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又一个“庞贝”
万子美 郁泉锡
巍峨峥嵘的维苏威火山脚下,有两座很有史料研究价值的古城废墟,一座叫庞贝,另一座叫埃尔科拉诺。这两座建于三千年前、曾经繁华一时的古城,都是在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炽热的岩浆和火山泥石流掩埋的。只是庞贝城出土的重要文物已有数世纪,早已闻名世界。而埃尔科拉诺的丰富遗迹近年来才引起注意,知者寥寥无几。
为探索另一个“庞贝”的秘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驱车来到景色秀丽的那不勒斯海湾。放眼望去,只见埃尔科拉诺坐落在濒海的山丘上,前面是辽阔的大海,背后是雄伟的维苏威山。导游告诉我们,早在罗马帝国之前,希腊移民、埃特鲁里亚人就在此定居,逐渐形成繁荣的城镇,豪华的别墅、别致的庭院以及旅馆、饭庄、商店和浴场布满了城内外的山丘与海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整座城市顷刻间被岩浆泥流吞没,酿成了惊震千古的人间惨剧。
一千多年过去了,可是,颓垣断壁依然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发掘和修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古城废墟,至今仍闪耀着古代文化的灿烂光辉。
离海岸半公里远的一道陡峭的高墙十分引人注目,墙上部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温泉浴室古建筑,紧连着栉比鳞次的街面建筑遗址,下部是古代海滨浴场的沙滩,一条石砌的台阶自上而下把峭壁劈开,沟通了街道与海滩。正当我们触景思情、浮想联翩之时,向导介绍说,三年前,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温泉浴室受到严重威胁,考古工作者在安装抽水机以保护这一珍贵遗迹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两具人体骨骼,它们紧紧地粘贴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据研究,他们可能是浮在泥浆流中的罹难者,由于泥浆不断上涨而被顶到天花板上的。这一发现打破了两个世纪以来所谓埃城无人体埋葬之说。后经二年多的辛勤发掘,又出土了140余具人体骨骼,以及许多马的尸骸、完整的木船和大批衣物、首饰、兵器、金币。这些稀世奇珍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学界,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比庞贝还要丰富的文化遗迹,而且重现了一千九百多年前火山爆发的惨景:一位母亲蜷曲着身子,护住挂在脖子上的婴儿,下面还搂着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很显然,这是她在惊恐、绝望、挣扎之中全力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亲生的骨肉;一个男人拚命向后扬着脖子,嘴巴张得很大,肯定是在呼救;一位孕妇窒息在岩浆里,腹中有一个六七个月的胎儿;一名士兵活活闷死在沙滩边的泥层里,腰间还挂着佩剑,身上藏着金币,戒指镌刻着他开始当兵的日期……。
我们一边观察这些珍贵实物一边问向导,为什么这里的人体骨骼保存得如此完整,而庞贝废墟里只留下一些人体形状的岩石空腔?据说,这是因庞贝人是被火山熔岩烧毁了,而埃尔科拉诺人则是被冷却了的泥流掩埋的缘故。原来,公元79年8月24日,巨大的黑云从维苏威火山滚滚升起,炽热的熔岩流和尘埃顷刻将庞贝团团裹住,把它掩埋,深达6米。次日,开始冷却的火山泥流继续沿山坡流向埃尔科拉诺,封住了北面城墙。惊慌失措的居民有的冲向海滩,企图向大海逃命;有的钻进山腰穹洞中避难。但是,泥石流很快破城而入,冲垮房屋、侵入街道,形成滔滔巨浪向海滩奔泄。滚滚泥石流竟把埃城掩埋20米深,使穹洞和沙滩上的人群也未能幸免于难。即使登上船只的,也因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将船只推回岸边,被泥石流淹没。埃城的人体骨骼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比岩浆焚化的庞贝尸体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今日的埃尔科拉诺已成为一座露天博物馆。穿过用大小不同石块、石板镶成的街面和小巷,只见街道纵横,店堂林立;花园庭院,温泉别墅依然傲立在古木杂草、乱石碎瓦之间。再往前走,一座贵族别墅立刻映入眼帘。那豪华的客厅、典雅的卧室,那多姿精巧的重楼叠宇、曲径回廊,仍然依稀可辨。在一座古代公共浴室的遗迹里,陈设讲究的休息厅、布局合理的冷热水循环系统,多种色彩的大理石镶嵌的浴池,处处都表现了埃尔科拉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夕阳西下,我们告别了古城。它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埃尔科拉诺古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罗马时期意大利南部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风俗,提供了丰富、难得的史料和佐证。(附图片)
埃尔科拉诺古城遗址


第7版()
专栏:

圣保罗掠影
李志明
飞机掠过大片摩天大厦的楼顶,徐徐降落,人们一出机场便置身于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圣保罗,巴西和整个南美最大的城市就这样给来访者留下最初的印象。
号称人口、面积可与纽约相匹敌的圣保罗,市区人口800万,加上6个卫星城,总人口已超过1,200万。整个城市分布在一片起伏蜿蜒的丘陵上,地势高低不一,最高处是著名的保罗大街。宽阔的林荫道边密密麻麻排满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其中大部分是银行、公司和企业的总部或办事处。这些钢架玻璃结构、造型新颖奇特的高层建筑,大都是在人称“巴西奇迹”的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十年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物。然而,恰似这些盖得过分拥挤的大楼一样,一度高速发展的巴西经济亦存在着结构上的严重缺陷。继石油危机之后,发生世界性经济衰退,由此而引起利率高涨,国际市场紧缩、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跌,这一切,使依靠大量借债和进口石油的巴西经济起飞戛然而止,不景气的阴影至今仍未消散。
市中心共和国广场边上的意大利大厦,是旅游者必到的地方,从四十一层楼顶可以俯瞰全市风光。大厦附近是商业区,在禁止车辆通行的街道上,每隔几米便可见到一个手扶高过人头的广告牌、神情呆滞的人站在那里。这些广告牌虽五颜六色,式样不同,却都兜揽着同一桩生意:收购黄金。
当前,巴西的年通货膨胀率已达三位数,货币不断贬值,黄金因之身价百倍,到处都竞相收购。拿广告牌的人站在雇主指定的位置上,每天从早到晚站立14个小时,才能挣得可怜的一千克鲁赛罗(约合一美元)。即使这样,这份差事对大批失业者亦属求之不得。
同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一样,圣保罗的汽车泛滥成灾。有点不同的是,在这里,一辆辆汽车疾驶过后,可以明显地闻到酒精气味。原来巴西从1975年开始在全国执行一项“酒精计划”,利用酒精取代汽油作燃料。到目前,全国已有10%的汽车使用纯酒精燃料,加油站出售的汽油也必须掺上20%的酒精。在物价上涨的今天,比汽油便宜三分之一的酒精,自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好在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大面积种植甘蔗,作为制造酒精的原料。
离圣保罗市中心不远,有一条两三公里长的小街区,日本灯笼式的路灯和中国风格的朱漆牌坊,使人们来到这里宛如置身东方国家的闹市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圣保罗“东方区”。“金陵饭店”、“江口商会”等以汉字或日文书写的店铺招牌和匾额比比皆是。只要会讲中国话,在这个小区内便不会遇到语言障碍。据说第一批到巴西的中国人是上个世纪下半叶来此修筑铁路的中国苦力,他们同巴西广大劳动人民一道,用血汗为巴西现代文明做出了贡献。本世纪初,日本开始向巴西移民。到目前,仅圣保罗市就有日本人及日裔居民80万,华侨和华裔10万,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朝鲜人。近年来,很多台湾同胞也来巴西谋生,在圣保罗“东方区”,经常可以遇到他们。同胞异国相见,分外亲切,彼此交谈起来都殷切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搭乘夜班飞机离开圣保罗,那些为人作广告、终日伫立街头的失业工人的身影又映现在眼前。圣保罗啊,愿你早日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附图片)
圣保罗“东方区”街景


第7版()
专栏:

寸纸千金
马世琨 鲍世绍
凡从塞舌尔寄来的邮件和书信,那上面的邮票往往成为“众矢之的”。集邮爱好者“眼红手痒”自不待言,连一向并不热中此道的人们也会以欣羡之情道:“塞舌尔邮票引起了我们集邮的兴趣。”
塞舌尔邮票确有一种诱人的魅力。它发行整整一个世纪来,一直声誉卓绝,灼灼其华,年年被列为伦敦国际邮票市场上的畅销品。这个人口只有六万的袖珍国的邮票发展史以及此行业的兴旺的秘诀,也象邮票本身一样令人感兴趣,受启迪。
1883年,塞舌尔发行了它的第一枚邮票。这个远离大陆、飘泊在印度洋中的岛国,当年交通不便,国内外邮件往来甚少,邮票发行量有限。因而,它早年的邮票保存至今的已为数不多,价格相当昂贵,譬如,一枚最早发行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邮票,眼下售价2,000英镑。
塞舌尔政府对邮票发行业极为重视,而且,大概也明白“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多少年来,一直恪守下述原则:每年只发行五种邮票,以精美取胜,严禁粗制滥造。1979年,国家成立了集邮局,负责邮票出口业务。同时,以重金聘请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家和出版商为它设计和印刷邮票。设计者们审时度势,顺应国际邮票市场的潮流,揣摩集邮者的心理爱好,认真选择和确定邮票的主题。岛国的旖旎风光,奇花秀木,珍禽异兽,以及本国和世界的重大成就与事件,经常是邮票的主要题材。他们以“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绚丽纷纭的大千世界,凝缩于寸纸之上,给人以知识、美感和享受。
欣赏这些设计新颖、色彩明丽、印刷精妙的邮票,人们既可以认识塞舌尔世所罕见的大旱龟、翅若蝙蝠体似狐狸的狐蝠(见左图)、饱含大自然奥秘的海底椰子,陶醉于岛国的波光云影、翠绿馨香,也深为这个昔日“被遗忘的伊甸园”以快步走进现代社会而欣喜。此等艺术杰作,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又何足为奇?
英国著名的集邮家巴利·贝林在观看了一次伦敦邮票拍卖场面之后,写信给他久居维多利亚市的朋友,对塞舌尔邮票受人欢迎的盛况描述入微,大加赞叹,道出了一个集邮迷的心声。信中说,“时间已届中午,罗马尼亚、俄国等国的邮票拍卖还在缓慢地进行着。突然,出现了令人激动的场面……不到一个时辰,38种塞舌尔邮票全部拍板成交。买主开头挤眼、点头,接着举起了手,后来便高声叫喊、争吵,谁都想把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的邮票抢到手”,“结果,这些邮票估计以比原价高出二、三倍的价钱卖出。”
小小的邮票为塞舌尔赚了大钱。据统计,这个国家向美国、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发售邮票,每年可赚大量外汇。在外汇收入中,邮票仅次于肉桂和鸟粪,已名列第三,而且大有夺魁之势。最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英国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公主举行轰动一时的婚礼,塞岛不失时机地发行了两张一套的人像纪念邮票,一张是王子单照,一张是伉俪合影,风靡世界。难怪塞舌尔通讯社在一篇文章中以颇为得意的口吻写道:“今天,这些宽不盈寸的薄纸片,不仅使集邮爱好者趋之若鹜,而且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深切关注。”


第7版()
专栏:世界影坛

友谊的纽带
——惠灵顿电影节拾零
晓璐
今年7月初,我们离开赤日炎炎的北京,来到阴雨绵绵的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尽管这里已进入冬季,满眼依然是一派树木葱茏、繁花似锦的景象。
每年一度的惠灵顿电影节于7月8日至23日在这里举行,今年是第十二届。该电影节是由新西兰电影联合会和惠灵顿电影学会联合组办的,属民间性质。电影节的所有开支是靠出售电影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
参加本届电影节的共有16个国家的48部影片。由于该电影节以展映为主要目的,因此,组织者十分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同时吸收了各种类型的影片参加。电影节期间,我们观看了部分影片。其中有描写二次大战时期,一个演员为了飞黄腾达,将自己灵魂出卖给纳粹德国的德国片《靡菲斯特》,该片曾于1982年获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有描写当代美国社会中一些青年的思想颓废,生活无目标的美国片《阴沉沉的天》,该片曾于去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获评委会特别奖,在今年的澳大利亚悉尼电影节上被选为最受欢迎的影片;还有描写一个年轻人在长者的指导下锻炼意志,两人的友谊不断增进的法国、瑞典合拍片《光年遥远》,该片曾于1981年获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奖。
本届电影节上映的影片中有80%都参加过其它国际性的电影节,还有一些是得过大奖的。其中有获198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土耳其、瑞士合拍片《路》;获1981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联邦德国片《黑暗的时光》;获1980年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奖的日本片《远山的呼唤》;还有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西班牙片《网》。这些影片的映出对于观众的借鉴参考外国影片还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然而,电影节期间也上映了少数带有不健康镜头的影片,如描写妓女生活的法、日合拍片《情欲之果》。这无疑会给电影节抹上一层不光彩的阴影。
我国首次送去参加该电影节的是《舞台姐妹》。放映的当天一些新西兰朋友早就冒雨前来等候,800个座位的影院内座无虚席。映出过程中,场内寂静无声,观众们都关注着女主人公竺春花的命运。映出结束时,场内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些新西兰观众向我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第一部中国片,真没想到中国有如此优秀的影片。该片的编、导、演、摄影,以及服装设计都是第一流的。他们还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中国影片。惠灵顿的《自治领报》还为此发表一篇评论:“本届电影节有四部影片深受观众欢迎,其中一部是中国1964年发行的故事片《舞台姐妹》。……按道理说,早在1964年发行的影片是不应受到如此重视的。可是,该片确实赢得了观众的欢迎。影片清新、健康、故事情节直截了当,谢芳和曹银娣的表演出色……。”
电影节期间,我们受到了新西兰电影界同行们的热情接待,交谈中,他们介绍了新西兰电影业的一些情况。新西兰的制片业已有八十五年的历史,所制作的主要都是纪录片,故事片的生产还是近几年的事。1978年成立了电影委员会,每年计划生产3部故事片,从数量上看,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对于生产故事片刚刚起步的新西兰来说,已是相当可观的了。更可喜的是一些优秀影片正在不断问世,其中之一就是今年参加戛纳电影节会外展映的《复仇》,该片描写的是新西兰毛利人奋勇抵抗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曲折、动人故事。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故事片还有《浪子回头》、《睡豹》和《破汽车厂》。
我们衷心地祝愿通过电影交流这条友谊的纽带,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将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加强。(图片)
电影《路》中的一个镜头


第7版()
专栏:

为宣扬中国文化发出光和热
由欧洲华人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欧华学报》已于今年上半年创刊。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华人学术性中文刊物。它以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为主,兼顾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刊登有关书评和介绍华裔学者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动态报道。内容丰富多采,颇令人瞩目。
学报主编由学会副理事长、《红楼梦》法文全译本译者、巴黎大学李治华教授担任。
《欧华学报》是海外华侨、华裔学者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正如创刊号的《发刊词》所说:“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我们记得我们长远的光荣历史,我们也记得历史的教训;我们记得我们祖先所创造与发展的高度文化,我们也记得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相信,如果我们能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作风、向海内外中西学人们虚心学习、与所有的朋友们精诚地合作,这个小小的学报会继续存在,象在中欧文化关系上的一盏灯火,为中国文化的宣扬发出一点光与热。”龙海清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民族艺术的骄傲
果毅
目前正在北京举办的阿尔及利亚绘画作品展览,第一次向我国观众介绍了阿拉伯当代著名画家哈西姆·穆罕默德(1896—1975)的不朽作品。
哈西姆·穆罕默德是一位驰名世界的细密画艺术大师,深受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热爱。细密画是一种画在手抄本书籍、徽章等上面的肖像或装饰画,最早见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卷物,后在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地亦很流行。哈西姆·穆罕默德在继承和发扬波斯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又广泛吸收了阿拉伯——伊斯兰绘画艺术的丰富遗产,以阿尔及利亚的历史、风俗和人民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在殖民统治的黑暗时期人民奋起反抗外族压迫的英勇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
哈西姆·穆罕默德既是阿尔及利亚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人,又是民族艺术新风格的开拓者。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阿尔及利亚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朝气蓬勃的细密画派。
《骑士的战斗》(见图)是哈西姆·穆罕默德的一幅代表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美细致的构图,色彩鲜明的画面,都能使人们感受到细密画这一流派的艺术魅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