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桑给巴尔岛的激情
吴泰昌
初访坦桑尼亚的人,没有不想去桑给巴尔岛游览一番的。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起飞,不消20分钟,印度洋上这颗明珠便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现在你的眼底了。
桑岛是东非避暑胜地之一,也许由于地处偏僻,从世界各地来这里旅游的人并不算多,每年约万余人。但对仅有11万人口的本岛桑给巴尔市,那狭窄的街道,那悠闲的海滨浴场,就增添了拥挤和闹意。零星散布、别具情调的阿拉伯式建筑,殖民主义者贩运奴隶的可耻遗迹,热带自然风光,丁香树种植园,印度洋的微风……这一切,都诱惑着、吸引着异乡游客。
年前,我们在桑岛马不停蹄地遨游了两天,该去的地方,热情好客的主人都安排陪同我们去了。我在回想,匆忙中桑岛留给我的印象是些什么?难道仅仅是宁静、古朴、美丽、神奇?眺望浩渺的印度洋,微波的海面下有湍急的潜流。坦桑尼亚人民在维护独立、建设家园的征途上也有重重险阻。然而,他们却有着一股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勇气和炽情,正是这种炽情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我们在革命党纪念馆的展览厅里,看到了坦桑人民长期为反对殖民主义者进行的英勇斗争。革命成功了,但这股精神在人民心里并未消逝。我们在市郊玛鲁呼比露天剧场,恰巧碰上桑给巴尔歌舞团正在排演一出歌颂革命胜利的舞剧。烈日当空,一二十个青年男女演员满身大汗地排练,那股认真劲,使人在那节奏明快的舞蹈中,感受到强烈的爱憎。主人告诉我们,坦桑人民喜爱歌舞,他们用歌舞来娱乐,丰富自己的生活,但更希望用歌舞来鼓舞人民,告诫人民不要忘记过去!
坦桑尼亚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要巩固政治上的独立,必须发展经济。道路是开辟了,但并不平坦。要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必须作很大的努力。桑岛盛产丁香,被称为丁香之岛,出口丁香油是该岛一大收入。可是全地区长期仅一家丁香油加工厂,原是1938年英国人建的,独立后才收归国有。1982年,在丁香主要产地桑给巴尔的奔巴岛又新建了一个丁香油加工厂。为了建设,就要普及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一切条件都被尽量利用起来。我们住的非洲旅馆,是一座老式的四层楼房,住客不过二三十人。但在三楼却有一间相当宽敞的阅览室,供旅馆职工学习用。主人安排我们在这里与桑岛作家座谈。当我们踏进这间明亮的房子时,真有点不相信是置身在旅馆里。房子四周排列着一个接一个的玻璃书橱,不下十几个。多是英文书。其中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有一本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写的有关中国紫禁城的英文书。这间阅览室,是过去遗留下来的,但独立后被保存下来未被挪为住宿用,实在不易。坦桑政府还重视通过博物馆用实物标本、图表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国家博物馆参观时,见到一群小学生在临摹坦桑民间传统艺术乌木雕刻。在桑岛自然博物馆,见到一群孩童在出奇地观看各种动物、鱼类标本,我忘不了那一双双稚嫩好学的眼睛。桑给巴尔印刷厂厂长焦急地对我们说:他们的印刷力量赶不上急需,多少书在等着他们加班快印。
桑岛人民所想所盼,我们容易理解,感到亲切熟悉。我国人民正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中坦两国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且面临相似的历史任务。两国人民在长期的相互支援中增进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近二十年前,周恩来总理出访坦桑尼亚时,曾到过桑岛。如今,革命党纪念馆还醒目地陈列着周总理当年在桑岛活动的巨幅照片。我们所到之处,都能听到桑岛人民出自内心的问好。有天下午,我们漫步在古老的石头城,那一带有许多奴隶市场的遗址,街道狭窄,碎石铺起的路面,阿拉伯式的临街矮房,大门上一个又一个的铜器饰物,使人容易联想起江南水乡古城小街。这是一片商业区。缝纫店特多,几乎隔一二家一个,踏缝纫机的全是男人。我好奇地问陪同我们的高级新闻官,他说:老百姓愿意穿民族服装,可惜商店少有这种服装出售,只好自己买布请人做。听了他的解释,我越发注意观看起那一家家的店面。从这陌生的店铺里,不时飘出一声“姜波!”(当地斯瓦希里语“您好”的意思)这是一种不期望得到回报的问候。
“姜波!”“姜波!”远在万里的中国人民也在这样亲切地祝福你们,亲爱的坦桑尼亚朋友!(附图片)
桑给巴尔市政厅一角


第7版()
专栏:

小家庭经营大农场
官伟勋
最近,我们访问澳大利亚时,着重了解了这个国家的农业情况。我们共看了17个各种类型的农牧场,都是家庭式农牧业。一家三五个人,经营着数以百公顷、千公顷的土地,创造着很高的生产率。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新南威尔士州米都拉地区有个“卡玛”农场,以产小麦为主。场主奥特,现年44岁。他家已在这个农场经营了三代。奥特是25岁那年与他弟弟从父亲手中买过这个农场的。这个农场共有土地4,000公顷,去年收了9,000吨小麦,还养了10,000到12,000只羊。剪的羊毛可卖七八万元,产的小羊可卖十五六万元。他去年一年共投资60万元,主要的开支项目是汽油、肥料、工资和交纳所得税。扩大再生产用了20万元。他拥有一天播种450公顷土地的超大型的播种机,有一小时能收割小麦20吨的收割机,还有载重40吨的大卡车和各种型号的拖拉机。他还有一架飞机。
“几个人经营这个场呢?”我问他。
“我,我弟弟、我儿子,还有4个雇工。”他补充说:“我们都会开这些机械。”“飞机呢?”“我开。用飞机播种、施肥、撒药,察看牧场。”“机器坏了呢?”“90%以上是我们自己修理。”“我还有自己的市场讯息。”
很显然,知识,专业能力,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机器、交通运输与通讯设施,是这种高效生产率的可靠保证。
奥特是怎样学会这套本事的呢?他弯下腰用手在离地不到一米处比了比说:“我从小就跟父亲学了。”后来我们见过许多农牧场主,几乎都是象奥特这样“成材”的。澳大利亚的学校每周上课五天。开学一个月后,休息一个星期,开学两个月后休息两个星期,以此类推。另外还有寒暑假。放了学或在假日,许多人就跟着父兄学习经营农牧业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高中毕业后干几年,有的也就成了农场主。所以农牧场主的孩子们升大学的很少,只占1%。
我们还访问了一个叫“玛丽卡”的牧场。牧场主叫夏青。他经营着800公顷土地,养了5,800只羊。他说他六十年代刚到这里时,50%是荒地。他用飞机拌上肥料播种良种牧草,失败了。后来他研究利用本地草,着重从改良土壤入手,成功了。现在的牧场99%都是优等地。载畜能力大增。他还引进一种安哥拉山羊,这种羊,牛不吃的草它都吃。他用这种羊消除害草,也取得了成效。他还运用达尔文学说对牲畜采取“自然淘汰”,以去弱留强,改善品种。夏青一家都爱科学。他的夫人已是五十来岁的人了,还在研究如何保持土地肥力等问题。无怪乎夏青只靠他一个人(有时儿子骑摩托帮助赶赶羊群),就能成功地经营这样一个大牧场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就是我们与澳大利亚农牧场主们接触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附图片)
一架直升飞机正在察看牧场、放牧牛群。


第7版()
专栏:

美国节育运动的先驱
徐宝康
那是六十六年前的一个寒冬。一位38岁的女护士,因开办了美国第一个节育诊所,被判入狱。由于社会舆论大力声援,一个月后,她被释放了。获释那天,聚集在监狱内外的人群满怀激情,放声欢呼,并唱起了激昂的《马赛曲》……
这位女护士就是美国节育运动的先驱者玛格丽特·山额。她于1879年出生在纽约市科宁镇。家庭生活的贫寒,从小在下层群众中生活,使她养成喜爱探索的精神和不怕风险的气质。她母亲因怀孕18次,致使身体极度的孱弱,年仅40岁就过早地去世了。慈母的不幸遭遇,使年幼的玛格丽特十分悲痛。从此,她立志当一名医生,以拯救象她母亲那样遭受苦难的妇女。贫寒的家境,使她只能在护士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她成为一名护士。
1912年夏季的一天,她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三个孩子的母亲、卡车司机萨克斯的妻子因流产后血中毒,生命垂危。经过山额夜以继日的两周护理,产妇脱险了。可是,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萨克斯太太又因流产而病倒。当山额赶到时,病人已昏迷不醒,不到10分钟就死了,这时,她仅28岁呀!这悲惨的一幕,使山额痛切地感到,广大妇女多么需要通过节育以免除痛苦和不幸啊!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节育和避孕,竟被看作是“猥亵、下流、淫荡、邪恶、污秽和令人作呕”的事。法律还明文规定,禁止使用避孕用具和传播避孕知识,违者要被判10年徒刑并交纳巨额罚款。
应该怎么办呢?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医务人员,要推行节育运动,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要冒多大风险啊!她到处奔走,希望得到医生们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可是毫无收获。因为一谈到节育,人们就望而却步。
可是,山额并没有灰心。母亲的不幸,萨克斯太太的惨状,使她一直受到强烈震动。她知道,在当时的美国,每年约有200万妇女自行流产,许多人因此丧生,此外,还有25,000人死于分娩。有些妇女则经受不了接连怀孕的痛苦,走上自杀的道路。想起广大妇女的苦难,又使她坚定了开展节育运动的决心。但更为重要的是,她确信:节制生育将给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莫大幸福。
山额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献身精神。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她努力学习国内外有关控制人口增长的知识。她艰苦创业,出版《妇女的反抗》月报,并编写了《节制生育》小册子。她惨淡经营,开办了两个节育诊所。这一切,受到广大妇女的热烈欢迎,却遭到权贵们的极力反对。她办的书报被查禁了,诊所被关闭了。道貌岸然的“康斯托克主义”者对她口诛笔伐,大肆诋毁,并提出诉讼。山额竟一连几次被捕入狱。可是,一切围攻、迫害、镇压,都不能使这个勇于为妇女幸福献身的女子屈服。
逐渐地,美国广大群众也日益觉醒了。到了二十世纪初,据《评论画刊》民意测验结果:97%的人已赞成节育。2万多名医生公开支持山额的主张。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啊!1936年,当局被迫同意可以使用邮政和火车、轮船推行节育工作。禁锢美国人民思想达六十三年之久的“康斯托克主义”也随之土崩瓦解。
如今,在美国家庭,少生孩子已蔚然成风。据报道,美国现在每个家庭拥有小孩数量平均还不到一个。
山额逝世于1966年,享年87岁。当年她所创立的节制生育联合会,如今已发展成为遍布美国的计划生育联盟。她所开办的第二节育诊所,已成为美国著名的玛格丽特·山额研究中心。山额所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硕果累累。她被称为美国节育运动的先驱,受到人们的崇敬、爱戴和永远纪念。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动物中的工匠》问世
前不久,英国著名自然史学家迈克尔·阿拉比完成了一部立意新颖的著作——《动物中的工匠》。这本书中列举了动物界中的许多发人深思的现象,如以真菌为食的蚂蚁有目的地将树叶堆积在它们的“真菌园”内,为真菌提供养分;水蜘蛛巧妙地利用气泡作为自己的“潜水钟”,从钟内捕获猎物;长尾缝叶莺用蛛丝将树叶“缝”在一起,营造巢穴;河狸用牙齿咬倒树木,修筑起完全符合水力工程学原理的水中居室,等等。
阿拉比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得出这些有趣的观念,很引人注目。如果阿拉比在书中列举的大量事实确有科学根据的话,这无疑是向人类的传统观念——只有人类才能改造环境和创造工具——提出了挑战。
《动物中的工匠》配有120幅精彩的照片。该书由英国韦登菲尔德与民科尔森出版社出版。    ·罡·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卡特回忆白宫生涯
美国前总统卡特自卸任还乡后,抽了不少时间埋头写作。经过一番努力,他的回忆录《忠于信念》终于完成,1982年11月2日由美国班坦图书公司出版。
据卡特声称,该回忆录是根据他白宫生涯的印象写成的,不是他日常工作的流水帐。他离职时随身携带了大约5,000页白宫岁月日记和重要会议的口述记录,现在据此编写成回忆录,既论述了他任职期间所经历的令人振奋的时刻,也反映了在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孤独情景。
《忠于信念》以相当多的篇幅记述了在戴维营举行的有关中东问题谈判经过,以及计划营救被伊朗当局扣留的美国人质始末。他在书中写道,他“对每一个营救方案”都仔细听取,“尽管有的方案颇为荒谬,荒谬到竟建议在德黑兰上空扔原子弹。”回忆录相当具体地描写他最后采纳的星夜突袭营救计划经过。众所周知,卡特这个营救行动计划,结果并不美妙。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令人沮丧而精疲力竭。
这部622页的回忆录还叙述了所谓维护人权、巴拿马运河条约、减少石油输入等问题,以及他弟弟比利·卡特事件和他任期最后一天中的紧张活动等等,有些方面透露了不少世所鲜知的情形。
·沈 治·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苏联《音乐百科全书》出齐
苏联经过多年的编撰,最近出版了《音乐百科全书》第6卷,即最后一卷。
《音乐百科全书》颇具特色,全书共收录9,000个条目,较系统地反映了世界各国音乐生活的全貌,介绍了音乐的现状与最新成就。全书中介绍著名作曲家、演唱家、音乐教育家和乐器发明家的内容占有重要篇幅。尽管这套百科全书总印数已达10万套,但在苏联国内仍供不应求。
·文·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玛雅文化新探
有关古代玛雅人与玛雅文化,一直是世界各国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们所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各国出版这方面的研究书籍也不少。最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名为《古代玛雅人的世界》的新书,作者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约翰·亨德森博士。他在系统地考察了玛雅文化的传统、玛雅人社会的兴起与发展后,写成了这部专著。全书内容包括玛雅人复杂而准确的历法、优美的绘画与建筑艺术以及玛雅人的人种志及语言。这本书是从玛雅人社会形成的初期写起,一直写到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的血腥屠杀为止。史料相当丰富,并配有照片八十张和插图五十帧。    ·寺·
(《世界图书》杂志供稿)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几内亚的乡村乐队
廖先旺
象世界许多民族一样,非洲人民能歌善舞、酷爱音乐。活跃在非洲人民中间的乡村乐队是音乐、舞蹈的传播者,又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在几内亚,我就见到不少乡村乐队。
这些乡村乐队是由一些喜爱歌舞的青年人组成,他们经常出现在村镇集市,也常常在民间节日庆典时大显身手。乐队是自愿结合,成员一般是业余的歌手、鼓手、民间乐师。平时,他们是农民、商贩、教员、学生,节日便成了演员。
他们生活在群众中间,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生活,演唱的节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因此“和之者众”。在他们的精湛表演带动下,人们不约而同也手舞足蹈起来,当欢唱共舞的高潮时刻,你简直分不出谁是演员,谁是观众。
乡村乐队使用的乐器一般是民间流传的土制乐器,如著名的“非洲鼓”、“非洲木琴”,等等。乡村乐队也使用西方乐器演奏民族音乐,如吉他、小号、小军鼓、手风琴。
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几内亚每年都要举行地区或全国性的文艺会演。每年春天,乡村乐队从各地汇聚到村镇、地区首府,参加演出比赛,这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往往要进行两周。优秀获奖者可参加全国会演。许多享有盛名的几内亚歌唱家、舞蹈家,就是在文艺会演期间一举成名,蜚声国内外的。如被誉为“革命民族音乐家”的福德·迪乌巴特就是来自上几内亚地区康康的一个民间乐队。
几内亚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音乐、艺术,培养自己的民族艺术家。一位几内亚朋友说得好,“再穷的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