专栏:

增进美国各族人士对华人社会的了解
反映华人生涯的图片展览在纽约开幕
据新华社联合国10月19日电 “八磅生涯:美国华人洗衣工人”图片展览和“当代纽约华埠”摄影展览今晚在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开幕。
由“纽约华埠历史研究社”主办的这次展览,是有关纽约市内华人历史图片和文化的最大一次展览。
“八磅生涯”历史图片展览反映了手持八磅重熨斗的华籍洗衣工人的劳动生活,展现了100多年来华人在美国的艰苦奋斗的史实。内容包括历史记载、绘图、照片、洗衣店工人对过去的回忆以及现今洗衣业状况等。19世纪中叶,华人在美国受到歧视,为了谋生,只能从事洗衣业、餐馆业等收入很少的低下行业。许多华工在阴暗潮湿的洗衣房里劳苦终日,收入却十分微薄。展出的一幅幅排斥华人、压迫华工的广告和图片向观众揭示了当年华工的血泪史。
“当代纽约华埠”摄影展览展出的70张照片,以写实的风格,抓住纽约唐人街华人现实生活的片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参加今晚开幕仪式的有社会各界人士200多人。展览自明天起至12月底向公众免费开放,以便增进美国各族人士对华人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纽约华埠历史研究社负责人之一何月凤女士说,他们计划明年把展品拿到别处继续展出。何女士还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他们希望能到中国展出,让国内同胞看看居美侨胞曾经度过的那些艰苦岁月。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沿坦赞铁路旅行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登上了从达累斯萨拉姆开往赞比亚的列车。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我们想亲自观察、体验一下坦赞铁路的运行情况,以及这条蜿蜒1,860公里的钢铁运输线究竟给坦、赞两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火车驶过狭窄的滨海平原,便进入了面积达40,000平方公里的塞路斯野生动物园。窗外景色是粗犷的。一连数小时,满目都是稀疏的杂树,枯黄的野草和三五成群的大象、斑马和长颈鹿。一位旅伴告知,铁路所经地区大都人烟稀少,地形复杂。于是,我们便问起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意义。
坦赞铁路的建成,为赞比亚铜的出口提供了一条距离最短、运价最便宜的路线,也促进了两国城乡物资交流。运营七年来,已经运送旅客约725万人次,货物650万吨,其中铜占近80%,为赞比亚节省了大量外汇。这仅是一些显而易见的统计数字,而最能表明一条铁路的价值的,是它带来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沿坦赞铁路旅行,我们仿佛觉得它如童话中神奇的藤蔓,爬到哪里就在哪里结下大大小小的金瓜——铁路沿线,新兴起不少拥有数千人到万人以上的城镇,它们已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繁荣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作出贡献。
在铁路沿途发展较快的城市中,姆贝亚颇具代表性。记者曾在那里两度游览市容,谛听了它疾速前进的足音。它虽然早就是姆贝亚省的首府,但在铁路修通前,只不过是个不足两万人口的边远市镇,没有工业可言。今天,姆贝亚的人口已增加到近6万,拥有纺织、水泥、肥皂、罐头等工厂,成为坦桑西南部的工业重镇。该地区生产的咖啡、玉米、水果和牛等大量集中到这里,有的经过初步加工,远销首都和全国其它城市。
“请看采石场!”……“水泥厂!”……“那是我国最大的造纸厂!”……坦桑朋友不断以自豪的口吻向我们指点铁路两旁建成的和正在施工的工厂。穆芬迪造纸厂明年投产后年产量可达6万吨,相当于坦桑每年的纸张需要量。该厂以附近的树木和一人高的茅草作原料,产品全靠坦赞铁路运输。可以说,没有坦赞铁路就不会有这个造纸厂,也不会有沿线的其他工厂。
在到达终点站前,坦赞铁路经过赞比亚北方省辽阔的区域。赞比亚总理蒙迪亚曾以热情的言词、生动的事实赞扬这条铁路对开发该省的重要作用。他说,“从铁路通车以来,北方省已由全国非主要经济区变成主要经济区”,粮食连年增产。玉米总产量1981年为38.7万担,去年为66.5万担,今年可达120万担。同期内,水稻总产量也翻了一番。在场的当地朋友小声地向记者解释:“这不少得益于铁路及时运来了化肥和农药。”
一路上,我们一再向中、坦、赞三国铁道专家询问铁路维护及其运行情况。
他们大都认为,这条铁路在极其复杂、恶劣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下运行七年,能维持目前的状况可以说是不错的。但有些路段因洪水引起的滑坡和塌陷有待于彻底整治。从姆林巴到马坎巴科一段,记者看到有些地方坍塌的斜坡距铁轨只有两米多远,确实存在险象。铁路的管理工作也需要加强。
早就听说,运输量不足是坦赞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记者从旅途见闻中感到,如果有关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这个困难并非不可克服。除赞比亚按协议提供更多数量的铜以外,其他货源潜力也是很大的。譬如,在达累斯萨拉姆,一只香蕉卖一个先令,而在仅300公里远的基贝雷格车站,一个先令可以买4只。在其他地区,据说也存在有东西运不出去的现象。又如,目前客车每星期只开两对,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要乘车,一个星期前就得设法买票。适当增加车次,就可以缓和这个矛盾。
在返回达累斯萨拉姆时,我们搭乘的一列普通快车,几乎一分不差地到达目的地。记者问该站站长穆希,是不是每班客车都这么准时,他递给我们一张今年七、八两个月“列车到站时刻统计表”。16个车次中,只有两次晚到两个多小时,其余的基本准时。这是相当不错的纪录。我们又问他:可否将车次加到每周三次?他笑笑说,“有这个想法。”我们祝愿这种“想法”能尽快变成现实。(附图片)
达累斯萨拉姆车站外景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