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民柬国民军游击队雨季战绩卓著
歼灭越军二万多人 攻克越军据点一百多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今天广播,民主柬埔寨国民军总司令部10月15日发表雨季(5月—10月)战绩公报说,在今年雨季中,国民军和游击队共歼灭越军两万多人。
公报号召柬埔寨军民继续英勇战斗,把全部越南侵略军赶出柬埔寨。
公报说,在今年雨季中,国民军和游击队打死打伤越军21,301人,其中使12,382人完全丧失战斗力;攻克和摧毁越军据点150个,其中包括团部据点3个、师部据点两个;解放和收复181个村庄;击溃越军机动和运输部队307次;击毁坦克一辆、军车165辆、火车机车两辆、车厢84节;击毁和击沉汽艇和船只54艘;切断和炸毁公路340处、铁路395处、桥梁和涵洞96座。
公报说,在这一期间,越军开小差的达2,900多人,伪军和自卫队员开小差的达8,500多人,伪军倒戈打死越军425人,伪军向民柬国民军和游击队投诚的共3,321人。
公报说,上述战果是民柬国民军、柬埔寨人民英勇奋战和世界朋友的支持下取得的。尽管越南侵略者在柬埔寨战场不断走下坡路,但是,它们仍然继续增兵,强化侵柬战争,企图吞并柬埔寨并进一步向东南亚地区扩张。
公报要求柬埔寨军民认真贯彻执行民主柬埔寨民族大团结阵线的政治纲领,高举团结战斗的旗帜,把越南侵略者全部赶出柬埔寨。
公报还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向越南施加压力,迫使它执行联大决议,从柬埔寨撤出它的全部军队。(附图片)
为适应战争需要,民柬国民军某师积极训练无线电修理人员。 
新华社记者 刘建国摄


第6版()
专栏:

吴学谦外长访问土耳其
中土外长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柬
新华社安卡拉10月16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应土耳其外交部长蒂尔克曼的邀请,今天下午到达这里对土耳其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吴学谦外长在机场受到蒂尔克曼外长和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周觉的迎接。
吴学谦外长在机场对当地记者发表谈话说:“中、土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两国间的友好和合作关系在稳步发展。埃夫伦总统阁下去年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在我们两国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政府和人民愿意同土耳其政府和人民一道作出新的努力,进一步加强我们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我正是怀着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真诚的愿望前来访问的。我相信这次访问将获得圆满成功。”
蒂尔克曼对吴学谦的访问表示热情欢迎。他说,在国际事务和世界和平事业方面,土耳其和中国有许多共同点或近似点。他说,两国外长将就双边关系和双方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看法。
吴学谦对蒂尔克曼的讲话表示赞同。他还要求土耳其报界转达他对埃夫伦总统和土耳其人民的问候。
新华社安卡拉10月16日电 土耳其外交部长蒂尔克曼和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今晚在这里强调外国军队必须撤出阿富汗和柬埔寨。
在为欢迎前来访问的吴学谦外长而举行的宴会上,蒂尔克曼发表讲话说:“土耳其主张和平解决阿富汗和柬埔寨问题,结束外国对两个国家的占领,让阿、柬人民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前途。”
蒂尔克曼谴责了以色列的“掠夺政策”。他认为:“为了全面解决中东问题,以色列必须从它占领的所有阿拉伯土地上撤走,巴勒斯坦人民的一切合法权利必须得到承认。”
蒂尔克曼呼吁“以色列占领军和其它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以维护这个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让黎巴嫩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制度”。
吴学谦在宴会上说:“我们坚决支持阿富汗人民和柬埔寨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外国占领军应当立即无条件撤出阿富汗和柬埔寨。让那里的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吴学谦说:“我们坚决支持阿拉伯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和扩张的斗争。以色列必须从它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撤走,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必须得到恢复。”
吴学谦说:“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保卫世界和平和保障人类的进步,将不遗余力地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两国外长在讲话中对近几年来两国间友好合作关系在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表示满意,并且希望这种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出席今晚宴会的有土耳其国务部长厄兹特拉克、国防部长巴干尔肯、贸易部长詹蒂尔克、卫生和社会福利部长基利克图尔盖伊、文化和旅游部长埃夫利亚奥卢。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周觉和中国外长的随行人员也出席了宴会。


第6版()
专栏:

中土外长举行会谈
新华社安卡拉10月17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今天在这里同土耳其外交部长蒂尔克曼进行了广泛的、诚挚的会谈。
会谈期间,两位外长对近几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他们一致同意继续加强这一关系,特别是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领域的合作。
土耳其方面表示将派遣有关官员参加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土经济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他们还将在下月派一个土耳其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中国。
双方对许多国际问题持相同的或近似的观点。两国部长一致呼吁结束对阿富汗和柬埔寨的外国军事占领。他们谴责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表示相信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将加强团结,一切阿拉伯被占领土将会收复,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权利将得到恢复。
两国外长还表示希望日内瓦裁军谈判能认真举行并取得积极成果。
参加今天会谈的还有:土耳其外交部次长雷朱门特·伊武兹尔普,土耳其驻华大使内杰代特·泰泽尔,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周觉,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司长林霭丽。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百万工人罢工抗议生活费上涨
以当局推行侵略政策造成财政经济危机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特拉维夫消息:近百万以色列工人昨天举行了两小时罢工,抗议当局新采取的经济政策使他们每月的生活费用平均增加10%。
这次罢工是以色列工会发起的全国性行动,得到了各地工业企业、港口、学校和公用事业等单位的工人的积极响应。有的地方,工人们还举行了游行,要求沙米尔内阁下台。
据报道,以色列由于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正在面临着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为了转嫁财政负担,10月10日,沙米尔内阁就职的第二天便宣布将货币贬值23%,停止按物价指数自动计算工资,将政府对面包、食油、牛奶等12种生活必需品的补贴减少一半,从而极大地打击了广大工资收入者,特别是工人。以色列工会负责人在电台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说,不能让“领工资者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错误付出代价”。
以色列财界人士认为,对以色列经济的更大“考验”还在后头,作为市场经济强大后盾的交易所已经关闭10天,通货膨胀高达150%,今年头8个月的外贸逆差已达4.5亿美元,财政部长辞职后至今无人愿意接任。以色列报纸警告说,如果再不找到新任财长,以色列就“将陷入经济大灾难”。


第6版()
专栏:

格林纳达军方宣布毕晓普总理已被软禁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圣乔治消息:格林纳达政局经过两天的混乱后已逐渐明朗,这个东加勒比岛国的军队已控制全国局势,总理毕晓普被解除职务。
格林纳达军方15日晚宣布,毕晓普已被软禁,军队将对进行反革命活动的任何人采取有力行动。
军方发言人、格林纳达驻古巴大使利业姆·康沃尔15日在“自由格林纳达电台”发表讲话说,军方正在对毕晓普进行调查,他被指控散布有人要加害于他的谣言。他还指责毕晓普不执行执政党新宝石运动中央委员会的决定,指出个人无视多数人意志的现象是不能容许的。
另据报道,曾组织一批人上街游行支持毕晓普的渔业和工农业部长肯里克·雷迪斯已于16日被捕。
毕晓普1979年通过政变上台后,格林纳达同苏联和古巴的关系十分密切,同美国日益疏远。但是最近由于格林纳达遇到经济困难,毕晓普曾于今年6月访问美国,同时也同一些西欧国家接触,希望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援助。这种做法遭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尔德的反对。
格林纳达政局的变化引起其他加勒比国家的关注,这些国家纷纷派记者去格林纳达采访,但是格林纳达当局目前不允许外国记者入境。牙买加总理西加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卫报》都指出,格林纳达最近发生的事件有古巴的背景。


第6版()
专栏:

沙特就解决阿拉伯争端同叙利亚磋商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10月16日电 沙特阿拉伯新闻大臣阿里今天在这里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递交沙特国王法赫德关于召开阿拉伯首脑会议问题的一封信。阿里今晚在离开这里时对记者说,为了使阿拉伯首脑会议开得成功,沙特目前正在同其它阿拉伯国家进行磋商。
另据巴林《海湾新闻》今天援引沙特一位官方人士的话说,为了帮助解决由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的分歧而引起的阿拉伯争端,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建议推迟原订今年11月20日在利雅得举行的阿拉伯首脑会议。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侵略军枪杀黎巴嫩南部居民
新华社贝鲁特10月16日电 据贝鲁特电台广播,以色列侵略军今天犯下了新的罪行,开枪打死打伤了几十名黎巴嫩南部居民。
电台说,在南部的纳巴提亚市,数万居民今天集会庆祝伊斯兰教的阿舒拉节,一支以军巡逻队企图冲入会场,遭到集会者的反对,以军竟开枪射击,打死打伤几十名居民。
另据报道,在蒂尔港,以军士兵也对庆祝节日的居民横加干涉,向空中开枪恐吓。
今天上午在贝鲁特举行的庆祝集会上,一些宗教界领袖呼吁黎巴嫩人民对以色列的占领开展全面抵抗。据报道,在纳巴提亚的以军军车今天遭到袭击,以军8名被打死。(附图片)
在黎巴嫩南部纳巴提亚,以色列士兵的暴行激怒了群众,他们用棍棒和石头还击侵略军。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最后消息

南非袭击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总部
本报讯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南非一支特遣部队17日袭击了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内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一个总部。莫桑比克通讯社报道说,在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总部所在的大楼楼顶上连续发生了3次爆炸,有5人受重伤,其中有3人是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成员。


第6版()
专栏:

我人大代表团到达布鲁塞尔
新华社布鲁塞尔10月16日电 应比利时参议院议长利曼斯和众议院议长德弗莱涅的邀请,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为团长的中国人大代表团今天乘火车到达布鲁塞尔,对比利时进行为期六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中国人大代表团在车站受到了两院议长的热情欢迎。
代表团是在结束了对欧洲议会的访问后由斯特拉斯堡前来比利时访问的。


第6版()
专栏:

苏丹总统和我穆斯林代表团一起作了聚礼
据新华社喀土穆10月16日电 中国穆斯林代表团结束了对苏丹的访问,今天乘飞机前往摩洛哥访问。
苏丹总统尼迈里、第一副总统奥马尔·塔伊布14日分别与代表团在一起作了聚礼,并同代表团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第6版()
专栏:

我东方歌舞团艺术家小组访问安哥拉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罗安达消息:中国东方歌舞团艺术家小组10月13日结束了对安哥拉的访问演出。
这是中、安建交后第一个访问安哥拉的中国文化团体,艺术家小组在罗安达市进行四场演出和参观访问。
安哥拉电视台对演出作了实况转播。观众和报界高度评价中国歌舞节目。


第6版()
专栏:

桑中联合举办中国电影周
本报讯 桑给巴尔革命政府新闻文化部和我国驻桑给巴尔领事馆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周10月16日正式结束。电影周上映了影片《孔雀公主》、《战火中的青春》、《喜盈门》、《闪闪的红星》等。


第6版()
专栏:

塞纳河上的情思
——法国共产党人印象
本报记者 李仁臣
艾菲尔铁塔身披一抹晚霞,鹤立于苍茫暮色之中;塞纳河泛光流彩,为多姿的巴黎系一条青碧之带。塞纳,在法国并非首屈一指的大河,却因它的历史价值和浪漫色彩成为这个国都的骄傲。它蜿蜒流淌,穿过诺曼底的千里沃野,注入烟波浩渺的英吉利海峡。
不久前,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作为法共《人道报》的客人往访,主要行程恰恰与这条河的流向相同。我们一次次驱车穿越美丽的塞纳,时而在其左,时而在其右,足迹遍及大大小小近十座城镇,一直到它的入海口——勒阿佛尔。
我们盼望有暇能在塞纳河畔散散步,细细领略它的丰姿。可是,日程排得满满的,又是车来车往,一直未能如愿。
这点小小的心愿,似乎被《人道报》的同志揣度到了。告别巴黎前夕,总编辑勒内·安德里奥盛情为我们饯行,想不到就安排在塞纳河的游艇上。
夜空中的艾菲尔铁塔,闪着点点灯光,渐渐离我们远去。凌波而行的游艇,荡碎了满河的波光灯影……。我们陶醉了,陶醉于塞纳河的怀抱中,陶醉于法共同志依依的情谊里。
游艇是豪华的。若不是为我们,想必法共同志是难得来的。他们预订了靠船尾的一排座位,透过四周明净的落地大玻璃,可以在吃饭的同时顾盼两岸画片般缓缓掠过的迷人景色。船内不用电灯,燃着许多蜡烛,忽明忽暗,幽静宜人。同船者,多半为阔绰的观光客,或是法共同志所称的“布尔乔亚”。他们悠闲自得,在卖唱人的手风琴声中品味观景。咫尺船舱,此情此景,使我联想到法共同志生存、斗争在一个与我们多么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啊!
“我在书本上到过了中国。”记得在《人道报》节上,曾在这家报纸当过记者的雅克·拉利特同志,用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对中国的神往。他是法共的大知识分子之一,现任政府负责就业问题的部长级代表。正象他们是从书上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一样,过去我对法国、法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也仅停留在书本上。这次访法,我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的:“法国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人?他们是怎样思想、怎样工作、怎样生活的?”十天来,我们会见了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从总书记马歇,政治局委员、国际联络部长格雷麦茨,政治局委员、《人道报》社长勒鲁瓦,到那些连姓名都来不及问的同志。可惜,见也匆匆,别也匆匆,在总体上一下说不出个“囫囵”认识,但是,他们中不少人的形象却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他们说的一些难忘的话至今响在我的耳畔。
席间,《人道报》星期刊副主编克洛德·勒贡特递给我们四本精美的相册,贴满了《人道报》节上拍的照片,作为我们参加这个盛大节日的纪念。克洛德五十二岁,长得高大英俊,总是给人一副笑脸。我们的团长曾在中国接待过他,这次在戴高乐机场一见面,就亲热地称他“永远笑着的人”。开始几天,我也叫他“永恒的微笑”,后来熟了,也就克洛德长,克洛德短,无拘无束地交谈了。
有一天,我们去瞻仰巴黎公社墙。归途中,他忽然把我们带到了一座摩天公寓的十七层楼上,右手一摊:“请!”脸上依然是永恒的微笑,不过稍有几分神秘。原来这是他的家。一套四间,月租三千法郎。他的工资每月七千法郎(夫人是教师,月薪与他相同),不高。客厅不大,铺着地毯,靠墙一圈沙发,桌上摆着几种饮料,他喜欢以茴香酒待客。我最羡慕的是挡住了两面墙壁的书架,书摆得满满登登的。不过,他引以为荣的是书架上那帧大照片。照片上,中国同志笑着,法国同志笑着,亲密无间。他用法国腔的中国话指着一位大家都熟悉的人说:“胡—耀—邦。”今年,《人道报》代表团第一次访华,在中南海受到了胡耀邦同志热情接待。那里所有的地方都向他们开放了。用他们的话说:“留下了难忘的、美好的记忆”。
克洛德的小儿子也向我们“开放”了他的“宝物箱”,哗啦一声倒出了一大堆外币。其中最多的是人民币,有一元、一角、两角的纸币,有五分、二分、一分的镍币。在法共同志中间,凡是到过中国的,都表现出一种由衷的深情。这种同志情谊,在报社里,在家庭里,甚至在他们下一代的身上,都能感觉到。
游艇上的晚餐,主人点了法国名菜。陪同我们的《人道报年鉴》负责人米歇尔·达尔达科夫斯基却依然没有胃口。他是位年近六旬的老同志,个子不高,衣着简朴,为人诚挚,办事周到。我们到马赛访问,就是他和秘书长巴斯加尔·台尔曼陪的。我们已经不只一次地发现,普通法国人享受的东西,他都不能享受。酒,是法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他却不喝,连菜也吃得很少。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出身工人,当年英勇参加抵抗运动的游击队员,在战斗历程中吃过很大苦头,在德国集中营里熬过两年非人生活,身体备受摧残,胃有病,关节也有病。但是,他对工作、对同志、对朋友,总抱着一种内涵的、实实在在的热情,使人平添几分敬意。
一批参加过抵抗运动的老战士,是法共的骨干和骄傲。就我们接触的人来看,《人道报》总编辑,在二次大战期间,是一个省的游击队负责人;《马赛曲报》社长马尔歇·托马索饱尝德国法西斯3年铁窗之苦,他的父亲牺牲在敌人的监狱里,他的弟弟战死在保卫祖国的疆场上,战后,他故乡的一条街道,就以他弟弟的名字命名;还有勒阿佛尔市66岁的老市长安德烈·杜罗盖阿;已经退休了却特地来为我们义务开车的老司机马尔赛·于卡尔……。我们可以举出一长串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名字。战争动员了人民,党在人民中工作,在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壮大。正如法共同志告诉我们的,法共的发展与战争有关。包括后来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党是站在人民一边的。当年还是共青团负责人的克洛德,就是因为组织青年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独立、反对当时法国政府的殖民主义战争而被投入监狱。但是,严峻的斗争使一批热血青年成为共产党人。从这一点看,他们无愧为巴黎公社的英雄儿女,无愧为法兰西忠诚的儿子,是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共产主义战士。
踏着远处飘来的钟声,我们登岸了。难忘的塞纳河之游,看得多,谈得也多。《人道报》驻北京记者巴鲁埃中国话说得不错,他望着河对岸那些在夜空中勾画出不规则曲线的建筑物说道:“我原来在那里工作。”我顺着他指的望去,那是法国外交部。后来,他又进共产党人任部长的法国交通部。几年前,党需要他到《人道报》当记者,这意味着要放弃优厚的待遇,工资只能拿到原来的一半,但他欣然前往。如果说米歇尔和克洛德可以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普通法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从年轻的巴鲁埃身上,不是可以管窥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吗?
法国,象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是个金钱的社会。驾车出门,法律规定要带四样东西,除了身份证、驾驶证、车牌以外,还有一样——钱。身无分文,连驾车的资格也没有。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确实离不开钱,但还是有那么一大批人并不把钱看得最珍贵。法共的议员也好,市长也好,都是把自己所得的津贴上缴,再由党发一份并不高的工资。
有理想,甘愿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这正是法国共产党人不同于一般法国人的地方!(附图片)
屹立于巴黎公社墙附近的抵抗运动领导人墓碑。李仁臣 摄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突庆祝收回比塞大港二十周年
突尼斯比塞大的军民十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举行各种活动,隆重庆祝突尼斯人民从法国人手中收回比塞大港二十周年。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和夫人在姆扎利总理的陪同下,十五日亲自前往比塞大主持了庆祝活动。布尔吉巴检阅了比塞大驻地的突尼斯海军和空军,以及群众队伍。布尔吉巴还向烈士墓献了花束。
利比里亚增设副国家元首助理
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塞缪尔·多伊十月十六日晚宣布增设副国家元首助理的职位,并任命武装部队救民委员会原秘书长亚伯拉罕·科列担任这个职务。多伊是在执政的武装部队救民委员会执委会举行了四个小时会议之后宣布上述决定的。
东盟森林会议在马尼拉结束
历时五天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森林会议十月十五日在马尼拉结束,会议通过一项称为《东盟热带林马尼拉宣言》的决议,呼吁各成员国为制止本地区森林资源的迅速减少而努力。宣言说,每个成员国应该通过有计划地伐木保护足够的自然森林和加速营造工业用林来制止森林资源的迅速减少。
第十一届国际塞万提斯节闭幕
历时十七天的第十一届国际塞万提斯节,十月十五日在墨西哥文化名城瓜纳华托闭幕。在本届国际塞万提斯节期间,墨西哥和其他二十六个国家的艺术家在瓜纳华托二十三个剧场、音乐厅、广场和公园演出了二百多场歌剧、话剧、幕间笑剧、木偶戏、哑剧、音乐和歌舞。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幕间笑剧、木偶戏、音乐会和芭蕾舞。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金边伪军不满侵略军欺压打死一越南官员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今天广播,金边韩桑林伪军在贡布省吴哥则县打死一名越南官员。
驻扎在贡布省吴哥则县的一股金边伪军因不满越南侵略军任意欺压柬埔寨百姓,9月29日,他们在该县的一条公路上击中一辆摩托车,打死一名越南官员。报道说,这名越南官员是吴哥则县委员会的成员。
另据报道,从9月20日到30日,驻扎在马德望省巴韦、波列内波列和暹粒省博县等地的23名金边伪军,拒绝为越军侵柬战争充当炮灰,先后逃离营地,回到家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