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军队要象军队的样子
——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军队建设的论述
肖全夫
《邓小平文选》收集的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谈话,虽然过去多数都已学习过,但今天系统地重读之后,仍感十分亲切。《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同林彪、“四人帮”和“左”的错误思想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胜利记录,是邓小平同志在历史转变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我国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的论著。认真学习这本《文选》,对于更好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我军的建设。在收入文选的有关军队建设的十篇论著中,他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各项工作的理论、方针、原则,为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能够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人民军队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提出“军队要象军队的样子”,“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更加明确地规定了我军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
“军队要象军队的样子”,实际上是一个军队的形象问题。我军创建以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同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了长期、复杂、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我军既是一支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无敌之师”,又是一支热爱人民、艰苦奋斗、纪律严明的“文明之师”,形象是非常好的。但是,自从林彪把持军委工作,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军队被搞得相当乱”,“肿”、“散”、“骄”、“奢”、“惰”的问题相当严重,军队的形象被玷污,军队的威信下降,十分令人痛心!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邓小平同志针锋相对地提出“军队要象军队的样子”,以恢复军队的伟大形象。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不久,又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解放军要有自知之明,要靠自己恢复名誉。”经过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和初步的整顿,军队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于1979年初胜利地进行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这时,邓小平同志欣喜地指出:“我国对越南自卫还击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反霸权主义斗争中的威望,也大大提高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经过这次自卫还击战,说明我们的军队仍然不愧是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不愧是保卫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长城。”邓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军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把军队建设成军队的样子,首先是把部队建设成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邓小平文选》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做到:一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切实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是每个革命军人必须遵守和维护的最重要的纪律。二是按照选拔干部的标准,把拥护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讲党性不搞派性的优秀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使部队各级领导权掌握在政治上信得过的人手里。
把军队建设成军队的样子,要进一步恢复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搞好新形势下的军政、军民团结。我军是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军民团结是多少年来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但是,十年动乱使这种亲如鱼水般的军民关系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军队在支左中,有些同志因受错误路线的影响,做了一些糊涂事,损害了军队的形象。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这个思想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过去战争年代,我们为人民而战,人民热爱我们,拥护我们;现在在和平环境下,我们除了要忠实地履行保卫祖国的职责,保卫全国人民的安全和根本利益外,还必须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积极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群众做更多的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新疆地处多民族地区,军政、军民关系实质上是民族关系。在新疆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做好拥政爱民工作,首要任务是对部队深入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提高搞好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改善军政、军民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部队普遍开展了
“爱祖国、爱边疆、爱各族人民”的“三爱”教育和活动,积极为各族人民群众办好事。通过这些教育和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提高了军队在人民中的威信。
把军队建设成军队的样子,要加强教育训练,努力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部队能不能打仗,是军队象不象军队的样子的核心问题。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国家建设的光荣使命。只有大力加强和改革军事训练,提高我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合成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才能在突然事变面前应付自如,才能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军事技术飞速发展和我军多年没有很好训练的实际,提出“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指出“如果不注意军队训练,至少在战争初期要相当倒霉”,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训练内容上,既要从现代战争实际出发,加强合成训练,提高干部的指挥水平;又要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后的需要出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知识和管理经验,培养“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队和地方都合用的两用人才。
把军队建设成军队的样子,要加强正规化建设。人们看军队象不象军队的样子,首先是从对军队的外观的印象开始的。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号召,要求克服过去战争时期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游击习气等等。在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统一了全军的编制,组织、扩建了空军、海军和陆军各特种兵,创办了军事院校,颁发了各项规章制度、条令、条例,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干部薪金制和军衔制等,军队开始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可喜变化。那个时候的军队,生机勃勃,军心振奋,确实象个军队的样子。但是,自从林彪上台以后,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些都被斥之为“教条主义”、“管、卡、压”而统统废弃,给军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197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军委全会,从整顿军队、准备打仗的需要出发,通过了若干决定、条例,对军队几乎所有的领域、所有的方面,都订出了章程,迈开了正规化建设新的一步。小平同志说:“有了这些章程,我们就有章可循,就能够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邓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严格按条令、条例办事,要搞阅兵式、分列式,以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使我军的正规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要加强正规化建设,还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例如,有的同志一提正规化,就认为是抓军容、走正步、搞卫生。当然,这些无疑都是正规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把正规化仅仅理解为此就很不全面了。我们所说的正规化,包括了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诸如军事训练、行政管理、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等。彭德怀同志说“正规化就是把全军的各个方面用正式的规格、即条令的规定彻头彻尾地统一起来”。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使我军的生活秩序、工作秩序、教育训练秩序和战备秩序更加科学化。还有的同志受“左”的影响较深,一提正规化,就以为是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那一套。这种认识是极为有害的。诚然,搞正规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形式”,离不开必要的“本本”,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正规化就是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是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求实效,把形式与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脱离实际内容去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教条主义则是不根据我军实际情况照搬照套。这就说明,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与正规化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第5版()
专栏:

评我国第一部《巴黎公社史》
唐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集体编写的《巴黎公社史》,不久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解放以后,我国出版的关于巴黎公社的书籍(包括国外著作的中译本在内)为数不少,但是,由我国史学工作者自己编写的巴黎公社史著作,本书还是首创。
《巴黎公社史》一书,对巴黎公社这个十九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了系统、全面、深刻的阐述,从正面阐明了被歪曲的和被错误理解的公社经验,同时对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做出自己的回答。
把巴黎公社作为历史运动加以考察
一部史学专著的学术价值,必须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该书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和专著,约有一百八十多种。这在我国世界史著作中是不多见的。
本书的作者们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广泛地参考了外国学者对巴黎公社研究的成果。我国史学工作者过去对巴黎公社研究的成果,在这部著作中也受到了重视。该书某些重要章节的初稿,还专门邀请公社史研究者举行了小型的学术讨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史学工作者对巴黎公社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
《巴黎公社史》对巴黎公社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步步深入的分析。过去,在我国史学界关于巴黎公社历史的论述中,在探讨公社革命的社会历史根源、分析说明第二帝国覆灭以后巴黎无产阶级建立公社尝试的历史过程方面,有不足之处。本书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路易·波拿巴专制政府内外政策的接连受挫的过程中,法国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演变。它的论点是:由普法战争失败所引起的推翻第二帝国的1870年9月4日革命,是法国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从“九四”革命到1871年3月18日革命的半年时间里,法国民族矛盾与社会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而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实行投降叛卖政策,对内加紧镇压人民,导致阶级矛盾逐步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该书详细叙述了巴黎公社革命酝酿期间主要群众政治组织的活动的特点。此外,本书还概要地分析了当时法国工人运动的水平、阶级力量的对比以及公社革命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以上这些分析,着重论证了巴黎公社革命不是一次偶发事件,无论它的发生和失败,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该书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从世界近代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
围绕公社革命和政权性质
这个根本问题进行论证
《巴黎公社史》一书紧紧围绕公社革命和公社政权性质这个重点,对涉及公社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有一定创见的观点。
近年来,我国有的研究者不赞成把巴黎1871年3月18日革命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不同意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他们认为,3月18日起义是一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民主革命;巴黎公社不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标准,只是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专政政权。《巴黎公社史》围绕这个关系到巴黎公社性质的根本问题,从巴黎公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公社领导核心的状况、公社当政的实践、公社同第一国际和各国无产阶级的关系、公社的历史地位等各个方面,充分阐述了3月18日起义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新型国家雏形的基本特征。其中,对于确立无产阶级统治的新秩序,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进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改革,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样一些最能从本质上反映无产阶级国家基本特征的具体实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由对公社政权阶级性质的不同见解,派生出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巴黎公社究竟是国家政权,或者只是城市地方自治机构?本书通过对公社部分行使国家权力的实践的分析,确认巴黎公社不是巴黎一个城市的地方自治机构,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全国政权的身分在行事。本书还对地方自治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证了巴黎公社的自治制与建立统一的共和国的一致性。
通过周详的论证,本书得出如下结论:巴黎公社是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由于公社革命没有能够取得全国胜利,在很短时间内就被资产阶级所扼杀,这个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从其履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体现无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质,以及行使权力的实际范围来说,都还发展得不够充分,不很成熟。但是,本书作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肯定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国家的雏形,应该是勿庸置疑的。这个结论不同于以往公社史著述中一些绝对化的提法,它既明确肯定了公社作为新型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成熟和发展不够充分之处。
在论证公社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的过程中,该书具体剖析了巴黎公社的各项重要法令和措施。它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措施,特别是其中的人质法令、劳动报酬制度等提出了较为新颖而有说服力的见解。对著名的4月16日法令,即关于将逃亡业主所遗弃的工场转交工人协作社的法令,作为公社打算触动私有制,开始筹划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改革的一个例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在关于给业主以赎金的法令等问题上提出了与一些苏联学者所持见解的不同看法。
在评价公社内部多数派与少数派分歧时,本书也不同于过去的史书,它主张“没有必要过分执着于追究哪派应负主要责任,而应当超越两派的分野,具体分析某个成员起了何种作用”(见《巴黎公社史》第486页)。作者强调指出:“巴黎公社在团结问题上的沉痛教训表明,无产阶级只有建立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不允许进行派别斗争和非组织活动的,因而具有统一意志和高度团结的革命政党,才能真正保证革命赢得胜利,巩固胜利。”(同上第486—487页)
继承了中国史学方法的某些传统
该书采用中国读者较为习惯的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对每一件事,既引用材料详细叙述,又在叙述之中夹有简评。每章的结语别具一格,对全章进行概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书单设一章,论证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以总结全书。把历史事实的叙述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是这部著作的重要特色。
在体例上,这部著作结构严谨,眉目清楚。既注意知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也重视理论深度和必要的分析。全书总体上按照历史事实的时间顺序,从纵的方面阐述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过程,同时又对公社作为新型国家雏形这个全书的主题进行横切面的深入剖析。
本书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注意到历史人物的活动。对公社的重要活动家,包括曾经起过不好作用的人物,直至公社的敌人,例如梯也尔、法夫尔等,除在叙述历史事件当中穿插他们的活动外,还专门对他们的简历作了概括的介绍。
还有一点使读者感兴趣的是,该书以一章的篇幅介绍了巴黎公社在中国的反响,及中国人民纪念、学习、宣传、研究巴黎公社的状况。这在公社史研究中还是首次尝试。
本书遵循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不同的学术观点,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磋商探讨的态度。即使结论性的概括,也声明只是提出一己之见。
当然,作为国内第一部巴黎公社专著,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从1871年3月18日至28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掌权期间的活动,书中反映不够充分,材料比较单薄。全书各章风格也有不尽一致之处。有些段落尚带有匆忙落笔的痕迹。


第5版()
专栏:

《西方哲学研究名著丛书》正筹备编译
为适应我国对西方哲学研究发展的需要,为了批判地吸收国外哲学研究中有价值的成果,《西方哲学研究名著丛书》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筹备编译。它所要选的著作,是具有学术价值的名著及其研究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必读参考书。包括西方哲学通史、断代史、专史和各哲学流派哲学家的著名论著。(西)


第5版()
专栏:

《宋代社会研究》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朱瑞熙著《宋代社会研究》一书,由河南中州书画社出版。
作者用历史比较学的方法,探讨了宋代的社会经济,阶级结构,土地占有制度,租佃、政治、军事、教育等制度,封建家族组织,妇女社会地位,理学和哲学以及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和原因。
(陆树庆)


第5版()
专栏:

开拓农村市场
杨承训
农村市场是我国工业的主要市场,这一点已为近年来的事实进一步证明。
随着农业责任制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村正在由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出现“三个逐级高”的新形势:农业持续增长幅度高(7.5%),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幅度更高(15%),农民商品性消费支出的递增幅度最高(约30%)。农村市场的扩大已经并将继续超过城市市场扩大的幅度,这个势头将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愈深入,商品经济愈发展,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就愈扩大。对此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现在,对于农村市场的研究,需要强调“系统”二字,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全面地研究影响农村市场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不但要研究农村现时的供求关系,而且要研究影响供求关系的各种潜在的因素,研究农村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发展趋势及其阶段性。不但要研究农民的收入和支付能力,还要研究使之持币待购的制约因素和消费心理,研究农村收支的社会群团关系。不但要研究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需求特点,还要研究现代化农业、科学的生态农业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提出的新需求,使得工业走在农业的前头,系统地装备农业。不但要研究农村自身发展对消费的影响,还要研究城市市场、国际市场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发挥工业、商业指导消费的诱发作用。不但要研究生产过程,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正确地利用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把商业搞活,使渠道疏通。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农村市场的巨大容量和特殊要求,有计划地适应农村、指导农村、装备农村,树立长远为农村市场服务的观念,取得经营上的主动权。这种系统的研究,不仅对于宏观经济是必要的,对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同样是必要的。只有系统地研究全部供求关系及影响它的诸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单项产品的需求发展曲线,在质量、品种、花色、价格、流通渠道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系统地开拓农村市场的目的。
以重工业而论,应当把系统地装备农村、促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之一。自实行家庭责任制以来,购买农用生产资料的费用在农民全部支出中已占第一位。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紧张,特别是优质化肥、复合肥料已成为农村议论的中心,小型农机具和多种经营需要的器材销量持续大增,塑料薄膜开始广泛采用。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专业户和专业村的发展,农民对工业装备农业的要求将会更高、更迫切。重工业中的有关行业和企业,应当在系统研究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用生产资料,为农村提供充足的优质复合肥料、各种农机具、交通运输工具、低毒低残余农药、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材料、能源和工业饲料等等。其中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将成为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实现生产和生活电气化的关键问题。广大农村应当以开辟新能源为主、小型为主、户营为主。工业要为不同地区提供沼气发生和利用的标准器件,达到方便高效,价格低廉,便于推广。再如太阳灶、太阳热水器、小风能微型发电机、小水电设备以及各种节能灶,都可以逐渐大量生产。我们的机械工业应当开拓户营小能源这个广阔的市场。畜牧业的大发展,将会使饲料加工工业应运而生,制造饲料加工机械的生产发展起来,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机械需求量随之扩大。总之,重工业在农村的市场会越来越宽广。
对于农民工业消费品的需求,同样应当系统地研究和开拓。前几年,往往停留在一般性的消费结构的研究上,有的同志看到某些暂时的现象就断言某种产品已经“饱和”,再不去深入研究农民对品种、花色、价格等方面的要求。例如,袖珍收音机都说已经“饱和”,而无锡无线电五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却说市场容量还大得很。它生产的咏梅牌“834”型收音机产量大增,畅销全国农村,特点就是物美价廉,“三只鸡可买一台收音机”。应当看到,我国农民购买工业消费品也还只是一个开头,今后还将继续高涨。现在农民所以持币待购,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产品不对口味,二是存在着一种“惜购”心理。比如买电视机,许多农民已经准备好钱,但谁也不想当“出头鸟”,只要有一批人带头,便会出现电视热。从一些迹象看来,农民家用电气化的发展可能比原来的预料要快些,今年农民大量购买电扇就是一个例证。农村对工业食品、成品服装、鞋袜等的需要量也将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具体地研究现阶段农民的消费特点,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