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党性的集中表现
高厚良
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三项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作为一个党员,一级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党性的集中表现,是必须遵守的一条政治纪律。只有目标一致,思想一致,步调一致,我们党才有战斗力,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有可靠的保证。
怎样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呢?
第一、要用党的十二大精神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无条件地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我们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党为了实现其纲领、路线,适应斗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军队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才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的性质,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去,我们广大干部战士常说:“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手拿枪,心向党,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我军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空军各级党组织反复抓了对党中央的信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结合实际贯彻执行,要说到做到、重在行动等问题,使广大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做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但是,也应当看到,有的人在同党中央保持思想政治上一致的问题上还有模糊认识,行动上还不够自觉。一是有的思想仍然比较僵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习惯于用“左”的眼光看待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往往留恋过去“左”的那一套,对正确的东西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二是有的看不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途,欣赏和追求资产阶级自由化。三是有的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错误地认为是党的政策造成的,甚至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破坏所造成的恶果,把过去“左”的错误遗留下来的问题,也错误地归咎于现在党的领导。四是有的想问题、办事情往往不是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的得失考虑,一旦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对形势、政策流露出消极不满情绪。五是有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不认真、不得力,缺乏革命热情,缺乏政治责任感。六是有的对错误言论不是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而是听之任之。这些问题的面虽然很小,多数也是属于认识问题,但如不引起重视,就会影响我们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当前,要做到无条件地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就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十二大精神,把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二大精神上来,把十二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学习十二大文件,一是要求深。要防止和克服那种认为文件学过了,内容知道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满足情绪,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搞好专题学习,并要把学习新宪法和“六五”计划同深入学习十二大文件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十二大精神的理解。二是要求实。不能只当“评论家”,要当“实干家”,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积极投入实现十二大纲领的伟大斗争中去,尽快地打开本单位、本部门和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要坚持不懈地正确地开展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我们党和军队长期斗争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许多老同志也都有切身的体会。长征途中,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活动,使我们四方面军的同志三次过草地,受到很大损失。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志带领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同中央红军、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由此可见,同党中央在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不仅要做艰苦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还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当前,对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决不能低估,对“左”的错误倾向决不能忽视,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以及用搞政治批判的办法代替说服教育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等“左”的错误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还有的把提高文化水平同提高思想觉悟对立起来;有的用老眼光、老框框看待现在的知识分子,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等等。要通过政治教育和党的生活继续肃清“左”的思想影响,从“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要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保持高度的警惕,予以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在进行思想教育和开展思想斗争过程中,必须极大地加强纪律性。在严格党的政治纪律上,主要应做到四条:(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示,要言行一致,不允许会上一套,会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二)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威信,不听信小道消息,不允许散布对中央任何不信任、不满意的言论。(三)对错误思潮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和斗争,对错误言行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批驳教育,不能姑息放任。(四)及时地如实地向上级党委反映政治思想情况,有问题不袒护,不隐瞒,并抓紧查明情况,严肃处理。
第三、党委要成为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表率和中坚。列宁讲过:“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10页)思想统一是基础,组织统一是思想统一的物质保证。因此,抓好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个关键性的问题。首先要把班子在政治上搞得纯洁可靠,绝不能让“五种人”混进领导班子,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障碍和阻力。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依靠集体的经验和智慧,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加强集体领导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是怎样正确处理好书记和委员、少数和多数、正职和副职关系的问题。这里书记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民主作风,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有高度的原则性,既不搞“一言堂”,又敢于果断处理问题。再一个是领导干部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现在,在我们部队领导干部中,对待开创新局面有这么几种精神状态:一是积极主动地干,思想解放,敢于创新,这是大多数;二是慢慢腾腾地干,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三是犹犹豫豫地干,瞻前顾后,没精打彩,推一推,动一动。我们应该提倡第一种,批评第二种,反对第三种。作为领导干部,要有一个开创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新局面的使命感,要有志气,有进取精神。我们处在领导岗位上,就要对党负责,对这个单位负责,一心一意把工作搞好,一年达到什么样子,二年、三年达到什么样子,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一个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深入下去,埋头苦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检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有些问题要反复抓,不能见了一点成效就放松。总之,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要变为实际行动。
第四、加强党的纲领和宗旨教育,使同党中央在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成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从我们空军的情况来看,党员队伍状况总的是好的,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有80%以上的党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以后入党的,他们缺少系统的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员修养的锻炼;即使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入党的党员中,有的人也程度不同地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流毒的影响。现在有少数党员想共产主义大目标少了,想个人的私事多了;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思想有所减弱,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有所滋长。有的人只图享受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不愿承担共产党员的义务,名义上入了党,实际上没有起到共产党员的作用。还有一些党员利用职权谋私利,搞不正之风,甚至在资本主义思想腐蚀面前当了俘虏。这些情况说明,必须对党员进行党的纲领和宗旨教育,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使每个党员做到“三个时刻不忘”,即:时刻不忘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良传统。我们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当时入党宣誓时说的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不是出于一时的热情,更不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转移的,而是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因此,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们对党的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念。现在,我们绝对不能利用执政党的地位谋取私利。要经常用党员的八条义务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合格,努力缩短差距,自觉地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3版()
专栏:

编者按:这两篇报道说明,领导同志胸怀全局,充分认识新时期搞好军民团结的重大意义,军政双方互相支援、互相谅解,造成良好的军政关系,就会带动军民关系的进一步好转,开创军政、军民团结的新局面。
党政领导带头拥军
红河州军民关系亲如鱼水
本报讯 据《国防战士》报报道: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各方面支持和帮助人民军队,军政、军民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
这个州把拥军优属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州的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宣传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带头搞好军政关系。州委书记李孟北经常教育干部群众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军队在和平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大讲解放军在保卫边疆、支援四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作出的重大贡献,要求干部和群众从大局出发,处理军民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象爱护眼珠一样珍惜与军队的团结,造成各族群众热爱解放军、关心照顾烈军属的良好社会风气。李孟北同志到州里一年多时间,三次到部队征求意见。凡是遇到部队与地方有争议的问题,他都派得力干部去解决,直到部队和地方满意为止。
在红河地区,各条战线、各族人民群众,都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子弟兵蔚然成风,每当边防有战斗,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就全力支援,支前工作搞得十分活跃。
为了保证部队的粮食、蔬菜和其他物资供应,州、县、市政府为他们增加供应点,开设边防前线供应站。有的地方不通汽车,政府就组织人背或马驮,尽力直接运送到前线。对部队干部的家属子女的就业、上学问题,各级政府也千方百计给予照顾,尽量解决。


第3版()
专栏:

济南部队某师与泰安各级政府互相支援
密切军政关系 促进军民团结
本报讯 通讯员赵书三报道:济南部队某师与泰安地区各级人民政府从密切军政关系入手,促进了军民团结。去年建军节期间,这个师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通报表扬。新年前夕,济南部队政治部又向这个师授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的锦旗。
这个师在和地方相处中,师、团领导同志谦虚谨慎,尊重所在地区政府的领导。他们认真执行当地政府的政策法令和有关规定,带头参加公益活动。每到节假日,数百个学雷锋小组走上街头、车站、旅游点等公共场所和烈军属、五保户家中,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去年来,天气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泰安城的供水发生困难,省政府批准搞一个供水应急工程,从徂来山下引水到泰安城。部队得知后,要求把最艰巨的工程交给部队。上千名指战员抡镐挥锤突击奋战,使这一工程提前两个月建成通水。
地方领导同志对部队也尽力关怀照顾。部队搞营建,地方城建局专门派技术员帮助审核设计图纸,改善营房布局。地、市领导还亲临现场帮助选点,责成有关部门协助解决征地和材料供应问题。部队训练缺少场地,群众争相提出在自己承包的山岭地上进行演练。


第3版()
专栏:法律信箱

已婚女子能否继承娘家遗产?编辑同志:
我是个女工,结婚后便到北方定居了。我的父母和一个弟弟都在南方生活。前年夏天,父母先后病故。在料理完父母丧事,考虑遗产如何处理时,我弟弟对我说:“你虽然孝敬双亲,但已结婚离开家了,无权再继承遗产。”他这样说对吗?
读者 王瑜王瑜同志:
婚姻法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这对于已婚女子也是适用的。
我国继承制度基本上是法定继承。根据婚姻关系和血统关系的远近,法律在确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时,都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例如,死者的配偶、子女和父母都是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权利是平等的,死者的财产应由他们继承。因此,在父母死亡后,已婚女子也和她的兄弟一样,有继承娘家父母遗产的权利(这个权利也适用于离家到女方落户的已婚男子)。
根据我国继承制度,同一继承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参加遗产分配时,虽然都有平等的继承权,但首先应该照顾未成年和无劳动能力的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分遗产时要求各继承人发扬互助互让的道德风尚,但不应考虑性别的因素。根据以上所述,你对娘家遗产有继承权。
惠卿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民族大家庭
阿昌族约有20,441人,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90%以上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公社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公社。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与汉、傣族混居,阿昌族人一般兼通汉语或傣语。通用汉文。


第3版()
专栏:

阿昌族“户撒刀”重放异彩
阿昌族的“户撒刀”是久负盛名的,那出鞘的刀、剑,寒光闪闪,铁色锃亮,可以削铁砍骨头,可以断发剃须,为许多民族所喜爱。
“户撒刀”是云南陇川县户撒坝阿昌族人民锻打的背刀、砍刀、腰刀、藏刀、匕首、宝剑等刀具的统称。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将沐英率兵屯垦户撒。居住在户撒的阿昌族人民便从屯兵那里学会了打铁和制造刀、剑的技术。经过几百年的陶冶,阿昌族的刀技越打越精。特别是解放后,人民政府从各方面给予扶持,“户撒刀”遂以选料讲究、淬火独特、工艺精巧、质地优异而行销省内外和友邻缅甸。其中户撒长刀最为阿昌、景颇、崩龙、傣等民族的男子喜爱。它既是一种显示英武的装饰品,又是农耕伐木的劳动工具和护身武器,青年小伙子几乎人人佩带,形成风俗。但是阿昌人的这一传统手工艺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摧残,许多技艺精湛的老工人被迫停业,“户撒刀”一度质量下降,产量减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户撒刀”重新放射出光彩。老一辈抡起铁锤,新一代勤奋学艺。全县除两个集体所有制的民族刀具厂和社办刀具厂扩大了生产外,村村寨寨由社员分户或联户经营的炉子又红火起来,并且恢复了传统的分工,分别生产一种或两种名牌产品。如民族刀具厂的藏刀和宝剑,社办刀具厂的短刀,来福寨的黑长刀,芒东寨的腰刀,芒胆寨的背刀,芒派寨的刀鞘等,各具特色,都刻有明显的标记,卖出去的刀,如果质量不好,就凭标记找打刀人退刀。各种刀具总计近百个花色品种,去年产量已超过15万把。
民族刀具厂的藏刀是近年来专为藏族人民需要打制的,大小8个规格,坚韧锋利,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精细别致。从事打刀三十多年的张连沛老师傅锻打的宝剑,双面镶嵌进铜质的龙、蛇图案,栩栩如生。他用不同的钢合打成的宝剑,光洁明亮,用手可弯成半圆形,松手便自动伸直复原,令人爱不释手。
随着“户撒刀”重放异彩,户撒坝人民生产的犁铧、锄头,镰刀、斧子等铁质生产工具,项圈、手镯、耳环等首饰,背箩、谷囤、晒垫、家具等竹木制品,染织、酿酒、榨油和泥、石、瓦工也蓬勃发展起来。 张殿光(附图片)
阿昌族妇女 云南陇川县委宣传部 刘扬武摄


第3版()
专栏:

擅长手工技艺的阿昌族
在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中,阿昌族是以擅长手工技艺出名的。他们不但会打质地优良的刀、剑和各种铁农具,而且会制做各种美观精巧的银饰品。阿昌族尤善种水稻。烟草也是阿昌地区的特产,户撒烟丝细长柔软,味道清香,不亚于全国有名的“云烟”。
阿昌族历史悠久,汉文史书中早就有“峨昌”、“莪昌”、“阿昌”的记载。远在公元前二世纪,阿昌族的先民就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一带,后来一部分迁至怒江西岸(即古代称作“寻传”的地区),约于公元13世纪定居于云南陇川县的户撒坝子;另一支沿云龙、保山、腾冲迁徙,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区。
长期以来,阿昌族和汉、傣、景颇、白等民族杂居一地,因此,在经济或文化以至风俗习惯等方面,互相都有影响。比如阿昌族和傣族一样也过泼水节,不过,他们泼水的方式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每到节日,先请寨里50岁以上的大妈出来按年龄排成一排,由男青年端着清水过去依次把水泼在老人的衣袖上或手里捏着的汗巾上,以示祝福。然后,男女未婚青年相约到井边互相把水泼在肩膀上。泼完,到草地上对歌,夕阳西下,就立刻分手回家。月亮升起以后,小伙子们再到姑娘家去对歌,直到天亮。如果某位小伙子钟情于某位姑娘,其他人就自动离开。夜深人静,火塘边往往只剩下一对男女青年继续对歌。但是无论他们的感情多么深,也只能隔着火塘对歌、讲话,这是阿昌族的规矩。
阿昌族妇女的服饰有两种,一种与傣族近似,但不同于傣族用布扣,而是用银圆币式的钮扣。另一种是短筒裙,裹绑腿,对襟衣上佩着银首饰。她们很喜欢戴银项圈、银耳环,包头上插戴丝线做的花或鲜花。
阿昌族男子穿对襟衫裤,用白色或藏青色纱布打包头,他们喜欢在胸前戴朵丝线编织成的菊花,包头上插花,戴银项圈。
刘扬武


第3版()
专栏:

欢庆“熬露”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熬露”,汉话就是会街。
会街,原是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群众性的集会和娱乐活动,每年从农历九月初十起,阿昌族群众就要耍白象、青龙,会街、赶摆,迎接菩萨下凡,一直热闹到二十六日止。
解放前,每到这一节日,土司便出来搜会街钱,盘剥勒索群众。所以,那时许多群众的欢乐是含着眼泪的。解放后,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科学文化的发达,阿昌族自愿改革了会街。他们考虑到会街时是稻谷已熟,正待开镰的农忙季节,不宜把活动时间拖得太长,于是改在国庆节前后三天里过,活动内容也摒弃了那些不健康的东西,保留了耍白象、青龙这一类有益于人民的身心健康、又充满欢乐气氛的内容。这一改革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可是,想不到改革过的会街,在“文化大革命”中竟被当作“四旧”禁止了。没有了民族自己的节日,阿昌人心里很难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过程中,阿昌人又能欢度自己的节日了。1981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还根据阿昌族的愿望,把会街正式定为阿昌族的节日。
去年阿昌族的会街非常热闹。会街开始,不少村寨用手扶拖拉机的拖厢托着象征吉祥幸福的白象、青龙,由盛装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走出村寨,小伙子们跳象脚鼓舞在前开路,中老年人拿着绿叶青枝边走边舞,来到大队部,由党支部书记给白象、青龙挂上红彩,在鞭炮声中干部群众互相祝福。然后,人们来到村边草地上,男子跳起象脚鼓舞,围观的妇女则爆发出阵阵笑声。 杨 武


返回顶部