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展农村产前产后服务
龙邨
重视经营和流通
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如何做好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日益成为农村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工作中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生产、轻流通;重生产、轻金融”的倾向。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的东西多了就好办”,似乎流通无足轻重。殊不知流通不畅,丰收也能成灾。每年鲜果蛋奶,损失霉变的数量可观,至于此缺彼盈,更是常事。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联产承包后经营方式的改变,要求农村商品流通在千家万户中展开,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前产后服务。认清并把握住这个趋势,抓好经营、流通和各项产前产后服务工作,必将对发展农村新局面起重要的作用。
提供多方面服务
流通是产前产后服务的中心环节;产前产后服务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是八个方面:
信息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是作出正确经营决策的依据。农村生产的商品,除了粮棉等基本生活资料以外,大多受市场需求和购买力的制约,变化快、起伏大,常常“早晚行情不同”。农民迫切要求为他们提供商情,指导他们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种苗服务。农村商品生产的重点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苗是否充足和优良,对生产影响很大。许多地方都分级举办良种基地,以适应多方面对种苗的需要;还有些地方发展种苗专业户,提供纯良的苗猪苗禽等。
饲料服务。全国年耗饲料1,000亿斤粮食,如全部改用配合饲料,可节约300亿斤粮食。这是一个大行业。据饲料工业较发达的江苏海安县等地的资料表明,搞好饲料的配比和提倡科学饲养,节约1/3左右的饲料是完全可能的。同时,要多方开辟饲源,如饲养蚯蚓、蜗牛,笼养无菌苍蝇,发展菌糠饲料等。
技术服务。植保、栽培、防疫、节能等,都需要提供大量的技术服务。有些地方办各类专业技术学习班,有些地方办技术咨询服务处,还有些地方开展技术承包,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户,“教一户,带一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资金服务。允许资金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解决某些地方资金短缺,可办的事无钱办;另一些地方游资过多,寻不到出路等问题。通过农业银行发放贷款、农民自己投股集资、区间补偿贸易等方法,把农村资金用活。农民说“商品流通先要钞票流通”,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少花钱多办事。在这个领域,信用社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加工储藏服务。农村许多鲜活商品,常因加工储藏手段缺乏而受损。有些地方重视农副产品加工,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既提高了商品的价值,使农民增加收入;又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容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力。江苏海门县中兴大队1981年筹款55万元办了一座300吨冷库,随后又办了冰棒等两个附属工厂,1982年一年获净利20万元。
运销服务。根据一些地方的经验,发动民办交通是补充现有运力不足的好办法。江苏苏南水网地区一半以上水运是靠农民自营。六合县平均每16户有一辆运输工具。苏北的鸡鸭每天由浩浩荡荡的农民运销专业队,蹬着自行车,骑过长江大桥,源源供应苏南城市,既省能源,又发展了一大批运销服务专业户。
保险服务。农副业生产面临自然、社会两方面的风险,“七灾八难难预测”,迫切需要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一些地方除保险公司、兽医站等举办保险业务外,还有农民通过协会等形式自办保险,对意外损失实行全额或部分赔偿。总的看来,这方面是服务领域中最薄弱的一环,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拓宽服务的渠道
产前产后服务的面这么宽,必须有足够的服务阵地和力量,才能适应商品生产发展的要求。
供销社仍然是服务的主渠道。它网点多、资金足、信息灵、人员多,农副产品除粮食外,百分之六七十由供销社经营,它是一支最雄厚的力量。新兴的各种专业服务公司,在承担专业服务上有它的长处,特别是在提供技术、种苗、饲料等服务方面,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原有的社队企业,也承担起一部分服务工作;有的还从生产服务扩展到生活服务,如建筑农房一条龙服务等。各种民办的协会和联合体,搞运销服务、技术指导,这也是一种新形式。
多种形式的服务,如雨后春笋,必将逐步形成一套产前产后的服务体系。领导的任务就是引导、管理、提高,并做好协调工作,使之互相配合,各得其所。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重点户”的提法不准确
陈之强
重点户同专业户相提并论,已经有三四年的历史了。尽管人们对重点户的概念早已提出异议,还是一直被保留着。从实事求是和有利于实际工作的角度考虑,我认为还是取消这个提法为好。
重点户这个提法概念含糊,很不科学。如果重点户是与专业户“专”的基本特征相比较而言,还不如称作“兼业户”。但是,光以经营项目上的“兼”为标准,目前农村除了专业户,都是“兼业户”,这又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以收入的多少作为区分重点户与非重点户的条件,倒不如称“富裕户”好。但是,专业户比重点户可能更富裕,这也是别扭的。如果站在工作角度,示意人们把这类户作为“重点”来抓,那么,专业户、困难户也应当是我们工作上的重点。由此可见,重点户这个概念,不仅不准确,而且有点多余。
正由于概念含糊,给统计上也增添了新的麻烦。标准不一,口径不一,报上来的重点户数字难以令人置信,也无多大的参考价值。湖南攸县就曾统计过多次,次次前后矛盾。开头,上头没有提出全县的标准(实在无法提标准),要求各社镇按本地的具体情况自定标准,有多少报多少。结果有的公社报三四千户,有的只报八九户。没办法,后来只好勉强统一一个标准:全年家庭人均净收入500元以上,主要项目的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为专业户,70%以下的为重点户。可是,事情并不因此而好办,因为社与社之间收入水平有很大差异,光用一个收入标准去套,统计的结果,全县连同专业户在内,“两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为5.19%,而最多的公社占到了25.78%,最少的公社只占0.13%。实际上不平衡的状况根本没有如此严重。这样的数字,怎好作为我们指导具体工作的依据呢?
更重要的是,重点户的概念没有给工作带来多大益处,反而有副作用。专业户这个概念清楚,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对他们给予必要的支持,干部乐意,群众满意。可是,把“重点户”这个“无底洞”列进去,大喊扶持“两户”,其实并不现实。因为,“重点户”的伸缩性大得很,把这类户的面弄大了,就一般情况而言,扶持只能是说说而已。如果两只眼睛过多盯在这类“重点户”身上,那些贫困户又怎么去扶呢?!据统计,攸县的专业户、重点户为7,414户,可是今年1月至8月,发放过农业贷款的“两户”达17,603户。这就说明,有不少户就是靠“重点户”这个招牌贷款的。贷款面广额多,贷差越来越大,结果,有的地方连恢复水灾毁坏工程都贷不上款。尽管重点户贷款过多,只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次要原因,但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风格与政策
禾子
福建仙游县最先承包开发荒山的农民李金耀,有相当高的社会主义觉悟,他在和大队签订的林业承包合同里,处处维护集体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致使合同的有些规定,对李金耀过于苛刻。比如,合同规定林木投产后,杉木收入90%归大队,李金耀得10%;马尾松收入全部归大队,李金耀不取分文,如此等等。
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不久前上山看望李金耀,热情表扬了他的高尚风格,同时又对周围的同志说:“先进人物思想越先进,我们越要讲政策,绝不能以先进人物的思想来代替党的政策。”最近,大队接受项南同志的建议,修订了承包合同,保证李金耀也能得到合理的收入。这件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大得人心。
有些人不解,李金耀既然在物质利益上不计较,风格很高,何必一定要修改合同,给他增加收入呢?这些同志不懂得,先进分子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在他们背后站着一大群农民,都在注视着自己的带头人。按照党的政策给李金耀以应得的报酬,既有利于调动李金耀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他背后的一大群农民吸引过来了。仙游县最近三年多来,在李金耀包山行动的影响下,开发荒山的规模日益扩大,到今年全县已有2,800户农民承包16万多亩荒山。这就是政策的威力。
我们要在农村里大力表彰先进农民爱国家、爱集体的事迹,让李金耀这类一心为社会主义的好思想、好风尚传遍四面八方。同时,我们在工作中又要按政策办事。讲政策和提倡共产主义风格并不矛盾,而且需要密切结合。以往的经验提醒我们,只是提倡少数先进分子的风格,不注意讲政策,不照顾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很容易滑到“左”的歪路上去。可以设想,李金耀如果只知苦干,不取或少取合理的报酬,而我们的政策又不兼顾群众的利益,到头来还会有多少人跟着干呢?恐怕是寥寥了。这不是大多数群众觉悟低,而是我们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之一——物质利益原则。这样的教训过去难道还少吗?既要提倡共产主义思想和风格,又不忘记人们的物质利益,严格地执行现行政策,这才是正确的出发点。


第5版()
专栏:农村调查

配套成龙 深度加工 增值增收
江苏省沙洲县乐余乡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
沈石声 殷振东
江苏省沙洲县乐余乡将多种经营的各大宗项目分门别类,从种(养)到加工、销售,逐步配套成龙。由于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产品在深度加工中得以增值增收。今年1至8月,全乡多种经营纯收入25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
最近几年,这个乡的多种经营有些项目由于单纯提供农副产品原料,耗费劳力多,经济收益少;有些项目的种子、鱼苗等还要靠外购,既增加了成本,又限制了发展;有些产品因市场行情变化而滞销、受损,一些鲜货甚至烂掉,影响了多种经营向深度、广度发展。乐余乡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这些情况后,决定抓好如下几项产品的配套成龙,深度加工:
食用菌生产一条龙。他们投资30万元,新建了年产量200吨的脱水加工厂,形成从育种、培植到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以全乡40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计算,每年可节约成本4万多元,从鲜菇育种到脱水出售可增加收入18万元。
蔬菜种植一条龙。他们利用饲料地和边角地,新辟了一批种子基地,加上脱水加工厂,使蔬菜从种子生产到加工、脱水、出售一条龙,改变了蔬菜因销售不掉而霉烂受损的局面。目前已落实蔬菜种植面积7,000亩,可生产各类蔬菜1.4万吨,其中可加工脱水出口产品20吨,每年可使全乡人均增加收入16元。
编织生产一条龙。他们帮助有关大队办了柳条、芦苇加工厂、坊12个,把3,000亩滩涂生长的芦苇和200亩江堤港岸生长的柳条加工成价值较高的制品,收入增加5至8倍。
为了搞活这几条龙,乐余乡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抓住了几个关键:
一是以销售为中心的产前产后服务工作。公司组织了一支专业供销队伍,对产品开展收购和代销业务,同时负责组织货源。今年,他们共收购各类蔬菜7万斤,采购供应各种精饲料30万斤、棉壳3万斤。他们还提供市场行情,使加工产品不断翻新。
二是技术辅导工作。他们培养了各类技术人员187名,成为生产、加工中的技术骨干,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技术讲座,开展了咨询服务。
三是原料基地生产。全乡先后建立各类场、池、圃、坊、厂等原料基地8个。蔬菜种植一条龙加工能力较大,他们在全乡大面积落实种植面积的同时,选择了13个生产队作重点生产基地。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麦类作物的朋友——野豌豆
钟嘉
在田园中,锄草壮苗,草稀苗才旺,这是大家都懂得的常识。草苗间种,草旺苗也壮,却是不为很多人知道的事情。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苗,不是一般的农作物,而主要是指麦类饲料作物;我们所说的草,也不是一般的野草,而是指象野豌豆那样的豆科巢菜属草本植物。
野豌豆长着五六尺长的柔软茎蔓,很乐意把直挺挺的麦秆当作“靠椅”,舒舒服服缠在上面;要是没有麦类作物支撑,它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下部叶片会由于不透气而黄烂。投桃报李,野豌豆对同它伴生的麦类作物也是这样,它根部上的根瘤是个小小的氮肥厂,能向麦类作物供应营养补品。
人们正是因为看到野豌豆和麦类作物这么要好,就让它们一块下种,一块生长,最后一块收获。有一种毛野豌豆,和冬黑麦混播后,产草量比单种毛野豌豆多收三四成,比单播冬黑麦增产两成多。它们之间假如不是朋友关系,怎么能这样互相促进,共同增产呢?
其实,帮助麦类作物增产,只是野豌豆的“副业”,提供优质高产的饲草,才是它的“主业”。野豌豆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和紫苜蓿差不多,不论青草还是干草,都是各类牲畜的美味食品。人工种植的野豌豆亩产青草能达3,000斤至5,000斤。
野豌豆姐妹众多,西北、华北地区有箭舌豌豆,毛野豌豆主要分布在苏、皖、豫、川、陕等省,内蒙古草原上还有山野豌豆、广布野豌豆……它们姐妹本领不相上下,脾气也差不多,耐旱,耐冷,对土壤也不太挑剔。


第5版()
专栏:

马援与西北畜牧业
西北历来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司马迁曾称赞陇右畜牧“为天下饶”。在农业地区亲自督促发展畜牧业的,大概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要算一个了。
马援是陕西扶风茂陵人。据《后汉书》记载,他少有大志,不愿读死书,要到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平凉和宁夏固原一带)从事畜牧。他主张把养畜和种粮结合起来,养了几千头牲畜,积了几万石粮。
明代赵时春在《马政论》一文中就说:“马援之边郡,田牧数年,得畜产数万。”唐代人继承和发展了牧、农结合的方针。唐代选派了“生长北方,贯历牧事”的太仆,在泾、渭河流域种植苜蓿、茼蒿、麦子等做饲草饲料发展牧业,由于“顺天因地,马畜滋繁”,最多达到76,000多匹。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内,由于注意倡导畜牧与农业同时发展,致使边境日益富庶安宁。据《甘肃省新通志》记载,在汉光武时期,马援在青海湟中一带设置官吏,“开导水田,劝以耕牧,民皆乐业。”
(邓全施)


第5版()
专栏:农村通讯

人强苗壮
——记灵丘县育苗专业户李义芳
习琦 王希舜
今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山西省灵丘县城关公社城道坡大队在开生产队长会,布置育苗工作。“俺们队里不行!”一队长说。“育苗好是好,就是没人搞。”二队和四队的队长也推了牌。就剩三队李义芳了。“你们不敢应承我应承!我育四五十亩,整整在在的值得专门闹。”“军中无戏言!”“咱这个人不会说大话,说出来就要做出来”。
就这样,李义芳与大队签订了包地51亩的育苗合同。几天时间,他和爱人、孩子修理了原来的两间看烟房,翻地、修路、开渠,连最先要育的杨、榆、槐苗畦也都整理好了,却碰到了购买秧苗缺乏资金的困难。以后不说,单眼下急用的2万根杨条、2万株榆苗、50斤槐树籽就得花2,500多元。这么大一笔款从何处来呢?找大队?找公社?……一个又一个“伸手”的想法都被他否决了。最后,李义芳想到自己的一头骡子、一头驴。第二天,他赶着牲口上了集,随后向亲戚借钱。不出四天,他就足足地凑了3,000多块钱,买了秧苗、树种。
5月上旬,李义芳动手育落叶松与油松的苗。往年,为了绿化荒山,县里的汽车一辆辆开往五台,天热路远,拉回的落叶松苗多半成了烧火柴。去年,有个公社买回一车落叶松苗,一株也没活。李义芳早就暗下决心:一旦育苗,非育落叶松,非育成不可。晚上,李义芳一字一句地啃着县苗圃主任送给他的育苗书。白天,他到县苗圃、到林业局……四处求教。凭着这股劲头,李义芳很快掌握了做床、处理种子、发芽、管理等一套育苗技术。在领导的关怀下,“兵”搬来了,“将”也请来了。一些亲戚、朋友自愿来当他的助手,公社林业员、林业局的工程师、技术员热情地前来为李义芳当参谋,可把李义芳高兴坏了。
四个多月,李义芳住在苗圃的看地房里,地里吃、地里睡。听见蝼蛄叫,就赶快查看苗床,撒毒饵,把家里的两瓮谷子撒了个底朝天。别人赶庙会、看热闹,他和爱人、孩子却在烈日下洒水护苗。别人还在梦中,他已在苗圃里赶鸟了。
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今,李义芳的苗圃一派生机:15亩杨苗、5亩榆苗、5亩刺槐苗都长得高高的,一片翠绿;20亩全苗的落叶松正健康地进入生长期;6亩油松也苗全苗壮。这下,队里用苗不愁了,李义芳自己也笑了。


第5版()
专栏:

千金难买爱国心
青福昌把高产木耳卖给国家
四川省旺苍县福庆公社牌坊一队木耳生产户青福昌,今年创造了木耳亩产169斤的全县高产纪录。远近木耳客商闻讯涌来,张口就是“十二元钱一斤,有多少要多少”。几天里,价钱看涨,青福昌却把450斤木耳全部卖给了国家。
这样,每斤木耳少卖二元七角五分,青福昌少收入上千元。他说:“春上,国家把预付定金送上门,4、5月间优先供应我化肥,现在又把奖励大米车载人背地运进深山。这么好的国家人人爱,你们千金买不动我的爱国心。”
(唐宗亮)


第5版()
专栏:

推销陶瓷产品
在广东省潮州市著名的陶瓷之乡枫溪,个体户联营的陶瓷计划外调剂站,通过多种经营形式,把社队陶瓷企业的积压产品源源不断运往新疆、青海等边远地区。今年一至八月,成交额达一百五十万元。
王惠存 洪旭东


第5版()
专栏:

打开麻壳销路
湖南省沅江县盛产苎麻,大量麻壳过去只能扔掉或烧掉。今年六月,子母城公社河心洲大队李瑞群等三位农民,在浙江省同需用麻壳制隔音板的单位签订了购销合同。到九月十四日,他们已回队收购粗加工后的麻壳四十多万斤,使社员增收九万多元。 袁招军 赵新田


第5版()
专栏:

农家小院 兴华 占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